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文化的现实困境:大学面临的挑战——学术论坛
作者:汪馨兰、戴钢书来源:原创日期:2013-08-23人气:1040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大学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面临着如何守护象牙塔的精神家园与应对物质利益追逐。如何捍卫学术自由与应对行政制约,如何彰显人文关怀与功利取向凸显等困境。我国高等教育在走过了以数量增长为标志的外延式发展道路之后,当前已经进入了内涵式发展的阶段。大学实现内涵发展的核心理念就在于育人的旨归,不仅是物质技术层面的“制器”,更在于道德精神层面的“修身成人”。
1、社会责任凸显与竞争分化的矛盾
从高等教育政治论哲学基础的角度出发。大学精神文化首先表现在大学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体现为一种强烈的社会担当、崇高的社会理想以及自觉的责任意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大学逐渐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担负起了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开发人才第一资源、推动科技第一生产力发展等重大社会责任。大学的社会责任不仅在于适应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还在于引领甚至创造性地开发社会需要。解决社会其他组织机构难以解决的事关社会进步的理论与实践论题,从而使大学成为推动并引导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当前,由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激烈竞争,使大学直接面对社会竞争以及竞争产生的分化,高校量化式的评估指标关系着大学地位的升降。学者们职称的评定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切身利益。研究生们学术成果的多寡事关毕业或找工作大计,日趋激烈的竞争以及不断扩大的分化给大学人带来巨大压力。这使得大学人更多关注现实利益忽略理想追求、关注一己得失忽视社会责任、关注局部发展忽视整体规划成为趋向,导致大学的实用主义取向不断显现,而关乎国家、民族命运的使命感日渐淡化。
2、学术自由与行政制约的桎梏
根据教育文化学的理论,大学文化可以划分为外层的物质文化、居于中间的制度文化以及处于内核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可以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建构提供制度保障。然而由于我国大学的发展历史较为短暂,在精神文化底蕴方面的积淀不够深厚。因此,制度文化有着浓厚的行政色彩,依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模式。束缚着现代大学在学术自由方面的精神追求。现代大学作为开展学术研究、创生最高智慧、培养高级人才的知识殿堂,学术的自由诉求、独立精神的探索、真理的探求体现了大学的本质特征。这就要求大学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为大学人的精神求索创造一个尊重学术自由、尊重学者独立人格、尊重科学规律的文化氛围,允许大学师生就学术界讨论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展开研究,在争鸣与思辨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以发现与捍卫真理、推动科技进步为最高境界。然而当前,在行政色彩浓厚的大学文化背景下,大学的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有较大干预,大学自身所建立的学术委员会能够发挥的作用有限,从而影响了大学学术功能的发挥,也影响了大学师生对于学术自由精神的追求,他们的自觉性、主导性及创造性受到约束。
3、追求卓越与功利性价值取向的困境
从高等教育认识论哲学基础的角度理解,大学精神文化体现在具有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大学人以求真务实、笃行进取、勤奋严谨的态度投入实践、参与实践,从而提升思想高度与生命境界,完成自我超越。对科学的求索是没有止境的,对永恒真理的追求也是没有止境的,即大学精神的建构与发展同样是没有止境的。科学研究需要独立思考、勇于创造、追求卓越的精神。才可能占据最高领地。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种理论思维的培养要求大学具有立足前沿、不懈奋斗、争创一流的精神文化,这也正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大学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但是在国家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经济对大学的精神文化环境带来了一定冲击,表现为市场化、庸俗化以及官僚化倾向,在学者的职称评定中考评指标的流于形式、流于功利带给大学教师压力的同时也容易助长学术浮躁之风,在大学评估中出现的数字化、物质化的现象也会滋长急功近利的风气,从而导致大学着重强调硬件指标而忽略科学追求的真正目标,注重于科研成果的数量而忽视学术品格的提升。科学研究中的弄虚作假、急功近利、学术腐败等行为与学术的真谛是相悖离的,违背了科学发展的规律,不仅不利于知识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更不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影响大学的健康发展。
1、社会责任凸显与竞争分化的矛盾
从高等教育政治论哲学基础的角度出发。大学精神文化首先表现在大学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体现为一种强烈的社会担当、崇高的社会理想以及自觉的责任意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大学逐渐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担负起了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开发人才第一资源、推动科技第一生产力发展等重大社会责任。大学的社会责任不仅在于适应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还在于引领甚至创造性地开发社会需要。解决社会其他组织机构难以解决的事关社会进步的理论与实践论题,从而使大学成为推动并引导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当前,由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激烈竞争,使大学直接面对社会竞争以及竞争产生的分化,高校量化式的评估指标关系着大学地位的升降。学者们职称的评定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切身利益。研究生们学术成果的多寡事关毕业或找工作大计,日趋激烈的竞争以及不断扩大的分化给大学人带来巨大压力。这使得大学人更多关注现实利益忽略理想追求、关注一己得失忽视社会责任、关注局部发展忽视整体规划成为趋向,导致大学的实用主义取向不断显现,而关乎国家、民族命运的使命感日渐淡化。
2、学术自由与行政制约的桎梏
根据教育文化学的理论,大学文化可以划分为外层的物质文化、居于中间的制度文化以及处于内核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可以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建构提供制度保障。然而由于我国大学的发展历史较为短暂,在精神文化底蕴方面的积淀不够深厚。因此,制度文化有着浓厚的行政色彩,依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模式。束缚着现代大学在学术自由方面的精神追求。现代大学作为开展学术研究、创生最高智慧、培养高级人才的知识殿堂,学术的自由诉求、独立精神的探索、真理的探求体现了大学的本质特征。这就要求大学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为大学人的精神求索创造一个尊重学术自由、尊重学者独立人格、尊重科学规律的文化氛围,允许大学师生就学术界讨论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展开研究,在争鸣与思辨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以发现与捍卫真理、推动科技进步为最高境界。然而当前,在行政色彩浓厚的大学文化背景下,大学的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有较大干预,大学自身所建立的学术委员会能够发挥的作用有限,从而影响了大学学术功能的发挥,也影响了大学师生对于学术自由精神的追求,他们的自觉性、主导性及创造性受到约束。
3、追求卓越与功利性价值取向的困境
从高等教育认识论哲学基础的角度理解,大学精神文化体现在具有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大学人以求真务实、笃行进取、勤奋严谨的态度投入实践、参与实践,从而提升思想高度与生命境界,完成自我超越。对科学的求索是没有止境的,对永恒真理的追求也是没有止境的,即大学精神的建构与发展同样是没有止境的。科学研究需要独立思考、勇于创造、追求卓越的精神。才可能占据最高领地。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种理论思维的培养要求大学具有立足前沿、不懈奋斗、争创一流的精神文化,这也正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大学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但是在国家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经济对大学的精神文化环境带来了一定冲击,表现为市场化、庸俗化以及官僚化倾向,在学者的职称评定中考评指标的流于形式、流于功利带给大学教师压力的同时也容易助长学术浮躁之风,在大学评估中出现的数字化、物质化的现象也会滋长急功近利的风气,从而导致大学着重强调硬件指标而忽略科学追求的真正目标,注重于科研成果的数量而忽视学术品格的提升。科学研究中的弄虚作假、急功近利、学术腐败等行为与学术的真谛是相悖离的,违背了科学发展的规律,不仅不利于知识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更不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影响大学的健康发展。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