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傣族舞蹈《滇南映少》中看傣族文化

作者:刘希诺来源:《尚舞》日期:2023-08-30人气:4230

1.从历史中看“滇南”

有关于傣族出现的具体时间并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最早有关傣族的文献记载是在《后汉书·地理志》中:“自交趾会稽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后汉书·地理志》提到的“越”人的分布在南方淮河流域,经过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包含了很多民族,也包含了傣族人活跃的地区,傣族人与这些民族被称为百越。

“越”这一名称的消失是在秦朝到西汉之间,由于中原的王朝势力变强,战争频发,各地区人民经常迁徙,发生了民族融合,在史料中最常见的是“滇越”,在各个朝代傣族被冠以各种名称,而傣族一直称自己为“傣”,傣族这个名字正式被确立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民族压迫制,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决定统称为“傣族”。

关于傣族史料中最早的记载是“滇越”,是出现在《史记·大宛列传》中的:“然闻其西千里,有象国,曰颠越。”滇族部落在战国时期居住在云南,自立为王,建立了滇国。到了汉代,汉武帝发兵征服滇国,昆明在战国时期属于滇国,所以滇是云南省的简称。滇南是云南境内昆明以南的地区,主要有玉溪、红河、普洱等地。古代昆明对应的是今天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附近的傣族居住地,这就是《滇南映少》中滇南的来源《滇南映少》是指滇南地区的少女。


2.《滇南映少》舞蹈风格特征

风格就是人,人可以形成这些风格,傣族舞蹈风格与傣族地区的审美特征、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密不可分的。《滇南映少》整部作品没有剧情,抒情性色彩浓厚,表现了傣族人民对自然的向往。傣族舞蹈的特征就是婀娜、三道弯,这与他们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傣族的裙子凸显女性的三道弯,逐渐形成了傣族舞蹈的风格。舞蹈体态多是半蹲,上身后仰,有时前倾。舞蹈步伐轻盈利索,情感含蓄、细腻。傣族舞蹈由原生态逐渐开始专业化,将舞蹈搬上舞台。舞蹈《滇南映少》保留原始的体态特征时也加入了现代化动作,结合现代的舞蹈动作,使传统舞蹈更加时尚,这些优美、轻巧的动作更具有现代感。

舞蹈中的“三道弯”是傣族舞蹈中最经典的风格特征,体现出了体现出来了东方艺术的线条美。在前半段舞者舞者咬着伞,体态半蹲的状态下保持三道弯,分别是从脚到膝盖的三道弯,从胯到上身的三道弯,手、腕、肘的三道弯,三道弯的美绝对不是娇柔做作,而是发自内心,来自于大自然的美。到了中间快板部分,与之前傣族有些出入。许多傣族舞蹈的快板是纯傣族元素的动,作干净利索,而《滇南映少》快板部分一共三十秒,有抻也有快,有傣族元素也有当代元素,还加入了一些技巧。开头结尾两部分整体风格一改从前,非常悲壮,动作缓慢,抒情性强烈,用傣族元素和当代元素相结合的方法,把寄情与山水之间表现得淋漓尽致。《滇南映少》中的舞蹈动律整理来看保留了舞姿婀娜,动作优美,下摆胯的特点。

舞蹈中有些许以前人们生活中模拟再现的动作,而这些动作的产生是在不发达的社会阶段,未成熟的社会条件下产生出的动作,保持了民族舞蹈的天然性和它的民族性风格。傣族舞蹈的风格特色不是“从天而降”一开始就有的,是这个民族在社会的发展中时代的产物,这正是作品中体现的傣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向往。


3.《滇南映少》中音乐折射出的傣族文化

傣族作品中的音乐最常用的乐器是葫芦丝,经典永流传。曲调也大多都是民间音乐的曲调,音乐风格大体婉转、柔情、细腻、温柔、自然。作品《滇南映少》的音乐是在歌舞类音乐和伴奏乐器中加入了一些现代的元素,音乐的结构自由变化,有着它的包容性。

《滇南映少》音乐抒情色彩较为浓厚。舞蹈开头和结尾的音乐,低沉而又缓慢,透露出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反应出傣族民族色彩和文化造诣。傣族人性格的温柔也体现在了舞蹈音乐开头和结尾的音调平和。傣族也被称为“水民族”这是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产生的特征,并表现在作品之中。音乐中水滴和流水的声音,把傣族的地理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以及大自然的朴实,无加工无雕刻地表现出来。三分七秒左右的快板节奏鼓点很重,加入了一些现代元素,把傣族的外柔内刚体现在了音乐当中,勇于突破一成不变的音乐框架,将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使音乐舞蹈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滇南映少》作品中音乐缺乏张力,这与傣族人民的性格有关,傣族人民生活安逸,很少会发生战争,在精神上也很少受到压迫,在傣族人民的生活中,动荡较少,幸福多于痛苦,在音乐里体现的也是祥和幸福乐律。

