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钢琴演奏中的两个时间因素
作者:刘小静来源:原创日期:2013-10-19人气:817
一、节奏
节奏是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现象,其是一首乐曲的基本要素。一位合格的钢琴演奏家一定要具有控制演出中节奏的能力,而这不仅是持续和稳定的速度。一场精彩的音乐会中,节奏的稳定性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拥有自由舒展的空间。这些表面上相矛盾的观点,却是判断一个钢琴演奏家是否合格的条件。一个音乐专业的学生,应具有准确分辨节奏的能力,在培养这种能力时,可运用分开或混合组合的方式练习。从古典时期奏鸣曲中“三对二”的简单片段,到音列作品中复杂的节奏组合,都应准确地做到。
不同风格的音乐对于节奏上自由宽松的限制要求也是不同的。遇到巴洛克时期作品中附点音符与三连音的组合时,通常会遵照当时的演奏习惯,把两种音型的最后一个音弹在一起。然而在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奏鸣曲》中,却一定要做到乐谱上所写的节奏形态(谱例1)。
谱例1:
尽管在音乐发展史上对节奏的要求是朝着准确的方向前进的,但仍有很多作曲家是反对这一看似合理的方向的。以与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同时期的作曲家为例,那时的作曲家不断向人们表明,演奏中的节奏感具有极大的自由空间。因为在作曲家珍贵的弹奏录音中,可明确地发现其对某些节奏的控制是极为自由的。一些情况下,这些作曲家的弹奏与我们现在所习惯听到的“标准”弹奏有着极大的差距。
当然,以上情况也不只存在于19—20世纪的作品中。在古典音乐作品中,也要拥有判断作品中的不同节奏以及处理它们的能力,如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的装饰音演奏(谱例2)。如果把八分音符弹得比十六分音符慢两倍或把四分音符弹得比八分音符慢两倍,都是不对的,应把其处理成弹奏一个标出渐慢表情记号的片段。
谱例2:
因此,不同演奏家在诠释作品时会有不同方式,而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一定要谨慎地判断好这些细微的节奏,并对各个时期不同节奏的用法有相应了解。
二、节拍
节拍是音乐中有规律的强拍和弱拍的反复。一首乐曲的节拍通常是由拍号决定的。除了拍号,节拍器的标示也是重要依据。很多文献中都有关于不同速度的标示。对于不同的作曲家、不同的时期,这些标示就会有不同的意义。很多情况下,不同时期关于演奏方面的书籍或音乐家的传记对我们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仅有对特定时期或风格的了解、认知,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因为在整体的音乐演奏上,速度的选择似乎是最个性化的一个部分,如行板的速度应快于慢板,但具体快多少,就具有很大争议。很多人认为节拍器的发明能平息速度上的争议,但实际情况却与人们的预期相差甚远。关于贝多芬的“节拍器标示”这个主题,笔者不想进行讨论,因为此主题总是被音乐学者和演奏家所争论,尤其对于贝多芬晚期的奏鸣曲,很多研究之间有着巨大的分歧,而作曲家最真实的想法也是不得而知的。但是,通过某些资料,却可从另一种层面上去判断和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思维。
