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影响
作者:李爽霞来源:原创日期:2013-10-18人气:2027
一、美声唱法的特点
(一)发声
美声唱法注重真假音的同时应用,属于一种混合声唱法,这种声型能够将真假音的混合布满整个声区,在歌唱时声音听起来非常连贯,不存在明显的换声点,而我国的民族声乐则难以达到这种效果,因此,寻找美声唱法中的科学规律对于弥补民族声乐发展缺陷具有重要意义。
(二)呼吸
美声唱法注重歌唱中呼吸的作用,并执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训练,美声唱法认为呼吸是进行发声的原动力,要确保气息连贯,根据歌唱需要促使气息冲击声门,达到连贯发声的目的。我国的民族声乐也将气息作为发声的重要动力,所谓气沉丹田体现的就是以腹式为主的胸腹式联合呼吸。
(三)共鸣
美声唱法要求联合共鸣,真假音混合在一起,根据音高低对发声部位的共鸣进行分布,由此发出的声音和色彩都很优美。在演唱歌剧时,美声唱法对于鼻咽腔和后咽腔的应用较多,通过对高位置及头腔共鸣进行强调引用,能够促进胸腔、头腔、口腔三个部位的共鸣,从而确保声区转换的流畅、灵活。而民族声乐的唱法则主要是应用口腔共鸣技术进行歌唱。
二、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影响
(一)更好地弘扬民族声乐
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也已经有很长时间,对于促进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帮助作用。近年来,随着世界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美声唱法进一步融入到了我国的民族声乐发展当中,而我国的民族唱法也大胆地吸收了美声唱法的精髓,如发声、呼吸、共鸣等方面的优势,对于打开颌骨、放松下巴、舌头放平、肩部放松等方面的要求都与美声唱法相一致,由此解决了民族唱法中高音区存在的演唱问题,实现了民族唱法的新突破。当前,民族声乐演唱时注重对胸腔、头腔、口咽腔共鸣的混合应用,同时注意声音的通畅性,并有效调节呼吸深度,通过有效转换实现最高音,从而促进了民族声乐的发展。此外,在融入美声唱法的同时又加入了民族声乐中的特色唱法,如对于旋律的运腔等,充分体现了民族声乐的特色和风格,促使民族唱法韵味性更强。
中国的民族声乐讲究字正腔圆、声音明亮圆润。通过将美声唱法与民族声乐相结合,有效延长了歌唱生命力,不仅能够演唱起伏性大、戏剧性强的歌剧,同时还能够进行风格特色浓郁的民歌演唱,对于一般性的创作歌曲就更能够熟练驾驭。这种唱法得到了人们的审美认可,由此诞生了一批独具歌唱特色的歌唱家,同时也造就了一曲曲脍炙人口的好歌,如《在希望的田野上》《爱我中华》《迎风飘扬的旗》等,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不论是在行腔方面还是在旋律方面都渗透了中华民族的独有审美理想和情趣,促进我们民族声乐发展不断前进。
(二)促进我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也在不断进步,新的音乐文化不断涌现,而外来音乐文化对于我国的民族声乐文化发展也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在这种音乐文化发展不断凸显时代特色的背景下,我国的民族声乐发展也应当紧随时代发展的潮流,打破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格局,促进我国民族声乐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的文化发展格局,以促使我国的民族声乐文化融入更多的外来精粹,不断丰富其文化内涵。
对于新音乐文化的探索,需要民族声乐歌唱家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吸收各种文化艺术营养,丰富自身对声乐理解的内涵,以更好地促进民族声乐的发展。当前,我国有民族音乐文化、时尚音乐潮流文化等各种流派的文化,而且每个歌唱者也都体现出不同特色的演唱风格,但是要想进一步发展民族声乐,关键还在于对当代美声音乐作品的融合与发展。美声唱法对于我国的民族唱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演唱者通过在词风、曲风上进行创新,可以更好地促进美声唱法在民族声乐中的融合,推动我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
(三)凸显民族声乐的特色和风格
世界发展一体化的趋势告诉我们,固步自封是无法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而民族音乐的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美声唱法属于西方的音乐文化,但与我国的民族声乐发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能够更好地丰富文化内涵,满足人们追求美的情趣需要,而通过对美声唱法的借鉴,更能够将我国的民族声乐发展优势凸显出来,以形成更加鲜明的特色和风格。
民歌的发展融合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解决了高音问题,同时也凸显了民歌的个性化发展,如《乌苏里船歌》,其开头和结尾以阿拉赫尼拉作为歌词,凸显了赫哲族民族特色,再如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蒙古族歌唱家德德玛等,她们的歌曲演唱都体现出了浓郁的民族特色,从而形成了我国独有的民族声乐风格,这对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美声唱法对于我国民族声乐有着巨大的影响,而随着东西方音乐文化交流的加强,我国民族声乐中独具特色的发展优势也对美声唱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于更好地弘扬我国的民族声乐起到了较大的作用。通过不断地促进美声唱法与民族声乐的融合,必然能够形成更具特色的民族声乐文化,以进一步推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更好地丰富人们的生活。
