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摹灵魂的声音
作者:孙思冰来源:原创日期:2013-10-18人气:1868
一、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创作背景
假如巴赫是前奏曲的奠基者,那么拉赫玛尼诺夫则推动了前奏曲的迅速发展,以经典的作品展现在观众面前。他的代表作二十四首前奏曲所包含的风格广泛,包括夜曲、幻想曲、声意象、练习曲等。
拉赫玛尼诺夫在继承巴赫遗产的同时,大量运用了许多创新手法,尤其是在和声上的重大突破,如降六级音、大调中的下属小和弦、属七、减七、增六、降二级音等等。他也常常在这些和弦的基础上加上倚音、先现音、经过音等。在功能上,和声的基础产生了许多色彩性和声的效果。他还更多地运用半音和弦及复杂的和声背景来丰富旋律的表现力,既有豪放、深沉的情感,又有内敛、细腻之处,形成一种极具特色的拉氏抒情曲。
Op.23中的《g小调前奏曲》的创作,一部分灵感也来源于社会背景。俄罗斯民族的历史是受压迫、受奴役的,人们在贫困中压抑着,这也使俄罗斯的民族音乐情感里具有沉重悲哀的基调。拉赫玛尼诺夫正是怀着这种民族责任感在艺术创作中反映着为人民争取幸福的战争。《g小调前奏曲》虽然不是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风格的典型代表,也没有他以往作品里的晦涩、忧郁,却深受众多演奏家喜爱,相对于拉赫的其他前奏曲在“技术性”上也较简单,是拉氏音乐会常演出的曲目之一。
二、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的结构分析
(一)曲式分析
《g小调前奏曲》是一首典型的带再现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是1—34小节(a是9+7,a`是6+2,b是10个小节),g小调;第二部分是35—53小节(c是7个小节,c`是8个小节,然后是3个小节的连接),G大调为主;第三部分是54—79小节(a是5+6,a`是6+2,b是8个小节),g小调;最后的尾声是80—86小节(典型的属到主式的结尾)。
(二)旋律
拉赫玛尼诺夫所创作的音乐中,其旋律令人陶醉,在旋律的创作中他堪称同时代作曲家中的天才。其创作的旋律风格主要有:①旋律中常存在半音或全音的上行或下行级进,尤其是半音或全音的下行级进;②旋律由上行或下行的音阶级进和分解音程跳进的组合构成;③旋律由中心到两个音律及上下的辅助音组成;④大和弦式的旋律;⑤螺旋式的旋律。每种旋律都有各自非常独特的特点,不能随意使用。像第五种旋律类型:螺旋式旋律,虽然是拉赫典型的旋律,但是它的特点是把某一个音作为中心,并且在较窄的音域内反复萦绕,借以营造出一种惆怅的、紧张的气氛,它多用于小调中来增加小调的阴暗、晦涩的色彩。这种旋律在拉赫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但在《g小调前奏曲》中却没有这样的旋律。
《g小调前奏曲》将民间舞蹈与俄罗斯歌唱性艺术的旋律融为一体,将音乐赋予生命力,一反其他前奏曲忧郁的风格,在旋律上就给人以坚定的目标与信念。主旋律上主要是八度、分解和弦与柱式和弦的运用,第一部分和再现部分主要是进行曲式的跳音旋律进行,节奏感十足;第二部分的音乐情绪转向抒情,在左手快速流动的琶音伴奏的陪衬下,右手八度、和弦带动整个旋律,在最后用三小节主题材料的动力节奏作连接,自然过渡到了再现,同时这个小连接具有不稳定的意义。再现时旋律出现了与乐曲开始部分相同的“命运化”节奏,随着乐曲由弱到强、由慢到快的弹奏以及调性的转变,将全曲推向了高潮。这样的方式是拉赫玛尼诺夫最喜欢的音乐表现手法之一,也让人们感觉到在他所创作的钢琴音乐作品中含有了贝多芬式的沉思,同时也有柴科夫斯基的壮烈与肖邦的优雅。
(三)和声
拉赫玛尼诺夫创作前奏曲时正处于由保守逐步向近代的和声法改进的过渡期,这个时期,很多浪漫主义中后期的作曲家,如格里格、瓦格纳等人都喜欢用“变音体系”,即外声部连续半音进行的技法对乐曲进行多样化的处理。拉赫的一部分前奏曲还出现了平行和弦、多层次结构及少量的非三度叠置的复合和弦,他将部分现代的表现手法与传统的表现手法观相结合,形成了他自己独有的“拉氏和声风格”。这种和声风格、技法的主要特点是:
1.传统和声框架中大量色彩性和声的应用。在《g小调前奏曲》中从g小调转到同名G大调的旋律上后,经过多次的离调,又转回了g小调。乐曲的这种处理方式在和声色彩上可以向更复杂的色彩性技法探索。
