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系列命题的逻辑起点——学术论坛

作者:陈秀来源:原创日期:2013-08-12人气:809
历史上看,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研究有着系列重要思想。马克思这些重要思想的形成同时经历了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批判和扬弃、由唯心主义者到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转变的这样一个过程。早期的马克思深受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影响,对人的理解还处于抽象人的本质阶段。在人的本质问题上,黑格尔把人的本质等同于人的自我意识,他肯定通过抽象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的意识和创造性活动的能动性。因此在他那里,人成了纯粹理性的人,成为抽象的自我意识。针对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抽象人”,费尔巴哈创立了人本主义哲学,确立了“人”的地位,提出了“自然人”。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把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他把人看成是“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在他那里,人仍是宗教哲学中所说的抽象的人,人完全脱离了赖以生存的社会关系、实践活动,仅是一种自然的感性存在,是只有自然属性的人,而不是真正社会历史活动中的现实的人。马克思一方面同意费尔巴哈对宗教所作的批判,另一方面认为“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一条绝对命令,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像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哲学。马克思则结束和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哲学,并从中找到了人的出发点。
以“现实的人”取代思辨哲学家的“抽象的人”,是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得以建立的必要前提。1844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充分肯定并扬弃了黑格尔关于劳动是人的本质的观点,指出劳动是人的现实活动,并把人的社会性和劳动结合起来,认为劳动是人的社会性存在的基础,人的类本质只能通过人的社会性劳动来体现。同时,人的本质是根据劳动性质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通过对历史活动的深入研究,指出现实的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创造一切历史活动的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1845年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用精辟的语言彻底批判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者的人的本质观,从社会关系中全面把握人的社会性本质。在其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更加深入地阐述了人的需要本质。可见,从黑格尔的“思辨人”到费尔巴哈的“自然人”,再到马克思的“现实人”,从批判“抽象的人”到扬弃“劳动是人的本质”,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遵循着步步深入的过程,这是基于实践的认识而非形而上的独断,是一种历史的存在而非思想的判断,标志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彻底转变,实现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认识的质的飞跃。
三、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系列命题的逻辑展开
从实践出发,从现实中把握人,是马克思与所有唯心主义哲学家的本质区别。马克思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时说:“从施特劳斯到施蒂纳的整个德国哲学批判都局限于对宗教观念的批判。他们的出发点是现实的宗教和真正的神学。”可见,宗教神学是以神为出发点的。在马克思看来,“神”是异化了的人。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曾说:“哲学家无权构造一个人造的人,而必须描述一个实在的人。”而要对这个实在的人进行描述,就必须要了解人的生活和行为。那么,如何才能了解人的生活为行为呢?卡西尔告诉我们说:“只有一条能揭开人类本性秘密的途径,那就是:宗教的途径。”可见,卡西尔了解人的途径仍然是宗教,而宗教使人神秘,人也始终是一个神秘的人。尽管他主观上也努力去把握现实的人,但实际上。“人”在他那里仍然是抽象的,因为他把“人”溶化到“符号”中去了,因此,使人失去了感性的、现实的存在,从而成为单向度的人。
与唯心主义者具有本质区别的是,马克思一切人学理论的出发点是“有生命的个人”。马克思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同时,先后多次明确强调了他的理论出发点:“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生命的存在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揭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的内涵。而自然存在物必须以个体需要的生产和满足作为前提,以需要的生成与满足的动态关系为其内在动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人的本质就在于人的需要。个体的生命存在直接就是他们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因此需要是实现个人天然的内在必然规定性,只有它的力量才是本质的力量,所以,“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质”这个命题,无疑揭示了人的自然本质。需要作为人的自然本性并不局限于自然的界限中,而是在这一基础上打开了一个人与人交往的无限界域。人自身需要的满足往往以自己作为他人的需要为前提。那么,这里的“人”又是怎样的呢?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人不是抽象地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马克思认为,要从对象、现实、感性的方面去理解,要诉诸实践的方式去理解,要从人与世界的总体关系中去把握人,而不是直观地去理解。人作为人而存在,是实践活动、劳动的结果。人的世界是人创造的,人创造了什么样的世界,就与什么是一致的。“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从马克思原意可见,人是自我生成、自我所造的,人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创造了自己。
人的个体本质与人的类本质之间有何关系呢?让我们认真审视来自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命题对进一步理解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绝不可忽视。在这个命题里,前后两个“人”所指向的内涵显然不同。“第一个‘人’指向的是大写的人即作为族类存在物的人,第二个‘人’指向的则是小写的人即作为个体存在物的人。”因此,“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命题可以理解为:“作为族类存在物存在的大写的人是作为个体存在物存在的小写的个人的最高本质,小写的个人要作为人存在,他必须具有作为族类存在物存在的大写的一般人的本质;否则,便不能作为人存在,或不能称作是真正的人。”换言之,每个个体作为人存在,就必须作为类存在物存在。而类本质是既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又作为人类社会的主体的人类每个成员所具有的共同特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充分揭示了人的类特性在于“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即我们常说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从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性上分析,如果没有这个类特性,人就不能成其为人。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作为自然界最特殊的存在物与动物界的根本区别。在奴隶社会里,奴隶从生物学角度讲是人,而从哲学角度讲不是真正的人,因为奴隶没有类的特性,没有自由自觉的活动,完全是被迫的。而只有人能够不局限于自然的界限,能够通过实践、劳动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通过人为了人”的生活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人的类特性。因此,马克思说,人是作为人的最高本质,只有具有类特性才真正是大写的人。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