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意识、执政党意识和执政意识的概念区分
作者:肖铁肩、黎增梅来源:原创日期:2013-09-25人气:2047
“意识”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onsciencia”,意为“认识”。意识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人脑的机能对于客观存在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潘菽教授认为,“意识是包括感觉、知觉、思维的一种具有复合结构的认识作用或认识过程。”[4](3)意识是人脑机能高度运转的结果,是一种高级的神经反映。但是,归根到底,意识离不开物质,即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怎样的存在就有怎样的意识。社会意识作为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能够正确地反映社会存在的现象以及其中包含的本质和规律。政党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的团体现象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有着它自身独特的意识。毛泽东说过:“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它‘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5](320)政党意识作为一种思维的呈现,正是从政
党这一实际存在的社会组织也即物质中产生的。学者张昱认为:“作为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的意识,是包括感觉、知觉、思维在内的一种具有复合结构的最高级的认识活动,思维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不仅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在阶级社会中还会带有阶级性色彩。”[6](15)这一概念解释指出了社会意识的一般特征,即社会意识的阶级性特征。
(一) 政党意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政党是代表特定阶级利益的团体、组织,政党意识则是反映着一定利益团体和组织的思想和价值观。政党意识具有一定的阶级性、社会性和历史性。不同阶级不同性质的政党、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和不同的政党领导者都会影响到政党意识内容的形成。
政党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是一个政党及其成员对于政党本身的性质、章程、纲领、宗旨、目标和地位等内容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政党意识包含着政党情感、政党文化、政党精神、政党理论等内容,是这些内容的集中体现。从总体来看,政党意识可以分类为革命党意识、反动党意识、执政党意识、非执政党意识、参政党意识或社会主义政党意识、资本主义政党意识、资产阶级政党意识、工人阶级政党意识等,范围甚广。政党意识含有丰富的情感和精神,是一个政党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意识形态方面的体现。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7](325)
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意识是指中国共产党全党成员和党组织所形成的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纲领、使命等各方面所达成的共识,是党的精神和内在凝聚力的体现。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意识也会发生变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主流意识。有的意识逐渐淡化,如革命意识和武装斗争意识;有的意识逐渐发展,如模范意识、独立意识、服务意识等;有的意识被彻底摒弃,如“左”的意识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阶级意识;还有新的意识逐渐产生,如人本意识、能力意识、和谐意识等。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特殊的政党,其政党意识的独特性表现在三方面。首先,中国共产党政党意识具有人民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党的政党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利益需求。党经常开展党内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全体党员增强为民服务的意识。其次,中国共产党政党意识具有先进性。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始终具备勇于创新和与时俱进的先进意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用科学理论来武装党,要求党具备世界眼光,把握执政规律、具备创新的精神。中共党人始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先进的理论指导着实践。再次,中国共产党政党意识具有科学性。党能够根据时代和环境的变化,正确地分析出国际局势的走向和国内外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总结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适当改变工作策略。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将党的建设科学化摆在了全党面前。自从党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的十年里,党在领导制度、依法执政、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各方面都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在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这正是党具备了科学性的政党意识的结果。
(二) 执政党意识
在中共历史上,第一个使用“执政党”这一概念定位中国共产党的人是任弼时。任弼时在1949年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现在,我们要防止因为经常的行政事务繁忙而忽视党务工作的现象。这种情形是存在的,将来更可能发展。忙于各种经济建设和行政事务,放松了党的建设,忘掉了党务工作,那是很危险的。……纠正这种偏向,对于我们党将要在全国范围成为执政党的时候是特别重要的。”[8](473)此后,中共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执政党”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与使用。周恩来在中共七届四中全会上发言时指出:“我们的党已是胜利的党、执政的 党。”[9](120)邓小平也在中共八大上指出:“中国共产党已经是执政的党,已经在全部国家工作中居于领导地位。”[10](240)那么,何谓执政党意识,它的内涵又有哪些呢?
