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文生态观的时代意蕴与创新发展研究
引言 由于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持续发展与变迁,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危机已经对人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严重威胁,人们不得不深刻反思人类可持续发展与自然循环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步入新的发展时期,中国人民对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日渐迫切,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以及美丽中国建设的高度出发,着眼于全球人类文明永续发展和生产实践,创新发展了我国古典诗文中的生态智慧,形成了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指明了科学方向。
一、中国古典诗文中的生态观
(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自然观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阐释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理论,主张人与自然的同一性,认为人做为自然界的一份子,应该顺应自然规律,遵从自然法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和谐,《论语》记载,“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意思是天意无需表达,但四季轮序、万物生长不断,阐明了自然现象是天意表达这一自然规律。《荀子·天论》有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说明自然运行有本来的规律,不会因为某个人的出现或者消亡而改变。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初表达出现在《周易》中“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北宋的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这一说法“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古天人合一。”此处的“诚”为天理,也指圣人所达到的道德境界;“明”指人对天理的认识与求知。“因明致诚”是指人可以通过孜孜求学而认识世界、感悟天理、通晓天道规律;因诚致明是指因通知天理而能全面深入认识客观世界,到此这种境界就可谓天地万物一体了。“道法自然”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行事,不能把人的意志强加于自然之上。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该思想,庄子认为自然规律运转不停歇,世间万物才得以生长繁衍;圣人不断探索客观世界的步伐没有停歇,故能吸引四海之内的人拥戴归顺。庄子将自然运行的规律和人心向背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
诗词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始终生意盎然,自《诗经》起有咏叹风物、记录四季轮序、表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诗作流传至今,它们如历久弥香的纯酿在润泽读者心灵的同时,也激发着人们的生态意识。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卷;先秦民歌也唱出了楚人与沧浪河水的密切关系“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使读者仿若看到诗人与敬亭山情感上交流,体会到了诗人对天人合一的终极理想的追求。这一类古诗词中描绘了自然万物之间的和谐共生、安逸静穆的生态图景,表现了人与多样生物之间的和谐之美。
(二)“取用有度”“以时禁发”的绿色观
在对于自然资源的取用消耗上,古人主张“取之有节、用之以度”,并且制定“以时禁发”的国家法律,以此实现“时”的作用。《周易》认为“天地节而四时成”,“节”是自然本性,正因此本性才四季分明,交替有序。老子的观点“知足之足,常足矣”,强调人对自然资源应节用寡欲,人只有克制过多的欲求,才能时常得到满足。为了自然资源能永续充盈,古人强调“用养结合”。孟子有书云“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告子上》)。《淮南子·主术训》中记载着“孕育不得杀,壳卵不得采,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其年不得食。”指导人们正确消耗和养护自然资源。
管仲确立“以时禁发”理念,此观点是指根据时节规律,规定对动植物等资源进行开发与封禁,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表达了对该理念的支持。荀子对该思想进行了精进,他说“草木荣华滋硕之,则斧斤不入山林”,并制定了王者之法:“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 规定按照各自的季节对林木湖鱼进行禁止或开放使用。这种“时禁”的生态保护思想在唐诗中也有体现,白居易以“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策林二》)指出自然资源有限和人类需求无限的矛盾,并发出了“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呼吁。诗人王建通过“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寄旧山僧》) 传达出自己对于动物的怜悯之心和保护意识。
“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如果有节制地取用资源,就会时常得到满足,反之,自然资源就会越来越匮乏。人类依附自然而生存,若人对自然的索取与天时不符,必将遭到自然的惩罚。这是中国古人在生态保护上的超前哲思,是现代绿色可持续发展观的文化根基。
(三)“万物一体”“生生之道”的系统观
中国古人强调 “万物一体” 的哲学思想,认为世间万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万物一体”观点起源于老子的“万物得一以生”,老子认为,人与自然万物密切相连、共融共生。“万物一体”的观念最早由庄子提出,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该思想发展到宋代,典型代表是。张载的“民胞物与”,他强调众生平等、仁爱万物,其核心也是“万物一体”论。王阳明把“万物一体”观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他在《传习录》中指出“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他认为,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些,整个社会就会凝聚成既秩序井然又相亲相睦相合的整体。
“生生之道”为宋明理学的思想基础。《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生”即为生发、创造的意思。“生生之谓易”,此处“生生”就是持续不断地生命创造。程颢曾言“万物之生意最可观”“天地以生为道”,李白也曾写诗说“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这些古老而深刻的文字都在向世人传递“生生”之理,表达“大自然是生命之母”的意识,一切生命源于自然,人因自然而生,自然也会因人而枯荣,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生命共同体。
(四)“和合共生”“天下大同”的宇宙观
“和合共生”是中华文明统一性和包容性的表达,该思想的代表性观点是孔子所提出的“和而不同”,孔子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国自古以来秉持“以和为贵”“美美与共”,希望“天下为公”“和衷共济”,期盼世界各国能“睦邻友好”“协和万邦”,这些思想是华夏民族为人处世的态度和主张,是中国人民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始终坚持的原则。
中国人追求和谐的生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人与人的和谐之道,“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进水中鸥”是人与动物的和谐之道,“想看两不厌,独坐敬亭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之道。中国古人也向往邦国四海一家,“天下大同”,最高理想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也是《礼记》所述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二、传统生态观的时代意蕴与发展
中华5000年灿烂文明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和谐生态画卷,体现着中国古人的自然道德理念,彰显着先贤的宇宙观、生态观和仁爱万物思想,在当代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也具有现实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以“道法自然”为基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生态观