笔者在一篇关于苏联钢琴家奥伯林的访谈文章中看到,其曾问肖斯塔科维奇在演奏自己作品时,为何没按照乐谱上所写的节拍器标示弹奏。肖斯塔科维奇则非常不好意思地解释说当时写此曲时,节拍器恰好坏了。这个例子让我们了解到,这些作曲家在乐谱上的标示并非那么可靠,从另外一方面也可理解为,肖斯塔科维奇对那首乐曲正确速度的概念是慢慢产生的,并不是在创作时对作品就有正确的速度概念。勃拉姆斯也一向不喜欢自己作品中标示的节拍器指示,他曾明确地说:“各位在我作品中所找到那些节拍器记号,是有好友们的帮助才写下的,对我而言,我从来不相信自己的心血会与一个机器有完美的配合。”他不想将一个机器的功能看得过于重要,但勃拉姆斯绝对在意正确的速度,并且认为一位有天赋的演奏者自己能够找出合适的速度以及其中的变化。
在节拍的问题上,要对另一个概念——音乐的心跳 ,有一个正确理解。在拍号的框架下,某些乐句、乐段在练习和演奏时要采用不同的数拍子的单位以便更好地把握音乐的脉动,如舒伯特《A大调奏鸣曲》的第二乐章。(谱例3)如果以八分音符为一拍去数拍子,那么会感觉乐曲非常的匆忙且不悦耳,然而,这里也不能采取较慢的速度,因此,可试着以一小节为单位,而不是以八分音符去数拍子,就能得到一种不疾不徐、轻盈流动的音乐。
谱例3:
有时候,这些大一点的节拍需要被安排成更大的单位。在这种情况下,肖邦的谐谑曲是非常典型的。因为4首谐谑曲都是以3/4拍急板写成的,若以四分音符为单位节拍速度就太快了,很自然地会以小节为单位来弹奏。在《第二谐谑曲》(谱例4)中如果不只以一个小节为单位去弹奏,而是扩大到以四小节为一个单位。用大一点的单位节拍去感受乐曲,会让我们在长乐句上有更好的理解,也能对乐曲的架构有更多直观的印象。
谱例4:
在乐曲中,音乐的行进速度经常改变,但这并不表示整体速度改变,尽管很多时候我们都期望能在音乐中表现出更多的东西。因此,最理想的状态是,既能准确地判断乐曲的速度,确定合适的步伐,又能改变步伐的单位,以得到更流畅、优美的音乐。
结语
综上所述,钢琴演奏中的两个时间因素之间的重要性是不分先后的,因为在实际演奏音乐时,不可能分开解决节奏与节拍的问题,甚至在很多情况下,这两种因素是一同出现的。这也要求我们在平时练习过程中,严格训练对这两种因素的判断及把握。有一定积累之后,才能产生较为准确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在学习音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节奏是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现象,其是一首乐曲的基本要素。一位合格的钢琴演奏家一定要具有控制演出中节奏的能力,而这不仅是持续和稳定的速度。一场精彩的音乐会中,节奏的稳定性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拥有自由舒展的空间。这些表面上相矛盾的观点,却是判断一个钢琴演奏家是否合格的条件。一个音乐专业的学生,应具有准确分辨节奏的能力,在培养这种能力时,可运用分开或混合组合的方式练习。从古典时期奏鸣曲中“三对二”的简单片段,到音列作品中复杂的节奏组合,都应准确地做到。
不同风格的音乐对于节奏上自由宽松的限制要求也是不同的。遇到巴洛克时期作品中附点音符与三连音的组合时,通常会遵照当时的演奏习惯,把两种音型的最后一个音弹在一起。然而在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奏鸣曲》中,却一定要做到乐谱上所写的节奏形态(谱例1)。
谱例1:
尽管在音乐发展史上对节奏的要求是朝着准确的方向前进的,但仍有很多作曲家是反对这一看似合理的方向的。以与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同时期的作曲家为例,那时的作曲家不断向人们表明,演奏中的节奏感具有极大的自由空间。因为在作曲家珍贵的弹奏录音中,可明确地发现其对某些节奏的控制是极为自由的。一些情况下,这些作曲家的弹奏与我们现在所习惯听到的“标准”弹奏有着极大的差距。
当然,以上情况也不只存在于19—20世纪的作品中。在古典音乐作品中,也要拥有判断作品中的不同节奏以及处理它们的能力,如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的装饰音演奏(谱例2)。如果把八分音符弹得比十六分音符慢两倍或把四分音符弹得比八分音符慢两倍,都是不对的,应把其处理成弹奏一个标出渐慢表情记号的片段。
