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道路交通系统布局规划研究
作者:曹锐、潘黄胜来源:原创日期:2014-01-15人气:9644
蚌埠学院于2007年3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由办学历史近30年的蚌埠高等专科学校、蚌埠教育学院、蚌埠职工大学合并组建,是一所以工为主,工学、人文科学、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型普通本科院校。学院建立之初,按照1万人的标准规模建设,校园一开始的布局规划存在一些问题,加上学校近几年的人数扩招至1.5万人,这些因素都迫切要求对校园现有的道路交通系统布局规划进行优化与调整。
1 道路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
当下校园道路建设以及交通管理明显落后于学校的发展,在蚌埠学院表现更为明显。
1.1 我校道路属于典型的棋盘式道路布局,优点是用地划分较为整齐,有利于建筑布置,适合机动车车辆在其中穿梭行驶;其缺点是道路布局非直线系数较大,通达性也较差,校园内“爆发性”交通流不易分流,局部交通集中地区容易产生拥堵,而且校园内通行车辆在直线路段内容易产生过高的速度,形成安全隐患。另外师生为减少步行距离常常从棋盘的对角线穿过这样就破坏了大量植被,形成的黄土路与周围绿化形成鲜明的对比,缺乏美感和人情味。
1.2 在我校三级道路系统中,主干道、次干路及支路都存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情况,对师生安全构成了很大隐患。在大学校园中,由于自行车可达性好、经济适用,成为广大学生中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另外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私人小汽车逐步成为广大教职工代步工具,而与此相对应的停车设施比较缺乏。对学校的交通组织管理优化迫在眉睫。
1.3 校园道路标识是校园道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道路指引系统的设计是校园人文因素设计的一部分。因而,有特色的校园道路指引系统更能体现该校的文化。我们学校缺少校园道路标识,只有北大门和西大门有学校的整个布局规划,对新生、家长和不熟悉的行人起不到指引作用,引起很多不便,对学校印象也大打折扣。因此,设计“以人为本”的校园行人道路指引系统极有必要。
2 道路交通系统布局优化改善策略
2.1 道路交通优化设计 校园道路要构建以步行为主的交通系统,按照可达性、安全性、舒适性的原则,应尽量优化构建自由型道路网。这里所说的自由型,指的是在棋盘型道路网的改善方面并非指校园道路的总体建设即按照师生走出的近路和基于师生出行需求铺设道路。自由道路网形态自由浪漫具有吸引人的特性,虽然在建筑空间的组织上存在某种一定的秩序,但在总体形态以及校内建筑布局的处理上往往不拘于形式上的束缚,随着地理形态自由发展。我们学校的校园规模较小,在道路改善方面适合采用这种空间布局形式。
①路面铺设方面:采用“X”形或以中心为起点向四周引出弯曲线路末端的形式,材料可多项选择,如:鹅卵石、大理石、方块砖等,多项结合风格各异,真正体现道路铺设的自由性,满足师生方便、快捷出行的必要。
②“点、线、面”的结合:道路系统规划应创造多层次的交往空间,形成多功能的信息联系和情感交流的场所。在校园这样一个较为特殊的环境中,道路的交流、休闲功能是其功能要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其线型形态和交通功能外,更应与“点”状空间如怪异石头、小雕塑、路边小品以及“面”状的广场空间相结合。融合不同的使用性质,融合动与静、密与梳、快与慢的多层次行为心理感受,创造“点、线、面”结合的多层次、多功能的学习、交流、休息空间。
