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文学论文 > 正文

“海上丝绸之路”枢纽——胶州古城板桥镇的数字化展示与利用

作者:徐莹莹来源:《文化产业》日期:2024-11-30人气:689

(一)板桥镇与今胶州市的历史渊源与变迁:

北宋时期北方第一港口位于胶东半岛胶州湾的核心地带,其遗址板桥镇及其板桥古港与现在的胶州市老城区高度重合。胶州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板桥镇为唐初设立,当时的板桥镇所连海域面积广阔,海岸线绵长,其外接胶州湾"水域深阔,波平浪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不冻少淤,具备了天然良港的条件"。至宋代,板桥镇港口一跃成为全国五大通商口岸之一,特别是板桥镇市舶司兼临海军使的设立,更提升了板桥镇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元代,胶莱运河的开凿和塔埠头港的兴起,继承了唐宋板桥镇港口水上运输和商业贸易的地位,至明清时期,经过近千年的积淀,古胶州的商贸发展空前繁荣,清代更有"金胶州"的美誉。

元明以后,随着云溪河、胶莱河、大沽河等河流的淤积,海岸外移,又有元代开辟漕粮海运和胶莱运河通运,板桥镇港口让位于它的外港﹣塔埠头码头,后者成为青岛地区主要海港。

近代以来,内河泥沙淤积越来越严重,外来大型帆船已无法正常进港,泥沙淤积成为港口位置自西而东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为胶州门户地位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1897 胶州湾发生了众所周知的历史事件,导致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胶州湾地区便借助传统的潜力和西方殖民者的力量迅速向“现代〞转变。青岛港也完全取代了胶州塔埠头港,成为胶州湾第一大港。承载着曾经板桥镇辉煌的胶州,也慢慢地退出了聚光等下的舞台,淹没于青岛的盛名之下。

(二)板桥镇遗址现状分析与历史价值:

板桥镇的遗址和现今胶州市的老市区高度重合,自古至今此处水土肥沃,气候宜人,一直都是宜居之地,板桥镇是依港口而建的城镇,又有云溪河连接入海口横穿镇中心,各路商船可以直接开进板桥镇中心,水路交通四通八达,历来就是朝廷的商贸重镇。

这里人口密集,人类活动频繁,据史料记载,板桥镇有很多有代表性的场所和建筑,比如板桥榷场、市舶司、海神庙、高丽亭等,但随着历史的更迭,在战乱之中大部分被无情摧毁,建国之后老城区少部分幸存古建筑由于种种原因在不同的年代被逐一拆除,如今胶州又变成了一座崭新的没有历史痕迹的普通北方小县城。

板桥镇遗址最早被发现源于1996年冬,施工人员在胶州市政府宿舍工地施工过程中发现了大批文物,出土了一批较为重要的宋代遗物。之后在2008年,2014年政府又多次组织专家对板桥镇遗迹进行勘探、发掘。板桥镇遗址位于今胶州老城区地下,经过详细勘探,其范围大致南至云溪河南岸徐州路,北至胶州路,东至湖州路以东200米,西至惠州路。板桥镇码头范围南至云溪河南岸,北至东关大街与湖州路交界处,东至大同小学西墙外,西至东关小区住宅楼,面积约27600平方米。

板桥镇遗址被现今的胶州老城区覆盖,随着城市的逐步改造,特别是一些高层楼房的建设,部分遗址遭到严重破坏。

如今的板桥镇只存在于胶州当地及周边地区的文献记录中,已经被严重破坏的残片碎瓦的遗址中,现实中的板桥镇早已消失在这片土地上,有限的资料只能大致勾勒出板桥镇的模糊轮廓。它是北宋当时北方唯一的开放港口;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它繁盛一时,各国商贾、学者、使臣云集于此;它是海滨重镇,是交通要塞,但是它到底长什么样子呢?在史书里被叹为观止的高丽亭又是如何的营造奢华呢?生活在板桥镇的宋人又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呢?码头上繁忙的贸易景象都是什么营生呢?一千年前过去了,同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似乎完全遗忘了它的前身,古城风韵难以再现。