当代生态文明思想中最根本的理论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思想是对中华传统生态智慧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继承与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关系愈发紧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肆意伤害最终都反馈到人类本身。习近平曾强调:“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我国立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坚持辩证思维,在创新和发展我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基础上,以建设“美丽中国”“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为目标和愿景,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时代议题,人类文明要想发展下去,需要寻求人与自然和平相处之道,构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格局,形成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想。该思想要求人们在面对自然界时,既要敬畏、尊重自然,更要顺应、保护自然。而对于如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之道,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已经给我们指出了方法: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自然环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二) 以“取用有度”为本建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观
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这两句诗是说鱼和鸟类都会遵循自然规律,追寻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用以惊醒现代人类应该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协调处理好新时代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人类应如何打造宜居之地,党的十九大报告给出了实践之策: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一观点被称为“两山理论”,它也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观点,此观点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我国绿色发展观念。2023年7月,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讲话时再次强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习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质量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根植于古典诗文中“以时取物”“节物利用”等生态智慧,揭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真谛,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是节约资源。习近平在讲话中说到:“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他还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明确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重要的要求便是舒适美丽清洁的生活环境,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也是希望我们的后代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为了实现这些设想,就必须以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来保护自然,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保护、利用和禁止统一起来,形成可持续绿色发展观。
(三)以“万物一体”为纲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系统观
首次提出“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议题的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向自然维度上的延伸。2017年8月,在原5大生态要素的基础上补充了“草”这一生态元素。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进一步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再次拓展了生命共同体概念。“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论与与中国传统文化“万物一体”观是相互融通的。正如中国传统文化太极五行观认为的:“金木水火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循环不已。”自然元素之间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用现代自然要素解释便是: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对自然的治理要从全局的角度寻求解决之道,以系统思维方式来看待自然环境,以包容、贯通的态度对待自然系统内多种元素,坚持全面养护、综合治理。
(四)以“天下大同”为标“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生态全球观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唯一的家园,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球公共事业,共建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习近平总书记秉持人类胸怀,坚定长远眼光与大局观,他指出:“生态问题无边界、无国界”“环境保护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同时他向全球倡议:共同保护地球家园,共同医治生态环境,共同营造和谐宜居地球,让自然生态能休养生息,让人人都享有绿水青山。2023年4月10日,习近平在广东湛江市湖光镇金牛岛红树林片区考察时指出:“要坚持绿色发展,一代接着一代干,久久为功,建设美丽中国,为保护好地球村做出中国贡献。”有关全球生态问题的论断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为“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个时代课题立足于全球和平与发展,秉持和创新了中国传统“和”文化,主张不同文明“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向往“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既促进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也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
三、结语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古代传统生态文化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文化之源和理论根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人类不负自然,自然定不负人类。善弈者谋势,善治者谋全局,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站在我国人民和全球人类长远发展的高度,系统阐释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秉持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正确进程,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科学指南,为世界环境治理和人类文明永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思路。
文章来源: 《文化产业》 https://www.zzqklm.com/w/wy/326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