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下混血女艺术家的成长突围——以华裔美国小说《脸》为关照
Kunstlerroman of An Hybrid Female Artist in Multiculturalism ---An Analysis on Chinese American Novel Face
Abstract:The paper focuses on Aimee E. Liu’s Face to study how its female protagonist has gone through maturation as an hybrid female artist in multicultural America; how complicated cultural identity is been engaged caused by cross-cultural marriage; how intricate family secrets and depressed personally memory has brought growth dilemma; and how the hybrid female ethnic has achieved its maturation as an female artist.
Key words: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Face; hybrid cultural identity; multiculturalism; Kunstlerroman
一、 秘密中压抑的象征
主人公钟美碧的故事是在一种充满悬念、哥特式的氛围中展开叙述的。美碧晚上经常被与自己童年生活有关的噩梦缠扰,尖叫而醒。选择美国西岸的空中飞人职业多半是为了逃脱噩梦,但这种自我放纵与逃离仍多年未果,强烈的不安、归属的动荡,和阴魂不散的梦魇,这造成美碧游荡多年,自我仍然被家族各种秘密掩埋,被童年噩梦阻截在成长的轨道上,无法释放。成长停滞,是美碧执意探究自己和家族历史的直接原因。她坚信重返记忆,挖掘秘密对拯救自我的重要性。二十八岁的时候,在朋友汤米的邀请下和自我困顿难以解脱的情状下,重返离别许久的唐人街,展开了压抑与反驳,逃离与折返的斗争。
美碧可谓身处在秘密的迷宫之中,无论是亲密的家人如母亲、父亲,还是唐人街的邻居汤米、古董店的老李,都有着封存起来,深埋在记忆里,不可以触摸的秘密。这些各色的秘密关涉到美碧的历史、血统、身份等成长中重要议题。她多年来选择逃避和远离,仍然难以驱走这些噩梦,使自己成为“不可知的”或者“不可说的”压抑之象征。秘密在《脸》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伴随着小说铺陈开来,一直到故事终结,围绕着主人公身世与家世的秘密一个个揭开,慢慢呈现。秘密具有因而不说,不足为外人道的性质,决定了它在知情者与不知情者之间划定了一道无形的界限。这个家也因为潜藏的家史和各自不可告人的秘密而产生了诸多改变和隔阂。每个人对待秘密的态度不仅决定了他们多年来的相处模式,也影响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更甚者,扭曲了他们的性格与人生。如临床医学家伊雯•殷伯-布雷克博士(Even Imber-Black)所说,它们对周旋于秘密之内与之外的人产生了诸多影响。想要获得逾越的可能,需要知情者的首肯,不知情者对秘密的持续探究。美碧就生活在秘密内外的特殊位置,隐匿的秘密以噩梦的形式侵袭着她,使她无法脱身,蜕变。梦中的美碧,是一个无处可逃,无家可归,却渴望逃离危机四伏的漂浮状态。秘密缠身的她正如梦中穿浮在白色的云层中,看不见家的方向,也找不到未来成长的方向。
