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从《赵氏孤儿》到《中国孤儿》——浅析中西方不同的戏剧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作者: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穆雪良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日期:2013-03-04人气:4287

摘要:“孤儿赵武的安危,是中国春秋时期一个大家族盛衰存亡的关键。”《赵氏孤儿》的故事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早在先秦的《左传》、汉代的《史记》,就有记载,故事几经流传,到宋朝末年,纪君祥又将这个故事改编为杂剧, 18世纪,中国的社会文明,思想文化被最早的“汉学家”传教士带到欧洲,《赵氏孤儿》也流传到法国,被伏尔泰改写成《中国孤儿》。同一故事衣钵下的《赵氏孤儿》和《中国孤儿》,尽管文本形式同为悲剧,但二者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的书写却大有不同。

关键词: 赵氏孤儿 中国孤儿 悲剧

《赵氏孤儿》——中国戏剧的悲壮赞歌

《赵氏孤儿》历经各朝各代的记述演绎,几经流转,不断丰富,在纪君祥的元杂剧中,《赵氏孤儿》整合前作的精华,强化了戏剧冲突,多了演义成分,更具观赏性。成为人们最广为熟知的版本,据推断,作者“纪君祥生于元太祖灭金(1234)之前,死于元世祖灭宋(1279)之后。《录鬼簿》未载官职,说明他不曾仕元,为宋‘遗民’之一。而当时南宋亡国之惨,以及那许多‘忠臣烈士’拥立赵氏孤儿的种种悲壮惨烈的事迹,震撼全国,于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写了《赵氏孤儿大报仇》。”

战乱纷争的春秋战国,赵氏家族是晋国的贵族,由于能武善战,在朝中颇有威望,也深得老百姓拥簇。然朝中另一名大将屠岸贾心存忌妒,在晋灵公的默许下,图害赵氏全族300口。赵氏家族惟一的血脉——即赵氏孤儿被医生程婴带走,屠岸贾下令全城搜查,程婴为了拯救赵氏孤儿,决定将自己未满月的孩子替代赵氏孤儿。原晋国大夫公孙杵臼站出来替程婴承担了隐藏孤儿的罪名,二十年后,已成人的赵氏孤儿得知了这一切,最终报仇雪恨。

剧中的人物形象以忠诚/奸猾,正义/邪恶的二元对立模式呈现。程婴,公孙杵臼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所推崇的侠义精神,屠岸贾则是一切阴险恶毒的典型形象。戏中人物呈现出绝对的正面和负面,最终正义战胜邪恶,大快人心。作为中国古典悲剧的集大成者,《赵氏孤儿》同其它中国古典戏剧一样,宣扬了扎根于中国老百姓心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思想。然而,封建社会的的中国悲剧尽是人物性格单一,类型化严重,主题精神高度集中,结局“圆满”的固定模式。

赵氏孤儿的故事表现着中华民族为正义、为理想而斗争的精神。这个精神是不妥协的、不惜任何代价的,是有耐性、有智谋的,是充满信心而于惨痛气氛中具有乐观色彩的。在初期的封建社会里,它发而为侠义行为;在民族斗争时期,它就成为民族气节……二千几百年来,不论中国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这精神一直与中华民族而俱存。所以赵氏孤儿的故事一传到欧洲,就引起了各国人民的兴趣和文明进步作家的赏识。

《中国孤儿》——启蒙戏剧的中国情结

大革命前夕的法国,正值黎明前的黑暗,社会堕落,政治腐朽。当传教士将中国的圣贤思想和社会文明带到欧洲时,为社会变革寻求理论支撑的启蒙思想家开辟了新的视界。一时间在法国兴起了“中国热”,除了在思想文化方面,中国人的生活起居,民风民俗,建筑风格也都引起了法国人的关注。这其中,对中国研究最多,认识最深的,受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伏尔泰。伏尔泰特别推崇孔子的学说。“他认为民族的盛衰,有如个人的健康和疾病,只据某一时期的现象去看,便不能了解它的灵魂,而孔子学说则是中国文化的灵魂。”

