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根文化于舞蹈作品中的思考与呈现

作者:刘淇来源:《尚舞》日期:2024-12-23人气:319

1.“根文化”溯源

   在汉字学中,“根”字之本义指的是植物的根部,该字属于形声字结构。在小篆这一古老的汉字书写形式中,“根”字由左侧的“木”部首和右侧的“艮”声旁构成,其中“木”部首象征着树木,而“艮”则指示该字的读音,并含有独立生长、不相顺从的意象。在语义上,“根”字不仅用以指代植物的根部,亦用以描述事物的基部,例如“墙根”。鉴于树根在树木生长中所起的支撑作用,“根”字的含义进一步扩展至象征事物的根本或起源,如“必须深入探究该事件之根源”中所体现的,强调了对事物本质和起始点的深入理解。

“根文化”作为一个描述和强调文化根源性和传承重要性的学术概念,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文化自觉的兴起而受到重视。所谓“根文化”从狭义上讲,指的是一个民族或社群认同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具有原初性和纯粹性。从广义上讲,指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是最为深厚、根本、代表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为典型的文化符号,也是中华民族动态发展的力量来源。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文化的多元交流,个体在追求自我认同的同时,也面临着文化归属的困惑。记忆的模糊与断裂,映射出现代人在追溯根源时所面临的迷茫与挑战,突显了追寻“根文化”的迫切性和复杂性。在《满月》这部作品中,编创者试图唤醒观众对“根文化”的深入反思与追寻,于个体与集体、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探寻一种平衡与对话的契机。

 

2.根文化舞蹈作品的转化与

  如何把根文化中丰富的文化元素和底蕴融入舞蹈创作,并通过作品语言得到全新的诠释和呈现,是作品《满月》的创作重点之一。该作品以当代年轻人的视角为切入点,映射年轻个体于地域变迁中的心理变化与成长过程。在“童真和美”“文化抹杀”“骨肉分离”“寻根思念”“盼望月圆”的叙事过程中,作品十分注重叙述的技巧和逻辑,以及作品的整体氛围与美感,即在“表述内容”的基础上,更注重“表达方式”的选择。

  在叙事方式上,作品有意淡化情节起伏和人物身份,采用跳脱人物和事件的方式向观众“说明”作品主题。这种抽象的叙事方式让观众不拘泥于具体事物,在充分的想象空间中,利用自身的经验填充内容,在观众不断自我追问下理解作品主题,从而触动于作品情感。其次,作品不拘泥于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片段式的、跳跃式方式对“游子”这一类人群进行群像塑造。每一个舞者都代表了不同个体,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背景和故事,都在地域变迁中寻找着自己的位置和方向。这种叙事方式具有自由、灵活、抒情的特性,使得作品能够结合宏观、微观视角观察,以多视角、多层面展开,不仅突出了“游子们”在地域变迁中心理变化的共同特征,同时也增加了作品的层次感和深度。作品的叙事方式具有散文式的韵味,既有叙述的流畅性,也有抒情的诗意。

 该作品也尝试通过充满意味性的动作语言、空间关系营造丰富的意象,传达出多层次的情感和思想。如“舞者们相互依偎,手臂向远方伸展”构建出“树”的意象。树是一种象征,承载着游子们的根基,既是他们的家园,又是他们的起源地,更是他们文化认同的象征。这棵树,其根牢牢扎在故土之中,既是祖国的肥沃土壤,也是生命之泉的涌出地,同时承载着文化与情感的深厚寄托。舞者们恰似树梢上的叶片,随风轻摆,相互依存,他们每一次的触碰或分别,无不映照出旅居他乡时的团结与孤苦。树与叶的纽带,不仅展现了生命的轮回与归属,更深入地抒发了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情与归途的向往。这些浓缩的象征,就如同散文诗的笔触,借助抽象与隐喻,将深层次的心理与情感状态娓娓道来,展现出散文诗独有的叙述格调。

 

3.道具中根文化的象征与体现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思乡,是人类初始的普适性情感特质,“归乡、返家”“离散、团圆”是当古今中外文学探讨“寻根”这一话题时经常出现的母题。其中,于群体而言,“离散”是指主动或被动离开原籍地,迁移到其他地方居住的人群。这些群体往往在新的居住地保持着对原籍文化的记忆和认同,同时也与当代文化发生互动和融合,形成独特的文化身份。而《满月》正是反映了离散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经历,以及他们在保持传统和适应新环境之间的挣扎。

在探寻离散者身份认同感、对历史的回顾,以及集体记忆重建这一内容时,作品采用道具圆桌完成了内容到形式上的转换。“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态象征,象征着“圆满”“饱满”,人们常以月亮的阴晴圆缺,比喻人情世态,因此中华民族对“月满人团圆”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有着时代的期盼和追求,它是人们内心深处的向往。