(一)发声
美声唱法注重真假音的同时应用,属于一种混合声唱法,这种声型能够将真假音的混合布满整个声区,在歌唱时声音听起来非常连贯,不存在明显的换声点,而我国的民族声乐则难以达到这种效果,因此,寻找美声唱法中的科学规律对于弥补民族声乐发展缺陷具有重要意义。
(二)呼吸
美声唱法注重歌唱中呼吸的作用,并执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训练,美声唱法认为呼吸是进行发声的原动力,要确保气息连贯,根据歌唱需要促使气息冲击声门,达到连贯发声的目的。我国的民族声乐也将气息作为发声的重要动力,所谓气沉丹田体现的就是以腹式为主的胸腹式联合呼吸。
(三)共鸣
美声唱法要求联合共鸣,真假音混合在一起,根据音高低对发声部位的共鸣进行分布,由此发出的声音和色彩都很优美。在演唱歌剧时,美声唱法对于鼻咽腔和后咽腔的应用较多,通过对高位置及头腔共鸣进行强调引用,能够促进胸腔、头腔、口腔三个部位的共鸣,从而确保声区转换的流畅、灵活。而民族声乐的唱法则主要是应用口腔共鸣技术进行歌唱。
二、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影响
(一)更好地弘扬民族声乐
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也已经有很长时间,对于促进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帮助作用。近年来,随着世界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美声唱法进一步融入到了我国的民族声乐发展当中,而我国的民族唱法也大胆地吸收了美声唱法的精髓,如发声、呼吸、共鸣等方面的优势,对于打开颌骨、放松下巴、舌头放平、肩部放松等方面的要求都与美声唱法相一致,由此解决了民族唱法中高音区存在的演唱问题,实现了民族唱法的新突破。当前,民族声乐演唱时注重对胸腔、头腔、口咽腔共鸣的混合应用,同时注意声音的通畅性,并有效调节呼吸深度,通过有效转换实现最高音,从而促进了民族声乐的发展。此外,在融入美声唱法的同时又加入了民族声乐中的特色唱法,如对于旋律的运腔等,充分体现了民族声乐的特色和风格,促使民族唱法韵味性更强。
中国的民族声乐讲究字正腔圆、声音明亮圆润。通过将美声唱法与民族声乐相结合,有效延长了歌唱生命力,不仅能够演唱起伏性大、戏剧性强的歌剧,同时还能够进行风格特色浓郁的民歌演唱,对于一般性的创作歌曲就更能够熟练驾驭。这种唱法得到了人们的审美认可,由此诞生了一批独具歌唱特色的歌唱家,同时也造就了一曲曲脍炙人口的好歌,如《在希望的田野上》《爱我中华》《迎风飘扬的旗》等,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不论是在行腔方面还是在旋律方面都渗透了中华民族的独有审美理想和情趣,促进我们民族声乐发展不断前进。
(二)促进我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也在不断进步,新的音乐文化不断涌现,而外来音乐文化对于我国的民族声乐文化发展也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在这种音乐文化发展不断凸显时代特色的背景下,我国的民族声乐发展也应当紧随时代发展的潮流,打破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格局,促进我国民族声乐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的文化发展格局,以促使我国的民族声乐文化融入更多的外来精粹,不断丰富其文化内涵。
对于新音乐文化的探索,需要民族声乐歌唱家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吸收各种文化艺术营养,丰富自身对声乐理解的内涵,以更好地促进民族声乐的发展。当前,我国有民族音乐文化、时尚音乐潮流文化等各种流派的文化,而且每个歌唱者也都体现出不同特色的演唱风格,但是要想进一步发展民族声乐,关键还在于对当代美声音乐作品的融合与发展。美声唱法对于我国的民族唱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演唱者通过在词风、曲风上进行创新,可以更好地促进美声唱法在民族声乐中的融合,推动我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
(三)凸显民族声乐的特色和风格
世界发展一体化的趋势告诉我们,固步自封是无法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而民族音乐的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美声唱法属于西方的音乐文化,但与我国的民族声乐发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能够更好地丰富文化内涵,满足人们追求美的情趣需要,而通过对美声唱法的借鉴,更能够将我国的民族声乐发展优势凸显出来,以形成更加鲜明的特色和风格。
民歌的发展融合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解决了高音问题,同时也凸显了民歌的个性化发展,如《乌苏里船歌》,其开头和结尾以阿拉赫尼拉作为歌词,凸显了赫哲族民族特色,再如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蒙古族歌唱家德德玛等,她们的歌曲演唱都体现出了浓郁的民族特色,从而形成了我国独有的民族声乐风格,这对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美声唱法对于我国民族声乐有着巨大的影响,而随着东西方音乐文化交流的加强,我国民族声乐中独具特色的发展优势也对美声唱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于更好地弘扬我国的民族声乐起到了较大的作用。通过不断地促进美声唱法与民族声乐的融合,必然能够形成更具特色的民族声乐文化,以进一步推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更好地丰富人们的生活。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