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湖北宣恩地区“八宝铜铃”舞动作本体研究

作者:陈婷来源:《尚舞》日期:2025-03-29人气:106

1.“八宝铜铃”舞的基本体态

1.1扣胸

“八宝铜铃”舞源于民间祭祀,“扣胸”是具有土家族典型代表的基本体态。单纯从身体符号来看,扣胸这个词,由“胸”和“扣”构成。胸,指胸部。是参与人体呼吸运动的体腔局部,位于颈部和腹部之间,由肋骨、脊柱和肩带骨骼所支撑。扣,最早见于战国文字。本义指扣马,是用圈或环状物将马牵住或勒住,后引申为套住、罩住。所谓“扣胸”,就是巫师行巫法事中梯玛立身中正,在两肩头内收、胸腔内合、背裹扣肩的基础上,使肌肉紧张、定型,从而维持的一种静态形体。笔者通过对田老所展示的动作示范进行观察,发现“八宝铜铃”舞的扣胸体态实质上是一种紧张感,不同于含胸的两肋微敛、胸部舒沉,它着重强调是背肌群扩张,背脊成弓背部略呈锅状,进而形成的一种紧张圆含之式。由此笔者进一步推测,躯干的扣胸体语形成成因,大约与解钱仪式中巫师面神请愿相关,是被意识符号化的形态。

 

1.2屈膝

在土家族“八宝铜铃”舞体态中,所涵盖的不仅有扣胸,也包括屈膝下蹲。膝为筋之府,本义指膝关节。是下肢中部连接大腿和小腿的外部关节,由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髌骨所共同组成。膝若作为动词,其义为屈膝。当股四头肌松弛,股二头肌收缩时,小腿肚肌向后贴近大腿,关节两骨夹角变小,膝关节就处于屈曲状态。反之,若股四头肌收缩、股二头肌松弛时,膝关节则会呈现伸直状态。笔者在观察动作示例时发现,田老所跳的“八宝铜铃”舞膝关节大处于屈曲状态,是伴随动作进行由上至下、由直而屈的静态体语。其“形式”的形成成因,大约于土家族人历来对祖先的崇敬思想相关。作为一种祭祀舞蹈,“八宝铜铃”舞对祖先神灵的敬畏是根植于土家人内心的必然要求。“请神”是“八宝铜铃”舞解钱法事中的第一个祭祀仪式,其仪式隆重而独特。通常由“梯玛掌坛主持献茶、献饭、猪祭,而后长号齐鸣。由此观之,舞蹈作为非语言文字的视觉性艺术形态,身体语言的形成具写实性它既来源于民众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人体内在倾向的外在显现,而其“形式”的形成,就是通过极具象征意味符号系统,在本文即“梯玛”请神仪式中的“屈膝”体语来实现表达的。

 

2.“八宝铜铃”舞的基本动律

2.1一步一颤

当人类直立起来,学会行走便有了精神的能动性追求开始试图将人体自身作为媒介物,进行手舞足蹈的无声言说由此,人体膝部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次屈伸,逐步发展为有节律的动感表达——即颤膝运动。在“八宝铜铃”舞中,颤膝动律几乎贯穿于动作始终。通常是以膝盖的上下运动为主,由膝关节有节律地微颤,带动身体进行上下起伏,使得下肢形成的一种以步、膝、颤交替合一的基本动律。“颤膝”这一动律的形成,是土家族人民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早在巴蜀古国,土家便有“喜居山旷,不乐平地”之称。由于宣恩县境地域江河纵横、交通闭塞,其陆路交通最常见的负重工具就是背篓。过去没有自来水“八山一水一分田”,为了满足人畜用水的需求,大多数土家人都是徒步负重爬山。当时山地行路和运输都十分艰难,到处环山峻险、峡谷幽深,稍有不慎就会坠入险滩。所以,考虑到行路的安全,人们在背着重物上山时,往往会选择身体前倾、颤动前进,这样下肢附着地面构成的三角支撑,能够让重心更稳定,便于节省体力。

 

2.2一步多颤

“一步多颤”是“八宝铜铃”舞的基本动律之一,与体态屈伸的运动路线相同,大多表现为短促而反复地颤动。其动作以步伐为连接轴心,根据重拍向下的节奏规律,舞者在表演时,随着步伐的交替移动,膝关节顺其自然地带动发力,使腿胯及全身部位处在或强或弱的不断颤动中,进而展现出既神秘又有分量感的独特韵味。法事过程中,“梯玛”左手握八宝铜铃,右手拿司刀,亦步亦屈接连起伏,以达到双腿微颤与步伐流动之间的相互呼应,由此构成“一步多颤”的动律特点。

 

