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视角下辽宁火车站名称分析
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曾认为,语言是文化,文化在语言中表述,语言是由文化所规定的,人们不仅利用语言进行交际,还利用语言来分析外部世界。语言承载着社会文化,且贯穿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样的,社会上用文字所表达的语言,其背后也会反映出一定的文化。自近代以来,东北地区的发展始终围绕着铁路进行。在知网中以“火车站”、“社会语言学”、“语言景观”为关键词,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后发现,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对于火车站名称进行分析的文章仅有《社会语言学视角下黑龙江省火车站名分析》一篇文章,但是以“社会语言学”、“车站”为关键词在知网上进行检索后可以发现,相关文献的数量庞大,且研究对象较多,如:地铁站名称、公交车站名称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在整个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对于各类车站的名称内容较为丰富,涉猎范围较广,对于地铁站站名的研究如杨洋对于昆明地铁站名称进行的简要分析;对于公交车站名称分析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章为刘殿旭对于大连公交车站中蕴含的辽南水文化进行的分析。相对之下,对于火车站名称的分析无论是从研究对象的广度上,还是在研究内容的深度上都不及其他类型车站的社会语言学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相较于地铁站与公交车站,火车站在近年的铁路业的发展中产生了一定的变化,有的车站被撤销、有的车站进行了更名,语料收集上的困难造成了对于火车站名称语料在数量上不是很丰富。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为辽宁省域内各个层级的火车站名称,其语料的来源为辽宁省交通厅与高德地图、火车12306等软件提供的数据支持。辽宁省被誉为“共和国”长子,辽宁省的产业主要以工业为主,其生产与输出的产品也以重工业制品为主。正因此,其需要大量的运输线将工业产品运输至省外。因此,其铁路延伸至其域内村镇级行政区,截止2022年,辽宁省的铁路总里程已经达到了6733公里。辽宁省的铁路密度为全国平均铁路密度的三到四倍。按照使用情况来看,在辽宁省域内的火车站能在铁路12306软件上能查询到的共192座,其数量高出全国火车站平均数量30多座,可见辽宁省的铁路工业文化资源丰富,众多车站的文化内涵还有待开发,本文就通过对辽宁省域内的各个层级的火车站名称进行社会语言学分析,以此发现火车站名称中所反映出的辽宁省地理、文化、经济情况,并为辽宁省“文体旅融合”的发展战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辽宁省火车站名的语音特征
辽宁省具有沈大铁路、沈丹客专、秦沈客专、沟海铁路、京哈铁路(辽宁段)、沈白高铁、京沈高铁等接近二十条铁路线,“中国铁路12306”软件上公布的火车站192个。对辽宁省火车站名进行语音分析,主要从音节特点以及平仄特点两个方面出发。
(一)音节特点
在辽宁省火车站名中,其命名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专名+通名”、“专名+方位词+通名”,且通名部分全部为“站”其中,专名部分是根据当地的情况不同而各具特色。在本小节的研究当中,为了使调查与分析的结果更加的直观与简洁,研究的对象缩小至火车站名的专名部分或“专名+方位词”部分。下面就通过对辽宁省火车站名称的音节特点进行分析,以求得出其特征。
本小节,对辽宁省火车站名称专名部分进行了数量统计。其中,其音节数量类型具有:双音节、三音节,以及四音节三种。从车站数量和占比出发,可以发现,专名部分为双音节的车站数量为72座,占比为36.73%;专名部分为三音节的车站数量为114座,占比为58.16%;专名部分为四音节的车站数量为10座,占比为5.11%。不同的音节的火车站名称数量差异显著。具体的数量与占比情况如表1.1所示:
表1.1辽宁省火车站音节、名称统计表
音节形式 | 车站数量(座) | 占比(%) | 举例 |
双音节 | 72 | 36.73 | 海城、鞍山、沈阳、本溪、大连、抚顺、辽阳、小市 |
三音节 |
114 |
58.16 | 葫芦岛、牛河梁、锦州南、锦州北、沈阳南、沈阳北、丹东西、通远堡、大红旗、马三家、苏家屯、沙河口、瓦房店、营城子、熊岳城、鲅鱼圈 |
四音节 | 10 | 5.11 | 姚千户屯、乌兰木图 |
注:表1.1为自制表格
