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重视骈丽的创作倾向

作者:中州期刊来源:日期:2014-01-04人气:1012

阴阳观念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物生有两,唯两能化”。也就是说,阴阳观念把世界万物抽象为阴阳两大范畴,以为世间一切事物的生生死死都由阴阳两股力量相摩相荡、交感合德而造成的。早在《周易》古经卦象与卦爻辞里已经蕴含了这种思想。《周易》首列《乾》《坤》两卦,一个纯阳,一个纯阴,两两交合,便生出震、巽、坎、离、艮、兑六卦来。而这六卦也是一阴一阳,两两成对的,即震与巽对,坎与离对,艮与兑对。然后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相重构成六十四卦,万物也就包含在其中了。春秋时的史墨是第一个明确提出“物生有两”命题的人。他在评论季氏出其君时说:“物生有两,……体有左右,各有妃偶(即配偶)。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此后,“唯两始能化生”便成了古人普遍用以解释世界万事万物发生发展的宇宙生成观。老子有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荀子有所谓“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交而变化起”(《荀子•礼治》)。到了《易传》,便把这种“物生有两,唯两能化”的宇宙发生观念加以系统化、普遍化、人伦化,赋予它们各种具体而有序的象征内容,并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的著名观点,上升到了“道”的高度来认识。后来如西汉之董仲舒、成书于汉末的《太平经》及其宋明理学诸家,直至明末清初的方以智、王夫之等,无不以阴阳二义解释世界万物,无不在《晚传》的观念范围中腾挪。

阴阳对举,“物生有两,唯两能化”的宇宙发生观及其思维模式影响中国文化极其深远,其对中国古代文学形式的影响,便是出现了“自然成对”的骈文与对联,并导致了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形式的普遍骈化,即形成了重视骈丽的创作倾向。    

关于骈文的产生,学界论者多崇尚“易记”、“便言”、“汉字单音”之说。其实,“易记”、“便言”者并非一定是骈语,如《上邪》这样的诗,全诗无一骈语,却朗朗上口;而对仗工稳之骈语,如无隽永之意蕴、真挚之感情、鲜活之形象,同样不见得“易记”、“便言”,如张华《轻薄篇》,全诗62句,31联,几乎全以对仗出之,但留在读者脑海的却聊聊无几。至于“汉字单音”,虽然是产生骈语不可或缺的必备因素,但绝不是必然的因素。因为单音只义非只汉语所独有,而是包括了整个汉藏语系。但迄今为止,学界人士均言骈文对联为我中国独有,即刘师培先生所谓“禹域所独然”(见刘师培《中国文学史•概论》)。为什么同一语系、同是单音只义的文字,独中国有骈文对联,他人却无?这深层的、必然的因素是什么呢?笔者以为,这就是“物生有两,唯两能化”的阴阳对举观念。

关于这一点,刘勰早已见及了。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篇中说:“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故“心生文辞”,便“自然成对”。很明显,“造化赋形,支体必双”正是“物生有两”的同义语,而成双成对的骈文丽辞,在刘勰看来,正是天地造化赋予的。为此,他在《丽辞》篇中反复强调说:“体植必两,辞动有配。左提右挈,精味兼载。炳烁联华,镜静含态。玉润双流,如彼珩珮。”从他所举的例子看,也是一阴一阳,一正一反,两两为合或两两相对的。比如,“罪疑为轻,功疑为重”,“满招损,谦受益”等。除刘勰外,南宋的朱熹、清代叶燮、袁枚等也有过类似的论述。特别是叶燮,他在《原诗•外篇》中说得十分清楚:“陈熟、新生,二者于义为对。对待之文,自太极出两仪后,无事无物不然:日月、寒暑、昼夜,以及人事之万有——生死、贵贱、贫富、高卑、上下、长短、远近、新旧、大小、香臭、深浅、明暗,种种两端,不可枚举。”在叶燮看来,自太极出两仪后,无事无物不是两两相对的。正因为有了这种语义上两两相对的事物,才自然产生了在语词形式上两两相对的骈文丽辞。

“物生有两,唯两能化”的阴阳对举思维,不仅导致了古人为文时崇尚骈偶的习尚,即导致了骈文丽辞(含对联)的产生和发展,而且还导致了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形式的普遍骈化。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典籍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一开始就是骈散相间的。《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尚书》中的“谦受益,满招损”等,即是骈文的最早滥觞。战国诸子之文,骈辞丽句满篇都是,如老子《道德经》几乎全用骈语写成。秦汉以后,赋体大兴,骈辞丽句连篇累牍自不待言,即是散文如《吕氏春秋》、《淮南子》等,骈化现象也十分突出。 “至东汉,则骈偶遂繁。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已极显然;至于《归田》、《登楼》,虽号为抒情小赋,却是偶对连篇,已近于俳;至建安、黄初,遂进入骈赋时期了”(姜书阁《骈文史论》第14页)。魏晋南北朝,骈文独霸文坛,一切文体皆以骈句出之。降及唐宋,虽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文坛巨子大力提倡古文(散文),反对骈文,但结果是:一方面骈文沛然不衰,仍足以与散文相匹敌。如唐之张说、陆贽、李商隐等骈文大家,名噪一时;宋之科举时文、职知制诰,全以四六(骈文)出之;明之八股文应运而起,对联大行于世;清代骈文中兴,几与南北朝争胜。另一方面,唐宋以来之其他文体的语言骈化现象亦随处可见。唐之律诗二、三联必以对仗出之自不待言,就是首联、尾联,甚至通体对仗者亦俯仰即是。至于宋词,一方面词律中规定着许多地方必须对仗,另一方面是词最为常见之形式——双调,上、下两阙格律大体相当,仿佛两句长联排在一起,可看作一种扩大了的骈偶现象。元、明戏曲中的小令、散套在平仄、用韵及对仗方面,与宋词异曲同工,可略而不说,就杂剧、传奇而言,其宾白、唱词,均存在大量骈语,结尾处之题目正名,均以对仗出之。而明清小说,其章回标题全是对仗,内文语言骈化现象亦十分突出。就是唐宋以后的“散文”,骈词丽句依然不少,有的甚至骈语占绝对优势。如韩愈的《进学解》、《原道》,柳宗元的《封建论》,欧阳修的《朋党论》等,均开篇成对;至于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赋体散文,骈词丽句之多就更不用说了。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