③景观设置方面:在以中心为起点向四周引出弯曲线路的中心设置富有古韵的凉亭等,供师生休息、学习、欣赏校园美景,突出大学校园浓厚的人文气息。
④减速带设计方面:减速带是校园慢行交通的重要方面。减速带的作用顾名思义,就是起到降低机动车行驶速度的作用,但我校减速带紧贴着路缘石,对非机动车出行产生影响,如果车轮转动幅度较大还会威胁路上行人安全。我校的橡胶减速带在设置上应在路缘石两边与中心位置留出适当间隙,既起到方便非机动车辆穿行又起到限制机动车辆速度的目的。
2.2 交通组织优化 大学校园学生和教师围绕教学、生活会有大量、经常性的出行(人流、车流);此外,师生生活对各种物资的需求产生大量的货物流动(物流)。对校园内各种车辆(车流、物流)、人流在道路系统上行驶往来进行合理组织即为交通组织。
我校校园交通组织优化应从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两方面着手:
2.2.1 动态交通 面对大学校园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必须对机动车、非机动车(自行车)和人流三个要素进行合理组织安排,可借用城市设计的手法,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采用“人车分离式”和“步行者优先空间”两种规划手法。
“人车分离式”可同时满足行车便捷和行人安全两方面的要求,形成“人内车外”的流线组织方式和动静分区格局。我校的三个食堂(三食堂在建)和超市是学校物资输送的重要地,车辆穿行频繁,应要求相关车辆走学校外线道路进入避免车辆穿过学生生活区、教学区。
“步行者优先空间”来源于城市设计的观念,是指在人车共存的情况下,对机动车辆进行限制,给行人以优先权。我校很多道路是人车混行状况极有必要采用这种措施。
①学校1-8号宿舍楼前面的道路是大部分学生上课、自习、外出的主干道,也是学校道路交通系统的主干道,交通流量特别大,应该明令禁止机动车辆穿越该路段。另外,所有机动车辆应禁止从北大门驶入。
②在其他路道应告诉车主减速慢行避让行人,在教学区、师生生活区等减少机动车辆驶入,能够步行进入校园的来访者,需把车停在外面步行进入。
2.2.2 静态交通 根据车辆的性质,静态交通分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我校停车位缺少也没有设置专业的停车场,随着社会经济和学校的发展,停车和停车场的设置必不可少。
①自行车停车设施设置。学生和部分教职工的出行中,自行车作为“绿色出行”方式的一种受到师生的喜爱,而整个学校几乎看不到专门的停车设施地,自行车乱放、乱停现象严重,对行人出行极其不便,极有必要设置停车设施。根据师生出行需求因从以下几个地点设置:1)北大门是师生到市里坐车和去龙湖商业街购物的必经地,需要在出校门右边的辅道上设置停车设施并标注自行车停车指示。2)各宿舍楼是学生停车的聚集地,应在其两边设置有车棚的停车设施,并要求宿管科人员进行相关秩序管理。3)图书馆、教学楼附近也应该设置较小规模的停车
设施。
②机动车停车设施设置。机动车按停车的空间位置分为地上停车和地下停车。由于蚌埠大学城远离市区,目前机动车还不是很多,但随着蚌埠南站高铁新区的建设和蚌埠市委市镇府向东发展战略的确定,未来大学城这边经济会快速发展,人口的增多必然导致机动车辆的增多,社会车辆停放校园的情况会逐渐增多。加上我校南边的黄山大道又在新建,我校规划的南大门(未来正门)将新建,如此更会导致机动车辆的增多,地上停车和地下停车都需建设设置。在规划建设南大门时,在合适位置要规划建设地下停车场,对社会车辆实行收费制度避免无限制停车。
1)学校西大门是机动车辆出入的主要地因此有必要
在位于校车停放附近设置停车场。
2)在高知公寓的教师聚集区的空旷处应设置停车位。
3)考虑到一部分校外居住教师自驾车到学校上课、工作的情况,应在B号教学楼与A、C号教学楼两边空旷处设置停车场。
4)根据路边停车设施应占极大比重的原则,在各教学单位实验楼路边设置一部分停车地。