 

4.《滇南映少》服饰中反映文化特征

 《滇南映少》中的舞蹈服装上衣是单肩紧身露脐的样式,《滇南》的舞蹈服装与生活中的传统服装有些差异,傣族舞蹈独特且优美,舞蹈的服装为了凸显舞台效果,从生活中的服装中提炼加工美化而来的,无论是作品《滇南映少》中的舞蹈的服装上衣设计还是生活中传统傣族服装的上衣设计,都是与傣族的地域、气候环境和文化息息相关。

《滇南映少》舞蹈服装中的傣裙,从腰到大腿是紧身的,从膝盖到小腿是宽松的,这是和当地的气候还有农作方式有关。傣族人居住的地方多处于亚热带地区,常年潮湿多雨,以种植水稻为主;长裙可以抵挡湿气,在田间农作的时候可以把裙子下面部分提上来,正因为大腿和胯部是紧身的,小腿宽松部分的裙子提上来可以刚好卡住,不仅便于农作,也方便过河。作品《滇南映少》的傣裙款式反映了傣族的农作方式,与当地人民生活相呼应。舞蹈中的服装多为浅色和亮色,这是因为西双版纳自然环境湿热,紫外线强,浅色的衣服可以减少吸热,保持凉爽。在旅游业发展起来以后,亮色服装也可以吸引游客。作品《滇南映少》的舞蹈服装为黄色和绿色渐变,淡雅美观,这与傣族人生活环境和傣族人的特点有关,傣族生活的地区常年多是蓝天绿水,环境中常见的颜色大多较浅。

许多傣族舞蹈服装没有过于华丽比较便捷,服装线条流畅,这是因为傣族是农耕民族,简单的服饰便于农业,同时也反映傣族也是一个抱朴含真的民族。但是由于傣族的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和文化等因素,随着历史的推进,傣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这也影响到了傣族的服饰。舞蹈《滇南映少》的上衣绣着花,肩上有点缀,群边上也有花边装饰,反映出了傣族地区的原始信仰“万物有灵”,从服饰的颜色和装扮中可以看出这部作品反应的是傣族地区的经济随时代变化而逐渐发达,不仅仅是服装上的图样还有舞蹈服装颜色的丰富也反映着当时傣族的手工业商业和纺织业的水平较高。部分傣族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上四川到印度的必经之路,这也是傣族经济和纺织业手工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东汉之后,由于丝绸之路带来的经济效应,傣族的手工业非常发达,服装图案的种类繁多,分别是:一是表现自然物类的象生形纹样,包括植物纹、动物纹 、天体纹样;二是表现傣族的生产、生活及其宗教信仰的纹样,如佛塔、净水瓶等;三是装饰纹,是由点线面组成的图样。《滇南映少》中的服装属于表现自然物类的图样,服装中的绿色和黄色的渐变晕染可以看到现在的服饰工艺变化非常之大。

傣族的服饰是傣族审美的体现,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是民族审美的标志,服饰也是可以直接区别不同民族,傣族的服饰可以直观的反应傣族地区文化的变化,傣族服饰款式和造型也开始逐渐融入现代化的元素,更加适合舞台表演。舞台上的傣族服装更加夸张,这样可以有效的对傣族文化进行宣传,舞蹈服饰的不断变化体现了傣族文化的发展,傣族舞蹈需要同傣族文化一样去继承去发展。


5.《滇南映少》舞蹈中原始信仰舞蹈

5.1原始山林

傣族人民在古代时期由于认识水平和生产水平低下,尚未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科学的解释,于是产生了宗教信仰。傣族人民对世界的认识起源于原始信仰,随原始信仰的发展而变化,在原始社会傣族人信仰原始宗教,宗教是傣族人精神上的寄托,在艺术上也形成了二者的相融情况。