父亲的秘密是美碧的最大疑惑之一。父亲是中美混血,在二战期间成为一名优秀的摄影记者,为美国《生活》杂志到中国拍摄太平洋战区的战事。然而,父亲突然从中国回来,放弃拍摄事业,其原因成为父亲不可以说的秘密。父亲的缄默,将美碧排斥在秘密之外,关闭了美碧过去的自我与家族的历史,使她虽然在家却成了无家的流浪者。这个谜底直到最后,当父亲病危时才得以开解。他二战时在中国找到了正在北大教授历史的祖父,然而却亲睹组织学生游行的祖父被杀。父亲惊恐地发现自己拍摄的照片不翼而飞,而后便有照片中的人被国民党折磨害死,于是认为是自己的到来间接造成父亲的死,极度憎恨自己,所以选择放弃摄影。他把这段沉重的记忆关在心里,遂成为他一生的噩梦。
父亲对家族历史的沉默,使美碧关系的自我身世也一同埋没起来。她自己只有四分之一中国血统,不解的是父亲一家却搬来唐人街住,使她一个红发碧眼的孩子成为唐人街的歧视对象。原来,父亲的真名叫周(Chou),因为拥有中国血统而被白人男孩歧视,差点被溺死在学校游泳池中。母亲怀孕后,父亲又在商店购物时遭遇抵制,一家人被迫搬到唐人街。然而搬到唐人街后,他们又受到华人的歧视,拥有白人母亲,身上有一半白人的血统的父亲被认为是白女巫(white witch)的后代,家族也因此会受到诅咒。心有余悸的父亲将家中的不幸归因于自己的罪过和白巫婆的诅咒。
随着美碧不断以片段式回忆拉近过去,又不断以摄影向唐人街摄取自己曾经生活的印记,不断寻找历史见证人来追回当初,尘封的秘密慢慢来开。唐人街的古董店老板老李背负着关于父亲和家族更大的秘密。这个神秘的老人暗示着唐人街和中国过去。老李店铺里面的中国古董,每一件都有着自己的历史。美碧对父亲对中国的理解,是通过老李讲述中国的故事进行联想和认同的。这个中国“老李教我去害怕或者喜爱的是一个魔幻与真实生活没有预兆的前提下相互交织的世界”美碧最终得知,此人被美碧父亲称为骗子,小偷,却是父亲的生父,自己的真正祖父。
涉入他人的秘密,挖掘与追寻“我是谁”的历史维度的同时,美碧也一步步逼近自己的秘密。美碧曾经看到过父亲二战时拍摄的照片:残缺的尸体、惊恐的脸庞、废墟般的街道,正是每夜她梦到的情景。母亲告诉美碧,这些照片在她的血液当中,父亲的才华也是她的宝贵遗产。这意味着这份遗产,并非流光溢彩,也有日夜困扰着她的晦暗一面。她发现噩梦并不完全来自于父亲的照片。于是,进一步探究自己的历史成为她迫切的问题,核心地点便是唐人街的下东城。这段历史是美碧埋藏最深的,生命中最沉痛的秘密。在十四岁那年遭到唐人街帮派的轮奸,之后怀孕、堕胎。然而,这个帮派的领导者却是自己深爱的爷爷。这段沉痛的记忆解释了为何她无法接受汤米的爱。
美碧的家是一个秘密的迷城。围绕着父亲的秘密,关涉这个家的人都有自己不被知晓的秘密。与美碧生命相遇的妈妈戴安娜、哥哥亨利、姐姐安娜、邻居汤米、童年的情人强尼也都有着自己的秘密,他们各自内心都有纠结自己过去,影响未来的心事。这个迷城因为异国婚恋、婚外之恋而更加扑朔迷离。跨越中国与美国疆土的家族史又是这个家族的历史秘密倍加神秘。这些秘密由唐人街的家庭内部,扩展到唐人街以外的美国社会,继而到到中部的农场,到远在彼岸的中国,最后又返回唐人街的家,形成美碧即使远离它亦无法突破的心灵围城……正如美碧父亲所说,历史就像植物一样,“它(繁殖),扩张着。过些时日,这些根、茎、叶还有花朵都呈现出这样周期循环。历史不会自己复制。它不断扩展、不断累计,一直到很多再生阶段后,这种形式已不可能被铲除或者逃离。”在这样重重叠叠的秘密建构的历史中,美碧不但要保守已知的秘密,又迷惑于未知的秘密,几近泯灭崩溃的她终于打破他人的沉默和自己被迫的沉默,大步跨出阴影的象征,探寻秘密,连缀家史和自我历史来建立完整的自我。
二、 多元文化中女性艺术家的成长
《脸》的主人公美碧从放弃拍摄,远离家乡,到重拾相机,为朋友汤米的历史回忆录做插图,同时摄取自己生命中的重要记忆,为一个女性艺术家的成长开启了可能,所以,可以被认为是一部艺术家的成长小说。这与成长小说中一类文本相契合。在成长小说内部细致分化与变形中,艺术家(成长)小说(Kunstlerroman)脱颖而出。对应而言,指专注对艺术家从小到大的成长故事,挖掘艺术家的成长经历,有艺术家特殊的早熟敏感,来阅读僵化、荒谬、庸俗的成人社会环境,即如何成为艺术家的故事。西方经典中,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等,可以归于此类。不同的是,作为成长艺术家的美碧是混血儿,背负着沉重隐秘的家史。她手中的相机颇具象征意味,它保护着美碧,同时也阻碍着她的成长,如何利用这种艺术工具决定了美碧如何突破自己的困惑,寻找到围城的突破口,汲取到生命的力量获得成长。