3.“八宝铜铃”舞的基本步伐

3.1踩罡

罡,指北斗七星的柄。所谓踩罡,即“梯玛”解钱法事科仪中常用的一种踩踏步伐。罡步的踩踏在“梯玛”行事作法中极为严谨,认为罡步与挽手诀、掌诀、咒语等表演技艺同样重要,是拜鬼求神、求福禳灾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梯玛”罡步时,路线的起止亦有明确规定。一般由“梯玛”按照农历年、月、日,提前计算好生死门,确定进(生门)、出(死门)的路线。在田老所展示的踩罡步伐中,旨在用脚在地上完成一个九宫格路线,其动作蕴含“四象八卦”之意。易传有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八宝铜铃”舞中田老所跳的踩罡步伐,亦按照乾、艮、巽、坤、离、兑、坎、震、离的步伐路线,从雍州起步,途径兖州等地,到扬州止步,行遍九州以至方圆。做法共分为左右脚两个部分。首先,是完整的右脚部分。第一步双脚正立站于南面淮河扬州,司刀放置居中豫州的位置,从乾字开头,先出右脚踩于乾,次迈向东北方向踩在兖州,再往下转向东南方向的徐州,接着踩在荆州上,最后拿回右脚与左脚并拢,回归杨字。其次,是左脚部分。出左脚往正西方踩在凉州,继之迈向北面冀字,次踩在正东青州上,再将左脚并与右脚回到杨字。如此往复,即为踩罡。

 

3.2跳罡

“跳罡”主要体现在“八宝铜铃”舞的步伐上,运动路线按照以冀返回到冀的方式,走一个完整的四方四位。首先,双脚正步站在正北冀字起步,双膝向下弯曲时双脚跃地而起,进行抛弧线式运动。而后双脚落于杨,即正南面。其次,由杨字出发向东起跳,双起双落腾跃至青。接着,从青往西凉跃进。最后跳跃至冀结束。整体路线以北冀为起点、途径南杨、东青、西凉(梁)三地,最后回到北冀。田老在演示跳罡动作中,着重强调跃往四方,也可理解为跳四方之意。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四方常与四象关联。“四方”在巴人的意识里,不单只代表于此。常言道:“南征北伐,平定四方”。“四”成为实指的数字,其蕴含天下观念。溯其源流,早前中国呈东、西、南、北,四方分布格局。东方为夷,南方为蛮,西方为戎,北方为狄。追求四方天下、政治一统,逐渐成为古代封建王朝地缘政治思想的精神锚地。而这样的“天下观念”在“八宝铜铃”舞中亦有同样体现。例如,田老演示的跳罡步伐。所做跳罡之前的准备姿势,必须先将司刀放置中位,而后按照一定规章顺序,即先从正北冀字起头,随后向正南杨字,接着往正东青字,最后向西凉跃进。强调四方诸国,以中土为核心。

 

3.3旋转

“旋转”是舞蹈表演常见的技术技巧之一,在“八宝铜铃”舞的学习和表演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小到跳罡动作的连接进行,大到多数步伐之间的链接,都离不开旋转动作的承上启下作用。在基础训练中,旋转的表演形式有很多种。不同时期、不同民族运用旋转技术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比如中国古典舞的旋转技巧,就是分单一旋转和复合旋转两类。其动作包括四位转、挥鞭转、斜探海转、上步端腿转等等。整个运动过程,以单脚半脚尖直立重心为主。

而在“八宝铜铃”舞中,旋转最直观的意思是指,舞者双脚脚掌着地围绕一个轴心进行原地旋转的动作过程。在不移动位置的情况下,它的运动轨迹是一个360度的圆周。以下方图片中的右脚为例,舞者要先将身体保持平衡,右脚经过正步后,朝七点方位迈脚准备。接着右脚脚掌带动左脚向下碾转。与此同时,将身体重心从两脚移至到单一右脚,利用惯性使身体转动起来。当脚下摩檫力减小时,旋转的速度配上舞姿的变化,就会给人以神秘的动态视觉享受。

 

4.“八宝铜铃”舞的主要动作

4.1摇铃

手部摇铃是极具土家民族韵味的主要动作之一,土家语称“龙可尼”。在仪式活动中,通常是由掌坛“梯玛”一人操持。表演时,舞者左手竖持铜铃手柄,手臂向上伸直举过头顶。接着用腕部主动向下发力,持续摇铃发声。过程中亦可伴随唱词节奏,向下舞动司刀。值得注意的是,八宝铜铃是有马头马尾之分的。