傣族人民生活的地区依山傍水,全年四季如春,降水量多,因此植物茂盛动物种类繁多。在古代傣族人民与自然共同生存,生活的地方在山林和河流之间,动植物非常多,所以傣族人民对大自然产生了敬畏之心。而傣族舞蹈作品《滇南映少》中服装颜色是蓝绿黄渐变,服装上的树叶、草和鲜花象征的是在山林之间,作品是一部抒情性舞蹈,表现的就是对滇南地区山水之间的情怀。傣族人十分崇拜山林,在《傣族文化史》中写道“森林是父亲,大地是母亲。”可见傣族人对原始宗教信仰和大自然是十分敬重,自然环境可以成为舞蹈作品中的题材和元素,也可以培养一个民族人民的性格。这些独特的自然环境也可以成为一个民族的特征和标志。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知识和思维不断提高,原始崇拜也不断发展,出现越来越多的内容来填充之前的空白,虽然这一时期没有“思考事物的本质”这一观点,但是产生了这个现象,在傣族人民不断思考中,他们逐渐关注到了所信仰事物的本质,最终傣族人认为万物皆有灵,对他们崇拜的原始自然物种中也注入了灵魂,在古代傣族人民对山对地对水等“物”的崇拜到最后都会幻想出一个具体的物种,并且英雄化,例如傣族人民认为水中有龙,可以帮助人,林中有精灵,可以保护人,把大地比喻成母亲等,反映了这一时期傣族的生产力和发展水平虽然有了提升,但是还不够高。在《民族审美文化论》中提到,马克思认为原始社会中的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是人类从野蛮人进入文明所带来的主要精神遗产。舞蹈中的原始信仰崇拜反映的是是人类最早的精神文化遗产,这些精神文化遗产都极生动的反应了各民族“独特的发展过程”和不同的心理特点。


5.2水文化

水在物理是没有形状无色无味的液体,看似简简单单,但是在傣族人民生活和傣族舞蹈中的水是支撑他们精神的信仰、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水是人类重要的组成部分,文明古国的起源都在水的周围,水是文明的源头,也是傣族重要的组成部分。傣族又被称为“水民族”,有许多江河流过傣族发源地,傣族人民逐水而居,对水有十分深厚的情感。傣族人民把水看做养育自己的母亲,在傣族语中,傣族人自称“鲁傣鲁喃”,意思是“傣族的儿子,水的儿子”,他们认为是水滋养、养育了傣族的每一个人,因为傣族依山傍水,喜欢水,尊敬水,与水共同生存。在古代,傣族人民认为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中离不开水,农耕更需要水,水可以迎来洁净除去污秽。在古代医学不发达的时候,有许多病可以靠多喝热水来“治好”。从《傣族史》中了解到,在傣族还被包括在越人的时期,百越“沿海岸河流而居”,百越在后来的迁徙中也是沿河岸迁徙。

在《滇南映少》这部作品中,水也是一大主角,从音乐中的水滴和流水声,到服饰的伞,和舞蹈的动作演员的表情都体现了人对大自然中水的敬畏和向往。在舞蹈作品中表明了水在傣族人民生活中占很大的成分,作品《滇南映少》中的三道弯如流水一样绵延不绝。两分零六秒左右的动作是脚点地踩水的动作,体现了傣族人民在戏水,踩水的动作更是表明雨后地面积水,也可能是在水田之中。舞蹈结尾时的动作和悲壮的音乐与舞蹈中戏水的动作融合,不仅仅反映出傣族人民对水的尊敬,和水给人们带来的欢乐,恰当的表现出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和谐场景,通过“水”来表演傣族人民生活或农耕的一个状态和情感。


6.总结

在过去傣族文化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甚少,甚至不与外地人结婚,舞蹈原始舞蹈,并无其他元素。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不是随意发生的,要与之当下的社会发展、经济状况、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相适应。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人民思想的解放,社会的包容性日益变强,这些年舞蹈作品也在逐渐改变。《滇南映少》这部舞蹈作品民族文化的音乐、服饰、舞蹈风格特征、原始信仰元素与现代元素融合的刚好,并没有发生二者相抵触的情况,从这部傣族舞蹈作品的现状中看见了民族文化在飞速发展,这正是因为创新时在不断探索并与中国本土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原因。虽然《滇南映少》有很强烈的民族特色,但是它也打破了民族的界限,表明着民族文化不在固步自封,各个民族间相互交流,文化相互借鉴的,很明显的反应出作品紧跟国情,在创新和交流,更加反映着傣族舞蹈的生机勃勃和发展的前景有无限可能。

在许多民族舞蹈作品与其他元素相互融合初期,争议不断,在多年融合中慢慢相适应,验证了那句话“真正优秀或可取的外来艺术,可能要在传播中经历一段与民族审美相适应的过程。”这部作品的背后可以看到从传统到现代审美的变化,也可以看到传统与创新的对立统一和人民益增长的欣赏水平。


本文来源:《尚舞》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