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时代的《尔雅》研究
作者:林琳来源:原创日期:2014-01-07人气:1377
历史上中国古籍曾大量传入朝鲜半岛,早在公元1世纪初,就有一些人能背诵《诗经》和《春秋》等儒家典籍,《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它既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又位列十三经,其传入朝鲜的时间应该不会太晚。通过对韩国古典文献的查证发现,早在新罗时期崔致远的文集中就已有引用《尔雅》的记载了。[崔致远(857年-951年),字孤云,新罗金城沙梁部人,公元869年十二岁时到中国唐朝学习,新罗时期最杰出的诗人、学者和文学家。《孤雲先生文集卷之一· 善安住院壁記》引《尔雅》云:“東至日所出爲大平。”]到了朝鲜时代,《尔雅》被列为儒学启蒙必读之书,朴世采( 1631-1695)称《尔雅》是“固汉史艺文志小学之科”,[[1] [韩]朴世采.南溪集·卷五十三·杂著·经传要目[M]. 韩国文集丛刊:第141辑[C].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景仁文化社, 2000.][1]金干(1646-1732)则说“尔雅,周公所作。训诂,尔雅有释训释诂两篇。训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古也,通古今之言使人知也。[[2] 金干.厚斋集·卷十七·箚記·小学[M]. 韩国文集丛刊:第155辑[C].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景仁文化社, 2000.][2] 又有洪良浩(1724-1802)所言“周公之作尔雅,盖虑后世文字之变,一字之义,解以数字,俾不失典雅之体”。[[3] 洪良浩.耳溪集·卷十七·论·太史公改古文论[M]. 韩国文集丛刊:第241辑[C].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景仁文化社, 2000.][3] 柳得恭(1748-1807)亦称“尔雅者近乎正也。是书也周公作之。子夏传之。列乎十三之经。而东国之士。或未之致意焉。草木蓏果。形容性味。欲望其咏叹而辨別之。不亦难乎。伏愿圣上以尔雅之书。立之学官。肄习国子。讲究本草之学。使诗礼之教。焕然大明于世”。[[4] 柳得恭.冷斋集·卷十一·策·橘策[M]. 韩国文集丛刊:第260辑[C].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景仁文化社, 2000.][4]说明了他们对《尔雅》的看法:最早出自《汉书·艺文志》,被归入小学一类,位列十三经,由周公所作,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使之近于规范,学习《尔雅》可以博识通经,弘扬儒家思想。而稍晚的学者如徐瀅修(1769-1824)则对《尔雅》的作者是否为周公提出异议:“世所称周公之书。易书诗礼之外。別有尔雅汲冢两书。其言語文字之杂出于家语吕览说苑史記尚书大传韩非子淮南子荀子鬻子诸篇者。又不止一二策。則其中亦岂无理之可据。事之可征。文义之可以相发明也。然或不过单辞支传。或近于荒唐不足信”。 [[5] 徐瀅修.明臯集·卷九·叙例·周公书叙例[M]. 韩国文集丛刊:第261辑[C].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景仁文化社, 2000.][5] 认为《尔雅》中所用的资料多来自于战国时期《孔子家语》、《吕氏春秋》,甚至是汉朝的《说苑》、《韩非子》、《史记》等书籍,所以其成书应晚于周公所处的时代。
