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中原城市群视阈下河南资源型企业绿色创新驱动发展研究

作者:李俊霞来源:《商业观察》日期:2025-04-08人气:64

2016年12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标志着中原城市群发展要以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为目标,并正式跻身七大国家级城市群之列。中原城市群的稳定持续发展,将对山西省、河北省、山东省、安徽省、河南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这既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路径,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与社会生态文明两者的平衡协调发展,进而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资源环境问题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四张牌”要求,即优化产业结构升级、驱动创新发展、提升基础能力建设、实现新型城镇化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有利于河南省实现“四张牌”的要求。河南拥有众多人口、资源丰富,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同样也不可忽视,例如:水污染严重、雾霾天气频发、农业面源污染等,在有效权衡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时,以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发展,无论是一个国家或者一座城市或一个企业,都要肩负社会责任,需要进行绿色创新转型,尤其是资源型企业作为微观个体,更应做出表率,有效协调好企业经营、社会和谐、资源节能、环境良好的责任。因此,推进资源型企业绿色创新驱动发展,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是其生存之道,也是破解现存困境的有效方法,为实现省域经济和谐发展以及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一、基于GEM模式河南资源型企业绿色创新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

资源型企业,即以某区域自然资源为基础,通过开发、加工相关矿产资源、拓展业务及提供相应服务的企业,其依赖资源的独占性获取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获取巨额利润,这类企业因受到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影响,存在一定的社会负面本部分以 Tim Padmore 和 Henrev Gibson 两位学者提出的GEM 模型为分析方法,结合模型中的六个部分,重点分析影响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的八个制约因素。


资金支持

资源型企业想真正享有绿色创新发展带来的实效,就必须付出成本,尤其是绿色创新转型体系的构建成本,因其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牵扯范围甚广,绿色创新转型使得现有经营方式及技术都需要作出调整,因此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专业人才、相关设备等以保障现有企业正常运营。同时还要加强绿色创新转型专业技能人才的培训,并树立绿色创新转型观念,这些教育成本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技术障碍

目前河南省资源型企业拥有的绿色创新转型技术较国外水平相差较大,国外相关专利技术明显较多,主要体现在技术装备落后、科研创新能力较低、激励机制跟不上等尤其是具有研发创新性的高新技术领域,因涉足不深而造成技术受限,然而,资源型企业绿色创新转型的每个环节都需要高新科研技术保驾护航,一旦绿色转型发展技术跟不上就极大的拖延了其绿色创新转型的进程

人才资源

人才储备、人才培养、人才任用、人才引进等的合理管理,是实现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功的基本条件。由于资源型企业在业务操作的各个环节都涉及到专业技术与人才的参与,特别是资源勘探以及科研技术的研究,这都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顺利绿色创新转型,若企业忽视人才的重要性,不及时储备人才,一旦出现经济环境突变、资源枯竭、企业内部管理失当等情况,都将阻碍资源型企业的绿色转型发展。

政府机制

河南省资源型企业的性质大多属于国有企业,受到一些地方政府的管控,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来自于许多中小企业的财税,尤其是一些拥有富饶资源的西部区域,受到地方政府的过度“保护”,坚决抵制国外的“绿色壁垒”。基于此,政府的过度保护、管控、限制,会促使企业滋生破坏或不严格遵守相关环境标准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资源型企业绿色创新转型的积极性。

市场机制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资源型企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初建-发展-繁荣三个阶段,该时期的经济管理体制以政府参与为主体,干预面较多,造成企业受市场机制调解影响较少,不能有效发挥市场杠杆作用,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在这种影响下,要素价格出现扭曲现象,导致企业反应迟钝难以应对尤其是当今各国都非常重视环保问题,出台各种环保政策,环境成本应被纳入要素价格的考量范围内,一旦要素价格不受控制,出现急剧攀升,一些中小型资源型企业将面临生存危机,对于价格增高带来的负面影响将难以消化,严重阻碍企业绿色创新转型的发展进度。

管理创新

资源型企业的一大特征就是大多建立在资源富集区域,依赖性较强河南省委、省政府基于全省战略性发展考量,分别确立郑汴洛产业带、新焦济产业带、新郑漯产业带以及洛平漯四大产业带,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在推进过程中,当属以郑州为中心的郑洛新焦等地产业集群发展速度快规模较大、经济效益显著、发展程度较高,而其他地区资源资源型企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则处于起步阶段,各面的发展较为滞后,造成河南省资源型产业集聚群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一些资源型企业,无论在管理观念或管理体制上都表现出明显的创新意识匮乏技术设备落后管理体制不完善等情况造成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发展困难重重,从根本上束缚了资源型企业的绿色创新发展。

社会监督

对于资源型企业的发展,大众普遍认为具有危害环境的负外部性特征,因此社会各界的有效监督与管制显得十分必要,无形中对企业的一些不当行为设置了关卡。虽然社会监督河南省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监管力度,并有一定成效,但在参与度、执行力和信息公开化程度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另外,相关法律法规不尽完善,也给不法企业提供可乘之机使高污染、低效能、低产出企业获得了滋生土壤。

环境补偿

目前,河南省出台了一系列环境补偿政策,如2017年出台的《河南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2010年出台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水环境生态补偿暂行办法》等,在实施过程中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出现一些问题,如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公众参与度不高、缺乏完善的实施措施及管理办法等,并未形成一套系统完善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要素价格和环境成本两者并未实现真正的协调统一。

