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出版视域下策划编辑角色转型思考
当前,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正深刻影响着传统出版业,传统图书的单一传播路径逐渐变为知识产品的多媒体传播途径,出版业进入融合发展新阶段。编辑人员加快角色转型,尤其是策划编辑需通过创新编辑工作形式、内容,转型为高素质、复合型的编辑人才,已成为推进现代出版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出路。
1. 融合发展成为现代出版业发展趋势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性发展,以抖音、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影响力日益增强,成为公众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至202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为10.9967亿人,互联网普及率的大幅提升也带来纸质图书读者群不断向线上渠道转移,读者群阅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变化直接推动传统出版向融合出版转型发展。
《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融合出版是基于互联网思维和数字化技术的一种新型业态出版模式。融合出版不仅仅是内容的数字化或数字化内容,更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变革的出版转型升级,融合出版将现阶段传统出版不断推向新场景。
融合出版不断冲击原有的出版格局,出版机构和策划编辑必须迎合时代要求,充分发挥出版资源优势,紧跟5G时代互联网发展新趋势,实现传统图书内容的全媒体运营,加快打造融合出版生产新格局,才可能助推出版机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策划编辑应打破原有出版形态的束缚和路径依赖,但也并非要求出版业完全放弃纸质出版,而是在新形势下实现融合出版。郝振省认为,融合发展不是抛弃所谓落后的传统出版与传统媒体,也不是所谓新兴出版对传统出版的补充和完善,只能是优势互补,劣势互堵;不是此消彼长,有你无我,而只能是此长彼长,一体发展。
在全媒体时代,信息资源的载体传播更加数字化,策划编辑理应在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将传统出版与新兴媒介相结合,在变革中不断增强自身能力,从观念融合、内容融合、技术融合等方面做好融合出版工作,才能为出版赋能,让优质内容破圈。
2. 融合出版背景下策划编辑面临的挑战
随着读者开始习惯使用各种智能终端设备来获取知识,以及各种新媒体平台的介入使知识产品越来越丰富化,纸质图书已经不再具有天然的知识传播优势。人们阅读载体、阅读方式的变化给图书策划编辑带来了极大的生存压力,但不少策划编辑未能跟上融合出版的时代节奏。
2.1 新媒体技术敏感度低
新媒体技术革命给传统出版带来内容和形式的改变,但同时也要求策划编辑掌握与之相适应的新媒体技术。传统的图书策划编辑大多精于案头工作,其传统出版观念与融合出版趋势呈现脱节状态,由此导致对新媒体技术敏感度低,对互联网技术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不少编辑对抖音、哔哩哔哩等新媒体平台缺乏认知。整体而言,图书策划编辑普遍性地忽视新媒体技术在图书内容展现、挖掘读者需求、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重要性,部分策划编辑跟不上现代互联网技术的更新换代,在这种情境下策划编辑很难做出符合融合出版的优秀图书产品。
2.2 编辑工作模式依然传统
新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性介入,全面颠覆了图书策划编辑的工作模式,传统的工作界限也被进一步打破。图书编辑的工作内容有选题策划、知识把控、信息采集、营销策划、资源整合以及技术应用等,其角色定位应以文化坚守者、市场分析者和出版创新者为主。在激烈的技术变革下,相当一部分策划编辑还在遵循固有的图书编辑工作模式,其数字技术开发能力较低,也不太了解融合出版运营模式,由此导致融合出版往往停留在口头层面。
2.3 知识服务能力整体欠缺
知识是根本,服务是关键。由于新媒体传播的特性,读者对知识的需求不再是单向需求,策划编辑的服务对象由以往被动接受信息的读者,已渐渐变为主动参与互动的用户群体。在图书产品的提供上,不少策划编辑一时还难以转变传统出版的思维模式,难以洞察用户新的知识需求,开发的图书或知识服务产品难以与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契合。
3. 融合出版背景下策划编辑角色的转型路径
