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的现存问题
作者:胡剑来源:日期:2013-09-25人气:3496
(一) 脱离群众的文风依然存在
在文风建设中,漠视和脱离人民群众的危险依然存在。这表现为:其一,“伪精英文化”吓唬人民群众的现象时有发生,对先进文化的普及仍有待加强。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是精英式的教育,这种教育形成了精英式的文化传统。在这种文化传统中,人民群众不能享受普遍的受教育权,文化被异化成统治工具的一种,变成吓唬人民群众的抽象形式。在这种环境下,文化越来越与人民群众相脱离,越来越不想让人民群众懂。我们不妨将这种自命精英却脱离人民的文化称之为“伪精英文化”。这种文化传统在‘五四’时期受到冲击,在延安时期才开始打破,中国共产党为普及文化做了大量艰巨的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仍然应该看到,这种“伪精英文化”依然有影响。一些文化工作者本意是良好的,也希望作品为人民群众所接受,但是一提起笔来就是形而上的长篇大论,以艰深晦涩为荣,忽视文化的普及工作。就现状论,马克思主义及其他一切先进文化的普及工作仍有待加强。只要不存在文化垄断,精英的文化也即毛泽东所称的“高级的文艺”,本身并无不妥,因为先进文化通常是知识分子在吸取人民群众营养时生产出来的,从其出生的状态看,刚生产出来的先进文化只可能局限在一个较小的圈子内。问题关键在于我们文化工作者要一步步将刚刚诞生时呈现精英文化状态的先进文化在实践中使之受到人民群众的检验,再将经得起实践和人民检验的先进文化一步一步地普及化。其二,一些文化工作者对群众语言和群众文化形式的生疏。一些文化工作者对鲜活的群众语言和多样的群众方式有些忘却了,或者虽没有忘却,却已经在现实工作中不想去运用了。这在社会科学领域尤其突出,一些文化作品生搬硬造,盲目堆砌辞藻,以引经据典为己任,钻在故纸堆中无法自拔,完全不顾文化受众的感受,完全无视文化工作的真正目的所在。一些论文的落脚点不在于分析社会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而是将重点放在对经典作家的经典语言的引用上。毛泽东深刻批判的文风在现阶段依然存在。其三,部分文化工作者高高在上的现象依然存在。毛泽东很早就注意到文化工作者存在着与人民群众脱节的现象,要求文化工作者必须向群众靠拢,必须与人民群众紧密接触,并最终也成为群众的一员。现今,这种脱节现象有很大改观,但仍未完全克服。一些文化工作者将自己的天地局限在办公室和家里,闭目塞听,闭门造车。一些学者将自己的研究奠基在文本数据上,害怕从事艰苦的调查研究工作,不愿从社会实践中收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长期以往,文化工作、科研工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一小部分文化工作者已经蜕化成文化官僚,颐指气使,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2](800)这种脱离群众的倾向和文气又产生出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对文化事业危害极大。其四,忽视文化社会效益的情况依然存在。《反对党八股》中强调的文化对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推动作用既是我们现在强调的社会效果和社会效益。当今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一些文化工作者从心出发、从动机出发进行创作的情况仍然存在;在文化评判、文艺批评的标准上,也存在着主观评判、办公室评判等现象,不顾或不重视文化的社会效益。这些有损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 教条主义、洋八股仍待废止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学习、吸收他国先进的文化成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从总体观之,在毛泽东生活时代由于战争和封锁造成的不开放状态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且中国的大门一旦打开,就永不会再回复到闭关锁国的状态。现在的主要问题不在于我国不能吸收外国的文化,而是在于我们在吸收外国文化后如何根据中国的特点鉴别、改造,使之符合国人的文化习惯,使之能够解决本国的问题。这具体表现为:其一,食洋不化的情况时有发生。中国的发展需要开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与他国文化的交流、吸纳,但是目前学术界存在这样一种文风,一些研究者的研究内容大量抄袭国外,严重脱离中国的实际情况,更有甚者,将一些国外的基本概念窃为己用,陈陈相因,食洋不化,对学术风气和文风带来极不利的影响。一些学术界规范对此也是推波助澜。如某些规范要求文章必须要有多少条注释,其中又必须要有多少条洋注释,多少条土注释之类。[3](11)如此量化,助长了食洋不化的文风。其二,教条主义仍有市场。七十年前的延安,我党为反对言必称苏俄,发动了整顿文风的运动。这种运动对突破人们头脑中预定的条条框框有重要作用,并逐渐形成了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指引的毛泽东思想。在建国以后的建设实践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相继形成,对推动中国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指导作用。但是,一些党员和文化工作者不是以发展的眼光对待经典理论,而是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绝对不能改变一字的圭皋,机械地对待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忘记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发动了反对教条主义的运动,建国后,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毛泽东的个别讲话、论断被视为不可改变的绝对真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新的教条。这种教条式理解毛泽东思想的情况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得到根本改观,但并不是已经销声匿迹。一些党员和文化工作者忽视对具