执政党意识是党取得执政地位之后,“对自身的性质与地位、权力与职责、执政目标与实现方式、执政目的与价值追求、执政条件与执政环境等的全面认识与看法”,[11](34)是党对于“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这一重大问题的认识,党在决策的过程中“始终从我们是一个执政党这个基本事实出发,从当好执政党这个基本理念出发”。[12](325)执政党意识是政党意识在党处于执政条件下的转化与提升。一个政党的地位和身份并非一成不变,当它处于在野党地位时,它就产生在野党(或反对党、合作党)的意识;而当它处于执政党地位时,就会相应地产生执政党的意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意识,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而对其自身的性质和地位、权力与责任、执政理念、执政目标、执政方式与执政环境等问题的认识,是相对于党在历史上作为革命党的身份而产生的意识而言的。当中国共产党处于革命党地位时,党内主流意识是暴力革命、武力夺权;以阶级斗争为动力,分清敌我友,具有排他性;对旧制度进行改造,路径是先破后立[13](37)。而当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党地位时,党内主流意识是建设、改革与发展,提倡以建设性的眼光来发展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整合全体社会的力量来建设社会,有较强的包容性;对原有体制进行温和的改革,路径是先立后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发展至今,经历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历史性的转变,政党意识也从革命党的政党意识向执政党的政党意识转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意识所强调的是“执政”之后的党的意识,是相对于作为从事革命活动时“革命党”身份的党的意识而言的。党在革命时期所面临的根本任务是以暴力夺取政权,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而党在掌握了政权之后,作为执政党,所面临的就是如何执好政和如何建设好国家的问题。总的来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意识是指党以执政党的身份来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早日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等执政任务问题。
(三) 执政意识
执政意识与政党意识及执政党意识不同,它有着自己的特殊含义。执政意识是一个政党及其成员对于执政地位、执政方式、执政任务、执政宗旨等相关问题的总体认识,是指导执政行为、完善执政理念、提高执政能力的思想基础。执政意识强调政党执政之后的“执政”行为。执政意识表现在执政思维上,“所谓执政思维,指的是执政党及其成员运用对执政的认识和理解来思考和解决执政问题的基本思路和习惯方式。”[14](14)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意识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党意识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内容,它指的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对于履行执政职能、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目标的思考,是党的执政实践活动在党的组织和成员头脑中形成的固有的执政思维方式。从执政意识主体上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意识主体包括了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即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以及党的各级组织、党的干部等。从党的执政意识内容上看,它的本质是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的60多年中,随着时代的变化,党的执政意识内容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经历了从封闭意识到开放意识、斗争意识到合作意识、管制意识到服务意识、人治意识到法治意识、包办意识到民主意识等内容的转变。党正以更加丰富和科学的执政意识指导着执政能力的建设,为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党这一实际存在的社会组织也即物质中产生的。学者张昱认为:“作为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的意识,是包括感觉、知觉、思维在内的一种具有复合结构的最高级的认识活动,思维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不仅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在阶级社会中还会带有阶级性色彩。”[6](15)这一概念解释指出了社会意识的一般特征,即社会意识的阶级性特征。
(一) 政党意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政党是代表特定阶级利益的团体、组织,政党意识则是反映着一定利益团体和组织的思想和价值观。政党意识具有一定的阶级性、社会性和历史性。不同阶级不同性质的政党、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和不同的政党领导者都会影响到政党意识内容的形成。
政党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是一个政党及其成员对于政党本身的性质、章程、纲领、宗旨、目标和地位等内容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政党意识包含着政党情感、政党文化、政党精神、政党理论等内容,是这些内容的集中体现。从总体来看,政党意识可以分类为革命党意识、反动党意识、执政党意识、非执政党意识、参政党意识或社会主义政党意识、资本主义政党意识、资产阶级政党意识、工人阶级政党意识等,范围甚广。政党意识含有丰富的情感和精神,是一个政党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意识形态方面的体现。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7](325)
