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培育主体视角的培育模式研究——改革与战略
作者:张玉强来源:原创日期:2013-03-25人气:793
战略性新兴产业,兼具国家战略和市场机遇,政府和企业都十分重视其发展。然而,政府和市场作用机制的不同,又会形成不同的培育模式。具体可以分为政府主导模式、市场推动模式以及政府和市场协作模式三种类型。
(一)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即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中占据主导地位,不仅利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中解决是否培育,培育什么以及怎么培育等一系列问题,而且还主要依靠行政资源和政策优势,保障这些问题的实现。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和苏联时期,这种产业培育和发展模式普遍存在,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发展,这种模式逐渐淡化,但在特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还依然存在。如在航空航天领域,由于投资和风险巨大,且更多体现国家战略,所以政府主导模式的作用还比较突出。这种模式具有“政府选择——行政命令——财政支持”的运行机制。首先,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领域和关键技术,并制定政策性的培育方案;其次,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地方政府与相关企业遵照执行其制定的培育方案;最后,为保证培育方案的落实,政府还将制定一系列相关的奖惩政策与措施。其优势在于,政府能够集中优势资源和全部力量,在短期内就完成某项技术创新和产业的培育,却不利于调动广大企业与科研单位研发新产品的积极性。同时,决策风险较大,政府财政成本较高。
(二)市场推进模式
市场推进模式,即企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的主体,他们依靠市场的需求和竞争机制,自主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并利用市场集群效应和资源带动机制,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众多新兴产业的形成基本都是市场推进模式的结果。我国随着市场体制完善,利用市场推进模式实现产业培育的成绩也较为突出。以创业板为例,深圳证券交易所开设创业板以来,已有270家企业上市,从创业板资本市场募集资金超过1900亿元(侯捷宁,2011)。这些上市企业绝大部分分布在高新技术行业,反应了创业板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生强力的推动效应。这种模式的运行机制是“市场引导—企业投入——资源集聚”。首先,有比较健全的市场运行机制,发出新兴技术市场需求信息,并具有比较便利的资源流动机制;其次,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一些具有较强市场洞察能力的企业开发并生产出市场潜力好、附加价值大、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最后,众多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聚集在一起,逐渐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这种模式关键需要企业具有洞察能力和开拓精神,其优势在于,市场机制作用得到充分展示,企业积极性充分被调动,市场资源快速实现流动和集中。但是,通过市场机制作用来推动产业的培育,其过程将是漫长的,而且仅靠个别企业的力量是难以承担的。
(三)政府和市场协作模式
政府和市场协作模式是以上两种模式的有机结合,在宏观层面政府负责战略引导和优化政策支持,在微观层面依靠市场的运行机制,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宏观和微观层面的互动和协作关系。目前,多数国家和地区都采取这种模式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只是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各自作用幅度和结合程度不同而已。这种模式的运行依靠政府和企业各自作用的发挥,政府负责产业培育的规划引导,以及在税收、土地、融资、人才、基础设施和项目审批等方面出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企业根据政府引导和政策诱因,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市场资源集聚方式,负责具体的技术研发、商业化生产以及市场销售等行为。这种模式的运行关键是,政府与市场各司其职,并形成互补互动格局。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调动了政府与企业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能够将政府决策的随意性与市场作用的盲目性降到最低(王大明,2011)。随着我国市场体系的完善,大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应该采用该种模式。
(一)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即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中占据主导地位,不仅利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中解决是否培育,培育什么以及怎么培育等一系列问题,而且还主要依靠行政资源和政策优势,保障这些问题的实现。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和苏联时期,这种产业培育和发展模式普遍存在,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发展,这种模式逐渐淡化,但在特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还依然存在。如在航空航天领域,由于投资和风险巨大,且更多体现国家战略,所以政府主导模式的作用还比较突出。这种模式具有“政府选择——行政命令——财政支持”的运行机制。首先,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领域和关键技术,并制定政策性的培育方案;其次,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地方政府与相关企业遵照执行其制定的培育方案;最后,为保证培育方案的落实,政府还将制定一系列相关的奖惩政策与措施。其优势在于,政府能够集中优势资源和全部力量,在短期内就完成某项技术创新和产业的培育,却不利于调动广大企业与科研单位研发新产品的积极性。同时,决策风险较大,政府财政成本较高。
(二)市场推进模式
市场推进模式,即企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的主体,他们依靠市场的需求和竞争机制,自主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并利用市场集群效应和资源带动机制,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众多新兴产业的形成基本都是市场推进模式的结果。我国随着市场体制完善,利用市场推进模式实现产业培育的成绩也较为突出。以创业板为例,深圳证券交易所开设创业板以来,已有270家企业上市,从创业板资本市场募集资金超过1900亿元(侯捷宁,2011)。这些上市企业绝大部分分布在高新技术行业,反应了创业板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生强力的推动效应。这种模式的运行机制是“市场引导—企业投入——资源集聚”。首先,有比较健全的市场运行机制,发出新兴技术市场需求信息,并具有比较便利的资源流动机制;其次,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一些具有较强市场洞察能力的企业开发并生产出市场潜力好、附加价值大、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最后,众多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聚集在一起,逐渐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这种模式关键需要企业具有洞察能力和开拓精神,其优势在于,市场机制作用得到充分展示,企业积极性充分被调动,市场资源快速实现流动和集中。但是,通过市场机制作用来推动产业的培育,其过程将是漫长的,而且仅靠个别企业的力量是难以承担的。
(三)政府和市场协作模式
政府和市场协作模式是以上两种模式的有机结合,在宏观层面政府负责战略引导和优化政策支持,在微观层面依靠市场的运行机制,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宏观和微观层面的互动和协作关系。目前,多数国家和地区都采取这种模式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只是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各自作用幅度和结合程度不同而已。这种模式的运行依靠政府和企业各自作用的发挥,政府负责产业培育的规划引导,以及在税收、土地、融资、人才、基础设施和项目审批等方面出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企业根据政府引导和政策诱因,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市场资源集聚方式,负责具体的技术研发、商业化生产以及市场销售等行为。这种模式的运行关键是,政府与市场各司其职,并形成互补互动格局。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调动了政府与企业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能够将政府决策的随意性与市场作用的盲目性降到最低(王大明,2011)。随着我国市场体系的完善,大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应该采用该种模式。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