由表1.1可以看出,辽宁省火车站专名部分在不同音节数量的分布上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其中,以双音节与三音节居多,它们的占比分别为,36.73%与58.16%,这两种音节类型的火车站专名占到火车站专名总数的94.89%。可以看出,双音节与三音节专名在数量与占比上占有绝对优势。在心理语言学研究当中的STM短时记忆理论经常被用语词汇音节的分析当中,该理论认为,人们进行记忆时,可以将记忆的能力与阶段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长期记忆与短时记忆,而在短时记忆当中,人们对于不同的组块数量进行记忆的时间都有所不同。其中按音节去划分组块,最佳的组块数量为3±1个。也就是说两至三个音节的字符数数是最容易被记忆的,但实际上,音节或组块数量越少,人们进行记忆的效率也就越高,这一点就体现在了各个音节的火车站数量与占比上。
(二)平仄分析
在汉语语境下,对于平仄方面的分析始终占有主要地位,从古至今,人们对于词语的选择都会有音韵平仄方面的考量。辽宁省火车站名称作为中国语言系统的一部分,在进行火车站命名时也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根据表1.1提供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统计与分析,在辽宁省火车站的双音节专名中,全平声的有33个,如“辽阳”“南芬”等、全仄声的有12个,如“抚顺”“大巴”等、平仄相间的有27个,如“大连”“沈阳”等;在辽宁省三音节专名中,全平声的有36个,如“营口东”、全仄声有2个,如“抚顺北”、平仄声的有76个。如“北票南”;在辽宁省火车站的四音节专名中,全平声的有两个,如“姚千户屯”、平仄声有8个,如“广宁寺南”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双音节还是三音节、四音节,平仄音的数量都是占有优势的,并且这个数量优势会随着音节数量的增加而不断扩大。在全仄声方面,我们能够看出它的数量不及全平声与平仄声,并且全仄声专名的数量随着音节数量的增加而不断减少。而形成上述平仄分布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条:第一,受到中国诗词文化的影响,在街道名称或火车站的选词命名时都会考虑其音韵因素,汉语以“抑扬顿挫”为美,因此,在选词用字时更加偏向平仄相间;第二,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都会受到言语交流规则所影响,有时为了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会将词语进行缩写或制造简称,火车站名称作为具有高导向性与实用性的用词,交际原则就要求它们具备高效率的交际能力,也就是说,在交际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发音上的阻塞,因此,全仄声的数量会远逊于全平声与平仄声。
二、辽宁省火车站的命名理据
辽宁省火车站的命名方式与其他省份的火车站命名方式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受到其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影响,也呈现出了不同的风貌。下面就对辽宁省火车站的命名理据进行分析。
(一)以少数民族文化命名的车站
辽宁省境内少数民族颇多,其中尤以满族、蒙古族为最多。因此,部分火车站的命名受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如“喀左”实际上是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的简称,其中“喀喇沁”在汉语中的意思为“守卫者”。又如“巴图营”,“巴图”的意思为“勇、勇敢的”。还有“乌兰木图”,其汉语意思为“红色高山”。
(二)以地名通名命名的车站
在辽宁省境内,以地名通名命名的车站数量较多,且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以“堡”进行命名的车站有“林盛堡”“祁家堡”“通远堡”等;以“屯”命名的车站有“皇姑屯”“苏家屯”“许家屯”等;以“店”命名的车站有“瓦房店”“普兰店”“亮甲店”等;以“子”命名的车站名称有“周水子”“营城子”“石桥子”等。“堡”“屯”“店”“子”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以此命名可以使游客快速识别该火车站的大致地理位置。
(三)以地理特征命名的车站
辽宁省地理面貌丰富,其具有多种地形、地貌以及水文系统。其中以地形、地貌进行命名的火车站名称有:“青堆”“岫岩”“鞍山”“灵山”“盘山”“花博山”“五女山”“连山关”等,从中我们可以大致得知该地的地形为丘陵。以水文系统进行命名的火车站名称有:“浑河”“凌源”“沙河口”“庄河”“庄河北”“绕阳河”“泥河子”等,从中可以使游客得知该地是处于河流附近,但也有指向不明的车站名,如“本溪”,这里不是指溪水,而是本溪市北侧的“杯犀湖”的一个谐音。
(四)以周边工业建筑命名的车站
