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乐对现代电影剧情之影响作用——艺术教育
作者:康康来源:原创日期:2013-04-27人气:2132
传统电影的剧情发展基本上是依靠剧本的情节线索来完成的,但是在现代的好莱坞类型片中,单纯依靠情节线索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欣赏水平日益提高的观众的需求,而伴随着拍摄技术和配乐水平的不断提高,音乐越来越担当起推动和连接剧情发展、延伸画面对观众的情绪,并将紧凑的电影剧情加以渲染以及对蒙太奇镜头组接的作用,在音乐的帮助下电影的分散镜头已经变成了完整的艺术整体。本文以电影《谍影重重:伯恩的霸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片配乐与电影画面、剧情的分析,简要论述电影音乐对现代电影剧情之影响作用。
电影《谍影重重》 取材于著名作家罗伯特·勒德姆的畅销小说,讲述的是一名失去记忆的特工杰森·伯恩追寻自己的身份背景以及由此而揭发出政府黑幕的故事。《谍影重重》总投资2.45亿美元,票房达到了9亿美元,不仅在媒体和奥斯卡奖上大出风头,甚至出现在国内某城市的中学考试试题中,由此可见本片的影响力。
作为好莱坞电影类型片的代表作,《谍影重重:伯恩的霸权》是《谍影重重》系列的第二集,相对第一集来说,其动作场面的节奏更快、更强,逃亡、追逐、对峙的场面更加强烈,但是最成功的还是本片的配乐,本片的配乐是英国著名的配乐人约翰·鲍威尔(John Powell),他曾为《怪物史莱克》(Shrek)、《X战警3》(X—Men 3)等著名作品配乐。在《谍影重重:伯恩的霸权》的配乐中,充分地利用管弦乐和电子音乐的特点,浑厚的旋律、鲜明的节奏与写实的拍摄手段和快速凌厉的剪辑完美结合,用纪实的纪录片形式来表达政治片外衣下的商业片,整部电影配乐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其功能体现具有典型的色彩,使观众在影片平静时而不感到沉闷,影片到高潮时自然而然,毫无做作感,视觉上和听觉上达到一致,将原本就很紧凑的叙事讲述得更加紧张刺激。保证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深入人心。
电影《谍影重重:伯恩的霸权》剧情的叙事风格是传统的单线式风格,人物的好坏基本在出场时就已表明,从这方面来说作为一部特工类型片,本片很难拍摄出新意,可是在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和配乐人约翰·鲍威尔的配合下,全片没有用近几年时髦的慢动作、子弹时间、镜头满天转等特效,而大量采用了近景跟随拍摄,追逐逃亡场景用极短的镜头剪接连缀;配乐同样没用单纯的时下流行的利用雄壮的旋律和磅礴的乐声来营造气氛,而是用鼓声、低音、主题旋律的不断变奏来创造出令人窒息的紧张感和交错的空间变化,层次丰富且分明。画面和音乐的结合让时长108分钟的剧情既从容不迫又达到了让人屏住呼吸、目瞪口呆的效果。
影片的开头讲述的是伯恩在结束《谍影重重I:伯恩的身份》中和敌人周旋拼杀后与恋人玛丽逃离追捕,希望在印度开始新的生活,这段场景导演采取了暖色调,与影片第一集中阴冷色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影片场景中充满了印度亚热带气候特有的明媚的阳光,实际上这也是伯恩在这部《谍影重重:伯恩的霸权》中唯一的美好。这段场景使用的是配乐“Goa”,果阿(Goa)是印度的一个城市,也是伯恩希望的世外桃源;作为整部电影的开场曲,乐曲以逐渐加强的管弦乐作为开头,配合影片伯恩梦中记忆碎片的插入,使观众在简约、短暂、辽远、神秘的配乐影响下感受到作为特工类型片的悬疑气氛,而配乐中突如其来的鼓声更是让观众的神经骤然紧张,并预示着情节的爆发。
按照好莱坞类型片剧情的叙事规律,气氛骤变前夕的场景往往看似毫无预兆但又有线索作为铺垫,而这一铺垫任务往往主要通过音乐来完成,本片也不例外,在完成配合温和的剧情过渡后,剧情开始转换,这段场景导演采取了平行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场景的一端是伯恩在沙滩上全速奔跑,保持其作为特工的身体状态,场景的另一端是恋人玛丽在住处温情地翻看着伯恩寻找记忆所做的笔记, 在这段场景中配乐开始进入到了高潮,伯恩这边配乐采用的是急促的打击乐,越来越快的鼓声就像伯恩奔跑的脚步,有力而且激烈,表现了伯恩从未放弃的警惕性,从未被身边的安宁所麻痹,保持战斗状态面对随时可能到来的追杀;玛丽这边配乐的主旋律是通过小提琴与吉他完成的,在吉他明快、轻松的节奏下,委婉缠绵、扣人心弦的小提琴成功地表达了玛丽在观看笔记时对恋人的怜惜和爱意,也体现了玛丽在风波暂停时心情的轻松。
