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研究综述-教育论文
一、信息素养及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相关研究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一词来源于美国,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的。何为信息素养?保罗?泽考斯基将之定义为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及技能”。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l Library Association)在其相关报告中写道:“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他也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我国学者对信息素养的研究相对要晚些,其中最有代表的属王吉庆教授的研究。王吉庆教授在其《信息素养论》一书中指出:“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它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也有学者主张应综合运用信息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学科的知识来界定信息素养这一概念。纵观目前已有的研究,我们不难看出,对信息素养这一概念,人们无论从任何一个层面或任何一个较单一的角度来表述都是不会使人满意的,因为它必须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和多元化的概念。正因学术界在对之进行界定时所持有的视角或观察的维度不同,所以就导致对信息素养这一概念作出了不同的阐释。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已有研究,根据综述的需要,本文拟将大学生信息素养这一概念界定如下:大学生信息素养指大学生在认知、内化与运用信息的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与修养,其中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常识与信息品质四个方面。
二、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
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信息资源库,其作用不容小觑。汤根沐等人指出,高校图书馆应通过对信息资源进行较为详细的标注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图书馆应对自己所拥有的每一项信息资源都作出明确的标注,并指明利用该资源所应具备的技能,指明该资源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中的哪些方面有益,以使学生在利用该资源的过程中能有意识、有目的地了解其中的内容。在许运华等人看来,改变图书馆传统的封闭式的管理方式,建设新型的数字化的图书馆,搭建以视听阅览室、电子信息资料室、光盘检索室和Internet资源检索室为主体的开放式的服务平台,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和提升会有很大作用。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对图书馆的管理之中,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信息存储的能力,简化了图书馆信息获取的过程,有效地降低了信息使用的成本,为学生便捷而高效地获取信息提供了平台。对此,赵玲从藏书建设、自动化建设、人员素质提升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关系:“首先,高校图书馆不仅要有印刷型文献,还应有电子文献;不仅要能提供馆内文献,还要能提供馆外文献的网上信息。其次,应该加强图书馆自动化建设,为学生提供现代化学习环境。再次,还要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要实现图书馆馆员从‘图书保管员’到‘信息领航员’的转变。”高校图书馆中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此类资源具有贴近学生需要、种类繁多和集中、品质优良、优势明显等特点,在大学生信息素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鉴于此,霸桂芳在充分肯定图书馆在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还进一步指出:“应通过组织新生入馆接收教育和培训,通过使用工具书和参考工具书的介绍等方式,来提高大学生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源的能力。还应通过信息检索技能的学习、专题讲座和其他专题培训来提高大学生利用图书馆情报资源的能力。”通过对上述相关文献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了高校图书馆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认为高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在信息资源提供、信息查询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应采取多种措施以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文献检索课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
开设文献检索课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多数高校对文献检索课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就导致文献检索课在高校多以选修课或讲座等方式在高校勉强存在着。对此,尚慧指出:“应当提高文检课的地位,把它作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列入公共必修课范围,并给予充分的学时上的保证。”刘宝玲认为,文献检索课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应多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使学生能带着问题、带着课题去学习。应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指导学生发现、分析、处理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王慧芳认为,应对文献课的培养对象进行分类,“应针对不同年级的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制订有针对性的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方案,对学生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关于信息素养的教育,以达到培养大学生信息能力的目的”。王浩等人更关注检索课的实践性,所以他们指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加大文献检索课的实习环节,尤其应增加机检实践课的比重,应依托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与数据库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必要时,甚至可以直接在机房授课,以增加所授知识的直观性,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消化。”王文昇进一步指出:“高校应把文献检索课作为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手段,充分保证文献检索课的课时。另一方面,还应进一步提高文献检索课授课教师的信息素养,应使这些教师在其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能自然而熟练地应用信息技术,从而也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毋庸讳言,教师的信息素养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所以高校就应在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上多采取措施,以使之能有较丰富的信息理论知识和较高水平的信息技能。
四、计算机网络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
