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园物联网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改革与战略
作者:曹洋来源:原创日期:2013-08-28人气:1110
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发展物联网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高新区作为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基地和排头兵,纷纷培育和布局物联网产业,以期取得先发优势。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海淀园物联网产业先发优势明显、成效显著。但随着产业从初创期逐渐走向成长期,如何找到适合的商业模式和发展路径,集聚实力进行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已经成为海淀园物联网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海淀园物联网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产业发展的优势
目前,海淀园已积累了丰富的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创新资源,产业优势明显。
1.具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海淀园已形成了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较为完备的物联网产业链,在感知、传输、处理、应用等功能层均分布着一批国家重点研究机构和骨干企业,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2.产业研发实力强。据统计,北京的物联网产业资源基础和现有规模占全国的40%以上,而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海淀园;物联网相关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大约40%落户北京,而其中绝大部分是由海淀园企业和机构承担的。海淀园不仅分布着中科院、北大、清华、北邮、北航、北理工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还聚集着大唐电信、中星微、京仪集团、神州数码、华胜天成、航天信息、用友、中科红旗等一批本土知名企业,英特尔、ZigBee、IBM、微软、埃森哲、西门子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和机构也纷纷汇聚于此。产、学、研、用的良性互动机制初步形成,已在传感器、网络传输、数据处理和应用软件等物联网产业链关键环节,拥有众多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产生了若干行业标准,成为我国物联网产业研发的一个重要基地。
3.产业联盟作用明显。海淀园各物联网相关产业联盟和协会在推动物联网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市场拓展、应用推广等方面作用明显。作为我国第一家物联网产业联盟——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是一个产、学、研、用多方协同、合作创新的联合体,目前已组织成员单位参加国际、国内行业研讨会、展览会等几十次,有效地促进了会员之间以及与国际知名机构的良性互动,实现了资源共享,促进了中关村地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壮大。除此以外,中关村下一代互联网产业联盟、传感网标准工作组、传感网产业联盟、TD—SCDMA产业联盟等相关组织在整合产业资源、制定行业标准、促进产业发展等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为海淀园物联网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
4.产业辐射效益初步显现。海淀园物联网企业不仅主导了海淀区、北京市的行业解决方案的建设和推广工作,而且还广泛而积极地参与京外地区智慧城市的建设,对促进区域合作、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二)产业发展的劣势
海淀园物联网产业发展过程中,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五个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
1.缺乏明确的物联网发展规划和路线图。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来说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标准、技术、商业模式以及配套政策等还远没有成熟。海淀园物联网的发展缺少顶层设计,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的分割现象极为普遍,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布局,缺少物联网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这对海淀园物联网产业的协调发展极为不利。
2.规模化应用程度不够。海淀园物联网企业虽然已经在智能交通、公共安全、工业控制、智能农业等领域实施了一批行业解决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到目前为止,海淀园物联网产业还基本以企业自发发展状态为主,现有应用数量少、规模小,多局限于特定行业或企业的应用,难以普及和推广。部分领域应用技术水平与工程化程度较低,未能实现规模化发展,无法实现以“应用驱动为导向”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模式。在“共性平台+应用子集”的标准架构下,共性平台发展不够成熟,应用子集也不够丰富。且物联网产品“小、杂、散”,致使物联网市场还远未成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缺少成熟的商业模式。物联网的商业模式的成熟程度是判断物联网发展进程的重要依据。商业模式是行业用户和产业投资人对物联网发展的关注重点。迄今为止,海淀园物联网应用主要集中在智能电网建设、城市应急管理、公共安防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领域,重点满足政府社会管理、解决民生需求,多属政府投资推动。除交通、电力等行业外,面向其他行业应用领域的成功案例很少,基于消费领域的需求尚未形成。行业和消费市场作为物联网的主要应用领域,其商业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