朝鲜时代是韩国思想和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这段时间从1392年到1910年,大致相当于中国明清两朝。[黄卓明.韩国朝鲜时代的《说文》研究[A].励耘学刊·语言卷:第11辑[C].北京:学苑出版社, 2010]朝鲜李朝十分重视儒学教育,尤其推崇程朱理学,而朱熹对《尔雅》持明确的怀疑和否定态度,《朱子语类》载陈文蔚记录云:“《尔雅》是取传注以作,后人却以《尔雅》证传注。”同卷又载汤泳记录云:“《尔雅》非是,只是据诸处训释所作。赵岐说《孟子》、《尔雅》皆置博士,在《汉书》亦无可考。” [周春健.朱熹与《尔雅》[J].武汉: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9:90]所以,具有解经词典和百科全书性质的《尔雅》虽然很早就被列入童蒙之书,成为人们理解、学习儒家经典的必备工具书,并在诗文作品中被大量引用,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朝鲜学者并没有研究《尔雅》的意识。《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自问世以来,历代都不乏研究者,特别是清朝时朴学兴起,训诂学有了空前的发展。乾嘉学派从音韵、小学入手,通过文字、音韵来判断和了解古书的内容和涵义,以语言文字学为治经的途径,是以清人研究《尔雅》的著作颇丰。受这一学术风潮的影响,朝鲜后期出现了专门讨论《尔雅》的文献,文章试图对这些文献研究进行整理和总结,讨论其内容及价值。
一 朝鲜时代《尔雅》研究文献的分析整理
(一)李瀷与《尔雅》
从目前调查的文献资料看,最早和《尔雅》有关的研究文章,是李瀷[李瀷(1681-1763),字子新,号星湖,朝鲜时期哲学家,实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经世致用”,重视“考证实事”, 著作涉及天文、地理、经济、军事和文艺等各方面,著有《星湖僿说》、《藿忧录》等。]在《星湖僿说》第二十卷和第二十一卷《经史门》中的《尔雅》及《尔雅疏》。两文均不足百字,《尔雅》一文主要强调了《尔雅》对解读《诗》所起的作用,“读诗者不可以不熟尔雅”,[ [韩]李瀷. 星湖僿说·卷二十·经史门·尔雅[M]. 河永三.韩国历代中国语学文论资料集成[R].釜山庆星大学校2003:555-560]并引《尔雅·释言》“岂弟,发也”和《尔雅·释训》:“丁丁嘤嘤,相切直也”两例说明其注释对《诗经》中《齐风·载驱》和《小雅·伐木》所表达主题把握之准确。《尔雅疏》一文则引宋时太学生郭盛[应为邹盛,原文误。]对《尔雅注》的作者郭璞和《尔雅疏》的作者邢昺的评论,阐述自己对文人学者才能和品行之间关系的思考。限于篇幅和文章的立意,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两篇短文都未对《尔雅》进行真正地研究。
(二)正祖的《经史讲义·尔雅》
正祖是朝鲜王朝第22代君主,号弘斋,1776年-1800年在位,被评价为朝鲜最后一位明君,以学识渊博、作风开明、仁爱亲民、富于改革精神著称于世,他不仅命人编写《奎章全韵》、《文字策问》等文献以促进各项学术研究的进行,还于1793年仿效察举之制命关东伯寻访穷经博学之士,和他们共同学习、探讨儒家经典[ 《弘斋全书》卷百六·经史讲义·四十三总经一:癸丑。仿乡举里选之制。命关东伯采访穷经读书之士以闻。春川朴师辙,横城安锡任,襄阳崔昌迪被选。特下条问。使之附对。]。《经史讲义·尔雅》就被收录在其个人文集《弘斋全书》第一百零七卷中经史讲义的总经部分,全文共1060字。这篇文章记录了正祖和当时的通儒安锡任、崔昌迪讨论《尔雅》的情形,君臣在对话中旁征博引,表现出很高的学识素养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1对《尔雅》的认识