首先,摄影这个特殊的艺术形式决定了艺术家观察者的角度。在多元文化中生存的美碧从小就是一个观察者。中美混血、金发碧眼的她只有“模糊的东方形象”,被认为是白巫婆的孩子,充满诅咒的后代,在唐人街上成为了边缘化的一员。站在白人与黄种人两个世界之间的美碧其实是被关在两个世界之外,她只能以观察者的身份认识充满排外倾向的唐人街和白人世界,羡慕华裔孩子们的黄皮肤、黑眼睛成为唐人街的看客。
其次,摄影成为她一个隐匿自身的方法,她把远走他乡去摄影作为逃避真相、驱赶噩梦的一个策略。她在相机里看不到自己的灵魂,找不到拯救自己的路途,也不敢去拍摄关涉自己的东西,只拍些扭曲了的自然景观,自己非但没有解脱,却将自然扭曲在自己的影像世界里,遂放弃了这条艺术之路,直到后来重返压抑记忆,才获得艺术重生。
再次,摄影连接着主人公与家人和自己内心压抑的记忆。父亲血腥的战争摄影作品直接成为女儿的梦魇,成为梦魇的影像也为美碧的摄影事业造成了阻碍。父亲放弃自己的艺术之路又为女儿的成长设置的烦恼,因为无法解决,找到答案,使她对于自己的艺术之路不抱希望。所以,美碧转而寻找飞翔的动作,过上自我放逐和流浪的生活,不断在白人男性身上寻找未解。
最后,美碧的相机成为她与自己和真实世界的屏障。与哥哥亨利一次谈话揭开了美碧的自卑、自闭的心理。她总是觉得自己因为长得不够像华人所以总被人疏离,以至于在镜头后面小心翼翼保护自己的伤口,专注自己被疏离的自怜情绪,实际上拒绝了别人的关怀,更将自己与世界隔离开来。同样的心结终也被汤米点破:“你看到了么?真正的分界线跟你的眼睛你的脸,你说的语言没有任何关系。是你的内心——你真的过着你的生活,还是一直藏在你的相机背后!” 美碧真正需要做的,便是直面现实中镜头前的和回忆中经常闪现的惊悚快照,用摄影这种艺术“将历史拉近现实……将曾经发生的重新组装、建构、润色、修改,使其变得或明或暗。”
美碧终于决心回归纽约唐人街——早年记忆之城,寻找噩梦之源,直面它,直到战胜它。此时,摄影为提供弥补因记忆缺失,连接历史断裂造成的身份支离提供了媒介。美碧能够重拾相机,进行艺术对与自我的拯救,完成了自我成长的突围。她找到著名女记录摄影师玛吉·格莱莫西(Marge Gramercy)的生前住处租下来,置身在她的家园(home base)中,接替了她生前的摄影工作,开始踏寻这位已逝老者的精神导引与启蒙,挖掘勇者的智慧和母性的温暖,开启了生命中铿锵的旅程。美碧又在父亲身上找到艺术与成长的契机。他在女儿最终成长的路上为她提出忠告,把自己藏了多年的莱卡相机给了她,鼓励她用心摄影,希望她走出自己的艺术之路。美碧就是用父亲的莱卡相机,在玛吉灵魂的暗示下,接受了汤米的拍摄邀请,重回让她深陷凌辱的唐人街,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成长。幸运的是,美碧继承父亲的是他的艺术才华,并没有站在他的阴影下,而是继续了自己不同的路,为自己做出选择。美碧将相机当作追忆早年记忆的钥匙和保护自己的武器,在镜头后面的她可以过滤恐惧,沉静地审视世界,渐渐地,噩梦不再侵袭。