2.3 校园交通标志标线设计优化 为保障交通安全畅通、行车有序,本着“以人为本”的优化原则,为出行者提供正确、可靠、适时的交通信息为目的。同时结合周边道路的交通工程设计,对设计范围道路沿线实施各行其道、人车分离和安全防护等交通安全设施设计。
2.3.1 地面标线设计 交通标线的作用是管制和引导交通,标线应能确保车流分道行驶,导流交通行驶方向,指引车辆在汇合和分流前驶入正确的车道,规范行车纪律和秩序,减少事故。保证白天和晚上都具有视线诱导功能,车道分界清晰,线向清楚,轮廓分明,并与交通标志有机结合,合理诱导交通流。目前我国校园道路的交通标线缺乏,设计不合理情况突出,极有必要改善。
2.3.2 地面标志设计
①路面指引标志设计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指引标志应按照从出入口由外向内三级划分:
一级是校园门口和重点路段,它是区域性交通标志,能够显示当前所在位置的周围局部道路布局形式;二级是在节点或路段上设置能够指引前方三个交叉口内所能通往下一目的地交通标志;三级是目标建筑楼外最终确认目的地的交通标志。
1)在北大门、西大门以及规划中的南大门门口设置学校总体布局规划图,并标注此刻你所在位置。
2)在芦山路与龙河路交叉口、荆山路与龙河路交叉
口、荆山路与天河路交叉口、芦山路与淮河路交叉口设置指引前方三个交叉口内所能通往下一目的地交通标志。
3)在教学楼、各实验楼、宿舍楼、图书馆、教师公寓等终端路段设置确认目的地的交通标志。
②其他标志设计
其他标志主要包括禁止标志、停车标志。
1)在1-8号宿舍楼经过的芦山路路段设置“禁止机动车辆驶入,请绕行”标志。
2)在校车停车地设置“校车停靠地”,在其他停车场设置“P”标志。
3)在其他如教学楼、实验楼等阶段时间人流车流密集点设置“减速慢行”标志。
3 结论
通过对蚌埠学院校园道路交通现状的研究以及优化设想的提出,在高校校园道路交通规划的建设中应从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和交通组织两方面着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规划设计指导思想,遵循“人车分流,步行优先,自行车次优先”的原则,根据校园的总体功能布局,结合大学校园道路交通的特点,努力创造出安全、高效、舒适的校园道路交通网络,营建出良好的人文气息的大学氛围。
1 道路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
当下校园道路建设以及交通管理明显落后于学校的发展,在蚌埠学院表现更为明显。
1.1 我校道路属于典型的棋盘式道路布局,优点是用地划分较为整齐,有利于建筑布置,适合机动车车辆在其中穿梭行驶;其缺点是道路布局非直线系数较大,通达性也较差,校园内“爆发性”交通流不易分流,局部交通集中地区容易产生拥堵,而且校园内通行车辆在直线路段内容易产生过高的速度,形成安全隐患。另外师生为减少步行距离常常从棋盘的对角线穿过这样就破坏了大量植被,形成的黄土路与周围绿化形成鲜明的对比,缺乏美感和人情味。
1.2 在我校三级道路系统中,主干道、次干路及支路都存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情况,对师生安全构成了很大隐患。在大学校园中,由于自行车可达性好、经济适用,成为广大学生中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另外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私人小汽车逐步成为广大教职工代步工具,而与此相对应的停车设施比较缺乏。对学校的交通组织管理优化迫在眉睫。
1.3 校园道路标识是校园道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道路指引系统的设计是校园人文因素设计的一部分。因而,有特色的校园道路指引系统更能体现该校的文化。我们学校缺少校园道路标识,只有北大门和西大门有学校的整个布局规划,对新生、家长和不熟悉的行人起不到指引作用,引起很多不便,对学校印象也大打折扣。因此,设计“以人为本”的校园行人道路指引系统极有必要。