正祖对《尔雅》的评价极高,指出学习《尔雅》可以“通貫六书。发揮六艺。而天地万物之情可得”,而且“其目皆周公所定,则篇第之精义,不容不讲明之”[ [韩] 李算.弘斋全书·卷百七·经史讲义·总经·尔雅[M]. 韩国文集丛刊:第265辑[C].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景仁文化社, 2000.]六经之传皆秉承于《尔雅》之释义,但《尔雅》并非只是“后人掇拾诸家传注而成”的,而是一部重要的百科全书及训诂学词典,也是学习儒家经典的基础书目,“先儒以尔雅为小学之书。盖其综名物通训诂。近于周官保氏之教也”[ 《汉书·艺文志》: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并进一步指出其正名命物和按类排词的两大特点,“或因事以著名。或比类以合义”。[ ]文章援引顾炎武《日知录》第十八卷说,山东人刻《金石录》,于李易安《金石录》后序“绍兴二年玄黓岁壮月朔”,以为“壮月”可能是“牡丹”之误,便直接改为“牡丹”,因不知“壮月”出于《尔雅·释天》“八月为壮”。以此不读《尔雅》而误解古文的例子反证《尔雅》“为不可阙之书”。
2有关《尔雅》的讨论
正祖开篇引用郭璞《尔雅注·序》,称《尔雅》的作者不详,陆德明《尔雅音义·序》虽然说《释诂》为周公所做,但是没有确凿的证据,只是解家传说。接着提出疑问,“陆德明所说:‘其释言以下。或云仲尼所增。或云子夏所足。或云叔孙通所益。或云梁文所补。” [ ]这样说有什么根据吗?安锡任回答说连《释诂》一文都非周公所做,原因是其中出现的“玄黃、瘏、痡[ 《诗经·周南·卷耳》: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謔浪笑敖[ 《诗经·邶风·终风》:谑浪笑敖,中心是悼。]”等词均出自《诗经·国风》,晚于周公所处的时代,周公不可能对这些词加以训释。而《释言》及其他诸文也都是汉儒所撰,假称由孔子编写。
正祖又谈及针对宋代郑樵《尔雅注》的争议,《尔雅注》行文简洁,尤其驳正旧文,如后序中所列饘糊、讯言、襺袍、衮黼四条,峨峨、丁丁、嘤嘤三条,其考证都极为精确,在讲解《尔雅》诸家中,堪称善本。但因《尔雅》中许多释草木的用语如“荂芛”都是江南方言习语,即坚持认为作《尔雅》者为江南人,后人皆认为太过偏执了。安锡任认为《尔雅》训诂名物,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郑樵之说,有其道理,而此书始于秦汉,经过后人增补,并不是一人于一时完成的,难免会有错漏,不必苛责,郑樵因补编内容而对全书悉加辩驳的做法不可取。崔昌迪则举《尔雅·释地》中的九州名称没有使用周制[ 《尔雅注疏》卷七《释地》:禹别九州有青、徐、梁,而无幽、并、营,是夏制也。《周礼》,周公所作,有青、幽、并,而无徐、梁、营,是周制也。此有徐、幽、营,而无青、梁、并,疑是殷制也。以无正文,故云盖也。],而是使用了殷制;以此判断篇目为周公所定[ 邵晋涵(1743-1796)《尔雅正义·序》:尔雅诸篇之目,皆周公所定。]一说有误。
正祖对《尔雅》作者为何人的关注源自《周公书》的编撰。为了“上以光前圣未发之精蘊,下以畀吾道单传之真诠”,[徐瀅修.明臯集·卷九·叙例·周公书叙例[M]. 韩国文集丛刊:第261辑[C].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景仁文化社, 2000.]即弘扬、传承周公的思想,正祖命人将“周公文字之编次成书”,是为《周公书》。谈及《尔雅》时,正祖认为郭璞《尔雅注·序》和《汉书·艺文志》均未注明作者,陆德明引张揖《广雅表》称《释诂》为周公所做,但是没有确凿的证据,也为后人所疑,而《尔雅》中有“張仲孝友”及以楚辞“释风雨”之句,均说明其非周公所作,所以不应载录于周公书中[《弘斋全书》卷五十六·杂著三·答周公书编辑诸臣问目:汉艺文志,亦不著撰人名氏……宜勿载录。]。
(三)李圭景的《读尔雅辩证说》
李圭景(1788-1856),字伯揆,号五洲、啸云居士,实学派的领袖人物,一生隐居不仕,勤于著述。他著有《五洲衍文长笺散稿》、《五洲书种博物巧辨》、《白云笔》等书,其中《五洲衍文长笺散稿》共计60册,考述了中国与朝鲜的各类古今名物,包括天文、地理、历史、文物、诗文、书画、宗教、风俗、冶金、兵事、草木、鱼鸟等等,内容包罗万象,堪称百科全书。尤其是他每一项都以辨证来考核事物的真伪,这样的辩证说达到1400多篇。因此,《五洲衍文长笺散稿》在韩国被称为考证学一类书的鼻祖。[黄卓明.韩国朝鲜时代的《说文》研究[A].励耘学刊·语言卷:第11辑[C].北京:学苑出版社, 2010]其中专门讨论《尔雅》的《读尔雅辩证说》,就收在《五洲衍文长笺散稿》中的经史篇/经传类的字书部分,全文千余字。