谱例2:
因此,不同演奏家在诠释作品时会有不同方式,而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一定要谨慎地判断好这些细微的节奏,并对各个时期不同节奏的用法有相应了解。
二、节拍
节拍是音乐中有规律的强拍和弱拍的反复。一首乐曲的节拍通常是由拍号决定的。除了拍号,节拍器的标示也是重要依据。很多文献中都有关于不同速度的标示。对于不同的作曲家、不同的时期,这些标示就会有不同的意义。很多情况下,不同时期关于演奏方面的书籍或音乐家的传记对我们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仅有对特定时期或风格的了解、认知,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因为在整体的音乐演奏上,速度的选择似乎是最个性化的一个部分,如行板的速度应快于慢板,但具体快多少,就具有很大争议。很多人认为节拍器的发明能平息速度上的争议,但实际情况却与人们的预期相差甚远。关于贝多芬的“节拍器标示”这个主题,笔者不想进行讨论,因为此主题总是被音乐学者和演奏家所争论,尤其对于贝多芬晚期的奏鸣曲,很多研究之间有着巨大的分歧,而作曲家最真实的想法也是不得而知的。但是,通过某些资料,却可从另一种层面上去判断和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思维。
笔者在一篇关于苏联钢琴家奥伯林的访谈文章中看到,其曾问肖斯塔科维奇在演奏自己作品时,为何没按照乐谱上所写的节拍器标示弹奏。肖斯塔科维奇则非常不好意思地解释说当时写此曲时,节拍器恰好坏了。这个例子让我们了解到,这些作曲家在乐谱上的标示并非那么可靠,从另外一方面也可理解为,肖斯塔科维奇对那首乐曲正确速度的概念是慢慢产生的,并不是在创作时对作品就有正确的速度概念。勃拉姆斯也一向不喜欢自己作品中标示的节拍器指示,他曾明确地说:“各位在我作品中所找到那些节拍器记号,是有好友们的帮助才写下的,对我而言,我从来不相信自己的心血会与一个机器有完美的配合。”他不想将一个机器的功能看得过于重要,但勃拉姆斯绝对在意正确的速度,并且认为一位有天赋的演奏者自己能够找出合适的速度以及其中的变化。
在节拍的问题上,要对另一个概念——音乐的心跳 ,有一个正确理解。在拍号的框架下,某些乐句、乐段在练习和演奏时要采用不同的数拍子的单位以便更好地把握音乐的脉动,如舒伯特《A大调奏鸣曲》的第二乐章。(谱例3)如果以八分音符为一拍去数拍子,那么会感觉乐曲非常的匆忙且不悦耳,然而,这里也不能采取较慢的速度,因此,可试着以一小节为单位,而不是以八分音符去数拍子,就能得到一种不疾不徐、轻盈流动的音乐。
谱例3:
有时候,这些大一点的节拍需要被安排成更大的单位。在这种情况下,肖邦的谐谑曲是非常典型的。因为4首谐谑曲都是以3/4拍急板写成的,若以四分音符为单位节拍速度就太快了,很自然地会以小节为单位来弹奏。在《第二谐谑曲》(谱例4)中如果不只以一个小节为单位去弹奏,而是扩大到以四小节为一个单位。用大一点的单位节拍去感受乐曲,会让我们在长乐句上有更好的理解,也能对乐曲的架构有更多直观的印象。
谱例4:
在乐曲中,音乐的行进速度经常改变,但这并不表示整体速度改变,尽管很多时候我们都期望能在音乐中表现出更多的东西。因此,最理想的状态是,既能准确地判断乐曲的速度,确定合适的步伐,又能改变步伐的单位,以得到更流畅、优美的音乐。
结语
综上所述,钢琴演奏中的两个时间因素之间的重要性是不分先后的,因为在实际演奏音乐时,不可能分开解决节奏与节拍的问题,甚至在很多情况下,这两种因素是一同出现的。这也要求我们在平时练习过程中,严格训练对这两种因素的判断及把握。有一定积累之后,才能产生较为准确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在学习音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