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蒙古族民间舞蹈课堂教学探析-舞蹈艺术论文

作者:中州期刊来源:原创日期:2011-12-15人气:13128

一、蒙古族舞蹈课堂动律训练

(一)、臂腕类舞蹈动律——蒙族舞蹈教学核心之二

游牧民族的民间舞蹈中由于受毡房内场地狭小的局限,所以脚步的动作比较少,上身和手臂的动作比较丰富。蒙古族的臂腕类舞蹈动作体现出蒙族舞蹈的个性之美,是以它特有的肩类动作和丰富的臂腕类动作相结合展现出来的。灵活的臂腕动作所形成的各种舞姿和造型,充分体现了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1、动作分析

臂腕类动作主要包括:柔臂;小八字步准备,立腰挺胸,双手下垂。视线前方有开阔感。动作中以腰发力带动肩、胳膊、小臂、手腕、手指头。节奏要缓慢,动作过程要由韧性。两臂要舒展,往上的拉和往下的抹要有内在感。提压腕;可以在手位上做,也可双手同时的提压腕,动作本身有棱有角富于造型美,通常和错步,错垫步结合。男女性动作方法是一致的,女性更柔和一些。

2、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 臂腕单一训练

1、柔臂→配合平步练习

教学提示:以腰发力带动肩、胳膊、小臂、手腕、手指头,波浪形韧性延伸。

2、提压腕→配合配和肩部动作

教学提示:由腕部带动手掌有弹性地提、压,有顿挫感。

第二部分:舞姿造型上的臂腕训练

1、舞姿连接动作训练→单一训练(强调双臂与呼吸配合的过程。)

2、上身舞姿训练→单一训练(选用代表性肩类动作进行训练,如柔肩、硬肩,提高学生对身体的支配能力和上下协调配合。)

3、下身脚位训练→单一训练→连接训练(选用代表性脚位进行训练,如进退步、前后点步、踮错步,强调练习臂腕动作时体态的保持。)

4、体态训练短句→句1+2训练→句3训练→句1+2+3训练(上身舞姿和脚位相结合原地做,强调动作的连贯性,完整性。)

第三部分:步伐流动中的臂腕训练

单一训练→加舞姿→加路线

(用基本步法进行圆周行进,步伐流动时强调体态和上身舞姿的保持与控制。)

第四部分:学习与创造训练

独立完成即兴创作,要求体现出蒙族舞臂腕动作特点,教师适当指导,每小组编排4拍从流动到造型的动作,分小组进行创作。

(二)马步类舞蹈动律——蒙族舞蹈教学核心之三

   蒙古人民的生活中离不开马,马是游牧民族舞蹈中最常见的形象他们把民族的感情、性格和来自大草原的气势融汇于马的舞蹈形象上,马步类舞蹈就是通常以上身模拟骑马的姿态,脚下表现马的各种姿态变化,突出以人体造型和舞蹈步伐来模仿马的各种姿态和动作特点。

1、动作分析

蒙古族的马类舞蹈动作很多,主要包括:走马步;双膝屈,一脚前伸落地,另一脚紧贴跟上,脚尖着地,两脚交替进行,表现马的悠闲之态。跑马步;双脚前后交替跳落,上身随之前俯后仰,表现马的奔跑状态。摇篮马步;双腿交叉,双脚外缘滚动,重心推移带动胯的自然摆动,表现马的逍遥之感。刨步;模仿马蹄刨地的动作,重心由主力腿支撑,动力腿刨回时要松弛有力。

2、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马步训练

1、单一的走马步练习→原地基本站姿

教学提示:体态强调立腰、拔背、目视远方。

2、同一动律中做不同方向的变化→找马的形态特点

教学提示:强调下肢灵活敏捷,上身附随而动。

第二部分:舞姿造型上的马步训练

1、跑马步→单一训练(以腰为控制重心,上身前俯,双脚交替向前跑。)

2、摇篮马步→单一训练(要求双膝屈,脚腕松弛,小腿略夹,双脚灵活滚动。)

3、刨步→单一训练→连接训练(以灵活小巧为动作特点,膝部松弛,脚掌灵活。)

4、综合性马步→句1+2训练→句3训练→句1+2+3训练(上身舞姿和下身步法结合起来做,原地做。)