如谱例(13—16小节):
2.自成一体的拉氏变音体系的应用。拉赫的作品中变音运用是一大特色,其中最多的是“离调变音”,然后是“守调变音”,再次是少量的“装饰性变音”,他还经常把三种变音结合起来形成各种混合的变音体系。拉赫的作品在作为引导变音体系的平滑声部中也常常用隐伏的技法,即在高音、音区以及节奏节拍上入手进行多声部写作。拉赫的特色是在不同音区的音进行往返交替,从而产生两个或几个旋律层,在这当中某一层的突出声部就是平滑声部。
《g小调前奏曲》中的第二部分(中间部)旋律抒情,其右手的旋律就是采用了这种多层次的写作手法。乐曲的42—49小节,右手八度构成的一个声部旋律与中间声部的一个旋律交替进行,中间还夹着一些变音体系,这样既体现了他这种自成一体的风格又体现其创作中“技巧性”的乐感美。和声旋律搭配运用流畅、深邃迷离,让人无限遐想。
如谱例(42—43小节,注意其中间的声部)
3.拉氏作品中有限的接近现代和声技法的应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继出现了一些新颖的和声技法被称为“近现代和声技法”,然而拉赫玛尼诺夫在其音乐作品创作中的原则体现在单纯的吸收近现代和声技法中能与其本身的技法相互补充的技法。
(四)节奏
《g小调前奏曲》中持续着号召性的音调,结合着进行曲的节奏铿锵有力,已经把音乐作为鼓舞人们战斗气势的“军号声”。第一部分在开始阶段磅礴大气,其主要节奏庄重而有力,充分地把民族舞蹈所具有的节奏感蕴含在内,并且音型与跳音的不断变换体现出热烈的气氛,尤其是经常出现的前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好似马蹄声,又似男性力量的舞蹈。低音旋律出现在和弦的切分音中更加突出音乐的节奏性和气势。中段抒情的第二部分与前后两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速度与开始部分相比稍慢,主要是旋律的流畅性,配合着和声的声部多层次感展现出拉赫玛尼诺夫对节奏感的控制,此段在节奏上的处理可以稍自由。对于乐曲第二部分,里斯曼曾恰如其分地评价道:“它具有俄罗斯风景画的无限魅力”。随后,钢琴又用较强的力度,动力再现开始部分的主要主题,由弱到强,由慢到快,饱满而坚定的音响处理使乐曲显得更为庄重,情绪更激进。
(五)演奏技法
《g小调前奏曲》大部分都是八度音构成,要求演奏者对八度技术的掌握要十分娴熟自如,对于中段右手两个声部的连接要控制得很好,左手琶音的强弱对右手旋律的连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要突出保持音和重音的作用,踏板的使用除乐曲中断外,首尾两段均不宜使用过多,以免破坏乐曲旋律的层次感和条理性。另外,这首曲子还有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就是速度。《g小调前奏曲》的三个部分有很明显的速度变化,因此在这首曲子中速度是改变音乐的一个较好的方式。一般速度发生改变,就意味着有新的发展阶段或是有了新的曲式的开始。
三、拉赫玛尼诺夫的“终极点”
很多作曲家的作品中都会含有一个或多个高潮,在拉赫玛尼诺夫所创作的的音乐中,那些高潮被称作“终极点”,其含义表现为假如不能达到应有的点,其整个的演绎也就失去意义了。这种审美理念不仅仅体现在演奏方面,也同样表现为艺术的审美,正是这种态度不断地影响与激励着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创作。然而我们想要认清这个突出的高点,就要努力注意他在音量上给我们的提示(即:表情记号)。在《g小调前奏曲》中,我们不难看出,39—40小节正是这首作品的最高点,这里,拉赫玛尼诺夫运用八度和弦持续音的多层次旋律,从pp的音量逐渐渐强,到cresc和mf的两小节,推到乐曲高峰。
如谱例(38—40小节)
在这二十四首前奏曲中,每一首都有其各自的最高点,它们使每首作品结构更加紧凑,使旋律感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脑海中。所以,我们在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时应该严格按照作者的表情记号演奏,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意图与思想,这是对作品的尊重、对作者的理解。
