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走出去外宣政策背景下博物馆藏知识推介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博物馆,是一个很好的展示中华文明的窗口。在这里,我们抬头可见千年历史流淌而过,俯首可触万类文物印染岁月。中华文明璀璨如星河,其中耀眼的明珠数不胜数。明珠虽璀璨流光,亦需要有人拂拭尘沙。本文旨在文化走出去外宣政策背景下如何构建博物馆藏知识推介学习平台的构建及如何开展相关应用的研究。
一、博物馆藏知识传统推介方式与新型推介方式的分析
对于国内博物馆来说,馆方大多采取馆内陈列展览、报纸广播、电视节目、互联网及周边原创产品等方式。而除了传统宣传推介方式,互联网也是博物馆宣传推介之路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2024年3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统计报告》)。《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较2022年12月新增网民248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此前,法新社刊登报道《报告显示:全球社交网络用户近50亿》(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当前有48.8亿人活跃在社交网络上,占世界总人口的60.6%。
2023年,淄博、哈尔滨等城市在网络上“爆火”,直接带动当地GDP飞速增长;2021年,美食内容创作者李子柒在网络上“爆火”,同名网店产品销量在相关排行榜单上遥遥领先;2017年,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网络上“爆火”,直接掀起了一股“全民背诗词”的浪潮。
由以上事实可以得知,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部分人民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了。地球,这颗全体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已经彻底被互联网变成了“地球村”。
自2017 年至今,由于读者群体流失、纸张印刷成本增高等各种原因,国内已有多家纸媒停刊休刊。资料显示,2013年郑州关停了所有报刊亭,成为我国第一个没有报刊亭的省会城市;2008年北京报刊亭数量超过2500家,2013年仅剩不到1500家;曾经上海有近3000个东方书报亭,但仅仅在2018年,就关闭了2800多个……再放眼国际,意大利一机构称,过去20年里,意大利报刊亭的报纸销量下滑了约90%,三分之二的报刊亭已陆续关闭,如今仅剩下约12000家还在勉强支撑。
由以上数据可知,在如今这个网络流媒体“称霸一方”的时代,传统纸媒、广播电台、分发传单这样的宣传方式很明显已经落后于时代了。包括博物馆在内的任何领域、任何行业,提到宣传推广,大家都会第一时间想到运用新媒体方式传播。
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言:“今天,仅仅依靠陈列展览吸引观众,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博物馆的发展和观众对博物馆的需求,需要通过市场营销增加博物馆的社会竞争能力。”而互联网,就是宣传推介市场中最锋利的一把宝剑。
对于大众来说,学习接受博物馆藏知识内容的难度不小。博物馆藏相关知识内容门类繁多、所涉及的时间跨度极大。接下来笔者将以瓷器这一类别的文物举例说明。在我国,瓷器历史悠久,品类众多,用途广泛,暂且先不考虑其形成过程、釉色等方面如何用英文表达,只单单命名这一件事就十分复杂。不同的器型有不同的术语,我们不仅要掌握其中文名称,还得掌握其英文名称。因为英文是如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而想要文化走出去,我们必须使用好语言这一工具。
如何让更多人掌握博物馆藏知识?如何让更多人可以用英文介绍博物馆藏文化?这是当今新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宣传工作者应该思考的两大问题。
二、近几年博物馆为扩大宣传所采取的方法探究
近几年,博物馆为扩大宣传所采取的方法主要有推出与博物馆相关的原创产品、参与电视节目、与多馆联动举办流动展览、举行文博相关社科活动、提高网络平台博文更新频率及增加网络平台博文更新内容种类等多种方法。
1. 蒸蒸日上的博物馆“周边”原创产品
经过过去十多年的发展,博物馆“周边”原创产品的种类已经达到了上百种,常见的品类有:书签、印章、冰箱贴、水杯、笔记本等。近几年,“周边”原创产品的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日常生活用品和文具用品这两大类了,许多博物馆都推出了和自己博物馆或馆藏文物相关的雪糕。在此论文中,笔者将以“印章”为例为大家介绍博物馆“周边”原创产品在博物馆藏文化宣传推介方面的作用与影响。