做为启蒙知识分子的伏尔泰依据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改编为话剧《中国孤儿》,“伏尔泰曾在致友人的信中多次提到自己创作《中国孤儿》的目的是为了在舞台上‘传授孔子道德’,并称自己这部作品为‘五幕孔子的道德戏。’”。忠孝,仁爱,信义成为全剧标榜的道德典范。同时,由于特定的社会思潮,使得伏尔泰的《中国孤儿》更富有革命性,将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囊括其中。然而,由于其所受文化,环境时代以及其思想的差异,《中国孤儿》的改写只沿用了《赵氏孤儿》的故事框架,故事背景移植到了成吉思汗时代,其剧情、人物、结局、等各方面都与原著不同。

早期的伏尔泰曾一度认为社会及政治体制的变革可以由上至下完成,因此,在《中国孤儿》里,君主的形象显得较为仁慈;其次,虽然成吉思汗用武力征服了汉人,但却无法从文化上统治汉人,反过来依然是汉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也表明了伏尔泰对于文化和理性的推崇。在《中国孤儿》里,成吉思汗是宽容,讲道理的圣明君主,对自己所犯下的错误直认不讳,并拥有广阔的胸襟和开明的头脑;伊达美的身上有典型中国传统妇女的美善,除此之外,她的身上更有了法国启蒙思想的烙印,能理性地看待小我,即个人情感,她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所应该享有的权利:她敢于对三纲五常说不,敢于藐视不平等的传统观念;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则是心中充满了责任感和正义感的臧惕,在他的身上体现出英勇豪迈的品性,在他身上体现出的侠义精神正是伏尔泰心中的中国人的典型形象。

两部作品折射出不同的戏剧观

《赵氏孤儿》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国孤儿》也是中为西用的一次完美典范,赵氏孤儿和中国孤儿,虽是同一个故事的衣钵,但由于所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戏剧样态:中国的戏剧,亦或者是诗歌,音乐,美术,皆讲求中和之美,所继承的是“哀而不伤,伤而不怨”的文艺理论。另外,中国传统思想,从始至终贯穿着“善”本位。具体可体现为“孝”“仁”“义”的人伦思想,情感可以替代理性。赵氏孤儿的复仇正是对其家族尽孝的表现,程婴与公孙杵臼的舍生取义则是仁义的化身。因此中国戏剧总释放着教人向善的正能量。不同的戏剧人物,总能找到共同的品性。因而,无论是赵氏孤儿,还是其它古典悲剧,类似于《窦娥冤》,都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悲剧。虽然故事情节充满了悲剧色彩,但在结局总能带来希望,惩恶扬善,大快人心。在相对保守的封建社会,中国人重人伦,重气节,重民族大义的精神体现在戏剧中。悲剧中的人物形象英勇悲壮,趋于完美。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完成自身的形象建构。

而西方,从古希腊的哲学思想一直到启蒙时期,贯穿着的是“真”本位。这也成为指导西方文艺作品的理论依据。因此,相较于中国重共性的特点,西方将视点集中在独特的人的身上,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推崇理性思考和缜密的逻辑。西方戏剧擅于描绘人物的性格命运,通过人物自身的内部否定决定故事发展方向。启蒙主义时期,更加强调了人道主义与人的理性,从《中国孤儿》就可以看出,故事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进步思想或革命思想;突显人物个性。重哲思,重情感,重自我救赎。伏尔泰作为这一时期启蒙戏剧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剧院的基本任务是教育观众,真正的悲剧就是美德学校。他的戏剧创作依然遵循着古典主义的三一律法规,但蕴含着古典主义戏剧所不具备的新思想和新激情,有着强大的战斗精神。

参考文献:

范希衡:《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孟  华:《伏尔泰与孔子》[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安  敏:《从不变的“侠义”到不忍的“情意”——谈电影《赵氏孤儿》剧本改编的“亲民”取向》刊自《电影评介》 2011年1期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