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在现代城市更新与保护中的地位与意义
作者:王琳、田瑞、王松引来源:原创日期:2013-11-07人气:1061
一、维护
在新城建立新型雕塑的同时,该如何具体地保护已有的带有时代烙印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雕塑,也是研究的重要部分,意义在于提出合理的符合艺术规律的保护方法和建议,提示相关部门,对一些优秀作品给予最佳的保护方案。比如,哈尔滨松花江边的斯大林公园中的那些优秀雕塑家的作品,无论从哪个角度评价,都不愧为城市雕塑中的优秀作品,保护与修缮的问题已迫在眉睫。不仅这样的省会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在新雕塑设立的时候,对以往需要保护的雕塑的修缮整理也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女雕塑家张得蒂的雕塑《弹琵琶的小女孩》(材料为水泥),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历经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虽然也在历年的维护方面给予粉刷等简单的修饰,但是,粉刷层剥落,使得雕塑的表面在近处看上去起起伏伏,如未剥干净的鸡蛋皮,坑坑洼洼,很影响近处的欣赏。有些细部,比如脚趾和手指的缝隙处也都因多次粉刷而模糊不清。合理的保护办法不是在雕塑上一遍遍覆盖涂料,而应该剥去覆盖多层的涂料,将原来的面貌还原以后,再在表面做些修缮处理后的粉刷。当然这样的修理过程是要专业人员来做,而不是随便哪个油漆工就可以完成的。就如同考古学家们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专业修复团队一样,使精彩的原创作品还原其本来面目。这样的工作是不需要大量人员的,但是在我国仍比较欠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艺术的价值也会不断提高,那么对于艺术品观赏的需求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当人们满足了衣食住行这样的基本生活条件以后,精神的需求就会与日俱增。艺术品的欣赏性、表达性、表现性无疑会突出起来,这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大众的审美观、审美情趣必定是与历史精神、人文精神、社会精神、时代精神分不开的。艺术正是表达这样的时代性。
另外,在调查城市古建筑上附属的雕塑形态的时候,笔者发现一些古代建筑木质房梁或门柱上的浮雕雕刻纹饰由于时代的久远以及“文革”期间的人为破坏,损害得相当严重,而在一些重点保护的建筑上维修过的,也就是后来修补上去的部分,有些质量是很差的。由于有以往的纹饰形态在参照,可以看到维修后的艺术质量明显劣等,这势必会影响到整个古建筑的总体形象。比如上海的城隍庙、北京的颐和园,都有修复后的雕刻与原来的形制很不匹配的情形。这给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修复,不应是简单地找个类似的形态贴补上去,而是应该找专业的雕塑家以最传统的方式,精良制作、模仿来恢复已经损害的雕刻部分,越接近于原作越好,而不是随便找个工匠简单地将空白填上。很多城市中都有古建筑,在维修时,面临建筑外部与内部的雕塑附件维修时,专业的修复才能更好地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和传播下去。
二、更新
在更新这个问题上,要从建立谈起,如果没有适当的建立,也就谈不上更新。中国城市雕塑在经历改革开放的几十年历程以后,不断更新的事例数不胜数。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文化与艺术不断进入,人们一面学习西方文化艺术,一面寻求保护、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东西方艺术在得到极大发展和交融的同时,中国的城市雕塑也在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省市级的地区差异,使得有些中小型城市甚至大城市某些街区广场的雕塑质量不高。对于雕塑这样一个大众的文化形式,它是代表时代、代表艺术家创作水准的艺术品,相关部门应该在建立这些艺术作品的时候聘请专业、有经验的艺术家来设计并制作。由于受限于雕塑的质量、艺术水准等原因,有些雕塑在很短的时间后,就不得不因粗制滥造、艺术性不高等原因被拆除,有些则是因为区域的整体改造、或扩建等建设问题而拆除。这样势必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物质浪费。
