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舞蹈介入地方文化的价值开发模式

作者:李晓唱来源:《尚舞》日期:2025-03-29人气:136

艺术介入的概念源起于欧美,在引进中国后得到迅速发展,并引发了“艺术乡建”“社会介入性艺术”等中国特色的社会议题。艺术的群体性参与、艺术对地方的介入实践是以乡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我国地方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的介入能将抽象的地方文化变为可以直观感受到的艺术形象,并渗透到日常生产生活中。从我国已有的地方文化体系中不难捕捉到舞蹈介入的影子,现阶段的舞蹈介入行动正在重新塑形着地方文化的生态圈。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要求,可将现阶段舞蹈介入地方文化的价值开发模式总结为强调产业价值、空间体验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的种模式。

 

 

1.延伸产业链以实现产业价值

借助5G和VR的技术手段,以可考究的唐朝史料和河南文博资源为依托,舞蹈作品《唐宫夜宴》于2021年登上河南卫视春晚的舞台,并迅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反响:由于自媒体平台先于电视台播出的造势,该节目在电视频道亮相之前就获得了一定热度,受众的认可不仅停留在口头上,更体现在节目视频通过自媒体渠道的二次传播。2021年2月12日(农历大年初一),“河南春晚荣登微博综艺榜晚会栏目类第一(根据07:00-8:00的数据计算)。《唐宫夜宴》单个视频在微博累计1000万次观看……大年初二#河南春晚#话题已超6000万阅读,#唐宫夜宴演员嘴里含着棉花跳舞#话题1500万阅读……且还在不断飙升中。”;除了受众群体的持续扩张,该节目还得到了人民网、新华社、新华日报、光明日报等政府主流媒体及时的点赞和转发;在舞蹈艺术的学术领域,舞蹈作品本身的创作和节目编排的创意,也引发了相关专家、学者的热议和研究。

除了舞蹈本身对盛唐气象的文化复现,该节目也促成了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兴旺发展。《唐宫夜宴》成功突破舞蹈与普通受众之间的圈层之后,又迅速介入了其他行业:在电视行业,春晚之后的元宵晚会沿用“唐宫小姐姐”IP,加深受众的文化记忆。2022年10月,《唐宫夜宴》作为主旋律大剧《我们这十年》的第一个单元剧在江苏卫视等多个平台收官;在设计行业,春晚结束之后,河南省博物院官方微博迅速联合微博平台发起“唐宫夜宴手绘大赛”,邀请插画师进行专业创作的同时,呼吁受众对自己心中“唐宫小姐姐”生动俏皮的形象进行二次元的重塑。此外,由河南省博物院设计的《唐宫夜宴》系列盲盒也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售卖;在数字藏品领域,2021年12月7日,华冠文化联合郑州歌舞剧院、雷鹿文创在支付宝上线首发《唐宫夜宴》舞蹈IP的数字藏品,4款数字文创藏品在“蚂蚁链粉丝粒”上新。其中,2D作品“唐俑初醒”“蝶恋山水”“乐舞唐宫”三款,各发行8000份,3D作品“霓裳羽衣”发行10000份,一经上线瞬间售罄;在旅游业,河南多家旅行社推出“唐宫小姐姐带你游河南”系列产品,打造以节目中出现的元素为主题的旅游产品。2021年2月23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布以“唐宫夜宴舞者打卡郑州地标”为题的短视频,其中介绍了郑州东站、郑州大剧院等当地地标性建筑物,引发了线上受众的关注,并迅速转化为线下的打卡互动。2021年春节期间,“河南省郑州市共接待游客659万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加47.8%;实现旅游总收入45.12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加76.3%。”虽然由《唐宫夜宴》直接带来的收入无从得知,但春晚中出现的河南省博物院、郑州东站等地迅速成为游客热门打卡地。

《唐宫夜宴》这一舞蹈作品本身及其衍生产品无疑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且该作品在创作和展示过程中有意识的凸显了河南省的地方文化元素,体现了舞蹈对地方文化的有效介入。节目中“唤醒”的历史文物如出土于河南的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等成功掀起了河南的“博物热”,大批游客在春节期间参观河南省博物院。2022年,由国家版权交易中心联席会议主办的十大年度国家IP评选活动中,作为视听赛道的代表,《唐宫夜宴》入选2021十大年度国家IP。《唐宫夜宴》在短时间内造就了可观的产业价值,成为河南文化的代言人,对其他行业的有效拉动延伸了其产业链,形成了《唐宫夜宴》现象。

 