板桥镇虽然不复存在,但是它依然在这片土地上绽放过,实体的建筑虽然已归尘土,但是板桥精神、板桥文化却没有断代,胶州人民继承了它经商有道、勤劳奋进、勇于冒险、诚信仁义、热情好客的朴素民风,并在生活中不断发扬,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打造历史名城的文化保障。 

(三)板桥镇遗址数字化搭建的必要性

政府在不同时期也曾尝试依托胶州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当时未拆殆尽的古建街区,进行城市建设和开发,但是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总结原因,一是对古建保护理念落后,例如胶州老城区原有的古建、古街区被推平重建,重建后只能称之为“仿古”,建筑古风荡然无存;二是以利益为导向,在对古遗址文化的开发中动作变形,没有把文物保护和文化宣传放在第一位,只是借名头搞开发,房地产项目成本高,周期长,预期不可控;三是项目运营没有跟上,没有专业人才进行项目推进,只有形式没有内容,缺少人文参与。

基于板桥镇遗址的现状,结合当下的地域经济形势、行业发展和学术趋势,对于遗址文化的留存、展示与传播较最为合理的方法是传统方式和数字化相结合。

数字化技术为建筑遗址的呈现提供了一系列全新的方式与体验。首先,数字化技术的呈现效果更加优化。通过高精度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以捕捉遗址的每一个细节,包括建筑结构、装饰图案以及磨损痕迹等。这些数据随后可以用于创建三维模型,通过计算机图形学技术进行渲染,使得遗址的虚拟形象栩栩如生。数字化呈现的优势在于其能够提供不同角度和尺度的观察,用户可以通过旋转、缩放等操作,细致入微地研究遗址的每一个部分。此外,数字化模型还可以进行虚拟修复,展示遗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样貌,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其次引用数字化技术更加有利于控制项目成本,较于建筑施工项目要绿色环保,试错成本较小,方案修正转向快,普及面更广泛,风险更可控。

国家文物局在《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总体规划方向》中提到“做好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这可以理解为大遗址的保护工作不应该只有馆藏资料、简单的陈列展示,而是应该走近群众,融入群众的生活,要善于使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历史文化的展示和宣传,让群众真正走进历史、了解历史,对文化遗址有探索研究的兴趣,才能真正的保护好文物遗址。

数字生活已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当今网络生活普及化,网络受众群体数量庞大,实现文物遗址数字化是顺应社会发展,贴近大众生活的必要手段,数字化信息借助网络,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面向大众无障碍传播和互动,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让大地上的文物遗址‘活起来’,走进大众视野”的愿景。

历史文化遗址的数字化展示是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城市品牌的提升的重要途径,通过搭建板桥镇遗址修复的数字化平台,一是唤起有关部门对于保护历史文物古迹的重视,在保护与传承方面提供新思路;二是以古板桥镇的数字化重建为依托,打造胶州文化古城的形象,为胶州市开辟对外展示传统优秀历史文化提供了便捷式的可能,为打造城市名片,发展城市文旅项目做铺垫;三是,利用对其遗址的数字化开发与展示,普及大众对其历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提升胶州人家乡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提升胶州当地整体的人文素养水平。

由于社会原因、历史原因板桥镇就地保护、建市舶司遗址博物馆的设想已不可能实现,信息化工程的目的与意义,就是可以永远留存信息,留在一个全新的空间,这是文化遗址留存于世的终极选择。