在配乐的结尾首先是主旋律管弦乐的逐步淡化,与此同时逐渐突出打击乐的节奏感,在渐变到只有始终贯穿的击鼓后,以陡然增强的鼓声收尾,以一种强力的、不容停歇的节奏感将电影下一阶段的情节基调进一步推动显现;在影片的接下来玛丽被杀手射杀场景中配乐依旧采取急促的鼓声,和这段配乐进行了有力的呼应和配合,为伯恩再次被迫踏上复仇和追寻真相之路的剧情进行了有力的推动和连接。
在影片中部伯恩与中情局特工跟踪与反跟踪的情节是影片仅次于救赎的高潮阶段,也是配乐和剧情场景的突出表现,在管弦乐与电子音乐的主旋律“To The Roof”的推动和连接下,本片上映了在特工类型片中堪称典范的追踪大戏。
这段场景的开始,伯恩得知中情局主管帕米拉(Pamela Landy)负责追捕他时,对其进行调查。这段配乐是以电子音乐完成的,配乐营造的深沉平稳但充满悬念的气氛与画面中伯恩有条不紊地利用公用电话这一公共资源条件准确确定主管帕米拉栖身旅馆所体现出神秘特工气质非常契合。而当伯恩完成了对对手的定位后,配乐中的短促而急促的电子合成鼓声猝然响起,衬托着整首乐曲的主旋律,开始调动起观众被电影前半段压抑太久的情绪;在管弦乐配合剧情完成自然铺垫与过渡之后,高潮降临,剧中的伯恩位置开始产生逆转,不再是一个被动逃亡的角色,开始主动出击,追寻真相。
接下来的情节是电影中段的高潮,就像一场游戏,伯恩在游戏中占尽上风,首先巧妙地对主管帕米拉完成了跟踪,甚至探明了中情局在柏林的据点,而主管帕米拉却浑然不知。同样,这段音乐也是配乐“To The Roof”的高潮部分,主旋律通过大提琴的上扬与下泻实现了场景氛围转换;随后在管弦乐的演奏下达到乐曲的第一个高潮,旋律在第一个高潮没有丝毫的衰竭,而是利用激化的旋律和切换的协奏达到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高潮,画面中被追捕者伯恩一切尽在掌握,而被追捕者中情局特工却在伯恩的监视下毫无察觉地布置着任务,这种主角的逆袭和掌握,产生一种完美的波折,让观众在音乐的作用下经受起一次次的刺激,也使刚刚被调动起的情绪得到畅快淋漓的释放。
这段场景的最后,首先音乐稍稍停顿,配合剧情中帕米拉接到了伯恩的电话,伯恩提出了与另一名探员(Nicky Parsons)见面的要求后切断了电话。这时帕米拉才发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监视之下,这时乐曲 “To The Roof”便以一阵重鼓收尾,让这段场景给观众留下了大呼过瘾的结尾。
在影片的结尾,也是整部影片高潮的莫斯科街头飞车大战完全使用了电子音乐,没有了管弦乐的束缚,电子音乐快速、激烈的特点让飞车大战更显得惊心动魄。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电影丰富的手段下,电影音乐已经可以从画面细节的角度对电影剧情产生影响作用。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电影所表现的内容几乎涉及人类生活和想象的各个领域,而电影音乐的发展也几乎是和电影拍摄手段的发展同步的,它从最初黑白电影画面旁边与剧情毫无联系的钢琴伴奏,发展成为现在甚至融合于每一帧胶片的配乐,这是文化艺术的发展,也是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在现代电影中,无论是对日常生活的艺术再现,还是对影片中人物潜意识心理的各种刻画,以及电影情节的有力推动和连接,都成为音乐在电影中的表现。尽管由于电影本身剧情和技术的表现局限性会在某种程度上对音乐产生一定的限制,所以电影音乐作为音乐本身所具有的无限的表现力和表现手段都对电影的叙事风格的多样性、情节内容的广泛性提供了无限的表现空间。
参考文献:
[1]贝托米厄.电影音乐赏析[M].杨围春,马琳,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姚国强.孙欣.审美空间的延伸与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3]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何振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4]李·R·波布克.电影的元素[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5]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M].邵牧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6]侯燕.音画统一与视听合一:电影音乐特性研究[J].中国音乐学,2007.