那么雕塑的更新问题应该在建立的伊始就考虑周到。如果一个地区面临扩建或拆除,就不要轻易去建立雕塑艺术品,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由于时代积淀不够完备而匆匆完成的作品,在经过很短时间检验之后,如果发现严重的问题,就必须拆除并更新新的代表时代的作品。
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很多城市的建筑楼门前会发现各种石狮子,一段时期内,石狮子镇宅的势头猛增,于是就诞生了一批垃圾石狮子。且不谈建立石狮子的出资方来自哪里,就其社会影响力来说,还是不容忽视的。石狮镇宅是封建社会的精神形态之一,作为现代社会应该传承的是中国艺术精神的博大精深,而绝非盲目拜金,崇尚权力的彰显,这些会对城市的艺术形象起到负面影响。有些现代建筑外的石狮子粗制滥造,造型丑陋,根本没有把传统的石狮形态表达完美,模仿得极其拙劣,事实上这就是城市建设中的败笔。当然在经历十几年的改革,以及对世界文化的不断学习之后,多数这类的石狮已经消失。在吸取这样的经验教训,学习国外一些城市建设以及雕塑建立与保护的经验后,在更新与改造区域环境、雕塑形态的时候,一定要反复论证,多加比较,才能避免盲目的投资浪费。
更新必然要求很高的艺术水准、艺术形式、风格的代表性,以及反映中国人文文化与精神的艺术作品。只有被时代和社会认可的优秀作品,才能够长时间地立于公共环境场所里,才能经得起时代的检验。艺术精神应具有时代特征,也该具有跨时代意义。
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一定会有这个城市发展的历史,有着不同于其他城市文化的故事,在传承优秀传统的时候,要保护好其历史的遗留痕迹,这其中就包括城市雕塑的保护。按时代、地域、场所,有规划、有目的地安置雕塑,使得雕塑在城市景观中成为城市的亮点和标志。今天是未来的历史,给后人留下什么样的艺术形式就代表现在这个时代曾经有过什么样的人文精神。
城市雕塑是具有城市乃至于民族人文精神的象征,是证明其艺术历史在城市中的地位以及城市品质的精神产品,它所象征的是人类文化的精髓和城市文脉的积淀。一个城市雕塑的质量直接影响这个城市艺术形象的特征,也影响观看者对于此座或彼座城市的外观认知度。所以一个城市里,城市雕塑艺术作品不仅是体现城市的文明,更是展现地域文化的视觉窗口,原有优秀雕塑作品的保护与更新应该得到极大的重视。
在新城建立新型雕塑的同时,该如何具体地保护已有的带有时代烙印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雕塑,也是研究的重要部分,意义在于提出合理的符合艺术规律的保护方法和建议,提示相关部门,对一些优秀作品给予最佳的保护方案。比如,哈尔滨松花江边的斯大林公园中的那些优秀雕塑家的作品,无论从哪个角度评价,都不愧为城市雕塑中的优秀作品,保护与修缮的问题已迫在眉睫。不仅这样的省会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在新雕塑设立的时候,对以往需要保护的雕塑的修缮整理也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女雕塑家张得蒂的雕塑《弹琵琶的小女孩》(材料为水泥),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历经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虽然也在历年的维护方面给予粉刷等简单的修饰,但是,粉刷层剥落,使得雕塑的表面在近处看上去起起伏伏,如未剥干净的鸡蛋皮,坑坑洼洼,很影响近处的欣赏。有些细部,比如脚趾和手指的缝隙处也都因多次粉刷而模糊不清。合理的保护办法不是在雕塑上一遍遍覆盖涂料,而应该剥去覆盖多层的涂料,将原来的面貌还原以后,再在表面做些修缮处理后的粉刷。当然这样的修理过程是要专业人员来做,而不是随便哪个油漆工就可以完成的。就如同考古学家们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专业修复团队一样,使精彩的原创作品还原其本来面目。这样的工作是不需要大量人员的,但是在我国仍比较欠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艺术的价值也会不断提高,那么对于艺术品观赏的需求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当人们满足了衣食住行这样的基本生活条件以后,精神的需求就会与日俱增。艺术品的欣赏性、表达性、表现性无疑会突出起来,这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大众的审美观、审美情趣必定是与历史精神、人文精神、社会精神、时代精神分不开的。艺术正是表达这样的时代性。