4.缺少龙头企业整合产业资源。物联网产业资源需要有实力的大企业进行整合发掘。目前,海淀园虽已涌现出一批物联网骨干企业,在国内也处于领先水平,但从整体实力上看,还不具备与Intel、IBM、Google等国际大公司相抗衡的实力,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实力较弱,大企业带动作用有限,产业联动效应不足。由于缺少龙头企业有效整合产业链资源,导致物联网采集信息的渠道不畅通,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产业链中各层级衔接还较松散,各环节协同效应不强,由此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产业链整体价值未能得到充分释放。
5.核心技术少。总体来说,除三大通信运营商和设备提供商实力较强外,其他环节的物联网企业实力相对较弱,尤其是在芯片和传感领域,差距更为明显。虽然海淀园有中星微、大唐电信等几家实力较强的企业,但整体来说,芯片设计技术、生产能力、稳定性、寿命等性能指标与国外的大型芯片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传感识别等领域,海淀园在我国虽处于领先地位,但总体水平仍需大幅度提高。目前活跃在国际市场上的都是德国、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产品,几乎垄断了“高、精、尖”传感器和新型传感器的国际市场。
(三)产业发展的机遇
1.发展物联网已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作为当今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物联网技术已经被列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突破领域,发展物联网已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工信部正式颁布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物联网应用推广和产业发展的双轮驱动战略已全面实施。不仅如此,我国下发总计50亿元专项基金用于扶持物联网产业做强做大,重点支持技术研发、产业化、应用示范与推广、标准研制与公共服务四大类物联网项目。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海淀园必将在发展物联网过程中获得无限商机。
2.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物联网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发展物联网产业,大力推动物联网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是海淀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信息化水平,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目前,海淀园物联网产业与其他产业建立起较为广泛的合作,带动了公共安全、安防应用、智能电网、食品溯源、智能农业、工业监控等领域的智能化发展。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不断深度融合,海淀园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空间将会不断延伸和拓展。
3.国家信息安全的需要。物联网所涉及的信息安全包括两层意思,即物联网自身的安全和物联网对国家经济社会安全的影响。由于物联网连接和处理的对象主要是机器或物以及相关的数据,“所有权”和“隐私性”促使物联网对信息安全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在物联网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自主可控”原则,谨慎使用国外产品,把握“信息主权”,这给海淀园物联网企业带来重要发展机遇。
4.物联网应用市场规模庞大。应用水平和技术能力、产业规模没有必然的联系。应用能够创造市场,但市场不一定被本地企业所占领,没有物联网技术基础的地区和国家,同样也能应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据工信部预测,到2015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逾5000亿元。所以,对于海淀园的物联网企业来说,只要找到适合的切入点,未来有足够的市场空间支撑企业的发展。
(四)产业发展的挑战
总体而言,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还基本处于政策扶持期、应用拓展期、市场培育期和产业导入期。海淀园物联网产业水平和规模虽然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但产业发展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1.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据了解,美国已将物联网上升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点之一;欧盟制定了促进物联网发展的14点行动计划;日本的U-Japan计划将物联网作为四项重点战略领域之一。发达国家一方面加大力度发展传感器节点核心芯片、嵌入式操作系统、智能计算等核心技术;另一方面,正在加快标准制定和产业化进程,谋求在未来物联网的大规模发展及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2.部分物联网高端领域已被国际大公司占领。信息产业具有很强的“马太效应”,占有先发优势的企业会利用自身实力攻克技术难关、制定行业标准、建立行业壁垒、扩充市场规模,从而造成“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赢者通吃”的局面。作为信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物联网行业也是如此。目前,高端的标准已经被国外企业所垄断,“高、精、尖”传感器也已被国际大公司垄断,这对于在核心芯片、操作系统、高端传感器、标准等方面均处于竞争劣势的海淀园物联网企业是极大的挑战。