1《读尔雅辩证说》主要内容
《读尔雅辩证说》一文中,李圭景引用了戴震《尔雅文字考·自序》、方中履《古今释疑 卷3·尔雅》、方以智的《通雅》、周亮工的《因树屋书影》,赵宧光的《说文长笺》,彭大翼《山堂肆考》·卷121·辨于终军,朱熹《朱子语类》等,对《尔雅》一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和辩证。
文章指明了《尔雅》的作用“即六经之通释。而与六经相为表里者也”,[ [韩] 李圭景.五洲衍文长笺散稿·经史篇·读尔雅辨证说[M]. http: //sillok. history. go. kr/]引用戴震《尔雅文字考·自序》和方中履《古今释疑》,介绍《尔雅》的篇目为19篇[方中履 《古今释疑 》·卷3·尔雅:《汉书·艺文志》言《尔雅》为二十篇,今惟十九篇。],共10791个字[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字数“凡万七百九十一言”,源自戴震《尔雅文字考·自序》。]。
文章对尔雅的作者和产生的时代进行了梳理和论证。提出张揖和陆德明认为周公作《释诂》,《释言》以下为他人所增补;郭璞《尔雅注·序》仅说《尔雅》因终军识豹鼠一事而兴于汉。李圭景引《古今释疑》称据《礼三朝•記》记载:“哀公曰:‘寡人欲学小辩以观于政,其可乎?’孔子曰:‘《尔雅》以观于古’。”证明《尔雅》在孔子前已经成书,是以“仲尼所增。子夏所足者”的说法不可信。
文章介绍了《尔雅》的注本,早期刘歆、樊光、李巡、孙炎四人的注本皆已佚失,后有郭璞作注、邢昺作疏,李圭景也提到了郑樵的《尔雅注》,称是书对《尔雅疏》的错漏进行批驳,以《尔雅》中的江南语证其作者为江南人。
文章引刘熙《释名》一文说明《尔雅》书名的意义是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和方言词,而赵宧光《说文長箋》中认为“尔为花名。雅为鸟名。”把“尔雅”解释为“鸟兽草木”,被指太过穿凿,可见作者对于尔雅的“以雅释古”和“以雅释俗”特点的肯定。
文章总结列举了17本增广、羽翼、仿拟《尔雅》的书籍,如下:
⑴ 《尔雅文字考》戴震(清)著,《戴震集》中有《尔雅文字考序》一篇,原书已佚。本书是读书时的随手札记,对犍为舍人、刘歆、樊光、李巡、郑玄、孙炎的旧注多方搜辑,以补正郭注邢疏的遗漏和缺失。
⑵ 《尔雅注疏箋补》任基震(清)著,戴震曾为此书作序,收录在《戴震集》中。
⑶ 《小尔雅》孔鲋(秦)著,仿《尔雅》之例,对古书中的词语作了解释。原本不传,今所谓《小尔雅》即《孔丛子》十一篇。
⑷ 《广雅》张揖(魏)著,后因避隋炀帝杨广讳改称《博雅》,原书为三卷。
⑸ 《续尔雅》刘伯庄(唐)著,一卷,已佚。
⑹ 《要雅》刘杳(梁)著,五卷,己佚。
⑺ 《蜀尔雅》李商隱(唐)著,仿《尔雅》体式专辑蜀地之方言,是有记录的最早的专门解释一地方言的著作,三卷,已佚。
⑻ 《羌尔雅》刘温润(宋)著,用汉文解读西夏文的字书,三卷,已佚。
⑼ 《埤雅》陸佃(宋)著,专门解释名物,以为《尔雅》的补充,二十卷。
⑽ 《尔雅翼》罗愿(宋)著,释《尔雅》草木鸟兽虫鱼等各种物名,为《尔雅》辅翼,三十二卷。
⑾ 《尔雅注》郑樵(宋)著,驳正旧注疏漏,考证严谨,三卷。
⑿ 《通雅》方以智(明)著,内容广泛,考证名物、训诂、音声等,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五十二卷。
⒀ 《梵雅》冯登府(清)著,分释诂、释神鬼、释禽兽、释衣服杂物等各篇,一卷。
⒁ 《骈雅》朱谋土韦(明)著,解释双音词的训诂书,七卷。
⒂ 《乘雅》卢之颐(明)著,应为《本草乘雅半偈》,此书选取365种药物,每药考证药性,记录形态,参以诊治之法。
⒃ 《蕃尔雅》宋代著作,以汉语译西夏语的词典。据晃公武《郡斋读书志》,该书“不载撰人姓名。以夏人语,依《尔雅》体,译以华言”。明方以智《通雅》云:《番尔雅》“即《羌尔雅》”,一卷,已佚。
2《读尔雅辩证说》的价值和不足