近年来,对于部分当代年轻人来说,在参观各景点、各博物馆时,都会跑到印章附近去盖章。对此,有人戏称“以前的人们喜欢集邮,现在的人们喜欢集章”。印章的图案一般包括景点的外观结构、特色建筑、名称艺术字等,数量品种繁多,图案优美,接下来笔者将以故宫博物院的印章为例介绍具体情况。粗略估计,故宫博物院共有上百个多个印章可供游客收集盖章,其中包括“九龙壁”章、“十二生肖及甲骨文”章、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章等,值得注意的是,博物院里有些章为消费章。
对于部分游客来说,印章等原创“周边”产品是博物馆吸引他们的原因之一。对于博物馆来说,印章等原创“周边”产品就是一条促进博物馆与游客良好联系的桥梁。
2. 文博探索节目
近几年,文博探索类节目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喜爱。其中较为典型的节目有《国家宝藏》《中国国宝大会》《古韵新声》等。在此论文中,笔者将以《国家宝藏第一季》(以下简称《第一季》)为例为大家介绍文博探索类节目在博物馆藏文化宣传推介方面的作用与影响。
故宫600年之际,故宫博物院联合八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以《国家宝藏》为题举办一次特展——每个博物馆只选出一件宝藏入驻特展。《第一季》就是在这样的机遇与背景下应运而生。《第一季》通过“国宝守护人”对文物及其背后故事的讲述,让观众走进博物馆,走进文物,让观众懂得了如何欣赏文物,让观众了解了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
对于许多人来说,博物馆里的讲解远远没有电视节目带给人的印象深刻。有了前期从电视节目中学到的知识作为基础,游客在博物馆中看到真正的文物时会得到更多的知识和更深刻的印象。
3. 多馆联动合作模式下的流动展览
馆藏文物主题展览是博物馆宣传的常见方法之一。而博物馆流动展览则是结合了多家博物馆的藏品,将多家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推广给社会的方法。在这种多馆联动合作模式下,多家博物馆的文化得到了宣传,对于游客来说,观光游览的成本也得到了降低,同时,这种较常设展览而言更加灵活的展览形式也促进博物馆宣传推广事业的发展。以下为两个多馆联动合作模式下的流动展览的实际案例。
①国内博物馆之间相互合作
天津博物馆“粤彩斑斓——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广珐琅特展”为近年来该馆首次跨境引进,也是2024年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广珐琅展览中国内地巡展项目首站。这场展览分为“寻美岭南”“博采共融”“包罗万象”“奉旨成做”“远渡重洋”五个单元,展出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和天津博物馆所藏180余件馆藏珐琅精品。
②国内博物馆与国外博物馆之间相互合作
“传心之美——梵蒂冈博物馆藏中国文物展”首次将梵蒂冈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带回中国展出,策展团队从梵蒂冈博物馆的藏品中精选出78件展品,涵盖了天主教艺术、佛教艺术和世俗艺术三个方面。在此展览中,故宫博物院提供了与梵蒂冈博物馆展品相关的文物12件共同展出,其中包括两件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
4. 文博社科活动
对于大多数参观者来说,实际参与到文博社科活动中带给人的印象远比浏览性参观更加深刻,真实的活动体验可以让参观者吸收到更多的知识,与此同时,这些活动会提升博物馆的知晓度与口碑,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从而达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最炫民族服饰秀是首都博物馆于2023年5月6日举办的一场社教活动。通过这场活动,游客可以通过创意服饰走秀和最炫解说秀两个环节了解我国各民族的服饰文化,提高自身审美情趣,丰富自身精神世界。
三、基于文化走出去外宣政策背景下博物馆藏知识推介平台的构建方法
基于前文,我们可以知道网络平台在宣传推介方面的重要性。建设博物馆藏知识推介学习平台时,不仅要注重宣传和博物馆相关的内容,还应该科普大量文博相关知识。如今,对于许多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来说,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渗透至生活的方方面面了,相当数量的同学习惯于无纸化学习模式。经过调研发现,目前市场上的学习软件、学习资料数量繁多,但质量良莠不齐,而且其中部分软件与资料并不是免费的。综合以上所有信息,笔者认为一个好的博物馆藏知识推介学习平台应当具有以下五点特征:内容系统、丰富且富有层次,形式多样化,学习反馈机制良好,多学科交叉,增加实践性较强环节的数量。
1. 内容系统、丰富且富有层次