2 道路交通系统布局优化改善策略
2.1 道路交通优化设计 校园道路要构建以步行为主的交通系统,按照可达性、安全性、舒适性的原则,应尽量优化构建自由型道路网。这里所说的自由型,指的是在棋盘型道路网的改善方面并非指校园道路的总体建设即按照师生走出的近路和基于师生出行需求铺设道路。自由道路网形态自由浪漫具有吸引人的特性,虽然在建筑空间的组织上存在某种一定的秩序,但在总体形态以及校内建筑布局的处理上往往不拘于形式上的束缚,随着地理形态自由发展。我们学校的校园规模较小,在道路改善方面适合采用这种空间布局形式。
①路面铺设方面:采用“X”形或以中心为起点向四周引出弯曲线路末端的形式,材料可多项选择,如:鹅卵石、大理石、方块砖等,多项结合风格各异,真正体现道路铺设的自由性,满足师生方便、快捷出行的必要。
②“点、线、面”的结合:道路系统规划应创造多层次的交往空间,形成多功能的信息联系和情感交流的场所。在校园这样一个较为特殊的环境中,道路的交流、休闲功能是其功能要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其线型形态和交通功能外,更应与“点”状空间如怪异石头、小雕塑、路边小品以及“面”状的广场空间相结合。融合不同的使用性质,融合动与静、密与梳、快与慢的多层次行为心理感受,创造“点、线、面”结合的多层次、多功能的学习、交流、休息空间。
③景观设置方面:在以中心为起点向四周引出弯曲线路的中心设置富有古韵的凉亭等,供师生休息、学习、欣赏校园美景,突出大学校园浓厚的人文气息。
④减速带设计方面:减速带是校园慢行交通的重要方面。减速带的作用顾名思义,就是起到降低机动车行驶速度的作用,但我校减速带紧贴着路缘石,对非机动车出行产生影响,如果车轮转动幅度较大还会威胁路上行人安全。我校的橡胶减速带在设置上应在路缘石两边与中心位置留出适当间隙,既起到方便非机动车辆穿行又起到限制机动车辆速度的目的。
2.2 交通组织优化 大学校园学生和教师围绕教学、生活会有大量、经常性的出行(人流、车流);此外,师生生活对各种物资的需求产生大量的货物流动(物流)。对校园内各种车辆(车流、物流)、人流在道路系统上行驶往来进行合理组织即为交通组织。
我校校园交通组织优化应从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两方面着手:
2.2.1 动态交通 面对大学校园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必须对机动车、非机动车(自行车)和人流三个要素进行合理组织安排,可借用城市设计的手法,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采用“人车分离式”和“步行者优先空间”两种规划手法。
“人车分离式”可同时满足行车便捷和行人安全两方面的要求,形成“人内车外”的流线组织方式和动静分区格局。我校的三个食堂(三食堂在建)和超市是学校物资输送的重要地,车辆穿行频繁,应要求相关车辆走学校外线道路进入避免车辆穿过学生生活区、教学区。
“步行者优先空间”来源于城市设计的观念,是指在人车共存的情况下,对机动车辆进行限制,给行人以优先权。我校很多道路是人车混行状况极有必要采用这种措施。
①学校1-8号宿舍楼前面的道路是大部分学生上课、自习、外出的主干道,也是学校道路交通系统的主干道,交通流量特别大,应该明令禁止机动车辆穿越该路段。另外,所有机动车辆应禁止从北大门驶入。
②在其他路道应告诉车主减速慢行避让行人,在教学区、师生生活区等减少机动车辆驶入,能够步行进入校园的来访者,需把车停在外面步行进入。
2.2.2 静态交通 根据车辆的性质,静态交通分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我校停车位缺少也没有设置专业的停车场,随着社会经济和学校的发展,停车和停车场的设置必不可少。