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没有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创新的意识。
(三) 形式主义的文风仍有市场
在我国现阶段,形式主义的文风仍然有市场。形式主义文风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无病呻吟。文章应该是由真情实感而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4](202)兴、观、群、怨皆感于情,而后形之于笔端。但是,当前的一些文化工作者没有真思想,不见真感情,纯粹为了感慨而感慨,为了抒情而抒情,为赋新词强说愁。一些文章不谈现实,言之无物,发矫揉造作之声,做无病呻吟之态,令人生厌。其二,眼光绝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矛盾无时不在,矛盾无处不在。有成绩处必然也有不足,困难之中也隐含出路。但是,有些人却只看成绩、只写成绩、只报告成绩。如一些单位的年终总结,无非党委重视领导带头,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五大突破八大成绩,年年都有进步,处处欢歌笑舞。成绩是西瓜,问题是芝麻。对于问题和不足,则一笔带过,名之为“发展中的一点小问题。”其三,无的放矢。在学术界,一些研究者并不是因为有了什么值得研究的问题而从事研究,不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而研究,而是出于堆砌工作量的目的,随便寻求一个无现实意义的问题,大量堆砌名词术语,放几响空炮,扯几下大旗,说一些不关痛痒、言不及义的空话,无调查研究,无精确数据,无实际分析,最终是“空空”导弹打“空”靶,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其四,冗长繁琐。鲁迅先生说过,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做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2](844)但在现实中,仍然有很多“注水文章”。一些人老话、空话、套话、大话、废话满天飞,似乎不写上洋洋万言就不可能解决问题,似乎不把壹贰叁肆甲乙丙丁ABCD用一遍就显示不出水平。
在文风建设中,漠视和脱离人民群众的危险依然存在。这表现为:其一,“伪精英文化”吓唬人民群众的现象时有发生,对先进文化的普及仍有待加强。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是精英式的教育,这种教育形成了精英式的文化传统。在这种文化传统中,人民群众不能享受普遍的受教育权,文化被异化成统治工具的一种,变成吓唬人民群众的抽象形式。在这种环境下,文化越来越与人民群众相脱离,越来越不想让人民群众懂。我们不妨将这种自命精英却脱离人民的文化称之为“伪精英文化”。这种文化传统在‘五四’时期受到冲击,在延安时期才开始打破,中国共产党为普及文化做了大量艰巨的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仍然应该看到,这种“伪精英文化”依然有影响。一些文化工作者本意是良好的,也希望作品为人民群众所接受,但是一提起笔来就是形而上的长篇大论,以艰深晦涩为荣,忽视文化的普及工作。就现状论,马克思主义及其他一切先进文化的普及工作仍有待加强。只要不存在文化垄断,精英的文化也即毛泽东所称的“高级的文艺”,本身并无不妥,因为先进文化通常是知识分子在吸取人民群众营养时生产出来的,从其出生的状态看,刚生产出来的先进文化只可能局限在一个较小的圈子内。问题关键在于我们文化工作者要一步步将刚刚诞生时呈现精英文化状态的先进文化在实践中使之受到人民群众的检验,再将经得起实践和人民检验的先进文化一步一步地普及化。其二,一些文化工作者对群众语言和群众文化形式的生疏。一些文化工作者对鲜活的群众语言和多样的群众方式有些忘却了,或者虽没有忘却,却已经在现实工作中不想去运用了。这在社会科学领域尤其突出,一些文化作品生搬硬造,盲目堆砌辞藻,以引经据典为己任,钻在故纸堆中无法自拔,完全不顾文化受众的感受,完全无视文化工作的真正目的所在。一些论文的落脚点不在于分析社会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而是将重点放在对经典作家的经典语言的引用上。毛泽东深刻批判的文风在现阶段依然存在。其三,部分文化工作者高高在上的现象依然存在。毛泽东很早就注意到文化工作者存在着与人民群众脱节的现象,要求文化工作者必须向群众靠拢,必须与人民群众紧密接触,并最终也成为群众的一员。现今,这种脱节现象有很大改观,但仍未完全克服。一些文化工作者将自己的天地局限在办公室和家里,闭目塞听,闭门造车。一些学者将自己的研究奠基在文本数据上,害怕从事艰苦的调查研究工作,不愿从社会实践中收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长期以往,文化工作、科研工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一小部分文化工作者已经蜕化成文化官僚,颐指气使,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2](800)这种脱离群众的倾向和文气又产生出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对文化事业危害极大。