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的自我认识与超越
作者:徐玉香来源:原创日期:2013-11-02人气:824
一、地方戏的文化价值认识
新时代艺术多元化让观众有了更多选择的空间,外来文化的冲击也让源自农耕时代的福建本土地方戏艺术难有招架之力,但这些都不是其式微的借口。一个城市的个性所在,呈现出来的就是它的地方文化,而地方戏是本土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如果一个城市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只有千篇一律的城市格局和以普通话为载体的语言文化徜徉其中,那么这座城市便没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以闽南为例,如果这片土地上没有了歌仔戏、高甲戏、南音的话,那至多是地理概念上的“闽南”,而不是地理与人文界和概念上的“闽南”。
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地方戏剧,它所承载的是传承过去与将来的文化纽带。要重新焕发光彩,就要重拾本土民间文化,进行自我认识最终达到自我超越。一个剧种必须立足于深厚的民间文化,重新恢复自信,才能让传统恢复青春活力。
二、地方戏的服务对象认识
戏剧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而什么样的生活是我们可以去表现的?这样的表现能不能让我们在强手如林的戏剧舞台上脱颖而出?每一个地方戏的从业者必须对自身所处的文化土壤有足够多的认知。现代通讯技术的发达使得大家的审美趋于同化。戏剧表现形式的多元却使得很多地方戏舞台上的创作亦步亦趋。在这样的氛围中,地方文化主政者与创作者更多的是向往更大的舞台、更为宏大的叙事、更为贴近国际化的故事等。然而,这样就容易忽略本土文化最初的服务对象,而由此更容易失去自身的文化特征。方言文化产生出来的地方戏有很强的地域特点,如果没有从这点出发,其戏剧表现再宏大也是不接地气的。一个好的地方戏作品,必然是本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他们想要从戏剧舞台上看到自身环境里发生的故事;而另一方面,外地观众想看的,也是地方戏舞台上那鲜明的当地特色故事。几乎所有人都明白,远道而来的游客要的不是“宾至如归”,而是从未体验过的异地文化。
三、地方戏的艺术样式认识
地方戏的艺术特点是日积月累的文化特性,不去运用它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地方戏就失去了剧种的特色。民风民俗赋予地方戏卓然不同的个性,如秦腔之高亢、越剧之柔美、高甲之粗犷、歌仔戏之婉转苍凉……所有这些特征体现在舞台上,就是它的音乐唱腔、道白、表演风格以及独特的表演程式。这些要素形成了地方戏的核心竞争力,使它在与其他文化表现样式争夺观众的“战争”上拥有了与众不同的武器。丢弃了这些,便是放弃了传统,一切求新求大吸引眼球的戏剧制作,脱离此点都是舍本求末。近年有些的戏剧,为了逢迎一部分人群的审美倾向,不惜重金打造精品剧目。堆砌起来的华丽外表缺乏灵魂,剧种的特点只是沦为元素的采用,不接地气的表现使得地方戏剧全然没有地方特色。
四、地方戏:“传统”之后是创新
艺术服务于观众却不能盲目迎合观众,它必须要从生活中创作提纯,并赋予其新的生命再献给观众。一个艺术工作者必须扎根传统,同时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与登高望远的眼界。一个艺术家应有的创作情怀是:俯瞰生活!
