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洞庭湖区民歌探究
作者:余雯来源:原创日期:2013-10-18人气:1531
一、 南洞庭湖区简介
关于洞庭湖,据史书记载,古名云梦泽。其水域原北起湖北荆州,南至浮丘(今桃江境内),西靠荆楚(今常德),东抵岳州(今岳阳)。由于长江洪水几次泛滥,洪流夹泥沙一泻千里,加上东西南北四水所带泥沙一起注入湖内,日久天长,至清末湖洲初露且逐渐连片,形成了现在的“八百里洞庭”。
南洞庭位于洞庭湖西南,总面积1680平方公里,包括湖南益阳市的资阳区3个乡镇、赫山区兰溪镇、沅江市6个乡镇,以及大通湖区的部分农场。
二、南洞庭湖区民歌代表作品
(一)益阳资水号子
益阳境内水资源十分丰富。山丘区有资江南北贯通,平原地带河网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水路经洞庭湖外通长江,内联湘、资、沅、澧水道,航行十分便利,由此产生了不同的船渔号子。益阳的船渔号子主要包括背纤号子、划桨号子、摇橹号子、木排号子、撑篙号子等。其中,现收集的益阳资水的《木排号子》较为完整,包含了开排、起帽子、收缆、推车等多道工序对应的号子。
其中,《起帽子》是相对最为短小的一个部分,歌词和旋律都较为简单。起帽子是指解开盘绕在岸边石头上木排的大竹缆,犹如把帽子取出来,与谐音“起锚”意义一样。领唱部分的歌词是由“呀”“嘎”“哦”3个衬字循环重复组合而成,而和唱部分的歌词也是少数的几个衬字“呃”“哦”“吆”的结合。其中,“呀”“嘎”“吆”3个衬字是以音素“a”为主要母音,“哦”“呃”是以音素“e”为主要母音。领唱部分是“a—a—e—a”,以“a”为主要母音进行歌唱,伴唱部分是“e—e—a—e”,以“e”为主要母音进行歌唱。两个声部中,“a”母音与“e”母音的交替反复出现,形成了一个既对比又统一的排列。
在音乐上,《起帽子》是一支对比复调音乐作品,五声商调式。领唱部分一开始就强调了调式主音re,以及到其属音la的交替。乐曲中间则是主音re到其下属音sol的进行,最后到变化重复了乐曲的首句音调,起到了统一的效果。和唱部分与领唱部分的音乐材料有着密切的关系,乐曲一开始就沿袭了领唱部分中间的音调和节奏,但它与领唱又有区别,特别是在节奏上,相对而言,和唱部分的节奏更复杂,出现了一些密集型的连音节奏,最后和唱音乐结束在调式主音商音上。如木排号子《起帽子》。
(二)益阳兰溪山歌
兰溪山歌种类繁多,有高亢粗犷的高腔山歌、流畅悠长的平腔山歌、低回婉转的低腔山歌等,故旋律特点或豪放,或深沉,或明快,或缠绵。各种唱腔虽然风格迥异,而美却是共同的。
兰溪山歌中的高腔山歌一般旋律高亢、粗犷、激昂、奔放,音程往往跳动很大,“la—re”“sol—do”之间纯四度的跳进比较常见,四五度的音调连接,把粗犷豪放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除了跳进旋律音程外,还有很多小三度、大二度的基本旋律音程连接,使得音乐更加平稳地进行。如老歌手孙云台演唱的兰溪高腔快板山歌《绿鸟绿肚皮》中就凸显了“la—re”的旋律音程连接,将高腔山歌的高亢粗犷表现得淋漓尽致。
兰溪山歌唱腔上旋法多变,“啊呜啊呜”的颤音和略带下滑的抖音等特殊音效是山歌中常见的声腔特征。如《绿鸟绿肚皮》《山歌唱走千年愁》中都能看到这种有特色的“啊呜啊呜”颤音。
兰溪高腔山歌的演唱,运用窄嗓、丹田支撑,将声音逼到头腔产生共鸣,声腔高亢激越,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兰溪山歌的原有曲调,虽然节奏上比较自由,但由于多年赛歌会的交流,唱腔已经规范化,并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三)益阳小调《铜钱歌》
20世纪40年代以来在湖南各地、各民族中采录下来的极为丰富的民歌资料,不仅艺术表现手段多种多样,音乐语汇也是多姿多彩的。其中,一种带有升高“sol”(5)的五声羽调式的旋律就是本地民间音乐风格的重要代表之一,益阳小调《铜钱歌》就属其列。
这首民歌音调从头至尾,都使用了以“羽(6)——宫(1)——角(3)”为骨干的、建立在“小三度——大三度”这一音调结构基础上的旋律音型,同时,它又用低八度的徵音和高八度的徵音在两端将三个骨干音包围起来,而且,低徵音经常是升高半音的“sol”(5),这也是之前所说的——带有升高“sol”(5)的五声羽调式的基本含义,对此,我们称之为“湘羽调”。这种“湘羽”色彩,除了一部分民间歌曲外,在湖南花鼓戏唱腔中使用得更为普遍,成为湖南民间音乐风格的一种标志。
结语
南洞庭湖区民歌是洞庭湖平原地区的一种民间文化“特产”,历史悠久,深入民心,对研究本土文化和生活习俗很有价值,值得广大音乐工作者去探寻和发展。
