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高校团学工作体系概述——河南教育
作者:刘长青来源:原创日期:2013-03-29人气:1586
1.我国现行高校团学工作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根据各阶段的形势特点,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系列措施和要求。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公开发表,标志着我国高校团学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是高校团学工作全面发展的新阶段。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布试行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全面系统地规定了高等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和原则等,同时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党团工作、社会实践等方面也作了明确的规定。2004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共中央审时度势,颁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开展。
经过3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高校团学工作从更加重视政治性发展到兼顾业务功能与政治性,促进学生综合提高、全面发展;从更加重视社会需要发展到社会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兼顾;从强调学生服从国家需要发展到强调学生将国家需要与自身发展需要结合;从消极限制性功能发展到积极发展性功能,在微观上拓展到学生个体心理层面,在宏观上将社会、家庭和社会实践教育三结合引入学校教育领域,增强社会教育的作用。
2.我国现行高校团学工作体系的架构及内容
现在我国高校团学工作体系已形成一套相对固定和规范的框架系统,该系统是由各高校党委领导,学工部、团委等部门统筹安排,学院分团委具体实施,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
我国高校团学工作体系在探索与实践中逐渐形成、完善和发展成“覆盖学生在校期间除专业学习以外的所有生活领域”的高校团学工作体系。这一体系突出了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三位一体”的要求。在30多年的高校学生工作实践中,这一体系和内容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对高校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学校社会工作概述
1.学校社会工作的定义
“学校社会工作”泛指在学校中实行的社会工作实务。国际上定义不一,《中国社会工作大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帮助学生,特别是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专业服务,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适应能力,克服成长中的难题,协助学校改善学习环境”等,以此“调整家庭、学校及社区之间的关系,发挥学校、家庭及社区的教育功能以及学生自身的潜能,以实现教育目的”。
2.学校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学校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分支学科,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纽约和波士顿等地,最初是由市政单位工作人员和非公立的福利机构工作人员担任此职,来加强家庭、学校与社区的合作与联系。台湾地区早在1960年就开设了“学校社会工作”的系列课程,20世纪70年代在特殊教育学校里设立了学校社会工作专业人员。香港的学校社会工作最初是由非政府组织推行的集预防性、发展性和补救性为一体的专业服务,经过30多年的发展基本实现了一校一社工的局面。
在我国,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正式专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因此学校社会工作还处于萌芽与起步阶段。直到2004年,“社会工作者”才首次被收入中国职业标准目录,社会工作正式成为一个新兴行业,开始逐渐被人们认可和接受。
3.学校社会工作的对象与模式
学校社会工作主要服务的对象是在校学生,同时也包括学校教职员工、学生的家长和学生生活所在的社区。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更多的是借鉴发达国家和香港地区的学校社会工作模式。具体而言,有以下4种学校社会工作模式。一是传统临床模式,此模式视学校为社会中的一种体系,将焦点放在被认定有社会适应困难和情绪困扰的问题学生身上;二是学校变迁模式,此模式针对学校功能欠佳提供补救除弊服务;三是社区学校模式,此模式将工作焦点放在社区组织阻挡或不利于学校发展的情况;四是社会互动模式,将学生视为学校、家庭、社团和社区体系的一部分,系统地调整学生与每一个关系体系之间的交流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根据各阶段的形势特点,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系列措施和要求。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公开发表,标志着我国高校团学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是高校团学工作全面发展的新阶段。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布试行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全面系统地规定了高等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和原则等,同时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党团工作、社会实践等方面也作了明确的规定。2004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共中央审时度势,颁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开展。
经过3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高校团学工作从更加重视政治性发展到兼顾业务功能与政治性,促进学生综合提高、全面发展;从更加重视社会需要发展到社会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兼顾;从强调学生服从国家需要发展到强调学生将国家需要与自身发展需要结合;从消极限制性功能发展到积极发展性功能,在微观上拓展到学生个体心理层面,在宏观上将社会、家庭和社会实践教育三结合引入学校教育领域,增强社会教育的作用。
2.我国现行高校团学工作体系的架构及内容
现在我国高校团学工作体系已形成一套相对固定和规范的框架系统,该系统是由各高校党委领导,学工部、团委等部门统筹安排,学院分团委具体实施,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
我国高校团学工作体系在探索与实践中逐渐形成、完善和发展成“覆盖学生在校期间除专业学习以外的所有生活领域”的高校团学工作体系。这一体系突出了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三位一体”的要求。在30多年的高校学生工作实践中,这一体系和内容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对高校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学校社会工作概述
1.学校社会工作的定义
“学校社会工作”泛指在学校中实行的社会工作实务。国际上定义不一,《中国社会工作大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帮助学生,特别是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专业服务,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适应能力,克服成长中的难题,协助学校改善学习环境”等,以此“调整家庭、学校及社区之间的关系,发挥学校、家庭及社区的教育功能以及学生自身的潜能,以实现教育目的”。
2.学校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学校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分支学科,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纽约和波士顿等地,最初是由市政单位工作人员和非公立的福利机构工作人员担任此职,来加强家庭、学校与社区的合作与联系。台湾地区早在1960年就开设了“学校社会工作”的系列课程,20世纪70年代在特殊教育学校里设立了学校社会工作专业人员。香港的学校社会工作最初是由非政府组织推行的集预防性、发展性和补救性为一体的专业服务,经过30多年的发展基本实现了一校一社工的局面。
在我国,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正式专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因此学校社会工作还处于萌芽与起步阶段。直到2004年,“社会工作者”才首次被收入中国职业标准目录,社会工作正式成为一个新兴行业,开始逐渐被人们认可和接受。
3.学校社会工作的对象与模式
学校社会工作主要服务的对象是在校学生,同时也包括学校教职员工、学生的家长和学生生活所在的社区。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更多的是借鉴发达国家和香港地区的学校社会工作模式。具体而言,有以下4种学校社会工作模式。一是传统临床模式,此模式视学校为社会中的一种体系,将焦点放在被认定有社会适应困难和情绪困扰的问题学生身上;二是学校变迁模式,此模式针对学校功能欠佳提供补救除弊服务;三是社区学校模式,此模式将工作焦点放在社区组织阻挡或不利于学校发展的情况;四是社会互动模式,将学生视为学校、家庭、社团和社区体系的一部分,系统地调整学生与每一个关系体系之间的交流关系。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