3.各地区物联网发展趋同化现象严重。目前,全国已有近30个省区市将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之一,不少一、二线城市在建设或筹建物联网产业园。在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发展规律还没有完全厘清的情况下,盲目上项目,且大多数项目是政府“埋单”,项目多集中在交通、物流、政府服务等几个方面,由于缺少资源共享和整合,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产品同质化,出现大量“信息孤岛”,这对海淀园乃至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都十分不利。
一、海淀园物联网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产业发展的优势
目前,海淀园已积累了丰富的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创新资源,产业优势明显。
1.具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海淀园已形成了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较为完备的物联网产业链,在感知、传输、处理、应用等功能层均分布着一批国家重点研究机构和骨干企业,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2.产业研发实力强。据统计,北京的物联网产业资源基础和现有规模占全国的40%以上,而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海淀园;物联网相关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大约40%落户北京,而其中绝大部分是由海淀园企业和机构承担的。海淀园不仅分布着中科院、北大、清华、北邮、北航、北理工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还聚集着大唐电信、中星微、京仪集团、神州数码、华胜天成、航天信息、用友、中科红旗等一批本土知名企业,英特尔、ZigBee、IBM、微软、埃森哲、西门子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和机构也纷纷汇聚于此。产、学、研、用的良性互动机制初步形成,已在传感器、网络传输、数据处理和应用软件等物联网产业链关键环节,拥有众多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产生了若干行业标准,成为我国物联网产业研发的一个重要基地。
3.产业联盟作用明显。海淀园各物联网相关产业联盟和协会在推动物联网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市场拓展、应用推广等方面作用明显。作为我国第一家物联网产业联盟——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是一个产、学、研、用多方协同、合作创新的联合体,目前已组织成员单位参加国际、国内行业研讨会、展览会等几十次,有效地促进了会员之间以及与国际知名机构的良性互动,实现了资源共享,促进了中关村地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壮大。除此以外,中关村下一代互联网产业联盟、传感网标准工作组、传感网产业联盟、TD—SCDMA产业联盟等相关组织在整合产业资源、制定行业标准、促进产业发展等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为海淀园物联网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
4.产业辐射效益初步显现。海淀园物联网企业不仅主导了海淀区、北京市的行业解决方案的建设和推广工作,而且还广泛而积极地参与京外地区智慧城市的建设,对促进区域合作、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二)产业发展的劣势
海淀园物联网产业发展过程中,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五个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
1.缺乏明确的物联网发展规划和路线图。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来说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标准、技术、商业模式以及配套政策等还远没有成熟。海淀园物联网的发展缺少顶层设计,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的分割现象极为普遍,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布局,缺少物联网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这对海淀园物联网产业的协调发展极为不利。
2.规模化应用程度不够。海淀园物联网企业虽然已经在智能交通、公共安全、工业控制、智能农业等领域实施了一批行业解决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到目前为止,海淀园物联网产业还基本以企业自发发展状态为主,现有应用数量少、规模小,多局限于特定行业或企业的应用,难以普及和推广。部分领域应用技术水平与工程化程度较低,未能实现规模化发展,无法实现以“应用驱动为导向”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模式。在“共性平台+应用子集”的标准架构下,共性平台发展不够成熟,应用子集也不够丰富。且物联网产品“小、杂、散”,致使物联网市场还远未成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缺少成熟的商业模式。物联网的商业模式的成熟程度是判断物联网发展进程的重要依据。商业模式是行业用户和产业投资人对物联网发展的关注重点。迄今为止,海淀园物联网应用主要集中在智能电网建设、城市应急管理、公共安防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领域,重点满足政府社会管理、解决民生需求,多属政府投资推动。除交通、电力等行业外,面向其他行业应用领域的成功案例很少,基于消费领域的需求尚未形成。行业和消费市场作为物联网的主要应用领域,其商业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
4.缺少龙头企业整合产业资源。物联网产业资源需要有实力的大企业进行整合发掘。目前,海淀园虽已涌现出一批物联网骨干企业,在国内也处于领先水平,但从整体实力上看,还不具备与Intel、IBM、Google等国际大公司相抗衡的实力,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实力较弱,大企业带动作用有限,产业联动效应不足。由于缺少龙头企业有效整合产业链资源,导致物联网采集信息的渠道不畅通,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产业链中各层级衔接还较松散,各环节协同效应不强,由此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产业链整体价值未能得到充分释放。