其四,忽视文化社会效益的情况依然存在。《反对党八股》中强调的文化对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推动作用既是我们现在强调的社会效果和社会效益。当今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一些文化工作者从心出发、从动机出发进行创作的情况仍然存在;在文化评判、文艺批评的标准上,也存在着主观评判、办公室评判等现象,不顾或不重视文化的社会效益。这些有损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 教条主义、洋八股仍待废止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学习、吸收他国先进的文化成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从总体观之,在毛泽东生活时代由于战争和封锁造成的不开放状态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且中国的大门一旦打开,就永不会再回复到闭关锁国的状态。现在的主要问题不在于我国不能吸收外国的文化,而是在于我们在吸收外国文化后如何根据中国的特点鉴别、改造,使之符合国人的文化习惯,使之能够解决本国的问题。这具体表现为:其一,食洋不化的情况时有发生。中国的发展需要开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与他国文化的交流、吸纳,但是目前学术界存在这样一种文风,一些研究者的研究内容大量抄袭国外,严重脱离中国的实际情况,更有甚者,将一些国外的基本概念窃为己用,陈陈相因,食洋不化,对学术风气和文风带来极不利的影响。一些学术界规范对此也是推波助澜。如某些规范要求文章必须要有多少条注释,其中又必须要有多少条洋注释,多少条土注释之类。[3](11)如此量化,助长了食洋不化的文风。其二,教条主义仍有市场。七十年前的延安,我党为反对言必称苏俄,发动了整顿文风的运动。这种运动对突破人们头脑中预定的条条框框有重要作用,并逐渐形成了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指引的毛泽东思想。在建国以后的建设实践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相继形成,对推动中国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指导作用。但是,一些党员和文化工作者不是以发展的眼光对待经典理论,而是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绝对不能改变一字的圭皋,机械地对待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忘记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发动了反对教条主义的运动,建国后,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毛泽东的个别讲话、论断被视为不可改变的绝对真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新的教条。这种教条式理解毛泽东思想的情况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得到根本改观,但并不是已经销声匿迹。一些党员和文化工作者忽视对具
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没有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创新的意识。
(三) 形式主义的文风仍有市场
在我国现阶段,形式主义的文风仍然有市场。形式主义文风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无病呻吟。文章应该是由真情实感而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4](202)兴、观、群、怨皆感于情,而后形之于笔端。但是,当前的一些文化工作者没有真思想,不见真感情,纯粹为了感慨而感慨,为了抒情而抒情,为赋新词强说愁。一些文章不谈现实,言之无物,发矫揉造作之声,做无病呻吟之态,令人生厌。其二,眼光绝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矛盾无时不在,矛盾无处不在。有成绩处必然也有不足,困难之中也隐含出路。但是,有些人却只看成绩、只写成绩、只报告成绩。如一些单位的年终总结,无非党委重视领导带头,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五大突破八大成绩,年年都有进步,处处欢歌笑舞。成绩是西瓜,问题是芝麻。对于问题和不足,则一笔带过,名之为“发展中的一点小问题。”其三,无的放矢。在学术界,一些研究者并不是因为有了什么值得研究的问题而从事研究,不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而研究,而是出于堆砌工作量的目的,随便寻求一个无现实意义的问题,大量堆砌名词术语,放几响空炮,扯几下大旗,说一些不关痛痒、言不及义的空话,无调查研究,无精确数据,无实际分析,最终是“空空”导弹打“空”靶,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其四,冗长繁琐。鲁迅先生说过,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做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2](844)但在现实中,仍然有很多“注水文章”。一些人老话、空话、套话、大话、废话满天飞,似乎不写上洋洋万言就不可能解决问题,似乎不把壹贰叁肆甲乙丙丁ABCD用一遍就显示不出水平。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