融合出版是面临全媒体冲击下传统出版业的必经之路,图书策划编辑在全媒体时代被赋予了更多可能性,策划编辑需统筹把握图书内容、新媒体技术应用,以融合的图书产品视角对图书的全生命周期负责,需要通过全方位的角色调整,以更好地适应融合出版新业态。
3.1 转变传统出版思维方式
策划编辑必须充分适应融合出版的发展要求,更好地适应新媒体发展变化,构建融媒体思维格局,探寻新媒体与传统图书的融合路径。
一是具备“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是融合出版的重要着力点,策划编辑要熟悉互联网,并且根据互联网的特性调整产品内容和形式。融合出版时代的策划编辑须具备“互联网+”思维,从单纯的“编辑”角色转变为“全媒体人”角色。“互联网+”思维不再是传统编书、印书、发书的思维,是拥有对图书市场、用户、销售等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义的思维。编辑策划的图书产品要考虑适合互联网阅读终端、数字阅读终端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策划的图书产品要适合互联网的阅读习惯,比如适当减少图书的文字段落,可以选择图文并茂的形式等。同时,策划编辑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挖掘作者资源、寻找读者需求、开发图书选题,综合考虑图书的装帧、设计、定价等如何才能适应线上网店、抖音等新媒体渠道的销售等。
二是具备融合产品思维。策划编辑应构建用户画像,明确界定目标群体,深入分析读者对象的特征,精确把握目标读者的阅读偏好与模式。准确把握“融”的特性,尤其形式上的创新应尽力打破传统出版的桎梏,充分运用融合出版理念拓展传统图书产品的边界,如通过音频、视频、VR、AR或文创产品增加图书附加价值。科普图书《探秘石油:藏在地下的黑色宝藏》在策划之初,确定以青少年读者为对象,在策划过程中明确“图书+视频+文创产品”形式,该书除包含通俗易懂的短视频外,还搭配“抽油机”益智拼装文创产品,深受读者欢迎。编辑在选题策划阶段时,应思考满足读者哪方面的需求,为读者提供什么样的融合产品形式,还要考虑营销宣传等环节应如何创新。
3.2 培养复合型编辑综合能力
融合出版背景下的策划编辑工作内容大幅拓展,其工作难度、要求、标准也有较大提升,这就要求策划编辑具备更加专业、多样的综合性能力。
一是加强新媒体技术应用的能力。随着新媒体与传统出版的深度融合,策划编辑的工作方式朝着智能化、移动化方向发展。融合出版要求策划编辑具备高超的信息处理能力,要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图书数据的采集、挖掘、甄别、统计,同时利用新媒体技术不断创新图书出版形式、拓展图书宣传和营销等,这是编辑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工作的有效途径。石油工业出版社健康科普书《别让湿气伤了你》,编辑联合作者共同创作20余个微视频、30余个短视频,图书以其丰富的融媒体特色受到老年读者欢迎,该书也入选全国老龄办、中国老龄协会向全国老年人推荐优秀出版物。
二是开发多形态知识产品的能力。新媒体作为融合出版不可或缺的载体,助推出版产品从单一图书产品逐渐向多元化产品过渡,如越来越多的图书推出视听版等新形态的知识产品。多形态知识产品交付形式的出现,“必然引起编辑角色的变化,从围绕图书的策划、营销和文字处理角色扩展为以内容为中心、面向多个场景的交付体系设计角色。”
石油工业出版社的《乐死人的文学史》丛书,自2016年出版以来,在不断更新知识产品形式的基础上,每年保持1—2本的新书出版进度,形成“以新带老”的规模效应。2016年图书刚出版时,图书在国内率先引用二维码技术。随着新书的不断出版,图书附加不同的增值产品,比如推出长达两米的特色墙书——《漫画中国文学历史年表》,以时间为轴,年表上面一半是历史事件,下面一半是人物介绍,扫描二维码,还能听不同朝代的文学史故事。有的图书配备690分钟视频课,由大语文团队的名师幽默解读古代文学史,让图书变得更加丰富、实用、有趣。在融合出版背景下,策划编辑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载体,将相同的知识内容进行多角度开发,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知识产品。如一本历史类通俗读物,编辑不仅可以将其制作成电子书,还可以将其制作成有声书,还可制作成微课等。编辑也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传统图书出版的流程进行多元化、多角度、多环节的调整,适应多终端的图书产品出版。