计算机网络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对此,周文军认为,通过把网络运用技能、检索技能以及将新的信息资源内容做成超文本的文件,可以为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提供一种十分便捷的手段,并且能够“经常更新内容,以供广大学生随时学习和使用”。刘树新等人认为,开展网络教学将是历史的必然,通过开发多媒体课件、通过影像和声音的表达方式可使学生在网上学习的过程中迸发出学习的兴趣。张进良等人认为,在高校,网络中心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发挥好各自的作用,“网络中心应该给学生提供安全、畅通和优质的网络服务,应该保证学生能随时随地地利用网络来获取信息;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加快全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应努力改变教师和学生的传统的教育观念”。他们认为,开发教辅信息系统不可或缺。为了使学生能够较为便捷地得到由教师所指定的参考资料,高校应建立一个可供学生使用的关于课程参考资料的数据库,以便学生能利用其中的资源高效地完成对课程的学习。傅若宇强调,学校应进一步加强网络建设,应使网络遍及校园中的课堂、图书馆和宿舍等领域。“在加强网络建设的同时,还要对学生传授网络知识,要使学生掌握获取网络信息的途径与方法,增强分辨与筛选网络信息的能力,从而能在繁杂的网络资源面前从容地加以应对,即能迅速而准确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上的信息资源因其丰富性、获取成本的低廉性、更新的及时性和来源的多元性等优势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学生置身于海量信息的环境中,应当具备获取信息、使用信息、正确处理信息危机和防止信息污染影响的能力。所有这些,都是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的重要体现。
五、学科课程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
用“开设信息学科课程的方式进行信息素养的培育,是推行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渠道”。在学科课程的培养目标方面,汤根沐等人指出:“应通过对培养目标的分解,将信息素养细化为一系列具体的信息能力,并针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中的某项具体的能力来设计课程和组织教学。”如前文所述,信息素养中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常识与信息品质等四个方面,所以学科课程培养目标的设计也应对此有充分考量,以利于培养目标的达成。刘春静指出:“应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教学中合理安排授课内容和授课重点,以使学生能形成有效的和分层次的信息知识体系。”在学科课程设置方面,汤海平认为,学科课程设置中应包括学科建设和教学安排两个要点,应通过学科建设,将信息素养中应有的要求整合到学科课程的教学之中,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学科之中;应通过教学安排,将信息素养中应有的要求渗透到实验、实习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的环节之中。对课程的整合应根据需要来进行,应使课程从形式到内容都有有机的和动态的融合,应在进行学科课程教学的同时兼顾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彭江山认为,学科课程设置应着眼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纵向上尝试开设专门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理论课程,以使学生能学到比较系统的关于信息方面的知识;横向上应对有关信息素养方面的课程加以拓展。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为了更好地适应大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工作的需要,在各科课程中都应有关于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应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之中,不能视信息素养的形成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更不能认为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只是信息素养课的任务,应当多维度、多层次地开设与信息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有关的课程。这一方面能引发出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学生对信息的渴求,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氛围。师资培养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形成和提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学校必须设法提升信息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此同时,信息素养教师和学科教师也应进一步充实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信息能力。学科教师与信息素养教师还应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以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和提升提供保证。
六、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研究的发展路向
尽管有关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的研究目前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笔者仍认为,现有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一,在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方面,目前的研究多强调的是“物”的作用,甚至一味地强调图书馆硬件的升级换代,而对大学生个体生命的意义及其作为人的存在则关注不够,并且忽视了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一些研究者片面地强调图书馆在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但却忘记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道理。第二,在文献检索课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方面,目前对文献检索课的教学进行改革的研究较多,但却忽视了大学生信息素养中的量的积累,给人造成的感觉是,似乎只要按照研究者提出的方案对该课的教学加以改革,就会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其信息素养提升的质的飞跃。第三,在计算机网络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方面,一些研究者认为,高校应在校园网建设、教辅信息系统建设以及网络教学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笔者认为,这些措施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来说固然重要,但研究者的思维目前还只停留在解决已经迫在眉睫的问题上,对问题还缺乏具前瞻性的思考。第四,在学科课程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方面,一些研究者认为,应当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应将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到相关学科的课程之中,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确定不同的授课内容。这当中,理论上的高瞻远瞩与实践上的拘于一隅的反差甚大,并且在有些方面还缺乏可操作性,所以还有进一步加以探究的必要。
以上所述,是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研究的现状。根据上述现状,笔者得出以下结论: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的研究还较多地停留在传统思维的层面上。研究者们试图通过对图书馆图书资料使用、文献检索课、计算机网络课以及学科课程的教学与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形成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来破解大学生信息素养缺乏的难题,但许多研究还都是仅从某一个重要方面的较为单一的研究,还缺乏整体思维,即缺乏行之有效的在整体上的研究,所以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何将现有资源加以有效整合、如何实现观念上的更新等均是有待进一步探讨的。笔者认为,要有效解决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不仅要重视硬件条件,不仅要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更应该设法使教师树立起一种全新的观念,然后再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制定出恰当的培养策略,以实现对大学生的从思维方式到行为方式再到精神境界的逐层级的培养。
文章来源于《教育探索》杂志2012年第6期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