此文是朝鲜在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史上流传至今的第一篇,对涉及《尔雅》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总结的学术文献。李圭景之前,朴世采、金干、洪良浩、柳得恭、徐瀅修提及《尔雅》的时候都只有只言片语;李瀷的《尔雅》及《尔雅疏》则又颇为短小;正祖的《经史讲义·尔雅》是记录君臣在讲经过程中的对话而成,较为随性,对《尔雅》的研究并未形成体系。《读尔雅辨证说》大量引用文献全面讨论和辩证了《尔雅》的性质和价值、成书年代及作者,字数和篇目、注本等情况,对增广《尔雅》的群雅也做了一定的介绍。但其论述也难免有不全之处,比如郑樵《尔雅注》因增补之文坚持认为作《尔雅》者为江南人,对郭璞注所说的“蜀语”、“河中语”等一概加以辨驳,所论偏颇之处作者都未说明;清朝研究《尔雅》最著名的是邵晋涵的《尔雅正义》和郝懿行的《尔雅义疏》,李圭景文中却并没有选取这两本著作介绍,所举群雅中的《乘雅》应为《本草乘雅半偈》,《尔雅纲目》一书未见于记录,这或是作者有自己的考虑,或是由于作者当时所见文献不同而致。
二 朝鲜时代《尔雅》研究综论
朝鲜时代《尔雅》研究主要出现在朝鲜后期,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整理,我们可以看当时学者们对《尔雅》的研究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系统,角度也越来越全面。早期学者们认为它是“一部由周公所著的解经之作”。 后来,清代小学及考证学的研究学风及其研究成果,通过各种途径影响了朝鲜的学术研究。《四库全书提要》认为《尔雅》“释《诗》者不及十分之一,非专为《诗》作。”,还认为“释《五经》者不及十之三四,更非专为五经而作。今观其书,大抵采诸书训话名物之异同以广见闻,实自为一书,不附经文
朝鲜时代是韩国思想和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这段时间从1392年到1910年,大致相当于中国明清两朝。[黄卓明.韩国朝鲜时代的《说文》研究[A].励耘学刊·语言卷:第11辑[C].北京:学苑出版社, 2010]朝鲜李朝十分重视儒学教育,尤其推崇程朱理学,而朱熹对《尔雅》持明确的怀疑和否定态度,《朱子语类》载陈文蔚记录云:“《尔雅》是取传注以作,后人却以《尔雅》证传注。”同卷又载汤泳记录云:“《尔雅》非是,只是据诸处训释所作。赵岐说《孟子》、《尔雅》皆置博士,在《汉书》亦无可考。” [周春健.朱熹与《尔雅》[J].武汉: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9:90]所以,具有解经词典和百科全书性质的《尔雅》虽然很早就被列入童蒙之书,成为人们理解、学习儒家经典的必备工具书,并在诗文作品中被大量引用,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朝鲜学者并没有研究《尔雅》的意识。《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自问世以来,历代都不乏研究者,特别是清朝时朴学兴起,训诂学有了空前的发展。乾嘉学派从音韵、小学入手,通过文字、音韵来判断和了解古书的内容和涵义,以语言文字学为治经的途径,是以清人研究《尔雅》的著作颇丰。受这一学术风潮的影响,朝鲜后期出现了专门讨论《尔雅》的文献,文章试图对这些文献研究进行整理和总结,讨论其内容及价值。
一 朝鲜时代《尔雅》研究文献的分析整理
(一)李瀷与《尔雅》