(四)板桥镇遗址数字化搭建内容

板桥镇的数字化生成可以分成五大部分,首先是根据板桥镇遗址的考查和文献记载,对板桥镇的城镇街区、代表性建筑、板桥镇港口、板桥镇周边地理进行全方面的数字复现。

二是对板桥镇出土的文物进行数字复刻,在历次遗址考察工作中,相继出土了瓷器、玉器、青铜器、铁器、钱币等相关文物,这些都有力地证明了板桥镇当时商贸的繁荣兴盛。文物修复原则其中一项就是修旧如旧,在修复现实文物的时候,不确定的残缺部分是不能盲目评臆想补全的,通过数字技术来修复还原文物,则灵活性要大很多。

三是对板桥镇当时民众商贸活动的复建,通过数字手段展现板桥镇当时繁荣的商贸景象,展示当时的码头货运、榷场贸易以及市井商铺的日常景象,展现胶州先祖在经商、营生中的人生智慧。

四是对板桥镇民俗文化活动的复现,板桥镇勾连南北交通,客商云集于此也带来了各种外来文化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不断相互影响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板桥文化,例如海神庙祭祀、七月十五的“盂兰盆会”等,这些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都是不同文化交汇的结果,我们对文化遗址的研究应该深度结合与人的关系,强调人在历史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五是对以板桥镇为枢纽,海上丝绸之路交通路线的复刻。力图从地理、行政划分、政权更迭、贸易变化等多个维度梳理海上丝绸之路南北、东西的各路航线。通过数字化整理与归纳,给大众呈现可视化、互动化、数据化的全方位展示。

(五)板桥镇遗址数字化呈现手段

1、制作三维数字化虚拟空间场景

针对板桥镇实际情况,现有的部分遗址被毁坏并移作他用,部分遗址已回填,庆幸的是在前期历次考察中,我们留存了大量对板桥镇遗址的测绘资料与数据,结合史料记载,板桥镇布局规划与现在的胶州老城区河道走向有一定的关联性,史料记载云溪河与唐家湾相连,涨潮时商船直接顺道驶进板桥镇市区,板桥市区商船林立,两岸建筑皆临河而建,更有无数拱桥连接市集,“有如苏州、绍兴之水巷,别饶江南之风景,蔚成大观。”如此景象更接近于宋朝名画《清明上河图》。

由此我们可以大致得出板桥镇当时的布局样貌。再以周边其他胶东地区保存至今的宋元古建风格为参考,确定大致的建筑框架,在三维软件里面规划街区,设计河道,搭建代表性建筑和城墙,以及板桥镇码头。如此,我们就可以通过三维建模实现板桥镇的场景漫游。

2、利用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技术提供沉浸式数字化体验。根据使用场景不同,实现不同用应。

场景一,在老城区把古遗址分布区标识化,在板桥镇遗址现场设置AR信息点,游客通过电子移动设备扫描特定标志,就可以在设备中看到板桥镇原址上虚拟的古代建筑和人物,穿插在现代的实景环境中。电子设备除了影像显现,还有对古遗址的语音、文字介绍,让游客在感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了解其历史背景、建筑功能和特点。这样的设置增加了游客、市民城市出行的趣味性,在游玩中实现对胶州历史与文化的宣传与学习。

场景二,在博物馆和教育中心内设置专门的VR体验区,VR技术则通过头戴式显示器为用户提供全封闭的虚拟环境,用户可以在数字板桥镇的虚拟空间中自由行走,探索遗址的每一处角落,参与板桥镇的商贸活动,实现虚拟互动,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极大地增强了用户对遗址的感知和兴趣。

场景三,建立增强现实沙盘,把实体沙盘与AR设备相结合。我们在很多展馆看到沙盘的设置,沙盘可以模拟真实的地理、建筑和场景,帮助观众更容易地理解和记忆复杂的空间关系。同时在教育领域,沙盘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展馆设置沙盘可以随时展开教学讲解。我们以传统静态沙盘为载体,搭建好包括建筑模型在内的所有静态场景,在沙盘上设置AR信息点,用移动设备或光源触发信息点,就可以激发整个沙盘活起来。比如光线的变化,虚拟人物的活动,声音的参与等,站在沙盘前就可以看到一个复活了的板桥镇。