二、中原城市群下河南资源型企业绿色创新驱动发展必要性分析

资源型企业绿色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中原城市群崛起进程

中原城市群的快速良好发展离不开资源型企业绿色创新转型的支撑,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双碳建设政策的提出为中原城市群崛起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两者并非矛盾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全面协调平衡的战略选择。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宜的城镇居住条件为中原城市群崛起,及经济稳定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资源型企业绿色创新驱动发展是富民强省的客观要求

资源型企业绿色创新驱动发展是符合国家生态环保政策的要求,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放眼到省域经济、城市群发展也是实现富民强省的客观要求。通过不断协调生态环境、工业生产、城市生活三者之间的平衡,进而推进城市群建设的平稳发展。

三)资源型企业绿色创新是中原城市群实现生态环境优良目标的现实选择

城市群的建设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其衡量指标之一就是生态环保指标,资源型企业应不断强化绿色创新技术,调整生产方式,拓展延伸产业等,快速实现绿色转型,为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做出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双碳建设目标政策的指引下,应认识到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需要结合中原城市群发展各个阶段特点,采用有效措施及策略,及时调整反馈相应信息,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三、中原城市群建设中河南资源型企业绿色创新驱动发展对策

(一)政府层面

政府应加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力度,根据资源型企业现状及社会环境发展问题,及时调整政策法规,给予相应环境保护成本补偿政策,以支持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进而形成环境保护机制。其次,统一资源型产品绿色标准,并加强监管力度,形成相应政策法规。最后,加大支持引导力度。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以利益为中心,而市场是调节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点,因此资源型企业应协调好政府、市场、企业自身三者之间的关系。政府应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给予企业足够的自主发展空间,而非直接参与控制,倡导从多方面引导企业树立环保意识,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及趋势,企业及时调整战略目标,逐步发展,寻求利益最大化。同时鉴于各区域资源不平衡,优势各异,针对资源赋存量少的区域,政府应加大对当地资源的保护力度,杜绝各种环境污染,过度消耗资源等问题的进一步发生。

(二)企业层面

 资源型企业应构建契合于自身特点,符合当地经济发展规律的绿色创新转型体系这将大大提高其转型速度及质量。结合教育培训机制,将企业绿色创新转型思维深入到企业各个部门及人员的思想中,形成统一的奋斗目标,增强创新意识及创新措施。另外,通过配备相应的人才储备和激励制度,不断挖掘优秀人才,壮大人才队伍。对于依靠自然资源发展粘度不高的资源型企业,应通过引进并创新先进的绿色技术及管理方式,适应市场发展需求,避免因资源枯竭而无法生存的困境。

(三)社会层面

生态环境问题已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作为终端消费者,更应该树立绿色消费意识,形成循环消费理念,将一些不可再生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可专门选择一些可循环、可再生资源进行重点消费,降低资源的过度消耗。另外,鉴于有些企业社会责任担当力不够,政府监督监管不到位,很容易造成企业出现“寻租行为”,造成这种情况,大多主要是因为政府监管不力或不作为、相关政策法律不完善等,因此需要第三方社会群体参与到监管过程中,发挥群众监管效力,通过舆论施压、提出建议等方式,促使资源型企业快速调整产业机构及相关技术实现绿色转型模式。

  (产业结构层面

资源型企业在进行绿色创新转型时,应采用多种产业发展模式,可将纵向产业分工的演进和横向产业分工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将金融、信息、物流等这种助推产业发展的潜在动力资源给予更多关注,综合运用,加强行业间的凝聚力,增大经济效益。首先纵向层面主要集中在延伸并拓展企业的产业价值链,积极引领下游相关资源型产业发展,通过重构整体业务运营,聚焦开发优质自然资源环境资源等相关资产,实现资源共享,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能耗的目的。通过引进新技术,转型生产模式,提升副产品生产效率、产量、销量及行业水平,不断增加产品附加值,带来产业效益增值。其次,横向层面,主要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石,通过不断培养和挖掘新兴替代产业链,应用新技术,整合优质资源,降低资源企业对单一产业的依赖,不断分散经营风险大力促进区域经济增长速度。为使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大力发展环保等相关产业建设尤为重要,结合环保政策方向,鼓励资源型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拓展业务边界,创造经济效益。
  (五)环境风险评估层面

环境风险评估包括银行贷款决策,政府政策和相关担保机制。首先,银行贷款决策,企业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效益对企业的影响,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两者需进行全面细致的风险评估,特别是发展绿色创新项目贷款的企业,只要其具备相应资格,政府应大力扶持,或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如政府信贷或担保、政府奖励、财务贴息、税收优惠政策),推进项目的实施,增加项目盈利收益。另外,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对资源型企业绿色创新发展至关重要,从根本上节约企业成本,让企业更容易受到银行信贷支持,最终推动整个社会经济朝着绿色创新方向转型发展。其次,政府政策,其中税收减免政策虽能给企业带来实质性的利益,但在推行过程中容易因企业内部监管不到位,隶属关系模糊等因素影响,出现政策落实无法落地,企业并未真正享受到政策的优惠。因此,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存在的各种偏差,进行纠正,达到政策落实到位,资源型企业真正获益的效果。一旦企业能够切实享受到优惠政策时,就可以降低企业资源环境保护资金的成本支出,减少资源过度消耗、规避环境污染、逐步达成绿色良性循环发展的目标。最后,构建完善的担保机制,促进资源型企业项目朝着低碳经济、节能环保、绿色生态方向稳步发展,以此来分散绿色信贷所面临的信用风险。


文章来源:  《商业观察》   https://www.zzqklm.com/w/jg/125.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