作品《满月》不仅深度挖掘道具在舞台空间中的可能性,展现了对“圆满”的思考,还以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体现出“圆”的多义性,强化了道具桌子的情感承载功能。一是从自然属性上是一张围坐满亲人的圆形饭桌,营造出家庭团聚的热闹场景。二是桌子在威亚的作用下被悬挂在高空中,白色的桌面朝向观众,象征着黑夜中一轮皎洁的月亮。圆桌在作品中作为情感媒介,为作品中的人物情感交流搭建了桥梁,为人物形象的身体语言创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舞者们抬头仰望着夜空中的皎洁,那轮“月亮”便是两岸同胞们的“乡愁”。

道具的象征手法在舞蹈创作中是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二十世纪中叶的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艺术家随意拿来一些饰物,这些饰物乃人类社会生产出的形形色色的生活用品、工艺品等创作者将此饰物直接或者间接加工后施以自己的情愫和思想,此等物件就摇身成了具有创作者独立个性和情感倾注的艺术品了。换句话来说,创作者们借助载体表达它们的想法、思想和情感,没有这个载体他们就无法表达。纵观《满月》整个作品,不难看见编导努力构建了许多有意味的形式,道具的运用层出不穷。如椅子被有序地排列成一排,站在椅子上的两位舞者面对面,相对而行,此时的椅子成为见证有情人相逢的“鹊桥”;舞者们双脚套着椅子,蹭着地面小步前进,椅子又成为每位游子对家乡的情感牵绊……

此外,苏珊·朗格认为人类的独特决定了它们理解抽象的能力。标记、情感和视觉来自人类独特的抽象能力,而符号是人发展抽象的一种方式,它促使艺术和文学遵循不一样的各种形式成长。在《满月》中的纸片、稻草等道具蕴含了当代作家余光中《乡愁》一诗中的所有情感和思考,这些道具是诗词中“邮票”“船票”“坟墓”等文学信息的艺术化表现,而文学也为推动作品人物心理变化提供了充足依据。纸片被舞者轻轻抖动、椅子被不断堆放在人的面前、稻草在空中纷纷扬扬落下,这些符号是连接过去与当下,切换现实与想象的媒介,同时也是一代人回忆的浓缩。作品舞蹈动作的编创结合上述道具的使用,让作品充满了浓厚人情味,同时又流露出了一种孤独凄凉又无可奈何的情感,与远在他乡的游子们难以归国团圆的忧愁、悲伤的情绪完美契合。

 

4.多媒体于舞蹈中的互动与加持

多媒体在舞蹈艺术中扮演着拓展创意表现、增强视觉冲击力、丰富舞台效果以及提升观众互动体验的多重角色。作品在“寻根”的路上借助多媒体与舞蹈艺术的融合,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表演空间,创造了一种沉浸式且超越传统舞蹈表演界限的艺术享受。

2021年7月2日,《满月》在北京舞蹈学院黑匣子进行了首演,当第一名观众落座时,演出便悄然开始。舞台上以地面为幕布,用投影仪投射出了一片蓝色大海的影像。在多媒体的加持下,表演舞台不再扁平化,表演空间延展至观众席,以及空间入口,使之成为一个更加立体化的表演空间。通过塑造一个相互连接的观演空间,让观众从迈进黑匣子的那一刻便成为作品中被安排好的元素,组成作品完整的序幕。在该空间中,视觉上的“蓝色大海”和听觉上的“阵阵海浪声”交代空间环境信息,而空间里设置的几组线索——互相打闹的玩伴、一直追逐光点的人和坐在椅子上沉思的人则丰满着空间中的内容。这些线索在整个表演空间中又各自形成一个个小空间,这些小空间相互交织也各自独立,使得空间更加立体。多媒体的使用,能够使作品更快、更有指向性地完成空间的塑造,能够让观众更快地融入作品所营造的环境氛围,以及作品所铺垫的情感基调之中。

 作品高潮部分,一位舞者的目光聚焦于一张被垂直悬挂至半空的白色圆桌,好似凝视着一个隐喻性的“月亮”。圆桌的表面充当了一个投影屏幕,显现着“万里长城”的雄伟、“黄河”的壮阔以及“长江”的蜿蜒,这些具有符号性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象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也象征着无数游子的“故乡”。舞者与白色圆桌所构建的空间关系,巧妙地营造了一种望月的意象,形成了一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视觉画面,同时也传达出“故乡”近在咫尺,又无法企及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超越了物理界限,成为连接记忆与现实、个体与集体的桥梁,揭示着人类对其文化根源的追寻与身份归属感的永恒渴望。

 