①自行车停车设施设置。学生和部分教职工的出行中,自行车作为“绿色出行”方式的一种受到师生的喜爱,而整个学校几乎看不到专门的停车设施地,自行车乱放、乱停现象严重,对行人出行极其不便,极有必要设置停车设施。根据师生出行需求因从以下几个地点设置:1)北大门是师生到市里坐车和去龙湖商业街购物的必经地,需要在出校门右边的辅道上设置停车设施并标注自行车停车指示。2)各宿舍楼是学生停车的聚集地,应在其两边设置有车棚的停车设施,并要求宿管科人员进行相关秩序管理。3)图书馆、教学楼附近也应该设置较小规模的停车
设施。
②机动车停车设施设置。机动车按停车的空间位置分为地上停车和地下停车。由于蚌埠大学城远离市区,目前机动车还不是很多,但随着蚌埠南站高铁新区的建设和蚌埠市委市镇府向东发展战略的确定,未来大学城这边经济会快速发展,人口的增多必然导致机动车辆的增多,社会车辆停放校园的情况会逐渐增多。加上我校南边的黄山大道又在新建,我校规划的南大门(未来正门)将新建,如此更会导致机动车辆的增多,地上停车和地下停车都需建设设置。在规划建设南大门时,在合适位置要规划建设地下停车场,对社会车辆实行收费制度避免无限制停车。
1)学校西大门是机动车辆出入的主要地因此有必要
在位于校车停放附近设置停车场。
2)在高知公寓的教师聚集区的空旷处应设置停车位。
3)考虑到一部分校外居住教师自驾车到学校上课、工作的情况,应在B号教学楼与A、C号教学楼两边空旷处设置停车场。
4)根据路边停车设施应占极大比重的原则,在各教学单位实验楼路边设置一部分停车地。
2.3 校园交通标志标线设计优化 为保障交通安全畅通、行车有序,本着“以人为本”的优化原则,为出行者提供正确、可靠、适时的交通信息为目的。同时结合周边道路的交通工程设计,对设计范围道路沿线实施各行其道、人车分离和安全防护等交通安全设施设计。
2.3.1 地面标线设计 交通标线的作用是管制和引导交通,标线应能确保车流分道行驶,导流交通行驶方向,指引车辆在汇合和分流前驶入正确的车道,规范行车纪律和秩序,减少事故。保证白天和晚上都具有视线诱导功能,车道分界清晰,线向清楚,轮廓分明,并与交通标志有机结合,合理诱导交通流。目前我国校园道路的交通标线缺乏,设计不合理情况突出,极有必要改善。
2.3.2 地面标志设计
①路面指引标志设计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指引标志应按照从出入口由外向内三级划分:
一级是校园门口和重点路段,它是区域性交通标志,能够显示当前所在位置的周围局部道路布局形式;二级是在节点或路段上设置能够指引前方三个交叉口内所能通往下一目的地交通标志;三级是目标建筑楼外最终确认目的地的交通标志。
1)在北大门、西大门以及规划中的南大门门口设置学校总体布局规划图,并标注此刻你所在位置。
2)在芦山路与龙河路交叉口、荆山路与龙河路交叉
口、荆山路与天河路交叉口、芦山路与淮河路交叉口设置指引前方三个交叉口内所能通往下一目的地交通标志。
3)在教学楼、各实验楼、宿舍楼、图书馆、教师公寓等终端路段设置确认目的地的交通标志。
②其他标志设计
其他标志主要包括禁止标志、停车标志。
1)在1-8号宿舍楼经过的芦山路路段设置“禁止机动车辆驶入,请绕行”标志。
2)在校车停车地设置“校车停靠地”,在其他停车场设置“P”标志。
3)在其他如教学楼、实验楼等阶段时间人流车流密集点设置“减速慢行”标志。
3 结论
通过对蚌埠学院校园道路交通现状的研究以及优化设想的提出,在高校校园道路交通规划的建设中应从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和交通组织两方面着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规划设计指导思想,遵循“人车分流,步行优先,自行车次优先”的原则,根据校园的总体功能布局,结合大学校园道路交通的特点,努力创造出安全、高效、舒适的校园道路交通网络,营建出良好的人文气息的大学氛围。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