目前关于地方戏创新的讨论不外乎固守传统和大胆革新,其实两者皆不可少,只是在尺度的把握。坚守传统拒绝革新,最终地方戏的末路可见,博物馆是它的归宿。盲目创新或是无视传统的创新,会破坏地方文化的文化延续性;迎合观众的创新又会使地方戏走入庸俗的死胡同。无论怎样,看上去,地方戏已经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一条走向新生,另一条走向博物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时代变化的过程中,人的思维观念、心理节奏、行为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变化,地方戏剧若想“再领风骚数百年”,就必须开始对将来进行探索式的梳理总结与创新。
应该说,中国戏曲的表现手段是现实主义的,但是它却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规律,我们应该自我认识,并合理运用,突破取得发展使它更富有活力。地方戏曲艺术要有更好的明天,离不开革新与发展,然而要做到最后一步的自我超越,它就必须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传统是前提,自我认识是过程,超越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危机是危险与机会并存的,越到涅槃之境,越能锻造出飞舞的凤凰,只要文艺工作者能以发展的眼光和态度锐意进取,相信地方戏的明天会更美好。
新时代艺术多元化让观众有了更多选择的空间,外来文化的冲击也让源自农耕时代的福建本土地方戏艺术难有招架之力,但这些都不是其式微的借口。一个城市的个性所在,呈现出来的就是它的地方文化,而地方戏是本土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如果一个城市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只有千篇一律的城市格局和以普通话为载体的语言文化徜徉其中,那么这座城市便没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以闽南为例,如果这片土地上没有了歌仔戏、高甲戏、南音的话,那至多是地理概念上的“闽南”,而不是地理与人文界和概念上的“闽南”。
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地方戏剧,它所承载的是传承过去与将来的文化纽带。要重新焕发光彩,就要重拾本土民间文化,进行自我认识最终达到自我超越。一个剧种必须立足于深厚的民间文化,重新恢复自信,才能让传统恢复青春活力。
二、地方戏的服务对象认识
戏剧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而什么样的生活是我们可以去表现的?这样的表现能不能让我们在强手如林的戏剧舞台上脱颖而出?每一个地方戏的从业者必须对自身所处的文化土壤有足够多的认知。现代通讯技术的发达使得大家的审美趋于同化。戏剧表现形式的多元却使得很多地方戏舞台上的创作亦步亦趋。在这样的氛围中,地方文化主政者与创作者更多的是向往更大的舞台、更为宏大的叙事、更为贴近国际化的故事等。然而,这样就容易忽略本土文化最初的服务对象,而由此更容易失去自身的文化特征。方言文化产生出来的地方戏有很强的地域特点,如果没有从这点出发,其戏剧表现再宏大也是不接地气的。一个好的地方戏作品,必然是本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他们想要从戏剧舞台上看到自身环境里发生的故事;而另一方面,外地观众想看的,也是地方戏舞台上那鲜明的当地特色故事。几乎所有人都明白,远道而来的游客要的不是“宾至如归”,而是从未体验过的异地文化。
三、地方戏的艺术样式认识
地方戏的艺术特点是日积月累的文化特性,不去运用它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地方戏就失去了剧种的特色。民风民俗赋予地方戏卓然不同的个性,如秦腔之高亢、越剧之柔美、高甲之粗犷、歌仔戏之婉转苍凉……所有这些特征体现在舞台上,就是它的音乐唱腔、道白、表演风格以及独特的表演程式。这些要素形成了地方戏的核心竞争力,使它在与其他文化表现样式争夺观众的“战争”上拥有了与众不同的武器。丢弃了这些,便是放弃了传统,一切求新求大吸引眼球的戏剧制作,脱离此点都是舍本求末。近年有些的戏剧,为了逢迎一部分人群的审美倾向,不惜重金打造精品剧目。堆砌起来的华丽外表缺乏灵魂,剧种的特点只是沦为元素的采用,不接地气的表现使得地方戏剧全然没有地方特色。
四、地方戏:“传统”之后是创新
艺术服务于观众却不能盲目迎合观众,它必须要从生活中创作提纯,并赋予其新的生命再献给观众。一个艺术工作者必须扎根传统,同时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与登高望远的眼界。一个艺术家应有的创作情怀是:俯瞰生活!
目前关于地方戏创新的讨论不外乎固守传统和大胆革新,其实两者皆不可少,只是在尺度的把握。坚守传统拒绝革新,最终地方戏的末路可见,博物馆是它的归宿。盲目创新或是无视传统的创新,会破坏地方文化的文化延续性;迎合观众的创新又会使地方戏走入庸俗的死胡同。无论怎样,看上去,地方戏已经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一条走向新生,另一条走向博物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时代变化的过程中,人的思维观念、心理节奏、行为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变化,地方戏剧若想“再领风骚数百年”,就必须开始对将来进行探索式的梳理总结与创新。
应该说,中国戏曲的表现手段是现实主义的,但是它却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规律,我们应该自我认识,并合理运用,突破取得发展使它更富有活力。地方戏曲艺术要有更好的明天,离不开革新与发展,然而要做到最后一步的自我超越,它就必须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传统是前提,自我认识是过程,超越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危机是危险与机会并存的,越到涅槃之境,越能锻造出飞舞的凤凰,只要文艺工作者能以发展的眼光和态度锐意进取,相信地方戏的明天会更美好。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