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天、地、人”三才之道合论——中州学刊

作者:吕相国来源:原创日期:2013-07-19人气:2413
如果说,“赞数德”三种品质揭示的是“人文统摄自然”的理性结构,那么帛书《易传》中的“天地人”三才之道所揭示的则是“自然支撑人文”的理性结构。
帛书《易传》对“三才之道”的论述亦甚是丰富,大致包括以下几段: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系辞》)
是故位天之道曰阴与阳,位地之道曰柔与刚,位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六画而成卦。(《衷》)
[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要》)
故《易》又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又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又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要之以上下。(《要》)
总观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所谓“三才之道”乃指“天、地、人”之道,亦称“三极之道”⑩。而具体言之,“天之道”指“阴阳”,“地之道”指“刚柔”,“人之道”指“仁义”(亦指“上下”)。“阴阳”指“日、月、星、辰”等物,“刚柔”指“水、火、金、土、木”等物,而“上下”则指“父子、君臣、夫妇”等。
虽然“天地之道”就其空间差异而言,有上下之别,就其质性而言,有清浊之异,故分而言之为“天之道”和“地之道”亦是必要之分。然若就其共同性而言,其所含之物都乃“自然之物”,故都可律之于“自然之道”名下,乃“自然理性”的体现。而与之相异的是“人之道”,不论指“仁义”,还是“上下”,都是针对“人伦”而言,是在为人之社会群体制定一个合理的规则,而不管其是外在的等级差别(“上下”),还是内在的道德原则(“仁义”),都是“人文化成”的一部分,是“人文理性”的体现。故将“三才之道”律之于“自然——人文”的理性视野来审视亦是合情合理的事。然而既然“天地之道”与“人之道”背后的理论支持存在“自然——人文”的理性分野,那么二者又是如何共同起作用来构架出帛书《易传》理性精神的内在结构呢?这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加以说明和理清的重要问题,对这个问题直接回应的便是我们一直在追寻的帛书《易传》的理性精神架构的问题。
“天地之道”与“人之道”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在我们对其进行回答前,先让我们看一下从帛书《易传》中抽取的如下段落:
圣人之言也,德之首也。聖人之有口也,犹地之有川浴也,财用所繇出也;犹山林陵泽也,衣食庶物[所]繇生也。(《二三子》)
德与天道始,必顺五行,其孫贵而宗不傰。(《二三子》)
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地厚乎仁,故能爱。(《系辞》)
圣人具以见天地之业,而□擬诸其形容,以马其物义,[是]故谓之马。圣人具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同,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教。(《系辞》)
《损》、《益》之道,足以观天地之变而君者之事已……故明君不时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筮,而知吉与凶,顺于天地之心,此谓《易》道。(《要》)
凡天之道,壹阴壹阳,壹短壹长,壹晦壹明。夫人道雠之。(《缪和》)
我们可以看到,由圣人彰显的“人道”是对“天地之道”的模仿和继承,我们如果将“天地之道”泛化,那么“人道”也只不过是“天地之道”的一个重要环节,仅是“天地之道”在人类族群中的一个缩影。这一说明充分的体现了“人道”对“天地之道”的尊敬与崇尚,可见帛书《易传》作者虽然认为“人道”是最终的价值依归,却并不主张“人道”可以凌驾于“天地之道”之上,相反,他认为“人道”是包含于“天地之道”之中的,是“天地之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由此可知,“自然理性”相较于“人文理性”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帛书《易传》作者不仅仅局限于从人之族群本位来看人,而是从更加宽泛的角度和视野——整体宇宙的视野来俯瞰人类,那么天地万物就获得了与人类相等的生存权利和存在价值。由此我们来进一步审视帛书《易传》所蕴含的理性精神的内在架构,所得到的理性架构图示为:自然支撑人文。自然理性从最普遍的角度支撑了人文理性,人文理性是自然理性的一个特殊缩影。离却自然理性,人文理性的视野将被局限,其作为最终的价值归依也将失去其“终极意义”。