假如巴赫是前奏曲的奠基者,那么拉赫玛尼诺夫则推动了前奏曲的迅速发展,以经典的作品展现在观众面前。他的代表作二十四首前奏曲所包含的风格广泛,包括夜曲、幻想曲、声意象、练习曲等。
拉赫玛尼诺夫在继承巴赫遗产的同时,大量运用了许多创新手法,尤其是在和声上的重大突破,如降六级音、大调中的下属小和弦、属七、减七、增六、降二级音等等。他也常常在这些和弦的基础上加上倚音、先现音、经过音等。在功能上,和声的基础产生了许多色彩性和声的效果。他还更多地运用半音和弦及复杂的和声背景来丰富旋律的表现力,既有豪放、深沉的情感,又有内敛、细腻之处,形成一种极具特色的拉氏抒情曲。
Op.23中的《g小调前奏曲》的创作,一部分灵感也来源于社会背景。俄罗斯民族的历史是受压迫、受奴役的,人们在贫困中压抑着,这也使俄罗斯的民族音乐情感里具有沉重悲哀的基调。拉赫玛尼诺夫正是怀着这种民族责任感在艺术创作中反映着为人民争取幸福的战争。《g小调前奏曲》虽然不是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风格的典型代表,也没有他以往作品里的晦涩、忧郁,却深受众多演奏家喜爱,相对于拉赫的其他前奏曲在“技术性”上也较简单,是拉氏音乐会常演出的曲目之一。
二、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的结构分析
(一)曲式分析
《g小调前奏曲》是一首典型的带再现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是1—34小节(a是9+7,a`是6+2,b是10个小节),g小调;第二部分是35—53小节(c是7个小节,c`是8个小节,然后是3个小节的连接),G大调为主;第三部分是54—79小节(a是5+6,a`是6+2,b是8个小节),g小调;最后的尾声是80—86小节(典型的属到主式的结尾)。
(二)旋律
拉赫玛尼诺夫所创作的音乐中,其旋律令人陶醉,在旋律的创作中他堪称同时代作曲家中的天才。其创作的旋律风格主要有:①旋律中常存在半音或全音的上行或下行级进,尤其是半音或全音的下行级进;②旋律由上行或下行的音阶级进和分解音程跳进的组合构成;③旋律由中心到两个音律及上下的辅助音组成;④大和弦式的旋律;⑤螺旋式的旋律。每种旋律都有各自非常独特的特点,不能随意使用。像第五种旋律类型:螺旋式旋律,虽然是拉赫典型的旋律,但是它的特点是把某一个音作为中心,并且在较窄的音域内反复萦绕,借以营造出一种惆怅的、紧张的气氛,它多用于小调中来增加小调的阴暗、晦涩的色彩。这种旋律在拉赫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但在《g小调前奏曲》中却没有这样的旋律。
《g小调前奏曲》将民间舞蹈与俄罗斯歌唱性艺术的旋律融为一体,将音乐赋予生命力,一反其他前奏曲忧郁的风格,在旋律上就给人以坚定的目标与信念。主旋律上主要是八度、分解和弦与柱式和弦的运用,第一部分和再现部分主要是进行曲式的跳音旋律进行,节奏感十足;第二部分的音乐情绪转向抒情,在左手快速流动的琶音伴奏的陪衬下,右手八度、和弦带动整个旋律,在最后用三小节主题材料的动力节奏作连接,自然过渡到了再现,同时这个小连接具有不稳定的意义。再现时旋律出现了与乐曲开始部分相同的“命运化”节奏,随着乐曲由弱到强、由慢到快的弹奏以及调性的转变,将全曲推向了高潮。这样的方式是拉赫玛尼诺夫最喜欢的音乐表现手法之一,也让人们感觉到在他所创作的钢琴音乐作品中含有了贝多芬式的沉思,同时也有柴科夫斯基的壮烈与肖邦的优雅。
(三)和声
拉赫玛尼诺夫创作前奏曲时正处于由保守逐步向近代的和声法改进的过渡期,这个时期,很多浪漫主义中后期的作曲家,如格里格、瓦格纳等人都喜欢用“变音体系”,即外声部连续半音进行的技法对乐曲进行多样化的处理。拉赫的一部分前奏曲还出现了平行和弦、多层次结构及少量的非三度叠置的复合和弦,他将部分现代的表现手法与传统的表现手法观相结合,形成了他自己独有的“拉氏和声风格”。这种和声风格、技法的主要特点是:
1.传统和声框架中大量色彩性和声的应用。在《g小调前奏曲》中从g小调转到同名G大调的旋律上后,经过多次的离调,又转回了g小调。乐曲的这种处理方式在和声色彩上可以向更复杂的色彩性技法探索。
如谱例(13—16小节):
