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和谐源于规则,即“礼之用,和为贵”——江淮论坛

作者:阮超群、陈选华来源:原创日期:2013-08-07人气:858
 1.礼(规则)的含义
“礼者,天地之序也。” (《礼记》)“礼”指的是根据宇宙间的规律而形成的宇宙间的秩序,是人类获得自由和幸福的绝对基础和绝对依靠。当人类把礼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以及学习模仿的典范时,“礼”也就成为人类的政治、伦理、法律(或制度)的正义性与合理性的最高准则。“礼”的含义包罗万象,它是古人对宇宙及自身的全部认识、全部思辨及全部实践的结晶,它反映了我们祖先的思维所达到的水准,以及在这种思维指导下将有可能达到的文明的辉煌境界。[4]21人在社会中必须约束自己,约束的依据是社会的规则,规则就是根据社会规律形成的规范,规则就是制约,就是对人的需要、欲望和绝对自由的遏制。规则的这一本质性规定,形成了规则的适度性问题:适度的规则会促进人的发展,满足人的正当需求;不适度的规则遏制人的存在和发展,压制人的正当需求。因而规则的适度问题也就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现实道德问题。[6]580孔子称规则为礼,即公正、公允、不偏不倚。基于此,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礼(规则)的成因
荀子对孔子“礼”论作了进一步的发挥:“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仪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取也。”(《荀子·礼论》)礼相当于正义合理的法律制度、伦理规范、政治原则。按照礼治理国家慢慢演变为按照规则治理国家。“制礼仪以分之”中的“分”,从经济学的角度说就是分配,比如坚持按劳分配,坚持效率与公平原则;从政治伦理学的角度说就是级别等级“之辨”;从社会学的角度说就是社会分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可见“礼”起源于人的欲望、服务于人的欲望、调和引导人的欲望。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具体规则。
既然礼仪道德是为避免因“物”和“欲”的冲突所导致的争乱而起,从而也就逻辑地规定了“礼”义道德的社会作用。人虽有好利之性,但人的本质特征,在于能过群居生活。
“礼仪者,治辨之极,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之所以陨社稷也。”(《荀子·议兵》)“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由衡之于轻重也,尤绳墨之于曲直也,尤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之而人莫之能诬也。”(《荀子·王霸》)“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礼既可以是判断是非的标准,也可以是正义的法律制度,还可以是正义合理的道德规范,或者是国家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荀子把“群”视为人类区别于其他自然物的根本标志:“(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7]6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人之生,不能不群”的观点,认为群不仅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也是人维持个体生存的必要条件。[8]能“群”、善“群”又离不开礼,离不开规则。
四、从规则到和谐的基本要求
1.“仁礼”统一的规则模式与规则自身的和谐
社会的不和谐往往起因于财富、权势、力量对比的悬殊,因此,孔子强调人际关系应该是以仁心相感,仁的感通恰如社会各要素的和谐剂。这就要求“礼”必须是正义的、合理的,体现人的需要。遵循规则的人也必须是道德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孔子认为,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如果人类不能认识到自己来源于自然界并生存于自然界,那么人类便不知道在什么样的基点上理解正义并追求正义;人类如果不能认识到自己来源于自然界、生存于自然界而且依托自然界,人就不知道什么是幸福的边界并享有幸福。同样,对于人类的每一个个体来说,不知道自己来源于自然界、生存于自然界并依托自然界,人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具有普遍仁爱精神的人,而一个没有普遍仁爱精神的人又怎么可能成为一个在精神上和谐与幸福的人呢?[4]58 “仁”不仅是规则的属性,而且也是人自己的属性。“仁”需要用“礼”来表现,“礼”需要用“仁”来测度。
只有那种不仅把自己而且也把每一个他人作为自己行动的出发点与目的的具有完美道德品质的人,才会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以他人为出发点、以他人为目的的完美的满足;只有那些具有洞察整个宇宙、整个人类本质与正义的真正智慧的人,才会促使整个人类中那种以他人为出发点、以他人为目的的美德的发展。 [4]86-87