三是成为融媒体“杂家”的能力。融合出版背景下的策划编辑不仅仅涉及传统图书出版领域,还涉及新媒体策划、融媒体营销等环节。出版融合不是传统编辑在高度分工下的单兵作战,而是复合型编辑人才的“一专多能”,优秀的策划编辑不一定是专家,但一定是“杂家”。策划编辑对新媒体的理念和技术要保持敏感和接纳的态度,掌握这些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应用方法,并将其逐步运用到出版工作中,要努力学习新媒体运营知识等,从而“将自身的工作方式与各类传媒的工作系统进行有效整合”。石油工业出版社结合自身出版特色,为进一步推进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传播与推广,策划了《中国石油口述史》。《中国石油口述史》不仅包括图书,还包括纪录片的制作,策划编辑积极拥抱融媒体时代,从传统的图书策划人转变为视频制片人、导演,项目统筹、脚本撰写、创意、拍摄、视频粗剪等都由编辑团队完成,进一步拓宽了传统出版的边界。
3.3 实现知识服务转型升级
策划编辑在融合出版时代要努力提升知识服务的意识,实现从生产图书向提供知识服务的转型。
一是迎合读者需求。传统出版中的策划编辑扮演着知识提供者的角色,是单向的机械化的大规模复制发行。融合出版中的策划编辑被融媒体载体赋予了新的使命,由知识提供者向知识服务者转变。策划编辑除了生产图书外,还通过与读者之间的双向及多向互动以及时提供知识服务。随着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读者正不断参与到知识服务的交互过程中,通过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收获,不断提升读者自身的参与感。基于这样的读者需求变化,策划编辑的服务理念理应随之而改变。
二是推进内容融合。“内容为王”是图书出版最根本的生存之道、制胜之道。面向大众的科普图书在内容主题上体现融合趋势,实现“国学+科学+艺术”“历史+语文+科学”等融合,如在文史类图书中实现科学技术知识与文学、艺术、历史等知识内容的结合。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探秘石油:藏在地下的黑色宝藏》通过漫画大场景的内容融合,让小读者朋友沉浸式感受石油勘探、开发、储运、炼化的全过程,使读者认识石油的“找”“采”“用”全过程,感受石油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拉进读者与石油的距离,更加科学地认识“黑色宝藏”,为中国能源加油。该书获中国化工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24首都科普好书,同步已推出哈文版、英文版、俄文版、西班牙文版等,为助推“文化出海”和深化“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提供助力。
三是延伸图书产业链。出版机构因其具有庞大的作者资源库,策划编辑掌握大量的优质内容资源。在从生产图书向提供知识服务的转型升级过程中,策划应充分利用优质的内容资源,通过主动延伸图书链,充分发挥图书内容资源的价值。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读者习惯于碎片化阅读,不少读者偏爱较短的音视频内容,编辑可以将优质的图书内容通过做成不同的音视频产品形式,如精简版的有声书或解读书可以提供给那些想快速了解图书内容的读者,由此扩大读者群。石油工业出版社围绕图书出版开展“图书+活动+ +研学”系列活动,如出版社策划编辑与《生命母亲河》图书作者在798艺术中心、北京大学等单位开展科普展,与《我的延安情》作者联合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等共同主办征文活动,出版社策划编辑在活动中积累内容资源与品牌影响力,通过不断推进产业链融合,拓展图书IP运营空间。
四是聚焦用户体验。策划编辑为读者“提供信息交互融合的多种知识服务方式,改变了传统读者、编辑、作者的单一线性关系,使之转变为出版方 ( 服务者 ) 与用户、平台的多角色关系。”在知识服务转型升级过程中,策划编辑要根据用户对知识内容的具体需求,如通过建立出版机构的知识服务平台、组建线上知识社群等方式挖掘读者偏好,为具有相同偏好的读者群提供个性化知识服务解决方案。策划编辑应该提高文化产品内容与服务质量,不断创新内容呈现形式、丰富融合出版产品形态,形成出版社的特色和品牌。
4. 结语
在融合出版时代,策划编辑依然是出版业内容生产的生力军,在出版流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出版融合转型离不开策划编辑的积极参与。策划编辑需要突破惯性思维局限,加强对融合发展的认识与理解,积极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变化,逐步实现传统出版和新媒体出版的深度融合,快速完成自身各项素质能力的提升。当然这一切还有赖于出版机构在出版观念、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不断融合转型的改革举措,共同推动图书行业始终保持蓬勃的发展势头。
文章来源: 《文化产业》 https://www.zzqklm.com/w/wy/326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