从目前调查的文献资料看,最早和《尔雅》有关的研究文章,是李瀷[李瀷(1681-1763),字子新,号星湖,朝鲜时期哲学家,实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经世致用”,重视“考证实事”, 著作涉及天文、地理、经济、军事和文艺等各方面,著有《星湖僿说》、《藿忧录》等。]在《星湖僿说》第二十卷和第二十一卷《经史门》中的《尔雅》及《尔雅疏》。两文均不足百字,《尔雅》一文主要强调了《尔雅》对解读《诗》所起的作用,“读诗者不可以不熟尔雅”,[ [韩]李瀷. 星湖僿说·卷二十·经史门·尔雅[M]. 河永三.韩国历代中国语学文论资料集成[R].釜山庆星大学校2003:555-560]并引《尔雅·释言》“岂弟,发也”和《尔雅·释训》:“丁丁嘤嘤,相切直也”两例说明其注释对《诗经》中《齐风·载驱》和《小雅·伐木》所表达主题把握之准确。《尔雅疏》一文则引宋时太学生郭盛[应为邹盛,原文误。]对《尔雅注》的作者郭璞和《尔雅疏》的作者邢昺的评论,阐述自己对文人学者才能和品行之间关系的思考。限于篇幅和文章的立意,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两篇短文都未对《尔雅》进行真正地研究。
(二)正祖的《经史讲义·尔雅》
正祖是朝鲜王朝第22代君主,号弘斋,1776年-1800年在位,被评价为朝鲜最后一位明君,以学识渊博、作风开明、仁爱亲民、富于改革精神著称于世,他不仅命人编写《奎章全韵》、《文字策问》等文献以促进各项学术研究的进行,还于1793年仿效察举之制命关东伯寻访穷经博学之士,和他们共同学习、探讨儒家经典[ 《弘斋全书》卷百六·经史讲义·四十三总经一:癸丑。仿乡举里选之制。命关东伯采访穷经读书之士以闻。春川朴师辙,横城安锡任,襄阳崔昌迪被选。特下条问。使之附对。]。《经史讲义·尔雅》就被收录在其个人文集《弘斋全书》第一百零七卷中经史讲义的总经部分,全文共1060字。这篇文章记录了正祖和当时的通儒安锡任、崔昌迪讨论《尔雅》的情形,君臣在对话中旁征博引,表现出很高的学识素养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1对《尔雅》的认识
正祖对《尔雅》的评价极高,指出学习《尔雅》可以“通貫六书。发揮六艺。而天地万物之情可得”,而且“其目皆周公所定,则篇第之精义,不容不讲明之”[ [韩] 李算.弘斋全书·卷百七·经史讲义·总经·尔雅[M]. 韩国文集丛刊:第265辑[C].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景仁文化社, 2000.]六经之传皆秉承于《尔雅》之释义,但《尔雅》并非只是“后人掇拾诸家传注而成”的,而是一部重要的百科全书及训诂学词典,也是学习儒家经典的基础书目,“先儒以尔雅为小学之书。盖其综名物通训诂。近于周官保氏之教也”[ 《汉书·艺文志》: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并进一步指出其正名命物和按类排词的两大特点,“或因事以著名。或比类以合义”。[ ]文章援引顾炎武《日知录》第十八卷说,山东人刻《金石录》,于李易安《金石录》后序“绍兴二年玄黓岁壮月朔”,以为“壮月”可能是“牡丹”之误,便直接改为“牡丹”,因不知“壮月”出于《尔雅·释天》“八月为壮”。以此不读《尔雅》而误解古文的例子反证《尔雅》“为不可阙之书”。
2有关《尔雅》的讨论
正祖开篇引用郭璞《尔雅注·序》,称《尔雅》的作者不详,陆德明《尔雅音义·序》虽然说《释诂》为周公所做,但是没有确凿的证据,只是解家传说。接着提出疑问,“陆德明所说:‘其释言以下。或云仲尼所增。或云子夏所足。或云叔孙通所益。或云梁文所补。” [ ]这样说有什么根据吗?安锡任回答说连《释诂》一文都非周公所做,原因是其中出现的“玄黃、瘏、痡[ 《诗经·周南·卷耳》: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謔浪笑敖[ 《诗经·邶风·终风》:谑浪笑敖,中心是悼。]”等词均出自《诗经·国风》,晚于周公所处的时代,周公不可能对这些词加以训释。而《释言》及其他诸文也都是汉儒所撰,假称由孔子编写。