5.根文化于舞蹈创作的价值与意义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根文化”是中国文化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它根植于国人的思想体系之中,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传承与延续。根文化”对于舞蹈艺术而言,不仅限于一次性的创作命题,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尤为深远其一,根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能深化舞蹈作品内涵,为创作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导;其二,根文化所蕴含的情感模式能支撑舞蹈作品结构布局,构建出符合民族心理的、具有逻辑性的、多维度的情感层次;其三,根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能够创新舞蹈作品语言和表现形式,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在《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一书中提到“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意味着真正的历史蕴含在客观史料和真实编年的深层文化内涵之中,它承载着特定的意义,而非空洞的回声。由此可见,寻根的过程,实则指的是寻找一个族群、一种文化乃至文明内在精神的生成过程和活的传承,其核心是重新发现传统文化,并激活其内在生命力。

舞蹈,作为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满月》作为这一传承过程的一个生动例证,让人不禁思考“寻根”背后的舞蹈创作的价值与意义:一是重塑民族身份,深化文化认同。《满月》中对于个体身份的追问,恰好映射了当前中国舞蹈创作者所面临的困境——在追求国际化的过程中,陷入了文化迎合的陷阱,即未能清晰定位自身的文化身份,亦不确定应以何种角色参与到全球文化的对话中,忽视了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刻性,导致舞蹈编创者们的文化责任淡化和艺术使命迷失,在创作上也暴露出文化深度缺失和艺术表现力不足的问题。因此,舞蹈创作者作为其民族文化的代表和全球文化交流的参与者,认同自己民族的文化,肯定民族文化的价值对于舞蹈创作者而言尤为重要。二是回归民族文化,实现文化传承。根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能够指引舞蹈创作方向;独特的民族情感模式能为作品结构提供框架,为作品叙事注入情感厚度;根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能够与现代表现形式碰撞出新的作品语言,展现出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比如,《满月》从历史资源中对“骨肉分离”的事件中提炼出寻找能够在当下获得理解、体验和认同价值的“真历史”,以当代人基于现实生活和精神需要从集体记忆中发掘和建构起“望月、思乡、孤独、团圆、分离、落叶归根”等作品意象、意义和情感内涵。总之,寻根,既是寻找中华人民的心灵历史,也是在寻求人类文明相互理解、沟通和分享的精神依据。舞蹈创作者们只有在“寻根”路上对自身身份地位持有坚定的认同感,理解和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根源,才能在舞蹈创作中传达出真正的文化精神,从而赋予作品独特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

 

6.根文化融入舞蹈创作的路径

在当前舞蹈创作领域,一些涉及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传承主题的舞蹈作品存在着“贴标签”的现象,即创作者将传统文化元素仅仅作为作品的表面装饰,而没有将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转化为舞蹈语言,传统文化元素并未真正融入舞蹈表达中。因此,从表面上看,作品似乎在表意,但实际上却是一堆缺乏文化深度和内在构建逻辑的动作拼凑。

那么,如何将根文化融入舞蹈创作中,并实现其有效表达呢?第一,要进入根文化的语境,深入了解其历史事件与人文风俗,并结合相关文学作品对其文化内涵进行分析,筛选出可用材料,进一步明确作品表意,为后期素材选择和作品语言构建提供清晰的方向。第二,为了避免孤立或拼贴式使用传统文化元素,使其脱离原有的文化语境成为表面符号,创作者应该以元素思维贯穿舞蹈语言构建全过程。从已有材料中提炼出元素,以元素“变异-变易”的方法将元素滚动成为具有“家族像”的句子、句式。继而,根据作品表意,对句子和句式的属性进行归类,调整其内在关系,使之成为具有意涵的、统一性的舞蹈语言。第三,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作品表现力,同时,要注意舞蹈艺术和多媒体技术在表达上的虚实关系。如上文所提到的“舞者仰望空中白圆桌”一幕利用多媒体外化人物心理活动,以投影的方式映射出了“故乡”的具体景象。这样虚实结合的方式,能进一步深化舞蹈作品表意,并且为观众提供更为辽阔的想象空间。

 

7.结论

就《满月》而言,其不仅是对传统的回望,更是文化创新的体现。在独特的叙事手法和象征性的道具运用中,编创者们融入切身体验和情感取向,生动展现了离散者对故土的深切思念与强烈归依,映射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共同认同,最终将作品情感指向了集体的情感文化与记忆。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新生代舞蹈创作者对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有利于在全球文化交融中找到确立自我身份和价值观的锚点,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文化包容性的舞蹈人才。今后,根文化作为和平发展与传统文化认同的纽带,将继续引领更多具有文化教育意义的作品诞生。新生代创作者们也将肩负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任,将根文化的精髓融入舞蹈创作中,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


文章来源:  《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