“三才之道”所反映的帛书《易传》理性精神之内在结构正如上述,结合我们在对“赞、数、德”所体现的理性精神之内在结构的分析,可以完整地描绘出一幅帛书《易传》中所蕴含的理性精神的内在结构图,这个结构图由两个因素组成,即“自然理性”与“人文理性”,二者的相关有机作用构成了整个理性结构的框架。在其中,“自然理性”是前提和支撑,保证了《周易》之原始宗教神秘性向理性过度和转化的可能,只有借鉴于“自然理性”,才能完成《周易》由宗教神秘向“人文理性”的伟大跨越。而“人文理性”则是寄予着帛书《易传》作者的终极追求和最高理想,是作者的价值归依:人虽然是存在于天地之间的自然存在物,拥有与其他生物一样的生存权利,要同等地遵循外在的自然法则,然而人终究是有别于自然生物的存在物,是通过个体和族群的奋进便可以做到“与天地参”的“万物之灵”,因此人便必须摆脱靠“血气”和“力”组成的,以“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为基本原则的,野蛮血腥的自然团体,而建立一个以成就人之“德性”为最高价值追求、以“上下”和“仁义”为基本原则的温和的、含有浓重人文气息的社会群体。这样帛书《易传》理性精神的内在结构便是:自然理性支撑人文理性,人文理性统摄自然理性。由二者的这种相互有机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稳固结实的理性结构,同时避免了先秦道家和儒家发展过程中的缺陷,吸取了二者各自的胜场长处,使帛书《易传》成为理性发展历程中的一朵奇葩。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帛书《易传》六篇文字不仅在整体思想架构上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彼此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是“自然理性”与“人文理性”的统一,具体言之,便是“人文统摄自然,自然支撑人文”,二者水乳交融,互为一体,共同架构了帛书《易传》的理论体系。这种“天人合一”的理论架构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融合了儒道两家的学术胜场,疏通了自然与人文之间的隔阂,塑造了中国哲学乃至中国文化的整体宏大之视域,从而培养了生长于此种文化品格中的整个族群的道德素养和文化追求。对于中国文化融通的品格的塑造,《易传》虽然不能说是“源”,却是起到了弘扬和扩大的作用。
注释
①梁韦玄、王俊超:《帛书易传五篇之间的联系及其成书年代问题》,《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②张克宾:《帛书〈易传〉诠释理路论要》,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③于豪亮:《帛书〈周易〉》,《文物》1984年第3期;李学勤:《帛书〈周易〉的几点研究》,《文物》1994年第1期;[日]近藤浩之:《帛书〈周易〉的整理过程及其编目》,《简帛研究译丛》第一辑,湖南出版社,1996年;邢文:《论帛书〈周易〉的篇名与结构》,《考古》1998年第2期;另见:李学勤:《周易溯源》第五章第二节《帛书〈周易〉的几个问题(上)》,巴蜀书社,2006年。④李学勤:《帛书〈周易〉的几点研究》,《文物》1994年第1期;另见李学勤:《周易溯源》第五章第二节,巴蜀出版社,2006年,第320页。
⑤廖名春:《帛书〈二三子〉简说》,《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另见:廖名春:《帛书〈周易〉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25页。
⑥廖名春:《帛书〈易之义〉简说》,《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另见:廖名春:《帛书〈周易〉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69页。
⑦廖名春:《帛书〈要〉简说》,《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另见:廖名春:《帛书〈周易〉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5页。
⑧廖名春:《帛书〈周易〉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47页。
⑨张克宾曾在其硕士论文《帛书〈易传〉诠释理路论要》中认为“如果说“赞”、“数”所体现的是“天道”的话,那么“德”所体现的则是人道。”此言甚是,此处引出,以相互发明印证。
⑩陆德明《经典释文》引郑玄曰:“三极,三才也。”韩康伯《系辞注》曰:“三极,三材也。”故“三极之道”乃是“三才之道”的另称。何谓三才?《经典释文》引王肃曰:“阴阳、刚柔、仁义为三极。”《周易集解》引崔憬语曰:“言重卦六爻,亦兼天地人道。”朱熹在《周易本义》中言曰:“六爻,初二为地,三四为人,五上为天……三极,天地人之至理。”故可见,三才之道指“天、地、人”之道,具体表现为:“阴阳、刚柔、仁义”三者。
[11]具体文意可参见陈松长《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中对此的释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新乡)律师事务所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