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留守儿童捐赠闲置物资再利用的策略研究
【摘 要】针对当前留守儿童公益物资分配中普遍存在的需求错配、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等问题,本研究从设计学视角出发,融合可持续设计与服务设计思维,提出一系列的闲置物资再利用的优化路径。良好的物资分配能有效提升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本文旨在为构建更精准、高效、可持续的留守儿童物资支持系统提供创新的设计策略与实践依据。
研究现状
在城乡二元结构深化与人口流动常态化的背景下,中国留守儿童群体规模持续居于高位。截至2023年,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达1199万人,其生存发展困境成为乡村振兴亟待破解的命题。当前物资援助虽持续投入,却存在三大问题。一是需求脱节。同质化捐赠物资闲置率高,例如出现冬衣过季等错配凸显供给与真实需求的断裂。二是系统脱嵌。一次性物资投放占比79%,缺乏循环机制。三是主体脱嵌。儿童被动接收物资,其创造力与自主性被制度忽视,加剧“受助者”标签化心理创伤。因此,对于公益性闲置物品的再利用能有效促进资源分配,有利于社会公平。[1]
设计策略
☆工作坊导入的参与式共创设计
公益性项目更关心“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表达。当前人们对留守儿童的物资援助多以“外部捐赠——被动接收”的单向流程展开,忽视了儿童在使用、选择、改造物资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与情感需求。[2]对此,相关部门可借助“参与式设计”理念,构建一个以儿童为主体、以物资为媒介的共创平台。在实践层面,设计工作坊可以面向乡村学校定期开展“旧物改造”主题活动。儿童可以通过剪裁、拼贴、绘画等方式对闲置衣物、绘本、玩具等物品进行再创造,主动成为设计师,有效缓解其心理被标签化的压力,重建自尊与参与感。
☆基于用户研究的需求驱动设计
传统的公益捐赠机制多依赖组织经验与捐赠意愿,缺乏对用户实际需求的深入调研与数据支撑,导致大量资源错配,使用率低下。相关部门可以使用田野调查研究方法,建立多维度的用户画像模型,对不同年龄段、性别、地域的留守儿童生活背景、物资偏好等进行系统性识别,并引入数字平台作为需求信息的可视化载体,使捐赠方、学校、平台三者之间实现清晰的沟通闭环。
☆闲置物资再利用服务系统设计
相关部门可以以服务设计为框架,构建一套集物资征集、回收、再加工、配送、反馈于一体的闲置物资再利用服务系统,改善当前闲置公益物资管理碎片化、缺乏统一的管理平台、资源流转不畅等问题。结合前述参与式工作坊,工作人员可将部分物资进行再设计或包装,再进行投送,让留守儿童和捐赠者都可在平台查看物品再生过程。
结语
综上,本研究基于对留守儿童群体生存环境与公益援助现状的分析,提出三项具有针对性的设计策略,为构建更精准、可持续的闲置物资再利用机制提供可行路径。
文章来源:《大河美术报》https://www.zzqklm.com/w/qk/35647.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