5.核心技术少。总体来说,除三大通信运营商和设备提供商实力较强外,其他环节的物联网企业实力相对较弱,尤其是在芯片和传感领域,差距更为明显。虽然海淀园有中星微、大唐电信等几家实力较强的企业,但整体来说,芯片设计技术、生产能力、稳定性、寿命等性能指标与国外的大型芯片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传感识别等领域,海淀园在我国虽处于领先地位,但总体水平仍需大幅度提高。目前活跃在国际市场上的都是德国、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产品,几乎垄断了“高、精、尖”传感器和新型传感器的国际市场。
(三)产业发展的机遇
1.发展物联网已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作为当今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物联网技术已经被列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突破领域,发展物联网已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工信部正式颁布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物联网应用推广和产业发展的双轮驱动战略已全面实施。不仅如此,我国下发总计50亿元专项基金用于扶持物联网产业做强做大,重点支持技术研发、产业化、应用示范与推广、标准研制与公共服务四大类物联网项目。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海淀园必将在发展物联网过程中获得无限商机。
2.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物联网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发展物联网产业,大力推动物联网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是海淀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信息化水平,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目前,海淀园物联网产业与其他产业建立起较为广泛的合作,带动了公共安全、安防应用、智能电网、食品溯源、智能农业、工业监控等领域的智能化发展。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不断深度融合,海淀园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空间将会不断延伸和拓展。
3.国家信息安全的需要。物联网所涉及的信息安全包括两层意思,即物联网自身的安全和物联网对国家经济社会安全的影响。由于物联网连接和处理的对象主要是机器或物以及相关的数据,“所有权”和“隐私性”促使物联网对信息安全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在物联网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自主可控”原则,谨慎使用国外产品,把握“信息主权”,这给海淀园物联网企业带来重要发展机遇。
4.物联网应用市场规模庞大。应用水平和技术能力、产业规模没有必然的联系。应用能够创造市场,但市场不一定被本地企业所占领,没有物联网技术基础的地区和国家,同样也能应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据工信部预测,到2015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逾5000亿元。所以,对于海淀园的物联网企业来说,只要找到适合的切入点,未来有足够的市场空间支撑企业的发展。
(四)产业发展的挑战
总体而言,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还基本处于政策扶持期、应用拓展期、市场培育期和产业导入期。海淀园物联网产业水平和规模虽然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但产业发展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1.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据了解,美国已将物联网上升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点之一;欧盟制定了促进物联网发展的14点行动计划;日本的U-Japan计划将物联网作为四项重点战略领域之一。发达国家一方面加大力度发展传感器节点核心芯片、嵌入式操作系统、智能计算等核心技术;另一方面,正在加快标准制定和产业化进程,谋求在未来物联网的大规模发展及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2.部分物联网高端领域已被国际大公司占领。信息产业具有很强的“马太效应”,占有先发优势的企业会利用自身实力攻克技术难关、制定行业标准、建立行业壁垒、扩充市场规模,从而造成“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赢者通吃”的局面。作为信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物联网行业也是如此。目前,高端的标准已经被国外企业所垄断,“高、精、尖”传感器也已被国际大公司垄断,这对于在核心芯片、操作系统、高端传感器、标准等方面均处于竞争劣势的海淀园物联网企业是极大的挑战。
3.各地区物联网发展趋同化现象严重。目前,全国已有近30个省区市将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之一,不少一、二线城市在建设或筹建物联网产业园。在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发展规律还没有完全厘清的情况下,盲目上项目,且大多数项目是政府“埋单”,项目多集中在交通、物流、政府服务等几个方面,由于缺少资源共享和整合,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产品同质化,出现大量“信息孤岛”,这对海淀园乃至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都十分不利。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