正祖又谈及针对宋代郑樵《尔雅注》的争议,《尔雅注》行文简洁,尤其驳正旧文,如后序中所列饘糊、讯言、襺袍、衮黼四条,峨峨、丁丁、嘤嘤三条,其考证都极为精确,在讲解《尔雅》诸家中,堪称善本。但因《尔雅》中许多释草木的用语如“荂芛”都是江南方言习语,即坚持认为作《尔雅》者为江南人,后人皆认为太过偏执了。安锡任认为《尔雅》训诂名物,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郑樵之说,有其道理,而此书始于秦汉,经过后人增补,并不是一人于一时完成的,难免会有错漏,不必苛责,郑樵因补编内容而对全书悉加辩驳的做法不可取。崔昌迪则举《尔雅·释地》中的九州名称没有使用周制[ 《尔雅注疏》卷七《释地》:禹别九州有青、徐、梁,而无幽、并、营,是夏制也。《周礼》,周公所作,有青、幽、并,而无徐、梁、营,是周制也。此有徐、幽、营,而无青、梁、并,疑是殷制也。以无正文,故云盖也。],而是使用了殷制;以此判断篇目为周公所定[ 邵晋涵(1743-1796)《尔雅正义·序》:尔雅诸篇之目,皆周公所定。]一说有误。
正祖对《尔雅》作者为何人的关注源自《周公书》的编撰。为了“上以光前圣未发之精蘊,下以畀吾道单传之真诠”,[徐瀅修.明臯集·卷九·叙例·周公书叙例[M]. 韩国文集丛刊:第261辑[C].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景仁文化社, 2000.]即弘扬、传承周公的思想,正祖命人将“周公文字之编次成书”,是为《周公书》。谈及《尔雅》时,正祖认为郭璞《尔雅注·序》和《汉书·艺文志》均未注明作者,陆德明引张揖《广雅表》称《释诂》为周公所做,但是没有确凿的证据,也为后人所疑,而《尔雅》中有“張仲孝友”及以楚辞“释风雨”之句,均说明其非周公所作,所以不应载录于周公书中[《弘斋全书》卷五十六·杂著三·答周公书编辑诸臣问目:汉艺文志,亦不著撰人名氏……宜勿载录。]。
(三)李圭景的《读尔雅辩证说》
李圭景(1788-1856),字伯揆,号五洲、啸云居士,实学派的领袖人物,一生隐居不仕,勤于著述。他著有《五洲衍文长笺散稿》、《五洲书种博物巧辨》、《白云笔》等书,其中《五洲衍文长笺散稿》共计60册,考述了中国与朝鲜的各类古今名物,包括天文、地理、历史、文物、诗文、书画、宗教、风俗、冶金、兵事、草木、鱼鸟等等,内容包罗万象,堪称百科全书。尤其是他每一项都以辨证来考核事物的真伪,这样的辩证说达到1400多篇。因此,《五洲衍文长笺散稿》在韩国被称为考证学一类书的鼻祖。[黄卓明.韩国朝鲜时代的《说文》研究[A].励耘学刊·语言卷:第11辑[C].北京:学苑出版社, 2010]其中专门讨论《尔雅》的《读尔雅辩证说》,就收在《五洲衍文长笺散稿》中的经史篇/经传类的字书部分,全文千余字。
1《读尔雅辩证说》主要内容
《读尔雅辩证说》一文中,李圭景引用了戴震《尔雅文字考·自序》、方中履《古今释疑 卷3·尔雅》、方以智的《通雅》、周亮工的《因树屋书影》,赵宧光的《说文长笺》,彭大翼《山堂肆考》·卷121·辨于终军,朱熹《朱子语类》等,对《尔雅》一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和辩证。
文章指明了《尔雅》的作用“即六经之通释。而与六经相为表里者也”,[ [韩] 李圭景.五洲衍文长笺散稿·经史篇·读尔雅辨证说[M]. http: //sillok. history. go. kr/]引用戴震《尔雅文字考·自序》和方中履《古今释疑》,介绍《尔雅》的篇目为19篇[方中履 《古今释疑 》·卷3·尔雅:《汉书·艺文志》言《尔雅》为二十篇,今惟十九篇。],共10791个字[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字数“凡万七百九十一言”,源自戴震《尔雅文字考·自序》。]。
文章对尔雅的作者和产生的时代进行了梳理和论证。提出张揖和陆德明认为周公作《释诂》,《释言》以下为他人所增补;郭璞《尔雅注·序》仅说《尔雅》因终军识豹鼠一事而兴于汉。李圭景引《古今释疑》称据《礼三朝•記》记载:“哀公曰:‘寡人欲学小辩以观于政,其可乎?’孔子曰:‘《尔雅》以观于古’。”证明《尔雅》在孔子前已经成书,是以“仲尼所增。子夏所足者”的说法不可信。
文章介绍了《尔雅》的注本,早期刘歆、樊光、李巡、孙炎四人的注本皆已佚失,后有郭璞作注、邢昺作疏,李圭景也提到了郑樵的《尔雅注》,称是书对《尔雅疏》的错漏进行批驳,以《尔雅》中的江南语证其作者为江南人。
文章引刘熙《释名》一文说明《尔雅》书名的意义是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和方言词,而赵宧光《说文長箋》中认为“尔为花名。雅为鸟名。”把“尔雅”解释为“鸟兽草木”,被指太过穿凿,可见作者对于尔雅的“以雅释古”和“以雅释俗”特点的肯定。