另外,在调查城市古建筑上附属的雕塑形态的时候,笔者发现一些古代建筑木质房梁或门柱上的浮雕雕刻纹饰由于时代的久远以及“文革”期间的人为破坏,损害得相当严重,而在一些重点保护的建筑上维修过的,也就是后来修补上去的部分,有些质量是很差的。由于有以往的纹饰形态在参照,可以看到维修后的艺术质量明显劣等,这势必会影响到整个古建筑的总体形象。比如上海的城隍庙、北京的颐和园,都有修复后的雕刻与原来的形制很不匹配的情形。这给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修复,不应是简单地找个类似的形态贴补上去,而是应该找专业的雕塑家以最传统的方式,精良制作、模仿来恢复已经损害的雕刻部分,越接近于原作越好,而不是随便找个工匠简单地将空白填上。很多城市中都有古建筑,在维修时,面临建筑外部与内部的雕塑附件维修时,专业的修复才能更好地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和传播下去。
二、更新
在更新这个问题上,要从建立谈起,如果没有适当的建立,也就谈不上更新。中国城市雕塑在经历改革开放的几十年历程以后,不断更新的事例数不胜数。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文化与艺术不断进入,人们一面学习西方文化艺术,一面寻求保护、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东西方艺术在得到极大发展和交融的同时,中国的城市雕塑也在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省市级的地区差异,使得有些中小型城市甚至大城市某些街区广场的雕塑质量不高。对于雕塑这样一个大众的文化形式,它是代表时代、代表艺术家创作水准的艺术品,相关部门应该在建立这些艺术作品的时候聘请专业、有经验的艺术家来设计并制作。由于受限于雕塑的质量、艺术水准等原因,有些雕塑在很短的时间后,就不得不因粗制滥造、艺术性不高等原因被拆除,有些则是因为区域的整体改造、或扩建等建设问题而拆除。这样势必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物质浪费。
那么雕塑的更新问题应该在建立的伊始就考虑周到。如果一个地区面临扩建或拆除,就不要轻易去建立雕塑艺术品,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由于时代积淀不够完备而匆匆完成的作品,在经过很短时间检验之后,如果发现严重的问题,就必须拆除并更新新的代表时代的作品。
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很多城市的建筑楼门前会发现各种石狮子,一段时期内,石狮子镇宅的势头猛增,于是就诞生了一批垃圾石狮子。且不谈建立石狮子的出资方来自哪里,就其社会影响力来说,还是不容忽视的。石狮镇宅是封建社会的精神形态之一,作为现代社会应该传承的是中国艺术精神的博大精深,而绝非盲目拜金,崇尚权力的彰显,这些会对城市的艺术形象起到负面影响。有些现代建筑外的石狮子粗制滥造,造型丑陋,根本没有把传统的石狮形态表达完美,模仿得极其拙劣,事实上这就是城市建设中的败笔。当然在经历十几年的改革,以及对世界文化的不断学习之后,多数这类的石狮已经消失。在吸取这样的经验教训,学习国外一些城市建设以及雕塑建立与保护的经验后,在更新与改造区域环境、雕塑形态的时候,一定要反复论证,多加比较,才能避免盲目的投资浪费。
更新必然要求很高的艺术水准、艺术形式、风格的代表性,以及反映中国人文文化与精神的艺术作品。只有被时代和社会认可的优秀作品,才能够长时间地立于公共环境场所里,才能经得起时代的检验。艺术精神应具有时代特征,也该具有跨时代意义。
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一定会有这个城市发展的历史,有着不同于其他城市文化的故事,在传承优秀传统的时候,要保护好其历史的遗留痕迹,这其中就包括城市雕塑的保护。按时代、地域、场所,有规划、有目的地安置雕塑,使得雕塑在城市景观中成为城市的亮点和标志。今天是未来的历史,给后人留下什么样的艺术形式就代表现在这个时代曾经有过什么样的人文精神。
城市雕塑是具有城市乃至于民族人文精神的象征,是证明其艺术历史在城市中的地位以及城市品质的精神产品,它所象征的是人类文化的精髓和城市文脉的积淀。一个城市雕塑的质量直接影响这个城市艺术形象的特征,也影响观看者对于此座或彼座城市的外观认知度。所以一个城市里,城市雕塑艺术作品不仅是体现城市的文明,更是展现地域文化的视觉窗口,原有优秀雕塑作品的保护与更新应该得到极大的重视。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