据采访时田老介绍,“梯玛”作摇铃动作时,必须将示有马头一端的木柄朝斜上方竖握,把下端系有长约16厘米的红色布条顺势朝下,期间不得随意倒置,否则就会有人仰马翻之忌。然随着时代的不断更迭,手部摇铃动作在表演程式和道具使用上,亦与旧时有所不同。笔者在走访清江外国语学校时发现,学生们在课间所跳的“八宝铜铃”舞,摇铃动作已除去了舞司刀部分,均以双手持铃同时向下,进行持续抖动为主。道具也由原来的木制实材、8枚铜铃、红布装饰,改良为轻巧便携的塑料材质、珠串镶嵌、全色铺漆。

 

4.2腕铃

腕铃俗称腕铜铃,是“梯玛”手持铜铃以手、肘、腕关节为轴,绕至360度的立圆动作。腕铜铃的动作与方法较为普通,具体来说可分为单一性和复合性两类。最早是单手腕铃与司刀结合相配,即为单一性。而后换至双手可做同时或交替进行,谓之复合性。在“八宝铜铃”舞中,舞者表演的腕铃动作,以单手持铃马头朝斜上开始,是沿着正反两个方向,手腕向内或向外做绕八字的环状运动,过程中动作一般采用屈臂的方式完成。

 

4.3抖铃

“抖铃”是土家“梯玛”诵经奏乐时所使用祭祀动作,因上下反复抖动而得名。舞时“梯玛”蜷握铜铃手柄,以腕为轴心由上至下进行发力,从而形成一种间断性抖动。在仪式活动中,“梯玛”手中铜铃的使用,一般在坐立行走间皆可舞动,不受场地大小限制。有的“梯玛”还会在念白或唱词部分,将其搁置到膝盖上进行抖动。据悉,土家早前铜铃动作仅“梯玛”一人所跳,是一种以手中铜铃来控制节奏和步法的视觉符号。随着人们意识观念的不断更新,舞者摇动铜铃的动作,愈发具有广泛的普及性。而今,我们在土家所看到的“抖铃”,即指大众化民俗体裁的仪式舞蹈动作。

 

5.“八宝铜铃”舞传统套式概述

5.1三步罡

“三步罡”在宣恩县俗称走“沙耙子步”具体舞法主要以左手握铜铃,右手舞司刀,左脚在前丁字步准备。第一步,先出左脚,脚后跟着地,勾脚向前迈步。而后,右脚紧跟向前迈过左脚,行进步伐同左脚一样。接着,在上一步伐的基础上,将右脚脚掌落于地面,向后撤步。继而,换左脚同路线向后。第二步,重复第一步动作路线。左脚向前迈步,随后右脚跟随。第三步,出左脚再次向前行进,随即拿回左脚向后撤步,按照先脚跟再脚掌的顺序。最后,将右脚并与左脚回到正步位。整个过程,双膝保持在短促且不间断地颤膝中完成。

通过观察视频影像及多次动作练习笔者引发揣测,认为三步罡”传统套氏,其实质“禹步”亦有相通之处。昔日洪水泛滥、九州阏塞,夏禹奉舜帝之命治理洪涝。十三年治水期间,禹率领大军从冀州出发,沿线经过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最后到达雍州。在平定九州水土的抗洪一线上,禹事必躬亲,常年超负荷的体力支出,使夏禹晚年患有偏枯之病,以至于行路时一瘸一拐、步履蹒跚。现今,田老向我们所展示的“三步罡”,已与传统的禹步不完全相同了。原始禹步,要求舞者两脚走路不能相继跨越,因此一式三步。过程中强调左右脚交替并步,以体现腿脚残疾之状。而田老所展示的“三步罡”套氏,是在模仿和继承禹步步法的同时,对其瘸脚之态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

 

5.2观音坐莲

“观音坐莲”又名“坐莲观音”。其原是佛教的一塑观音造像,后传入土家成为还愿法事“安云”中的一组传统套式。在“八宝铜铃”中,常以跪拜观世音菩萨的舞姿形态出现,配上八字绕手动作,以达到祈求好运的目的。其动作由舞者俩俩相向跪立。首先,拿出左脚全脚踩地,右脚半脚掌点地,腿部呈蜷缩之状。接着,将臀部主动坐于右脚后跟,宛如观音端坐百莲之状。而后,两人齐眉举手朝中间汇合准备。节奏以八拍为一句,共三句。

1-4拍:保持跪立姿势不动,两人朝左右方向,向里做绕八字。

5-8拍:上肢手部动作保持不变,双膝由下至上伸直站立,由此往复三遍。

据田老介绍,安云在仪式的陈设布置上亦有特殊讲究。事先在堂屋空地上,放置青、赤、黄、白、黑五色旗帜,象征五方五位除此之外,空地中间则会放置一枚鸡蛋,用碗口朝下罩着。另拿出少许钱纸将其覆在碗底上面,而后用石磨竖向压住,最后插上代表“中土”之位的黄色旗帜以示完成。


文章来源:  《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