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策略研究
作者:刘辰来源:原创日期:2014-02-19人气:1016
2008年起,动漫、电影、网络游戏等文化(娱乐)产业在全球金融萧条的情况下逆流而上。这一年,我国20个省级电视台及中央电视台共完成原创动画片249部,总计13万分钟,比2007年同比增长28%;08年12月我国本土电影业收入呈现井喷式增长,实现了超过5亿元的票房;同样在08年,我国网络游戏产业实际销售直接收入高达183.8亿元,为电信业、IT业等带来478.4亿元的利益。文化产业的蓬勃并不止步于2008年,在其他许多消费增幅下滑的情况下,2009年及其以后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势的头依然十分强劲。
一、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支持
虽然当今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较好,但是早在06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上,专家和学者就已关注和讨论文化产业的重头戏之影视产业发展资金的短缺问题。由于投资的匮乏,中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在整体上缺乏必要的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如何建立文化产业良性的投资融资体系,已成为推动文化产业进一步健康良好发展的当务之急。
就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投资融资体系的意义,中央财大文化创意研究院执行院长魏鹏举认为:“文化产业既是知识密集型也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它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依赖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大型产业集团。中小型企业的创业和发展需要多元化的社会投资融资体系的扶持,大型文化产业集团的形成和运营更离不开资本运作。文化产业投资融资影响和制约文化产业发展,对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意义尤其重大。”
二、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现状分析
随着“十一五”时期国家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规划和政策措施的公布实施,各金融机构通过积极性的探索,研究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产品和形式,已取得初步成效并积累了一定经验。
截至2011年9月末,农业银行投放于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贷款余额已达472 亿元。2010年8月,农业银行与文化部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成为“文化企业信贷申报评审系统”合作银行之一;2010年初,农业银行与新闻出版总署签订全面合作协议,积极支持新闻出版行业重点项目实施和集团发展;2009年12月,农业银行与新华社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支持包括“新华08”在内的重点项目建设。
虽然农行和其他银行在金融支持方面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的金融支持,但总体来看,金融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才刚刚开始。一些中小型文化企业仍然主要依靠自身积累或以政策性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为辅,甚至难以融资。实现金融与文化企业有效对接,还有一些难点问题有待解决。
文化产业投资风险高
文化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不仅生产周期长、制作成本高、资本回收慢,而且大部分文化企业属于民营中小型企业,缺乏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不透明,缺乏抵押物,投资风险高,这些因素致使金融机构不愿意介入前期内容和创意的开发,而把注意力集中于项目相对成熟或有地产抵押和担保的项目。
(二)融资渠道不畅
在现行金融体制下,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文化企业由于自身规模、经营模式和运行状况等原因,即使在创业板的规则下也难以通过证券主管部门的审查而上市融资,文化企业在争取银行信贷过程中往往面临资产抵押不足的障碍。
(三)金融产品创新不足
文化属于公益性的事业部门,与金融机构缺乏业务关联。金融机构也对文化行业关注不足,导致相关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缺少针对文化产业的信贷产品安排和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
(四)缺乏专业化的文化投资融资人才
我国文化产业是在缺乏人才储备的情况下起步发展的。文化企业的人才结构大多数是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专业人员,缺少投资融资的基本知识和运营能力。文化企业融资,除了向银行贷款外,对创投、风投、产权交易、上市等融资方式还缺乏了解。而对于银行来说,也缺少一批既懂金融专业,又懂文化创意及其开发和运作的专业化人才。二者人才结构的不合理和信息的不对称,成为影响金融与文化产业实现有效对接的难点之一。
三、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期待四重突破
金融在支持文化产业过程中暴露的诸多问题,其核心因素在于金融业的服务能级与文化产业的产业能级均相对偏低,导致两者无法实现充分对接。加快推进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未来支柱产业,牵涉到金融服务和文化产业两个部门,是一项长期化、系统性的工程,仅依靠金融服务或文化产业单一领域的功能提升或拓展无法实现二者的高效对接,短期来看,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重点突破。
(一)将完善信息交流互通作为首要突破口