2.坚持知行合一
孔子认为待人要“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看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要“听其言,观其行”《论语·公治长》。要做到知行统一,应当“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认为,在社会交往中,为了确保交往与交流的和谐和有效,坚持知行合一,做到这四点是绝对必要的。那种不分青红皂白、不辨是非善恶的“乡愿”,无疑是人类道德的一大祸害。[4]447
坚持知行合一可以弘扬美德、消除恶念、辨别迷惑。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勿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论语·颜渊》)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始终遵循先劳而后获的原则,而不仅仅要求他人按先劳而后获的原则行事,这不就是弘扬美德吗?如果一个人能够时刻不断地去攻击隐藏在自己内心的恶念,而不仅仅去攻击隐藏在他人心中的恶念,这不就是清除恶念了吗?如果一个人能够认识自己在一时不快与愤怒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对于自己以及对于自身所亲爱的一切对象的怨恨情绪,本身就是一种迷惑,这不就是辨别迷惑了吗?[4]308
在知“仁”行“仁”上,如何达到知行统一?“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一个人要实践自己的仁爱美德,就应该在据有或获得与自己的生活条件和生活享受密切相关的个人利益时,以关注维护自己的个人利益完全相一致的公允、公平、公正的态度去关注维护他人的利益;就应该在担任某一社会职责时,以严肃认真、尽心尽力的态度去履行这一与社会、与他人的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职责;就应该在与他人一切交往中抱持不偏不倚、诚实无欺的态度。一个致力于在社会中实践仁爱美德的人,就应该始终如一地按照这些原则去行动,纵使走到一个文明未开的国家并在那里生活,也绝对不能抛弃这些原则。 [4]334
按照知“仁”行“仁”的原则与朋友交往也是非常重要的。按照知“仁”行“仁”的原则可以将朋友区分为以下几种:“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见多识广的朋友,是对人有益的;邪辟的朋友,奸诈的朋友,诡计多端的朋友是对人有害的。[4]419
3.要求行己有耻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如果一个人真的有值得为之奋斗的政治理想的话,那么他首先应该不屈不挠、坚持不懈、永不疲劳地坚持它、捍卫它;其次,不偏不倚、不折不扣、忠心耿耿地推行它、实践它。[4]302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孔子认为,理想的绅士作为一个理想的政治家兼理想的政府官员,他必然是那种对自己的任何一种形式的非道德、非正义的利己主义行为感到耻辱的人,因此,他不论到什么地方从事政治活动,不论在什么政府的职位上行使职权都不会做出那种只有利于自己,只有利于自己的民族,只有利于自己的国家,却有辱于作为一个正人君子而存在的道德使命的非道德、非正义的行为。只有这种人才称得上是理想的绅士。[4]334
4.用正义谴责非正义
一旦有人行不义之举并且从中获利,其他人就会如法炮制,最初的非正义就会变成社会的常态,制度的正义安排最终将以丧失正义而告终。为此,孔子强调必须用正义谴责非正义。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那种毫不顾忌地追求个人私利的行为,他所导致的结果,往往是人们之间的相互(下转第65页)(上接第115页)嫉恨与仇视。[4]95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乎,如礼何?”孔子认为,如果不以正义谴责非义、以正义战胜非义的方法来实现国家统治的目的,那么,对国家的统治,怎么样才能使自己拥有正义并符合正义呢?[4]96
孔子论述了通向和谐的方法:中庸、用中与时中;提出了和谐源于规则,即“礼之用,和为贵”;论述了和谐的实现路径。这对我们建构和谐社会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熹.中庸章句集注[M].
[2]赵林如.关于和谐与规则的思考[J].理论前沿,2007,(3):15-16.
[3]万俊人.罗尔斯问题[J].求是学刊,2007,(1):14-23.
[4]杨润根.发现论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5]楼宇烈.“用中”和“时中”——儒家实践的辩证原则[J] .北京大学校刊, 1991(3):5-7.
[6]休谟.人性论.下册.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580.
[7]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6.
[8]赵金科,林美卿.儒家的群己理论与社会主义群 己关系的架构.[J].齐鲁学刊,2011,(5):36-40.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