2.自成一体的拉氏变音体系的应用。拉赫的作品中变音运用是一大特色,其中最多的是“离调变音”,然后是“守调变音”,再次是少量的“装饰性变音”,他还经常把三种变音结合起来形成各种混合的变音体系。拉赫的作品在作为引导变音体系的平滑声部中也常常用隐伏的技法,即在高音、音区以及节奏节拍上入手进行多声部写作。拉赫的特色是在不同音区的音进行往返交替,从而产生两个或几个旋律层,在这当中某一层的突出声部就是平滑声部。
《g小调前奏曲》中的第二部分(中间部)旋律抒情,其右手的旋律就是采用了这种多层次的写作手法。乐曲的42—49小节,右手八度构成的一个声部旋律与中间声部的一个旋律交替进行,中间还夹着一些变音体系,这样既体现了他这种自成一体的风格又体现其创作中“技巧性”的乐感美。和声旋律搭配运用流畅、深邃迷离,让人无限遐想。
如谱例(42—43小节,注意其中间的声部)
3.拉氏作品中有限的接近现代和声技法的应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继出现了一些新颖的和声技法被称为“近现代和声技法”,然而拉赫玛尼诺夫在其音乐作品创作中的原则体现在单纯的吸收近现代和声技法中能与其本身的技法相互补充的技法。
(四)节奏
《g小调前奏曲》中持续着号召性的音调,结合着进行曲的节奏铿锵有力,已经把音乐作为鼓舞人们战斗气势的“军号声”。第一部分在开始阶段磅礴大气,其主要节奏庄重而有力,充分地把民族舞蹈所具有的节奏感蕴含在内,并且音型与跳音的不断变换体现出热烈的气氛,尤其是经常出现的前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好似马蹄声,又似男性力量的舞蹈。低音旋律出现在和弦的切分音中更加突出音乐的节奏性和气势。中段抒情的第二部分与前后两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速度与开始部分相比稍慢,主要是旋律的流畅性,配合着和声的声部多层次感展现出拉赫玛尼诺夫对节奏感的控制,此段在节奏上的处理可以稍自由。对于乐曲第二部分,里斯曼曾恰如其分地评价道:“它具有俄罗斯风景画的无限魅力”。随后,钢琴又用较强的力度,动力再现开始部分的主要主题,由弱到强,由慢到快,饱满而坚定的音响处理使乐曲显得更为庄重,情绪更激进。
(五)演奏技法
《g小调前奏曲》大部分都是八度音构成,要求演奏者对八度技术的掌握要十分娴熟自如,对于中段右手两个声部的连接要控制得很好,左手琶音的强弱对右手旋律的连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要突出保持音和重音的作用,踏板的使用除乐曲中断外,首尾两段均不宜使用过多,以免破坏乐曲旋律的层次感和条理性。另外,这首曲子还有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就是速度。《g小调前奏曲》的三个部分有很明显的速度变化,因此在这首曲子中速度是改变音乐的一个较好的方式。一般速度发生改变,就意味着有新的发展阶段或是有了新的曲式的开始。
三、拉赫玛尼诺夫的“终极点”
很多作曲家的作品中都会含有一个或多个高潮,在拉赫玛尼诺夫所创作的的音乐中,那些高潮被称作“终极点”,其含义表现为假如不能达到应有的点,其整个的演绎也就失去意义了。这种审美理念不仅仅体现在演奏方面,也同样表现为艺术的审美,正是这种态度不断地影响与激励着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创作。然而我们想要认清这个突出的高点,就要努力注意他在音量上给我们的提示(即:表情记号)。在《g小调前奏曲》中,我们不难看出,39—40小节正是这首作品的最高点,这里,拉赫玛尼诺夫运用八度和弦持续音的多层次旋律,从pp的音量逐渐渐强,到cresc和mf的两小节,推到乐曲高峰。
如谱例(38—40小节)
在这二十四首前奏曲中,每一首都有其各自的最高点,它们使每首作品结构更加紧凑,使旋律感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脑海中。所以,我们在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时应该严格按照作者的表情记号演奏,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意图与思想,这是对作品的尊重、对作者的理解。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