对于博物馆藏知识,不同人的掌握程度亦不同。此平台包含内容应当照顾到绝大多数人。鉴于部分读者没有什么理论知识基础,但对相关知识兴趣浓厚,此平台可以先更新新手入门级内容,重在科普基础知识,讲解术语,让读者先对相关知识建立起较为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之后可以逐渐加大平台内容的覆盖面并提高内容的更新频率和难度,让越来越多的读者都可以从其中找到适合自己且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学习。
例如,在介绍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时,可以先介绍各个朝代最具特色的服装,如宋朝的褙子,明朝的马面裙,清朝的旗装等。在读者们了解了一些知识后,再详尽地阐释每一个朝代的服饰文化。同时,在内容设置方面还可以与时俱进,与现代时装相结合,这样一来,读者们既了解了古代文化,也学习到了文化的传承。
此外,在内容设置方面,此平台应该尽量扩大知识覆盖面,除了博物馆介绍、文物介绍、历史人物介绍等常见博物馆藏相关话题,还可以加入文物修复手法、学界著名人物等方面的内容,内容的丰富详实可以让读者了解得更加全面。
2. 形式多样化
此平台的建设,旨在宣传推广博物馆藏相关知识,除了常见的文章讲述、视频讲解,还可以运用更多种类的宣传方式。例如:趣味谜题游戏、博物馆原创日历等。
趣味谜题游戏的形式,除了常见的微信小程序或者单机游戏等形式,还可以与博物馆合作,将当下很受欢迎的“剧本杀”等游戏元素融入其中,让读者在这种寓教于乐、寓学于趣,化教于心的氛围中将知识消化。例如:2024年甲辰龙年之际,位于“中国龙灯龙舞文化之乡”的铜梁博物馆推出了《神龙飞天》剧本杀沉浸式互动体验活动。此活动依托于铜梁博物馆常设展览,将馆藏文物与游戏趣味相结合。活动中,参与者可以身临其境地在剧本构建的世界中探索知识。
此推介平台可以推出原创文博剧本,将具体的文物与其背后的文化知识结合起来,还可以适当增加虚拟人物以辅助情节的推动。读者成功通关每个剧本小任务后,都会获得奖励,以此激励读者(或称为玩家)不断闯关,不断了解更多的文博知识。随着平台不断发展更新,日后还可以推出同名手游,这样一来,读者与玩家的身份界限就真的逐渐模糊了。读者(即玩家)在一步步解密的过程中不断接受、不断学习新知识。甚至在发展后期,平台还可以与博物馆合作,共同推出大型剧本杀活动,活动地点就设置在场馆内部,游客可以身临其境地参与其中。
除了寓教于乐的解谜游戏这种形式,平台还可以与其他博物馆、博物院或研究院合作共同推出文博周边产品。现如今,许多博物馆都推出了自己的原创日历,馆方人员将一些博物馆藏知识印刷在日历中,购买者可以在日历中欣赏到文物的精美图片、文物相关介绍甚至英译等知识。由陕西历史博物馆专家学者联合《故宫日历》原班编辑团队,历经一年时间精心打造的陕西的首本文物日历——《陕博日历》就是一个很好的、很典型的例子。《陕博日历》的内容包含365件精品唐代文物与中英文双语简介。购买者可以在每天翻日历时,顺便学习一个小知识点。
3. 反馈机制高效、良好
其实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推介学习平台都存在学习反馈机制不完善这个问题。读者们也许可以在平台中学到很多东西,但没有办法和其他读者或主讲人进行交流,如果有疑问,也不能及时得到解决。长此以往,并不利于读者们对于博物馆藏知识的学习。就像学校里的老师在传授课业后会布置作业一样,有反馈才能让学习者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与掌握程度。
若想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平台负责团队可以建立沟通群聊,定时举办线上研讨会,鼓励参与者互相提问,同时,主持人还可以定期组织大家进行问题互动。除了举办研讨会,还可以设置电子信箱,若是任何人任何时候有任何疑问,都可以随时提问。
4. 多学科交叉
要想讲好文物故事,就得结合多学科知识。历史学、博物馆学、社会学、美术等多学科的知识均可与讲解文物结合起来。例如,如果想讲解好中国古代著名画作《韩熙载夜宴图》,讲解者不光可以介绍画作的艺术构图、整体造型、线条走向、人物刻画、色彩运用,还可以介绍文物背后的故事。画作中的主角韩熙载为什么会举办这样一场宴会?这场宴会的目的是什么?与会人员和他关系如何?分别是什么身份?韩熙载的内心世界是否可以通过画作而得到进一步的解读?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人物的所作所为有什么影响吗?这幅画对后世解读当时的历史有什么帮助吗?如果将以上种种疑问都讲解清楚了,相信许多读者可以通过这幅画作收获多学科相关知识。
5. 增加实践性较强环节的数量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博物馆藏知识推介学习平台,此平台可以给读者提供大量的理论知识,但是无法提供许多实践机会。学习博物馆藏知识,绝对不可以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必须亲身走进博物馆中去实践。因此,平台负责团队可以积极与各地博物馆联系,争取可以达成长期合作的关系。同时,平台可以与博物馆合作推出志愿者培训课程,在读者们有了一定博物馆藏知识的基础后,可以尝试接受志愿者的培训,以此成为拥有大量实践机会的志愿者。
文章来源: 《文化产业》 https://www.zzqklm.com/w/wy/326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