关于洞庭湖,据史书记载,古名云梦泽。其水域原北起湖北荆州,南至浮丘(今桃江境内),西靠荆楚(今常德),东抵岳州(今岳阳)。由于长江洪水几次泛滥,洪流夹泥沙一泻千里,加上东西南北四水所带泥沙一起注入湖内,日久天长,至清末湖洲初露且逐渐连片,形成了现在的“八百里洞庭”。
南洞庭位于洞庭湖西南,总面积1680平方公里,包括湖南益阳市的资阳区3个乡镇、赫山区兰溪镇、沅江市6个乡镇,以及大通湖区的部分农场。
二、南洞庭湖区民歌代表作品
(一)益阳资水号子
益阳境内水资源十分丰富。山丘区有资江南北贯通,平原地带河网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水路经洞庭湖外通长江,内联湘、资、沅、澧水道,航行十分便利,由此产生了不同的船渔号子。益阳的船渔号子主要包括背纤号子、划桨号子、摇橹号子、木排号子、撑篙号子等。其中,现收集的益阳资水的《木排号子》较为完整,包含了开排、起帽子、收缆、推车等多道工序对应的号子。
其中,《起帽子》是相对最为短小的一个部分,歌词和旋律都较为简单。起帽子是指解开盘绕在岸边石头上木排的大竹缆,犹如把帽子取出来,与谐音“起锚”意义一样。领唱部分的歌词是由“呀”“嘎”“哦”3个衬字循环重复组合而成,而和唱部分的歌词也是少数的几个衬字“呃”“哦”“吆”的结合。其中,“呀”“嘎”“吆”3个衬字是以音素“a”为主要母音,“哦”“呃”是以音素“e”为主要母音。领唱部分是“a—a—e—a”,以“a”为主要母音进行歌唱,伴唱部分是“e—e—a—e”,以“e”为主要母音进行歌唱。两个声部中,“a”母音与“e”母音的交替反复出现,形成了一个既对比又统一的排列。
在音乐上,《起帽子》是一支对比复调音乐作品,五声商调式。领唱部分一开始就强调了调式主音re,以及到其属音la的交替。乐曲中间则是主音re到其下属音sol的进行,最后到变化重复了乐曲的首句音调,起到了统一的效果。和唱部分与领唱部分的音乐材料有着密切的关系,乐曲一开始就沿袭了领唱部分中间的音调和节奏,但它与领唱又有区别,特别是在节奏上,相对而言,和唱部分的节奏更复杂,出现了一些密集型的连音节奏,最后和唱音乐结束在调式主音商音上。如木排号子《起帽子》。
(二)益阳兰溪山歌
兰溪山歌种类繁多,有高亢粗犷的高腔山歌、流畅悠长的平腔山歌、低回婉转的低腔山歌等,故旋律特点或豪放,或深沉,或明快,或缠绵。各种唱腔虽然风格迥异,而美却是共同的。
兰溪山歌中的高腔山歌一般旋律高亢、粗犷、激昂、奔放,音程往往跳动很大,“la—re”“sol—do”之间纯四度的跳进比较常见,四五度的音调连接,把粗犷豪放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除了跳进旋律音程外,还有很多小三度、大二度的基本旋律音程连接,使得音乐更加平稳地进行。如老歌手孙云台演唱的兰溪高腔快板山歌《绿鸟绿肚皮》中就凸显了“la—re”的旋律音程连接,将高腔山歌的高亢粗犷表现得淋漓尽致。
兰溪山歌唱腔上旋法多变,“啊呜啊呜”的颤音和略带下滑的抖音等特殊音效是山歌中常见的声腔特征。如《绿鸟绿肚皮》《山歌唱走千年愁》中都能看到这种有特色的“啊呜啊呜”颤音。
兰溪高腔山歌的演唱,运用窄嗓、丹田支撑,将声音逼到头腔产生共鸣,声腔高亢激越,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兰溪山歌的原有曲调,虽然节奏上比较自由,但由于多年赛歌会的交流,唱腔已经规范化,并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三)益阳小调《铜钱歌》
20世纪40年代以来在湖南各地、各民族中采录下来的极为丰富的民歌资料,不仅艺术表现手段多种多样,音乐语汇也是多姿多彩的。其中,一种带有升高“sol”(5)的五声羽调式的旋律就是本地民间音乐风格的重要代表之一,益阳小调《铜钱歌》就属其列。
这首民歌音调从头至尾,都使用了以“羽(6)——宫(1)——角(3)”为骨干的、建立在“小三度——大三度”这一音调结构基础上的旋律音型,同时,它又用低八度的徵音和高八度的徵音在两端将三个骨干音包围起来,而且,低徵音经常是升高半音的“sol”(5),这也是之前所说的——带有升高“sol”(5)的五声羽调式的基本含义,对此,我们称之为“湘羽调”。这种“湘羽”色彩,除了一部分民间歌曲外,在湖南花鼓戏唱腔中使用得更为普遍,成为湖南民间音乐风格的一种标志。
结语
南洞庭湖区民歌是洞庭湖平原地区的一种民间文化“特产”,历史悠久,深入民心,对研究本土文化和生活习俗很有价值,值得广大音乐工作者去探寻和发展。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