职业教育的“被缚”与“解放”:人类追寻美好生活的渐进历程-教育论文
回顾整个人类历史,我们发现,教育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从“少数人的事情”向“所有人的事情”奋斗的过程。一开始只有“大学教育”,哲学家是教师,他们是启迪智慧的智者;学生所获得的是远离“劳力阶级”的知识和道德体系。后来,有了“小学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是欧洲社会在宗教改革以后逐渐孕育的,这个过程相当漫长。直到19世纪初期,工业革命之后,才开始形成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现代学校制度。社会的职业分工增多,教育目标多元化,小学、中学和大学这样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建立起来,而过去被教育排斥的劳力阶级也可以进入学校读书,他们从小学读到大学,然后工作。
毫无疑问,在工业化背景下诞生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最初一定是国家主义的,是为“国家富强”而设置的。早期的工业发展对技能的要求相对较低,工作技能的获得并不很依赖教育机构的支持。所以国家控制教育的力度并不大。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社会对于新技术人才的需要增加了,这个时候,教育就成为国家富强的直接推动力量,因为教育能够及时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
建立国民教育体系的主要推动力在于两大需要:为国家提供训练有素的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军事人才;传播主流民族文化,向国民灌输民族意识,从而为迅速崛起的民族国家打造出政治文化共同体,以巩固主流阶层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主导地位。
在国家主义的学校教育制度中,职业教育是被捆绑的。这个时候,一切教育都围绕着企业财富的积累进行,人自身的价值是次要的,这就必然出现马克思所批判的人的异化现象。当时,纪律教育比技术教育还重要,“虽然工厂生产并没有要求工人掌握新技能,但却要求工人形成新的行为习惯,服从日常作息时间、单调的工作和严格的纪律,所有这些只有通过教育来实现。”
随着社会工业化程度的加深,教育和工作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即教育的功利主义色彩越来越浓,而“被缚”的职业教育正是在这个时候得到了迅速发展。过去,学校和工厂是两回事,教育就是教育,工作就是工作,在学校学习结束后才可以去工厂工作;而那种“工作过程”知识被认为完全可以在工作中自然形成,或者经过简单训练就可以获得。而现在,教育和工作结合在一起,“工作过程”也是知识,也能进入教育内容,这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一个伟大颠覆。
教育国家化是一种控制力,在工业社会是必需的。因此,职业教育在工业化时代成为实现国家富强的秘密武器。当学校和企业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所出现的问题就是,学校教育如同大规模生产的工厂一样,其目的在于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要。这种国家主义教育必然要依靠以教师为中心的讲座、死记硬背、问答和指定课程,来把人成批地加工生产出来,用所谓班级或标准的方式把他们按年龄和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分组。
基于教育为国家富强服务这一思想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是每一个工业化国家的必由之路。比如,当新加坡的工业化起飞之际,该国的教育体系进行了调整,以便为其特殊的工业培养知识型的大学毕业生和技术员。然而,国家主义职业教育一定是暂时的,教育的本质是为个人的幸福生活服务,而不是通过压抑个人来富强国家。就拿德国来说,虽然国家主义职业教育为其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高效的支持,但是最长远和高效的社会控制工具其实是自由政体。正像联邦德国前总理所指出的,德国不会回到俾斯麦和容克地主统治时代,尽管那种国家主义政策是高效的,但它属于一个旧的历史阶段,如今,“对德国的风尚和政治水准持悲观主义态度无济于事,相反,理性会告诉我们:德国的民主制度和基本权利意识从未像20世纪末这样牢固”。
人是美好生活的追寻者,“国家富强”并不意味着国民有人生的幸福感。我们需要一个既有生产力又和谐快乐的社会,职业教育应为这样的社会培养幸福的生产者,他们不仅是能干的技师,也是相互理解、彼此关心和具有幸福感的个人。
文章来源于《职业技术教育》杂志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