美碧与汤米来到唐人街,深入拍摄华裔移民的生活影响,带出来了一个被遗忘许久的唐人街历史,也“打破了唐人街的沉默” 。美碧发现,留守在唐人街或者移民来到唐人街的华人们,都有着自己辛酸的伤痛历史,恍如父亲照片上的幸存者和见证者,甚至就曾出现在父亲的影像里面。这象征着美碧踏上艺术家父亲的脚步,继承了他的才华,见证与摄取梦魇式的战争记忆,将生命的悲壮与惨烈,华裔美国人的生活用摄影艺术真实地呈现,践行着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之路。同时,这又意味着美碧打开了父亲的沉默历史和自己的噩梦之门,为破解纠结着反成长情绪的阴霾做出了努力。美碧也透过影像来捕捉人物文化和族裔的矛盾情节。这些华人,有的聋有的哑,有的悲伤有的欢喜。这些经历的种种苦难和艰辛的个体汇集成一个溢满中国文化,又侵染着美国文化的记忆之城——唐人街。他们不喜欢被当成异国情调的他者而对观光者嗤之以鼻,然而街区里面很多经营都需要这些观光者来维持;他们混杂着不同背景、不同身份、甚至不同族裔的人,包容之下仍有排外、媚外的倾向。美碧对于它的感受是复杂的,即使离开它,它的影响仍然流淌在她的血脉里。让她伤痕累累的唐人街,也是她的遗产之一。“我不能再住在唐人街。我明白了。但是我也不能离开它。家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离开它。无论我跑多远。”正如她想方设法保存家中旧纸盒子一样,拥有唐人街的记忆和影响也意味着对自己遗产的珍视,不管它是好还是坏。
伴随着美碧一同回归与成长,又爱上美碧的汤米,其实也可以看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成长。秉承“沉默是牢狱,故事是解脱,行动是救赎”的信念,汤米以历史作家的身份归回唐人街,邀请美碧,共同为唐人街,也为其中一员的自己书写和见证。当年他家遭到唐人街帮派的轰炸,父母先后惨死,成为汤米噩梦与出逃的根源。然而袭击他们家的帮派,就是轮奸了美碧的一帮人,他们的头正是美碧亲生爷爷老李!与此同时,美碧最终挖掘到自己埋藏的最深的伤痛,回忆起被轮奸的经历。两个人便重返事发地点,汤米家的鸡店、美碧受辱的阁楼,让相机变成了疗伤的工具,辅助他们一并成长。美碧与汤米的人生也因个人与家族的遭遇让他们重聚唐人街,使他们的生命纠缠在一起。
所以,美碧、汤米是一对共同成长的艺术家,美碧父亲则因中途突然放弃摄影,毁掉自己的艺术作品,否定自己的艺术历程,就此泯灭自己的艺术之路,从而成就了一个失败的艺术家成长故事,即反艺术家成长故事(Anti-Kunstlerroman)。除此之外,小说中的人物其他人物如母亲戴安娜、老李和强尼也具备了一定的艺术品格。这些具有艺术品格的人都对美碧的艺术成长产生影响。也许他们称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家,但是他们每个人或喜或悲的人生成就了他们作为生活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们在美碧的艺术家成长之路上,或喜或悲,留下了深深地生命印痕。最终美碧成长起来的并非寻就他们的路,而是比照他们的人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最后,美碧意识到自己混血的特质,肯定了自我特殊的身份与存在:“非中非西,是一个结合,另外的东西。第三种可能。”关于沉重的记忆,她也得以最终释怀,“并不是继续重建已经死掉腐烂的东西,不是拒绝过去的悲伤和遗留下来的恐惧,而是利用它来继续前行”。最终,与过去和解,接受了自我的历史,成长起来。故事最后,美碧拍摄到了阁楼里住的女孩。这个女孩是来自越南,亦如美碧一样中美混血,拥有好似灰色、琥珀色、绿色,甚至蓝色的眼睛。可爱的女孩如同美碧从前天真无邪的影子。希望点亮,美碧的夜不再黑暗。美碧通过镜头,找到了希望,并开始作为艺术家,也成为了希望的创造者。
三、 美国少数族裔对身份认同的成长书写
《脸》这部新作诠释了多元文化中,个体压抑记忆对美国少数族裔女性心灵的摧残作用,使她与他人无法形成正常关系。她们往往会陷入成长迷失状态里,成长失败的困境中,以至于很多人在大学毕业后,过了成长关键时期——青少年期,仍然无法步入成年,成为典型的“后成长式”。她们经历了痛苦的挣扎与蜕变,通过折返与回望,最终破茧化蛹,各自寻觅到自我拯救的方法、成长突围的希望。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成长的终结或者成功,而只为主人公继续成长打下基础。
