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艺活动发挥育人作用的必要措施——河南教育
作者:李媛媛来源:原创日期:2013-03-21人气:1247
1.在高校文艺活动里逐步渗透和体现大学精神文化
高校建立之初,学校领导便悉心为高校制定了大学的理念,这些理念是高校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能够反映出一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面貌。在高校的发展中,这些理念已经逐步成为该校学生一致信奉和遵守的行为或者思想准则,成为该校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在高校的文化建设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便是继续发扬上一代学生的优秀品质,启后则是教育下一代学生积极践行大学精神。总而言之,大学精神一旦被大学师生所认同,便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从而转化为大学师生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精髓,高校的首要任务在于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文化,形成广大师生的大学文化认同感。高校在开展文艺活动之时,不论该文艺活动是竞技性质还是育人性质,组织者都应该向所有参加活动的学生讲解甚至是言传身教,教导学生在开展文艺活动的过程中不但要努力争取去获得成绩和名次,而且要求学生在精神领域有所提升,积极践行大学精神。此外,高校在开展文艺活动之时,应积极在各项校园文艺活动中体现大学精神文化,使大学精神文化时刻渗透于文艺活动之中,不断强化广大学生对大学精神文化的认同与接受,充分发挥大学精神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和成长发展的促进作用,使文艺活动在真正意义上发挥其育人的功能。
2.努力发挥教师在高校文艺活动中的引导和教育作用
目前,高校开展文艺活动多是学生自发组织的,教师承担的责任多是名义上批复学生组织者申请的某项活动,以及给一些表现优异的学生象征性地增加他们的学分以示表扬和鼓励。教师在文艺活动开展之中没有大展拳脚的机会。教师阅历丰富、涵养高雅,他们完全有能力承担起高校文艺活动的育人职责。在高校开展的文艺活动中,除青年学生之外,另一主体就是教师,校园文艺活动能否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关键在教师,毕竟学生引导学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当下,由于社会五味杂陈的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冲击,一些非主流的负面因素充斥到高校文艺活动之中,部分学生失去了自我辨别能力。对此,我们应该采取相关措施,使教师既成为引导校园文艺活动发展方向的航标,又成为指导高校文艺活动提高层次的专家。有了教师的悉心指导,高校文艺活动开展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此外,青年学生对于文艺活动的选择更多地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由于自身阅历的局限,还不能充分地对自己的选择作出客观、正确的价值判断,此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一部分学生选择具体的文艺活动方式。
3.提高学生对文艺活动的鉴赏力以达到育人的目的
时下,大学生多是涉世不深或者基本没有社会经验的一群社会“边缘人”,他们浅薄的社会经验意味着他们对事物缺乏正确合理的认识,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诱导而误入歧途。高校只是为这群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并没有为学生扫除所有的不良影响。当然,高校是一个开放性的教育场所,它也不可能不受外来糟粕文化的影响。针对此种情况,高校文艺活动的组织者和主管部门应该对症下药。首先,高校应该尽可能利用现有的软硬件设施给学生详细介绍各类文艺活动,力图扫清学生的认知盲区,培养他们基本的鉴别能力;其次,高校文艺活动组织者应端正态度,正确、负责任地引导学生,以深化学生对文艺活动各方面的认知;再次,高校应该教育学生多涉猎文艺活动方面的知识,主动学习,变文艺活动中的被动接受者为主动参与者。
4.引导学生完成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变
“学”与“行”始终是两个紧密联系的过程,“学”是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或者媒介获取知识以充实自身头脑的一种半主动、半被动行为,而“行”则是人们将努力学到的知识或者本领悉数反映到客观实践中进而达到塑造自身的目的;“学”是途径,“行”则是结果。结合当下高校文艺活动开展现状,我们不难发现,高校文艺活动的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此,我们应该冷静思考,尽管一些高校文艺活动质量已达到业界认同的标准,可它们仍旧没有发挥出足够的育人功能。究其原因,可以从“学”与“行”的关系入手调节两者目前僵化的关系。“学”能否较好地指导“行”,便是当下高校文艺活动组织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传统的高校文艺活动仍旧停留在组织者“满堂灌”的单一教导的方式,组织者以为只需要做好教育工作,学生就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至此,文艺活动相关组织者一厢情愿设计的育人功能便能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得到体现。回归现实,高校文艺活动的育人功能并没有按照预期的结局发展,许多学生欲将知识付诸行动的计划并没有实现。针对此种情况,组织者在开展一些文艺活动之时,应注重帮助学生完成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变。如动画设计大赛、主题晚会、书画展、校园歌手比赛等诸多活动,都可以让学生自发组织、自主参与,使学生充分发挥个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提高技能。只要教师能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深化德育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耳濡目染,亲身体验,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就能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行为。
结论
高校开展文艺活动应该注重其育人功能是否得到实现,在抛弃传统文艺活动重于形式、博而不专等影响因素之后,高校应高瞻远瞩,努力制订切实有效的高校文艺活动开展计划,通过采取在高校文艺活动里逐步渗透大学精神文化、努力发挥教师在高校文艺活动中的引导和教育作用、提高学生对文艺活动的鉴赏力以达到育人的目的、引导学生完成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变等措施,完善其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韩延明.如何强化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J].教育研究,2009,(2).
[2]张耀灿.高校开展文艺活动的必要性[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5).
[3]陈万柏.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讨论[J].湖北大学学报,2009,(3).