2.转换观演环境以强化空间体验价值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剧场是舞蹈最主要的观演空间。伴随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城市空间也在延展着其审美化的可能,由此涌现出了一大批走出剧场、以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为依托的环境舞蹈作品,在营造地方公共文化空间的过程中强化着舞蹈的空间体验价值,在满足日常生活审美化需求的基础上打造着更宜居的地方文化生态圈。自2018年起,中国舞蹈家协会每年在原工业遗址“首钢园”举办“环境舞蹈展演”。该展演巧妙运用首钢园区内的环境特征区分展演主题,将原本活跃在剧场中的舞蹈作品带入园区文化中,以舞蹈的介入为受众带来沉浸式的空间体验。2022年环境舞蹈展演(北京)活动中,群舞《长安仕女》、昆剧《牡丹亭·惊梦》等舞台作品依次在南山小院区域上演,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带入有时代特色的建筑群中给首钢园的游客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

该园区的自然环境由错落的山水景致构成,而工业文化与历史文脉的交融呼应打造了园区的文化环境。舞蹈介入其中时被激发出新的创作与表演方式,而受众一旦走进这场展演就自然成为了表演中的一部分,舞蹈创演的边界逐渐被模糊,人人都是表演的主角,而该地的原有文化价值也在舞蹈的加持下被强调——首钢园区成为注重空间体验感的城市地标,因舞蹈的介入被贴上现当代公共文化展示空间的标签。同样成功创造了地方空间体验价值的还有西安大唐不夜城的“网红不倒翁”舞蹈表演,作为大唐不夜城的体验项目之一,该表演在西安吉祥物“唐宝”和“唐妞”以不倒翁的形象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中展开。演员用考究的唐朝服饰、妆容、古典舞动作打造着独具西安历史文化特色的“不倒翁小哥哥”“不倒翁小姐姐”,在“把手给我”的互动中带来表演的一次次高潮,同时该节目的演员将表演带来的“流量”用于后续西安文旅空间的打造上,强烈的沉浸感和体验感持续为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片添彩。

环境类型舞蹈在介入地方文化的过程中,强化着空间体验价值,给未来地方文化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暴露于环境中的舞蹈作品带动了当代舞蹈表演的热潮,新的演出类型拓展了以剧场为主体的演出场所,除了对演出类型本身的探索以外,也创造了新的观演体验:受众沉浸于演出环境之中,甚至本身就成为舞蹈作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表演在演员和受众的互动中才算完成。舞蹈作品从被看见、被观赏的审美客体逐渐转化为可发掘、可交流的审美主体,审美价值在这一过程中被逐渐弱化了,体验价值得到了提升。该类型的舞蹈也对艺术家和创作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本身是不可控的,演出的顺利进行有赖于所选的环境条件,如何应对突发的状况和事件,如恶劣天气、固定演出环境的不可抗力、人为损坏等,都是打造新空间时需要审慎考量的问题。

 

3.强化舞蹈叙事以宣扬文化价值

在强调虚拟现实交互映射的元宇宙时代,舞蹈在创作和呈现过程中如何实现虚拟与现实的链接与交互是其可以真正介入地方文化的关键。由于信息接收的“短平快”倾向,广播电视受众对综艺节目的需求达到了峰值,由此舞蹈类综艺《舞蹈风暴》《这!就是街舞》《蒙面舞王》等“破圈”而出,将受众对舞蹈领域的关注度推向高潮。《舞千年》作为一众“破圈”的舞蹈综艺中的一档,成功推广了节目中呈现舞蹈作品所代表的不同地方的独特文化价值。该节目由河南卫视联合bilibili平台(以下简称B站)打造,由知名度较高的演员和舞者担任荐舞官,他们与13支舞团一起巡游四朝,以奇舞著书《十二风舞志》,用舞蹈讲述绚烂华夏故事。综艺的呈现方式帮助传统舞蹈突破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感,而制作团队幻维数码用影视的手段实现跨时空联席,实现了舞蹈综艺的“元宇宙化”。这档节目没有沿用传统的舞蹈PK竞技模式,而是采用了“故事+舞蹈”的形式,打造了新型的文化剧情舞蹈综艺节目中呈现的24支舞蹈讲述了24个文化故事,故事中的明星舞者不仅是舞蹈的表演者,更是故事的讲述者和主角,多重身份的叠加使观众在沉浸于舞蹈叙事的同时,增强了他们主动了解文化和历史的兴趣这一类型的舞蹈综艺在介入地方文化的过程中增强了元宇宙时代年轻人的文化自信。