辽宁省工业起步较早,其具体的工业化时间可以追溯至近代,尤其是重工业,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因此,辽宁省工业建筑在全境都有所分布,且密度较高,在建国初期一个镇或一个城市的配套设施,都是为一个工厂进行服务的,为了进行工业原材料以及工业产品的运输,自然也会借助铁路的运力。在辽宁省,以工业建筑进行命名的火车站如:“碱厂站”“大石桥站”“石桥子站”等。辽宁省在与其他省份进行文旅竞争时,深厚的工业基底是其最重要的优势之一。
三、辽宁省火车站名称的文化特征
辽宁省火车站的命名不仅体现其导向性作用,而且还体现着辽宁地区独特历史文化底蕴。
(一)少数民族文化
辽宁省地处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渔猎文明的交界处,因此其民族文化呈现出多样性。辽宁省少数民族人口以满族为最多,但是满族文化在辽宁省火车站底层残留很少甚至是没有,反而是蒙古族文化留在了辽宁省的火车站名称中,如上文所列举的“乌兰木图”“巴图营”“喀左”等。
(二)氏族文化
氏族文化是指以中国古代通过血缘来进行社会链接的一种文化,姓氏文化又叫做氏族文化,其具有较强的周延性。辽宁省作为东北地区与华北地区距离最近的省份,其氏族文化也深受华北地区的影响,在辽宁省火车站名称中能体现出来氏族文化的如“苏家屯”“祁家堡”“周家屯”“姚千户屯”等都是以当地的人数上占优势或在历史上人数上占优势的姓氏进行命名的,而这些姓氏并不是自古就在辽宁地区扎根的,大部分氏族是通过明清时期的“闯关东”才在辽宁地区扎根,进而繁衍生息的。
(三)历史城镇文化
辽宁省作为东北地区开发较早的地区,其在古代的城镇规模也远大于吉林、黑龙江两省。因此,有很多火车站名称是通过这些古城的名字来进行命名的,如“辽阳”“沈阳”“朝阳”,这些都曾经做过地方政权或地方的行政中心,以沈阳为例,沈阳是后金改称大清后的第一个都城,至今也仍是东北地区的行政、文化中心,也是辽宁省的省会城市。而“金州”“兴城”“熊岳城”都是当时的军事重镇,也是当时联通关内与关外的贸易中转点。
(四)神话文化
神话被看做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它反映了古代先人对于世界上的朴素的认知,是人们通过推理与想象对现实现象进行的解释。在神话中又可以大致分为历史传说与普通神话,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史实作为底层。在辽宁省火车站名称当中属于历史传说的例如:“皇姑屯”,其名字来源于清代民间传说“皇姑坟”,而这个传说是基于乾隆东巡的历史事件而进行创作与改编的。而含有一般神话的火车站名称如“凤凰城”,其名称源自与“凤凰落足”的传说,而这个传说就是没有史实依据的一般传说,与《山海经》的神话叙事逻辑相似。
(五)宗教文化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对现实的社会生活,采取近乎魔幻的方式进行反映的。“宗教”一词在汉语言语境中早已被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而“宗教”作为固定词组的用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辽宁省地处大乘佛教、喇嘛教与道教传播的交汇之处,其宗教文化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宗教文化在辽宁省火车站的名称当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得利寺”“广宁寺南”都是指这些车站附近的佛寺;又如“铁刹山”,“铁刹山”站虽然是以该山主峰进行命名的,但同时铁刹山地区又具有浓厚的道教文化气息,是东北地区的道教名山,“铁刹山”之名也是以道教术语“铁刹”进行命名的。
四、结语
一般来说,火车站是大部分地方的交通要地,也是外地游客进行游玩所到达的第一场所,因此,其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与经济意义,在火车站命名时要注意其所应该拥有的地方特色。
本文主要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辽宁省境内各级的火车站名称进行了分析。经过语言与社会两个方面详细的分析后,发现了辽宁省火车站名称中所蕴含的独特的语言应用特点与其深层次的历史文化特点。音节数量偏好、音韵偏好,命名理据、历史文化底层都反映出了独属于辽宁省的文化特点与人文气息。在深度推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推动壮大沈阳都市圈等诸多政策的支持下,辽宁省及沈阳都市圈全力推进“文旅体”融合发展,加快产业转型与第三产业发展。辽宁省各地可以依托于铁路资源、百年工业文化,明确各地的文化资源、语言资源的特色,进行组团、互补式发展,推动辽宁省率先实现振兴。
文章来源: 《文化产业》 https://www.zzqklm.com/w/wy/326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