第三部分:步伐流动中的马步训练

单一训练→加舞姿→加路线

(步伐流动时加舞姿的马步训练,强调马步舞姿的保持与控制。)

第四部分:学习与创造训练

独立完成即兴创作,要求体现出蒙族舞马步动作特点,动作变化上有张有弛,教师适当指导,每小组编排4拍的流动到造型的动作,分小组进行创作。

二、“小范儿”和“呼吸”在蒙古族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一) “小范儿”在蒙古族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在我国各民族舞蹈中,因地理环境和生活习俗的不同,都存在着风格迥异的“小范儿”动律,舞蹈中的“小范儿”如同音乐作品中的装饰音,加之则凭添情趣和味道,少之则如同白水,平淡无味,它起到增强艺术魅力的特殊效果。舞蹈中的“小范儿”还体现着各民族民间舞蹈的精髓,是舞者气质风貌的形象体现。蒙古族人民长期生活在辽阔的大草原,过着蓝天为帐,绿草为毡的草原生活,形成蒙族舞蹈大气磅礴的艺术风格,它的“小范儿”动律主要集中体现在肩部和腕部,表现出蒙古人民豪放洒脱的性格特征。肩部的“小范儿”主要是依靠气息下沉,腰部发力,带动肩的瞬间抖动,形象地刻画出舞者的气质和韵味。腕部的“小范儿”主要是依靠手臂的灵活晃动以及腕部带动手掌有弹性地快速提、压,强调短促的力度的体现。有时肩部和腕部的“小范儿”动律常结合在一起使用,在流动的舞蹈中加入瞬间的“小范儿”动律无不体现着蒙古族舞蹈“柔中带刚,刚中带柔”的审美特点。蒙族“小范儿”动律的学习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对领会和掌握蒙族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从蒙族舞蹈动律看“呼吸”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蒙古族民间舞蹈中的“呼吸”体现着蒙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它和蒙族舞蹈大气磅礴的艺术风格交相呼应。“呼吸”是蒙族民间舞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蒙族舞蹈动作的同时,还应把握对“呼吸”的控制能力,从而体现出蒙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和审美价值。

在教学当中,从地面体态动律的“慢吸慢呼”入手,学生较容易体会和把握“呼吸”,运用长吸气,慢呼气,过程中气息平稳均匀,表现出人物置身于辽阔草原的豁达心态和英雄气概。蒙族丰富的肩类动作同样蕴含着多样的呼吸语汇:棱角分明的硬肩动作,在双肩前后交错的一刹那气息随之“快吸快呼”,双肩快而有力地交错进行,在行进中与平步配合时,步伐的“呼吸”与上身动作相呼应。笑肩气息的运用和硬肩相同,只不过是上下方向的“快吸快呼”,用来表现草原民族的爽朗乐观的心态。而蒙族的碎抖肩动作则体现了“快吸慢呼”的呼吸特点,通过短促的吸气,腰部发力,气息下沉,带动肩部快速的抖动,形成蒙族特有的舞蹈特色。柔肩的动作也是依同此理,它常常和柔臂动作相接合,动作舒展优美,尽显草原民族柔情的一面。肩类动作中的单耸肩和双耸肩,和笑肩的动作方法相似,只是动作重拍不同,笑肩强调重拍向下,耸肩强调重拍向上。呼吸上耸肩要求“慢吸快呼”。

蒙族舞蹈的呼吸特点是重拍上慢吐气,空拍和弱拍上快吸气,对蒙族舞蹈呼吸方法的掌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呼吸的训练需要在平时的课堂练习中不断加以强化和提高,使学生逐渐掌握其规律性,以求达到“神形兼备”。此外,蒙古族舞蹈对“呼吸”的运用,还和中国古典舞身韵中的动律元素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在蒙族舞蹈教学中的胸背动律中融合了含、腆、仰的身韵元素;蒙族体态动律中用到了提、沉、冲、靠等身韵元素。他们都和“呼吸”有着密切的练习。

参考文献:

1.《中国民间舞教材教法》潘志涛主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年5月出版

2、《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罗雄岩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3、《中国民间舞教材教法》马力学主编 北京舞蹈学院内部教材1988年1月出版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