文章总结列举了17本增广、羽翼、仿拟《尔雅》的书籍,如下:
⑴ 《尔雅文字考》戴震(清)著,《戴震集》中有《尔雅文字考序》一篇,原书已佚。本书是读书时的随手札记,对犍为舍人、刘歆、樊光、李巡、郑玄、孙炎的旧注多方搜辑,以补正郭注邢疏的遗漏和缺失。
⑵ 《尔雅注疏箋补》任基震(清)著,戴震曾为此书作序,收录在《戴震集》中。
⑶ 《小尔雅》孔鲋(秦)著,仿《尔雅》之例,对古书中的词语作了解释。原本不传,今所谓《小尔雅》即《孔丛子》十一篇。
⑷ 《广雅》张揖(魏)著,后因避隋炀帝杨广讳改称《博雅》,原书为三卷。
⑸ 《续尔雅》刘伯庄(唐)著,一卷,已佚。
⑹ 《要雅》刘杳(梁)著,五卷,己佚。
⑺ 《蜀尔雅》李商隱(唐)著,仿《尔雅》体式专辑蜀地之方言,是有记录的最早的专门解释一地方言的著作,三卷,已佚。
⑻ 《羌尔雅》刘温润(宋)著,用汉文解读西夏文的字书,三卷,已佚。
⑼ 《埤雅》陸佃(宋)著,专门解释名物,以为《尔雅》的补充,二十卷。
⑽ 《尔雅翼》罗愿(宋)著,释《尔雅》草木鸟兽虫鱼等各种物名,为《尔雅》辅翼,三十二卷。
⑾ 《尔雅注》郑樵(宋)著,驳正旧注疏漏,考证严谨,三卷。
⑿ 《通雅》方以智(明)著,内容广泛,考证名物、训诂、音声等,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五十二卷。
⒀ 《梵雅》冯登府(清)著,分释诂、释神鬼、释禽兽、释衣服杂物等各篇,一卷。
⒁ 《骈雅》朱谋土韦(明)著,解释双音词的训诂书,七卷。
⒂ 《乘雅》卢之颐(明)著,应为《本草乘雅半偈》,此书选取365种药物,每药考证药性,记录形态,参以诊治之法。
⒃ 《蕃尔雅》宋代著作,以汉语译西夏语的词典。据晃公武《郡斋读书志》,该书“不载撰人姓名。以夏人语,依《尔雅》体,译以华言”。明方以智《通雅》云:《番尔雅》“即《羌尔雅》”,一卷,已佚。
2《读尔雅辩证说》的价值和不足
此文是朝鲜在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史上流传至今的第一篇,对涉及《尔雅》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总结的学术文献。李圭景之前,朴世采、金干、洪良浩、柳得恭、徐瀅修提及《尔雅》的时候都只有只言片语;李瀷的《尔雅》及《尔雅疏》则又颇为短小;正祖的《经史讲义·尔雅》是记录君臣在讲经过程中的对话而成,较为随性,对《尔雅》的研究并未形成体系。《读尔雅辨证说》大量引用文献全面讨论和辩证了《尔雅》的性质和价值、成书年代及作者,字数和篇目、注本等情况,对增广《尔雅》的群雅也做了一定的介绍。但其论述也难免有不全之处,比如郑樵《尔雅注》因增补之文坚持认为作《尔雅》者为江南人,对郭璞注所说的“蜀语”、“河中语”等一概加以辨驳,所论偏颇之处作者都未说明;清朝研究《尔雅》最著名的是邵晋涵的《尔雅正义》和郝懿行的《尔雅义疏》,李圭景文中却并没有选取这两本著作介绍,所举群雅中的《乘雅》应为《本草乘雅半偈》,《尔雅纲目》一书未见于记录,这或是作者有自己的考虑,或是由于作者当时所见文献不同而致。
二 朝鲜时代《尔雅》研究综论
朝鲜时代《尔雅》研究主要出现在朝鲜后期,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整理,我们可以看当时学者们对《尔雅》的研究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系统,角度也越来越全面。早期学者们认为它是“一部由周公所著的解经之作”。 后来,清代小学及考证学的研究学风及其研究成果,通过各种途径影响了朝鲜的学术研究。《四库全书提要》认为《尔雅》“释《诗》者不及十分之一,非专为《诗》作。”,还认为“释《五经》者不及十之三四,更非专为五经而作。今观其书,大抵采诸书训话名物之异同以广见闻,实自为一书,不附经文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