场景四,博物馆内实体文物结合AR眼镜进行展示,戴上眼镜,观看文物既可以触发对于文物的全角度数字化展示,文物语音讲解等,通过AR眼镜,观众可以看到文物的背面、内部结构,甚至可以与数字化的文物进行互动,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文物“活”起来,提升了参观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

3、利用数字交互展示,让大众主动走进板桥镇文化遗址的探索中,设置不同的交互体验,把遗址文化游览设置成参与式学习与探索的过程。

数字化互动体验可以分成线上线下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在展馆现场设置的互动体验,在展馆中设置交互投影幕墙、触屏屏幕等,游客可以根据显示界面提示进行点击交互,选择自己想看的内容。还有上文中提到的VR体验区,也是交互体验的一种形式。

第二种是在线上设置的互动体验,线上互动可以与博物馆官网相结合,可以是与线下某个展览相配合,辅助、补充宣传线下展览;也可以是纯线上的主题展,为现实中辐射不到的人群打开了一扇了解板桥文化的窗口。例如在线上虚拟导游将带领用户“游览”古镇,提供实时的解说和信息;在线问答系统将鼓励用户参与互动,通过回答问题来深入了解板桥镇的文化和历史。

4、利用GIS系统、BIM系统建构数据融合与动态图谱。

利用GIS系统,将采集到的空间数据进行地理编码,建立起古板桥镇的地理信息系统。GIS系统能够提供板桥镇的空间位置、地形地貌、周边环境等宏观信息,为展示和研究提供宏观视角。

在BIM系统中,根据采集到的数据建立板桥镇的三维模型。BIM模型不仅包含整个区域建筑的几何信息,还能够整合板桥镇的人文属性、历史背景、纪年要事等多维度信息。将BIM模型与GIS系统进行数据融合,形成数字化板桥镇的动态图谱。这一步骤可以通过BIM-GIS集成技术实现,使得数字化板桥镇的微观细节与宏观架构相结合,为板桥镇的数字化展示和传播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

在动态图谱中加入交互设计,使用户可以通过操作界面来浏览板桥镇的不同年代信息,如不同历史时期板桥镇商贸的变化、各方来往海运线路的变化,当地建筑结构的详细解析等。这都可以通过Web GIS平台或专门的应用程序来实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数字板桥镇的相关信息可能会有所更新。因此,需要定期对GIS和BIM系统进行维护和数据更新,确保动态图谱的信息准确性和时效性。

5、除此之外,全息投影,沉浸式3D投影,3D漫游动画的使用,也可以让我们沉浸式体验千年板桥镇的韶华风采。例如建立数字化全息投影小剧场,在特定空间内营造逼真生动的视觉影像。沉浸式体验可以制造出短暂的穿越感,让观者身临其境。

(六)总结:

当数字化技术和行将消失或已经消失的古迹遗址相结合,把当下早已物是人非的古镇重新的修复还原,人们在数字世界中触碰宋元景观,经历在传统展示中无法体会到的亲历感、沉浸感、关联感、参与感。对历史文化的喜爱和探索会因此而有新的高度。本文试图利用多种数字化建构和展示的手段体现人作为文化主体,在文化遗址研究中的重要性,尝试如何利用数字化用应讲好中国故事,其过程兼具可体验性、共享性、传播性,使公众在亲身体验中触发情感共鸣,激活地方文化基因。

信息化是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因为信息化的语言可以跨越时空,跨越国界,把语言与世界打通。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数字化板桥镇的构建和展示,是胶州市城市形象塑造和城市品牌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对“让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方针的重要实践,通过搭建板桥镇遗址复原的数字化平台,为胶州市开辟对外展示传统优秀历史文化提供了便捷式的可能,为打造城市名片,发展城市文旅项目开辟新了思路。


文章来源:  《文化产业》   https://www.zzqklm.com/w/wy/32640.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