1.加强融资信息交流互通。侧重于汇集文化企业基础信息,并对文化企业进行筛选评定、资质认定、前景预测,与金融机构投资信息对接,促进有效投资信息在一定机制下有序流动,减轻文化企业搜寻融资信息的成本和金融机构搜寻投资项目的压力。
2.加强产业信息交流互通。围绕重点领域,支持政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业协会、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媒体开展协同合作,促进文化产业资源要素流动、集聚和高效利用。
(二)将构建综合服务网络作为关键突破口
在现有金融服务的基础上,向文化产业价值链上下游的研发设计、生产制作、营销推广、配套服务等多个环节进行服务拓展。搭建以金融主营业务为重点,覆盖文化产业上下游环节的综合服务网络。
1.向上游拓展,引导金融机构参与构建文化产业价值链中“从创意设计、研发制作”的上游环节,支持和引导担保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为文化产业上游环节内的中小创意企业、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或风险投资,并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创意企业知识产权权利质押业务试点。
2.向中游拓展,构建成果转化孵化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参与构建包括“创业苗圃”—企业孵化器—企业加速器在内的文化产业创新创业培育载体系统。
3.向下游拓展,积极发展配套服务平台、产业展示平台和消费促进平台。引导金融机构积极为文化型中小企业创新与发展提供相关市场分析研究、技术预测、风险评估等配套服务;积极对接包括国际文化产业交流、交易、演艺、传媒、休闲、虚拟等在内的多样化产业展示平台;积极对接文化消费的重点载体,包括影院、剧院及画廊等各类载体。
(三)将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拓展金融服务范围作为重要突破口
1.有效降低经营风险。通过风险补贴、专项补贴等方式降低金融机构服务文化企业的经营风险,提升金融机构服务中小文化企业的积极性。
2.鼓励扩大经营范围。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文化创意类园区内设立专门为文化型中小企业服务的支行、信贷中心等信贷服务专营机构。
3.有机串联金融网络。鼓励文化产业基金、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机构、担保公司、信托公司、创投企业构建服务文化产业的金融链条。
(四)将文化产业结构重新塑造作为基础突破口
1.加快改造现有存量。积极拓展国有文化实体的重组引资空间,培育大批富有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打造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2.积极吸引外部增量。集聚国际知名和有潜力的文化企业。同时,拓宽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范围,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条件,积极集聚民营文化企业和中小文化企业。
相信通过多方的努力和政策的支持,金融业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将越来越大,措施将越来越切实可行、可靠,从而为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保障。
一、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支持
虽然当今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较好,但是早在06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上,专家和学者就已关注和讨论文化产业的重头戏之影视产业发展资金的短缺问题。由于投资的匮乏,中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在整体上缺乏必要的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如何建立文化产业良性的投资融资体系,已成为推动文化产业进一步健康良好发展的当务之急。
就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投资融资体系的意义,中央财大文化创意研究院执行院长魏鹏举认为:“文化产业既是知识密集型也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它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依赖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大型产业集团。中小型企业的创业和发展需要多元化的社会投资融资体系的扶持,大型文化产业集团的形成和运营更离不开资本运作。文化产业投资融资影响和制约文化产业发展,对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意义尤其重大。”
二、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现状分析
随着“十一五”时期国家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规划和政策措施的公布实施,各金融机构通过积极性的探索,研究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产品和形式,已取得初步成效并积累了一定经验。
截至2011年9月末,农业银行投放于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贷款余额已达472 亿元。2010年8月,农业银行与文化部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成为“文化企业信贷申报评审系统”合作银行之一;2010年初,农业银行与新闻出版总署签订全面合作协议,积极支持新闻出版行业重点项目实施和集团发展;2009年12月,农业银行与新华社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支持包括“新华08”在内的重点项目建设。