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意识是指中国共产党全党成员和党组织所形成的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纲领、使命等各方面所达成的共识,是党的精神和内在凝聚力的体现。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意识也会发生变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主流意识。有的意识逐渐淡化,如革命意识和武装斗争意识;有的意识逐渐发展,如模范意识、独立意识、服务意识等;有的意识被彻底摒弃,如“左”的意识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阶级意识;还有新的意识逐渐产生,如人本意识、能力意识、和谐意识等。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特殊的政党,其政党意识的独特性表现在三方面。首先,中国共产党政党意识具有人民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党的政党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利益需求。党经常开展党内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全体党员增强为民服务的意识。其次,中国共产党政党意识具有先进性。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始终具备勇于创新和与时俱进的先进意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用科学理论来武装党,要求党具备世界眼光,把握执政规律、具备创新的精神。中共党人始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先进的理论指导着实践。再次,中国共产党政党意识具有科学性。党能够根据时代和环境的变化,正确地分析出国际局势的走向和国内外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总结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适当改变工作策略。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将党的建设科学化摆在了全党面前。自从党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的十年里,党在领导制度、依法执政、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各方面都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在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这正是党具备了科学性的政党意识的结果。
(二) 执政党意识
在中共历史上,第一个使用“执政党”这一概念定位中国共产党的人是任弼时。任弼时在1949年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现在,我们要防止因为经常的行政事务繁忙而忽视党务工作的现象。这种情形是存在的,将来更可能发展。忙于各种经济建设和行政事务,放松了党的建设,忘掉了党务工作,那是很危险的。……纠正这种偏向,对于我们党将要在全国范围成为执政党的时候是特别重要的。”[8](473)此后,中共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执政党”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与使用。周恩来在中共七届四中全会上发言时指出:“我们的党已是胜利的党、执政的 党。”[9](120)邓小平也在中共八大上指出:“中国共产党已经是执政的党,已经在全部国家工作中居于领导地位。”[10](240)那么,何谓执政党意识,它的内涵又有哪些呢?
执政党意识是党取得执政地位之后,“对自身的性质与地位、权力与职责、执政目标与实现方式、执政目的与价值追求、执政条件与执政环境等的全面认识与看法”,[11](34)是党对于“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这一重大问题的认识,党在决策的过程中“始终从我们是一个执政党这个基本事实出发,从当好执政党这个基本理念出发”。[12](325)执政党意识是政党意识在党处于执政条件下的转化与提升。一个政党的地位和身份并非一成不变,当它处于在野党地位时,它就产生在野党(或反对党、合作党)的意识;而当它处于执政党地位时,就会相应地产生执政党的意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意识,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而对其自身的性质和地位、权力与责任、执政理念、执政目标、执政方式与执政环境等问题的认识,是相对于党在历史上作为革命党的身份而产生的意识而言的。当中国共产党处于革命党地位时,党内主流意识是暴力革命、武力夺权;以阶级斗争为动力,分清敌我友,具有排他性;对旧制度进行改造,路径是先破后立[13](37)。而当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党地位时,党内主流意识是建设、改革与发展,提倡以建设性的眼光来发展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整合全体社会的力量来建设社会,有较强的包容性;对原有体制进行温和的改革,路径是先立后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发展至今,经历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历史性的转变,政党意识也从革命党的政党意识向执政党的政党意识转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意识所强调的是“执政”之后的党的意识,是相对于作为从事革命活动时“革命党”身份的党的意识而言的。党在革命时期所面临的根本任务是以暴力夺取政权,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而党在掌握了政权之后,作为执政党,所面临的就是如何执好政和如何建设好国家的问题。总的来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意识是指党以执政党的身份来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早日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等执政任务问题。
(三) 执政意识
执政意识与政党意识及执政党意识不同,它有着自己的特殊含义。执政意识是一个政党及其成员对于执政地位、执政方式、执政任务、执政宗旨等相关问题的总体认识,是指导执政行为、完善执政理念、提高执政能力的思想基础。执政意识强调政党执政之后的“执政”行为。执政意识表现在执政思维上,“所谓执政思维,指的是执政党及其成员运用对执政的认识和理解来思考和解决执政问题的基本思路和习惯方式。”[14](14)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意识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党意识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内容,它指的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对于履行执政职能、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目标的思考,是党的执政实践活动在党的组织和成员头脑中形成的固有的执政思维方式。从执政意识主体上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意识主体包括了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即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以及党的各级组织、党的干部等。从党的执政意识内容上看,它的本质是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的60多年中,随着时代的变化,党的执政意识内容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经历了从封闭意识到开放意识、斗争意识到合作意识、管制意识到服务意识、人治意识到法治意识、包办意识到民主意识等内容的转变。党正以更加丰富和科学的执政意识指导着执政能力的建设,为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