[4]王昌民.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
[5]朱芳.论高等教育大学生精神的铸就[J].教育研究,2011,(4).
高校建立之初,学校领导便悉心为高校制定了大学的理念,这些理念是高校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能够反映出一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面貌。在高校的发展中,这些理念已经逐步成为该校学生一致信奉和遵守的行为或者思想准则,成为该校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在高校的文化建设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便是继续发扬上一代学生的优秀品质,启后则是教育下一代学生积极践行大学精神。总而言之,大学精神一旦被大学师生所认同,便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从而转化为大学师生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精髓,高校的首要任务在于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文化,形成广大师生的大学文化认同感。高校在开展文艺活动之时,不论该文艺活动是竞技性质还是育人性质,组织者都应该向所有参加活动的学生讲解甚至是言传身教,教导学生在开展文艺活动的过程中不但要努力争取去获得成绩和名次,而且要求学生在精神领域有所提升,积极践行大学精神。此外,高校在开展文艺活动之时,应积极在各项校园文艺活动中体现大学精神文化,使大学精神文化时刻渗透于文艺活动之中,不断强化广大学生对大学精神文化的认同与接受,充分发挥大学精神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和成长发展的促进作用,使文艺活动在真正意义上发挥其育人的功能。
2.努力发挥教师在高校文艺活动中的引导和教育作用
目前,高校开展文艺活动多是学生自发组织的,教师承担的责任多是名义上批复学生组织者申请的某项活动,以及给一些表现优异的学生象征性地增加他们的学分以示表扬和鼓励。教师在文艺活动开展之中没有大展拳脚的机会。教师阅历丰富、涵养高雅,他们完全有能力承担起高校文艺活动的育人职责。在高校开展的文艺活动中,除青年学生之外,另一主体就是教师,校园文艺活动能否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关键在教师,毕竟学生引导学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当下,由于社会五味杂陈的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冲击,一些非主流的负面因素充斥到高校文艺活动之中,部分学生失去了自我辨别能力。对此,我们应该采取相关措施,使教师既成为引导校园文艺活动发展方向的航标,又成为指导高校文艺活动提高层次的专家。有了教师的悉心指导,高校文艺活动开展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此外,青年学生对于文艺活动的选择更多地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由于自身阅历的局限,还不能充分地对自己的选择作出客观、正确的价值判断,此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一部分学生选择具体的文艺活动方式。
3.提高学生对文艺活动的鉴赏力以达到育人的目的
时下,大学生多是涉世不深或者基本没有社会经验的一群社会“边缘人”,他们浅薄的社会经验意味着他们对事物缺乏正确合理的认识,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诱导而误入歧途。高校只是为这群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并没有为学生扫除所有的不良影响。当然,高校是一个开放性的教育场所,它也不可能不受外来糟粕文化的影响。针对此种情况,高校文艺活动的组织者和主管部门应该对症下药。首先,高校应该尽可能利用现有的软硬件设施给学生详细介绍各类文艺活动,力图扫清学生的认知盲区,培养他们基本的鉴别能力;其次,高校文艺活动组织者应端正态度,正确、负责任地引导学生,以深化学生对文艺活动各方面的认知;再次,高校应该教育学生多涉猎文艺活动方面的知识,主动学习,变文艺活动中的被动接受者为主动参与者。
4.引导学生完成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变
“学”与“行”始终是两个紧密联系的过程,“学”是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或者媒介获取知识以充实自身头脑的一种半主动、半被动行为,而“行”则是人们将努力学到的知识或者本领悉数反映到客观实践中进而达到塑造自身的目的;“学”是途径,“行”则是结果。结合当下高校文艺活动开展现状,我们不难发现,高校文艺活动的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此,我们应该冷静思考,尽管一些高校文艺活动质量已达到业界认同的标准,可它们仍旧没有发挥出足够的育人功能。究其原因,可以从“学”与“行”的关系入手调节两者目前僵化的关系。“学”能否较好地指导“行”,便是当下高校文艺活动组织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传统的高校文艺活动仍旧停留在组织者“满堂灌”的单一教导的方式,组织者以为只需要做好教育工作,学生就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至此,文艺活动相关组织者一厢情愿设计的育人功能便能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得到体现。回归现实,高校文艺活动的育人功能并没有按照预期的结局发展,许多学生欲将知识付诸行动的计划并没有实现。针对此种情况,组织者在开展一些文艺活动之时,应注重帮助学生完成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变。如动画设计大赛、主题晚会、书画展、校园歌手比赛等诸多活动,都可以让学生自发组织、自主参与,使学生充分发挥个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提高技能。只要教师能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深化德育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耳濡目染,亲身体验,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就能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行为。
结论
高校开展文艺活动应该注重其育人功能是否得到实现,在抛弃传统文艺活动重于形式、博而不专等影响因素之后,高校应高瞻远瞩,努力制订切实有效的高校文艺活动开展计划,通过采取在高校文艺活动里逐步渗透大学精神文化、努力发挥教师在高校文艺活动中的引导和教育作用、提高学生对文艺活动的鉴赏力以达到育人的目的、引导学生完成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变等措施,完善其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韩延明.如何强化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J].教育研究,2009,(2).
[2]张耀灿.高校开展文艺活动的必要性[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5).
[3]陈万柏.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讨论[J].湖北大学学报,2009,(3).
[4]王昌民.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
[5]朱芳.论高等教育大学生精神的铸就[J].教育研究,2011,(4).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