虽然农行和其他银行在金融支持方面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的金融支持,但总体来看,金融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才刚刚开始。一些中小型文化企业仍然主要依靠自身积累或以政策性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为辅,甚至难以融资。实现金融与文化企业有效对接,还有一些难点问题有待解决。
文化产业投资风险高
文化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不仅生产周期长、制作成本高、资本回收慢,而且大部分文化企业属于民营中小型企业,缺乏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不透明,缺乏抵押物,投资风险高,这些因素致使金融机构不愿意介入前期内容和创意的开发,而把注意力集中于项目相对成熟或有地产抵押和担保的项目。
(二)融资渠道不畅
在现行金融体制下,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文化企业由于自身规模、经营模式和运行状况等原因,即使在创业板的规则下也难以通过证券主管部门的审查而上市融资,文化企业在争取银行信贷过程中往往面临资产抵押不足的障碍。
(三)金融产品创新不足
文化属于公益性的事业部门,与金融机构缺乏业务关联。金融机构也对文化行业关注不足,导致相关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缺少针对文化产业的信贷产品安排和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
(四)缺乏专业化的文化投资融资人才
我国文化产业是在缺乏人才储备的情况下起步发展的。文化企业的人才结构大多数是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专业人员,缺少投资融资的基本知识和运营能力。文化企业融资,除了向银行贷款外,对创投、风投、产权交易、上市等融资方式还缺乏了解。而对于银行来说,也缺少一批既懂金融专业,又懂文化创意及其开发和运作的专业化人才。二者人才结构的不合理和信息的不对称,成为影响金融与文化产业实现有效对接的难点之一。
三、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期待四重突破
金融在支持文化产业过程中暴露的诸多问题,其核心因素在于金融业的服务能级与文化产业的产业能级均相对偏低,导致两者无法实现充分对接。加快推进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未来支柱产业,牵涉到金融服务和文化产业两个部门,是一项长期化、系统性的工程,仅依靠金融服务或文化产业单一领域的功能提升或拓展无法实现二者的高效对接,短期来看,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重点突破。
(一)将完善信息交流互通作为首要突破口
1.加强融资信息交流互通。侧重于汇集文化企业基础信息,并对文化企业进行筛选评定、资质认定、前景预测,与金融机构投资信息对接,促进有效投资信息在一定机制下有序流动,减轻文化企业搜寻融资信息的成本和金融机构搜寻投资项目的压力。
2.加强产业信息交流互通。围绕重点领域,支持政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业协会、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媒体开展协同合作,促进文化产业资源要素流动、集聚和高效利用。
(二)将构建综合服务网络作为关键突破口
在现有金融服务的基础上,向文化产业价值链上下游的研发设计、生产制作、营销推广、配套服务等多个环节进行服务拓展。搭建以金融主营业务为重点,覆盖文化产业上下游环节的综合服务网络。
1.向上游拓展,引导金融机构参与构建文化产业价值链中“从创意设计、研发制作”的上游环节,支持和引导担保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为文化产业上游环节内的中小创意企业、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或风险投资,并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创意企业知识产权权利质押业务试点。
2.向中游拓展,构建成果转化孵化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参与构建包括“创业苗圃”—企业孵化器—企业加速器在内的文化产业创新创业培育载体系统。
3.向下游拓展,积极发展配套服务平台、产业展示平台和消费促进平台。引导金融机构积极为文化型中小企业创新与发展提供相关市场分析研究、技术预测、风险评估等配套服务;积极对接包括国际文化产业交流、交易、演艺、传媒、休闲、虚拟等在内的多样化产业展示平台;积极对接文化消费的重点载体,包括影院、剧院及画廊等各类载体。
(三)将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拓展金融服务范围作为重要突破口
1.有效降低经营风险。通过风险补贴、专项补贴等方式降低金融机构服务文化企业的经营风险,提升金融机构服务中小文化企业的积极性。
2.鼓励扩大经营范围。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文化创意类园区内设立专门为文化型中小企业服务的支行、信贷中心等信贷服务专营机构。
3.有机串联金融网络。鼓励文化产业基金、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机构、担保公司、信托公司、创投企业构建服务文化产业的金融链条。
(四)将文化产业结构重新塑造作为基础突破口
1.加快改造现有存量。积极拓展国有文化实体的重组引资空间,培育大批富有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打造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2.积极吸引外部增量。集聚国际知名和有潜力的文化企业。同时,拓宽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范围,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条件,积极集聚民营文化企业和中小文化企业。
相信通过多方的努力和政策的支持,金融业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将越来越大,措施将越来越切实可行、可靠,从而为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保障。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