[7]郑树森.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电影《谍影重重》 取材于著名作家罗伯特·勒德姆的畅销小说,讲述的是一名失去记忆的特工杰森·伯恩追寻自己的身份背景以及由此而揭发出政府黑幕的故事。《谍影重重》总投资2.45亿美元,票房达到了9亿美元,不仅在媒体和奥斯卡奖上大出风头,甚至出现在国内某城市的中学考试试题中,由此可见本片的影响力。
作为好莱坞电影类型片的代表作,《谍影重重:伯恩的霸权》是《谍影重重》系列的第二集,相对第一集来说,其动作场面的节奏更快、更强,逃亡、追逐、对峙的场面更加强烈,但是最成功的还是本片的配乐,本片的配乐是英国著名的配乐人约翰·鲍威尔(John Powell),他曾为《怪物史莱克》(Shrek)、《X战警3》(X—Men 3)等著名作品配乐。在《谍影重重:伯恩的霸权》的配乐中,充分地利用管弦乐和电子音乐的特点,浑厚的旋律、鲜明的节奏与写实的拍摄手段和快速凌厉的剪辑完美结合,用纪实的纪录片形式来表达政治片外衣下的商业片,整部电影配乐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其功能体现具有典型的色彩,使观众在影片平静时而不感到沉闷,影片到高潮时自然而然,毫无做作感,视觉上和听觉上达到一致,将原本就很紧凑的叙事讲述得更加紧张刺激。保证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深入人心。
电影《谍影重重:伯恩的霸权》剧情的叙事风格是传统的单线式风格,人物的好坏基本在出场时就已表明,从这方面来说作为一部特工类型片,本片很难拍摄出新意,可是在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和配乐人约翰·鲍威尔的配合下,全片没有用近几年时髦的慢动作、子弹时间、镜头满天转等特效,而大量采用了近景跟随拍摄,追逐逃亡场景用极短的镜头剪接连缀;配乐同样没用单纯的时下流行的利用雄壮的旋律和磅礴的乐声来营造气氛,而是用鼓声、低音、主题旋律的不断变奏来创造出令人窒息的紧张感和交错的空间变化,层次丰富且分明。画面和音乐的结合让时长108分钟的剧情既从容不迫又达到了让人屏住呼吸、目瞪口呆的效果。
影片的开头讲述的是伯恩在结束《谍影重重I:伯恩的身份》中和敌人周旋拼杀后与恋人玛丽逃离追捕,希望在印度开始新的生活,这段场景导演采取了暖色调,与影片第一集中阴冷色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影片场景中充满了印度亚热带气候特有的明媚的阳光,实际上这也是伯恩在这部《谍影重重:伯恩的霸权》中唯一的美好。这段场景使用的是配乐“Goa”,果阿(Goa)是印度的一个城市,也是伯恩希望的世外桃源;作为整部电影的开场曲,乐曲以逐渐加强的管弦乐作为开头,配合影片伯恩梦中记忆碎片的插入,使观众在简约、短暂、辽远、神秘的配乐影响下感受到作为特工类型片的悬疑气氛,而配乐中突如其来的鼓声更是让观众的神经骤然紧张,并预示着情节的爆发。
按照好莱坞类型片剧情的叙事规律,气氛骤变前夕的场景往往看似毫无预兆但又有线索作为铺垫,而这一铺垫任务往往主要通过音乐来完成,本片也不例外,在完成配合温和的剧情过渡后,剧情开始转换,这段场景导演采取了平行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场景的一端是伯恩在沙滩上全速奔跑,保持其作为特工的身体状态,场景的另一端是恋人玛丽在住处温情地翻看着伯恩寻找记忆所做的笔记, 在这段场景中配乐开始进入到了高潮,伯恩这边配乐采用的是急促的打击乐,越来越快的鼓声就像伯恩奔跑的脚步,有力而且激烈,表现了伯恩从未放弃的警惕性,从未被身边的安宁所麻痹,保持战斗状态面对随时可能到来的追杀;玛丽这边配乐的主旋律是通过小提琴与吉他完成的,在吉他明快、轻松的节奏下,委婉缠绵、扣人心弦的小提琴成功地表达了玛丽在观看笔记时对恋人的怜惜和爱意,也体现了玛丽在风波暂停时心情的轻松。
在配乐的结尾首先是主旋律管弦乐的逐步淡化,与此同时逐渐突出打击乐的节奏感,在渐变到只有始终贯穿的击鼓后,以陡然增强的鼓声收尾,以一种强力的、不容停歇的节奏感将电影下一阶段的情节基调进一步推动显现;在影片的接下来玛丽被杀手射杀场景中配乐依旧采取急促的鼓声,和这段配乐进行了有力的呼应和配合,为伯恩再次被迫踏上复仇和追寻真相之路的剧情进行了有力的推动和连接。