主人公在超越内心苦难的同时,对性别身份、文化身份和社会身份做出认真考量和反思。创伤性经验与她们的女性身体体验,特别是性体验紧密相连。可以说,没有对身体层面的探索和肯定,回忆的作用将不会完整。“受回忆的折磨,身体本身可以想象成为存有历史经验的考古现场(archaeological site)”。她对创伤性经验的挖掘是随着身体伤痛记忆的重返而进行的。同时,跨越羁绊不但意味着对女性身体体验的积极认可,也意味着对自身的族裔文化身份的认同,以及对自我艺术家潜质与人生的肯定。她们依靠强大的内心与悲悯的情怀,突破自我生存的困境,将历史与回忆熔铸成生存的希望。所以,故事展示出的等多是个体对于生命的关怀,生活的体悟。
《脸》中主人公的成长历程表现了女性成长两种传统模式——精神成长式和顿悟式的结合。成长不是单靠回忆这个单纯动作进行,成年后的自我重新回顾一系列关涉成长的事件,必须与当下的生活和思想相碰撞,方能促成顿悟与成熟。回忆是一种反思,重新体认,这种反思的内容不仅仅是个体的遭遇,更向个体所在的文化时空进发,挖掘家族、国族史。我们不仅在这些成长文本中,看到压抑的个体记忆在个人成长维度阻滞主人公发展的同时,也看到了华裔美国人的个体记忆与家族、国族的集体记忆有着无法割舍的联系,更与主流社会的历史与文化息息相关。主人公的成长就是在挖掘它的同时,重新认识记忆的创造者和当事人,以适合自己的方式消化、改写和选择遗忘,从而解构它的破坏性,建构自己未来的记忆认知。这体现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不同成长主人公对待创伤性经验的不同策略,反映出个体成长的多种途径。
另外,蕴含这部小说在艺术效果上,体现出哥特小说的美学特点,在叙事建构上,都存在着戏剧化的悬念,在情节模式上,也与哥特小说暗合。起源于十八世纪英国的哥特小说,诸如《简爱》、《呼啸山庄》和《蝴蝶梦》等,都描写了一个孤独、美丽的姑娘被放置在一个异国风情的背景之中。在阴森恐怖,充满神秘的氛围中经历了一系列令她几乎崩溃的磨难,最终被拯救出来,获得爱情或返回家庭。与此相同的是,《脸》中的主人公美碧也常常生活在诡异恐怖的梦境与回忆之中,感受到压抑记忆,在悬念的指引下挖掘和背负着阻碍个体成长的历史,最终将自己从创伤性记忆中解脱出来,主人公在回溯童年创伤性记忆中,都不约而同地挖掘了人的潜意识、心理创伤、精神错乱、疯狂根源,所以也可以归类为哥特叙事,或者说是哥特式的成长叙事。不同的是,华裔美国小说中主人公的族裔身份比较特殊,其成长多半源于自我主观的奋斗而并不是被动的拯救,她们挖掘出来的记忆往往具有批判和颠覆的性质,表达出对压抑和迫害的控诉。女性哥特式的意象也在很多华裔女作家的笔下以女疯子、幽灵或者鬼魂的形式表达出来,同样具有颠覆和质疑主流文化的歧视和父权压迫的意义。如果说哥特叙事本身传达的信息是以非理性方式的抗争,对权威、中心、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和反抗,那么这类小说便是以成长主题融入哥特叙事艺术,不仅反抗了主流对少数族裔和混血儿的边缘化压制,也触碰了人类的禁忌、梦魇和性的主题,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总之,这部作品中经历个体化成长的主人公,在层层肢解家族与个体压抑记忆的过程中,过多地纠结于无法开解的个体记忆和囚禁的自我,所以她们努力挣脱压抑记忆的羁绊,从而伸张独立的肉体与精神自我,以期获得成长的可能,最终将自我释放出来,在获得对自我和家族历史的充分认识之后,成长成为女艺术家。同时,这种成长模式所揭示出来的,族裔与文化身份、女性身份在历史与现实,身体与精神维度下如何从压抑状态解救出来,如何获得独立,不仅是华裔女性,更是各个时代各个族群女性成长的共同问题。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