《舞千年》延续“中国节日”系列的“综艺+剧集”的模式,用舞蹈元素讲述中国文化故事。比如,在《东汉盛会》单元中的汉唐舞《踏歌》呈现了传统节日上巳节及其古典礼乐的魅力,是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礼仪的展现。节目中不仅重视对传统舞蹈的演绎和展示,还为每个节目设计了有时代感的故事剧本,并邀请了北京舞蹈学院、上海博物馆等专业机构的专家参与艺术导赏和史料解读,舞蹈的文化价值在其背后的文化积淀、历史故事、服饰礼仪等“硬核”知识中得以充分挖掘。该节目是河南卫视继《唐宫夜宴》后推出的又一个“爆款”,沿用舞蹈这个受众心中已经认定的河南卫视的“特长”作为电视产品和服务开发的主题,使舞蹈更深入的介入河南省地方文化的同时,也帮助河南卫视继续收获口碑与收视率的双赢,最终实现对地方文化的反哺。该节目是在对地方文化深入挖掘的基础上打造的,如《风华正茂》单元中的节目《醒狮》展现了广东地区的非遗项目舞狮,有效传播了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俗,并引发了受众对地方文化的广泛关注。舞剧《醒狮》以南粤醒狮为题材,将舞蹈和民间艺术结合,融入了南拳、木鱼说唱等南粤非遗项目,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这种传承和展现使得《醒狮》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刻致敬。

 

4.数字技术赋能审美价值

随着数字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传统艺术门类在创作和表现方式上不断受到冲击。依据受众对信息接收的习惯,瞬时的视觉冲击会遮盖大部分由其他感官传递的信息,新的视觉呈现方式的出现无疑给传统视觉艺术——舞蹈的发展带来了极大挑战。为了顺应流行的审美趋势,舞蹈艺术也在不断找寻技术与审美的结合点。2023年5月4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奔跑的青春——2023五四青年节特别节目》节目中,六位青年舞蹈演员呈现了实景舞蹈《舞在山水间》。该节目选取有“万里挑一 童话云和”盛名的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为拍摄地,依托蒙太奇和高新运镜手段帮助演员在自然景观中完成舞蹈表演,并同步呈现给受众。节目通过CG技术、虚拟人技术、影视化拍摄等手段,创新地呈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艺术形式,不仅增强了舞蹈的视觉冲击力,也为传统表演艺术注入了现代科技感,使其更加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在《舞在山水间》中,现代科技使得舞蹈表演不再局限于舞台,而是能够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创造出更加宏大的艺术场景呼应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审美价值。在节目播出后,围绕该演出的话题并没有集中于技术带来的视觉冲击,而是更多停留在演员灵动优美的舞姿。数字技术的赋能不仅提升了舞蹈艺术的审美价值,也为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然而,这不是技术赋能背景下舞蹈介入地方文化的初步尝试,早在2004年3月正式公演的《印象.刘三姐》也以山水实景演出的方式做过类似尝试。作为我国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张艺谋、王潮歌、梅帅元带领的“印象”团队主要运用了当时较为领先的声光电技术来烘托宏大震撼的舞蹈场景,不仅将该演出打造成了游客心中桂林名片,而且成为吸引海内外受众前往桂林旅游的重要因素。同样由张艺谋担任总导演的大型水上情景表演《最忆是杭州》于2016年杭州G20峰会期间亮相杭州西湖,首次在室外开放式演出中运用全息投影技术来演绎芭蕾舞《天鹅湖》,除了在真实的湖景中展现天鹅的形象,真实的演员与全息投影成像的演员更是在表演中交相呼应,用全新的表现形式诠释了如梦似幻的舞蹈故事,给受众带来沉浸式的审美体验和足够的想象空间。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宣传片开始加入舞蹈的元素,在用实景宣传地方或景点形象的同时,用舞蹈来凸显地方的审美价值。

在可以直接带来视觉冲击的舞蹈的介入下,以实地的自然景观作为演出背景和舞台的表演形式无疑直接展现了地方风貌,而舞蹈也化身为特色地方山水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带给受众独特的审美经验。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强调技术对“光韵”的消解,但若以舞蹈介入地方文化的视角来分析,在政府和其他社会主体的监管下,技术的运用建立在弘扬和继承地方文化的基础之上,技术始终是辅助审美价值实现的手段。对于表演者来说,表演场景的转换和现代技术的运用可能给表演带来无法预期的风险,比如场地的客观条件、技术的干扰等,但艺术的“光韵”也正是在未知条件下一次次独一无二的再创作过程中得以呈现和彰显。在技术与审美的交汇中,技术赋能舞蹈以展现地方风土人情的美,促进地方传统文化的远播和现代文化的发展,是实现审美价值的有效模式。

 

5.结语

  随着舞蹈艺术的介入,地方文化活力重新激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文化氛围不断提升文化产业不断发展。舞蹈艺术不仅丰富了大众的精神生活,也为地方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文章深入探讨了舞蹈艺术在地方文化发展中的重要角色及其价值开发的多元模式通过分析舞蹈作为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作用,揭示了其在产业价值、空间体验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四个维度上的独特贡献。通过持续的探索和实践,舞蹈艺术将继续在社会发展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构建和谐、繁荣的艺术社会贡献力量。


文章来源:  《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