在影片中部伯恩与中情局特工跟踪与反跟踪的情节是影片仅次于救赎的高潮阶段,也是配乐和剧情场景的突出表现,在管弦乐与电子音乐的主旋律“To The Roof”的推动和连接下,本片上映了在特工类型片中堪称典范的追踪大戏。
这段场景的开始,伯恩得知中情局主管帕米拉(Pamela Landy)负责追捕他时,对其进行调查。这段配乐是以电子音乐完成的,配乐营造的深沉平稳但充满悬念的气氛与画面中伯恩有条不紊地利用公用电话这一公共资源条件准确确定主管帕米拉栖身旅馆所体现出神秘特工气质非常契合。而当伯恩完成了对对手的定位后,配乐中的短促而急促的电子合成鼓声猝然响起,衬托着整首乐曲的主旋律,开始调动起观众被电影前半段压抑太久的情绪;在管弦乐配合剧情完成自然铺垫与过渡之后,高潮降临,剧中的伯恩位置开始产生逆转,不再是一个被动逃亡的角色,开始主动出击,追寻真相。
接下来的情节是电影中段的高潮,就像一场游戏,伯恩在游戏中占尽上风,首先巧妙地对主管帕米拉完成了跟踪,甚至探明了中情局在柏林的据点,而主管帕米拉却浑然不知。同样,这段音乐也是配乐“To The Roof”的高潮部分,主旋律通过大提琴的上扬与下泻实现了场景氛围转换;随后在管弦乐的演奏下达到乐曲的第一个高潮,旋律在第一个高潮没有丝毫的衰竭,而是利用激化的旋律和切换的协奏达到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高潮,画面中被追捕者伯恩一切尽在掌握,而被追捕者中情局特工却在伯恩的监视下毫无察觉地布置着任务,这种主角的逆袭和掌握,产生一种完美的波折,让观众在音乐的作用下经受起一次次的刺激,也使刚刚被调动起的情绪得到畅快淋漓的释放。
这段场景的最后,首先音乐稍稍停顿,配合剧情中帕米拉接到了伯恩的电话,伯恩提出了与另一名探员(Nicky Parsons)见面的要求后切断了电话。这时帕米拉才发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监视之下,这时乐曲 “To The Roof”便以一阵重鼓收尾,让这段场景给观众留下了大呼过瘾的结尾。
在影片的结尾,也是整部影片高潮的莫斯科街头飞车大战完全使用了电子音乐,没有了管弦乐的束缚,电子音乐快速、激烈的特点让飞车大战更显得惊心动魄。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电影丰富的手段下,电影音乐已经可以从画面细节的角度对电影剧情产生影响作用。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电影所表现的内容几乎涉及人类生活和想象的各个领域,而电影音乐的发展也几乎是和电影拍摄手段的发展同步的,它从最初黑白电影画面旁边与剧情毫无联系的钢琴伴奏,发展成为现在甚至融合于每一帧胶片的配乐,这是文化艺术的发展,也是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在现代电影中,无论是对日常生活的艺术再现,还是对影片中人物潜意识心理的各种刻画,以及电影情节的有力推动和连接,都成为音乐在电影中的表现。尽管由于电影本身剧情和技术的表现局限性会在某种程度上对音乐产生一定的限制,所以电影音乐作为音乐本身所具有的无限的表现力和表现手段都对电影的叙事风格的多样性、情节内容的广泛性提供了无限的表现空间。
参考文献:
[1]贝托米厄.电影音乐赏析[M].杨围春,马琳,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姚国强.孙欣.审美空间的延伸与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3]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何振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4]李·R·波布克.电影的元素[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5]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M].邵牧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6]侯燕.音画统一与视听合一:电影音乐特性研究[J].中国音乐学,2007.
[7]郑树森.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