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思考

作者:骆名霞来源:《文学教育》日期:2014-05-17人气:1184

改革开放已经过去35年了,在这短短的三十多年间,中国的现代文学史教学从最早的中文系最受欢迎课程之一到门庭日渐冷落再到几乎门可罗雀。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走过了一段艰难的路程,有辉煌,有落寞,有大盛也有大衰。80年代中后期之前,我国现代文学史课程的老师和学者都是站在时代思想的前沿,从一种科学、理性的角度来分析时事,激扬文字,引领思想。这些专家学者后来就成为了大学生们追捧的对象,成为了群众偶像。但是在90年代后,由于一些政治上的因素,一些敢于揭露现实阴暗面、抒发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的知识分子、学者都走上了风口浪尖,很多人选择了逃避政治,转而开始钻研学术,所以90年代后我国出现了学问家的涌现。但正是这种潮流导致中国现代文学史在大众的心目中渐渐变成了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进入21世纪后,挑战越来越多,社会文化方面,在“国学热”和学术通俗化的双重压力下,现代文学在学生和普通民众中的声誉也遭受了重创。从学校来讲,现代的大学教育都趋于理工化,大多数的科目都是要求有用。重视工科,忽视理科和文科。所以现代文学史的课程很多都被挤压掉了。这对内容非常多的现代文学史来讲是很大的压力。学生方面,当代大学生对于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的喜爱已经远远超出了对文学的喜爱。他们感受不到文化底蕴对于自身乃至人类的重大作用。老师方面,由于学生的普遍需求是功利的,所以老师们也大多是为了教学而教学,对于课程的内涵也追求的少了。

以上的几个方面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在新世纪所遇到的挑战与困惑。很多学者和机构也都慢慢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就这方面的问题进行过比较深入的讨论。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研究积累了很多成果。本文接下来将就这门课程的价值、本体以及教学方法来进行描述。

1.价值论方面:为什么教

从价值论方面来讲,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要教这门课。现在的中国大学中,绝大多数的中文系或者文学院都会开设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课程。但是课程开设的最主要原因却是教育部的规定。我们为什么要去教中国现代文学史,为什么要去开设这门课程。大多数老师的回答应该就是为了谋生吧。我们应当意识到,现代的中国文学对我们当代的学者和老师学生有什么意义。我们应当总是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们在孜孜不倦地授课的同时能为学生带来些什么,我们能将什么样的思想传递给学生们。

这些问题都是非常理性的,并不是一时激动所得到的。而是经过多年的探索,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这关系到我们工作以及授课的价值。从历史层面来看,中国文学史并不是一门很令人为难的课程,我们的前辈们并没有因为教授这门课程而无所适从。我们也都知道,中国文学史这门课程的来源是模仿外国大学体制的京师大学堂,1904年起,“中国文学史”就作为大学的文科类主要课程存在了。最早的“中国文学史”是为了“动人爱国保种之感情”,这也就是中国文学史这门课程最早期的价值。在5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占据了大多数国内高校的讲台,地位也非常之崇高,这不仅是政治的影响结果,也是时局的结果。当时中国文学史作为一种政治文化宣传手段让国内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了解时政,懂得用理性的角度去思考政治与文化的关系、接受新文学的内容。“文革”时代后,由于政治上的拨乱反正以及思想上的剧变,中国现代文学史所宣扬的“自由”、“民主”、“科学”与时代背景相契合,人们也就对这种形式的精神能量感到憧憬以及热爱。文学和思想上人们开始提出“回到五四”的口号。那个时候社会上充斥的并不是当代的所谓成功学、厚黑学等文化,引导着社会文化的还是那些能够提供新思想、新观念、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大学。90年代后,由于政治上的突变,知识分子的地位逐渐下降,对于时事政治有发言权的文学、史学工作者地位就更是急转直下。经济的突变也使得基础的熏陶人情操的文学工作者地位下降了。

    值得庆幸的是,当代的学者专家已经开始意识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方面已经存在的问题。陈平原教授就提出过文学教育的目的是积累知识还是提高文学欣赏品味的探讨。积累知识和提高欣赏品味其实并不是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但是总要分出个主要次要。还有人说过。文学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各种能力、使他们能够具有深刻的人文思想。这些观点都批评了当代文学教育中重实用、轻基础的观点。拒绝被当前的实用主义所引导。“五四精神”常常被相关的学者提出来表示对当代文学教育的一种希冀。但是在现如今的社会,我们应当意识到,重返五四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的节奏了。在本科教育已经从最开始的精英教育变成高层次基础教育的当代,我们不能一味地批判现在的重实利、重实用,而应该在“精神教育”上面做文章,应当在“精神教育”上面结合实用主义。鲁迅曾经说过“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这就是说明了实用主义的重要性,他在文学上的认识值得我们当代学者学习。他是一个文学功利主义者。他的文学创作主要目标就是为了“唤醒国人”,正是因为鲁迅在功利与非功利中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才成就了他,才有了鲁迅这个大师。所以在大家普遍质疑的文学研究功利性的今天,我们依旧应当保持冷静,继续思考。当代环境下,现代文学史不能太过于功利,但更不能不切实际,不接地气。

总而言之,在为什么教的方面,我们应该得到以下结论:教育本身就是国家统治阶级的一种统治工具。它本身就是有目的性的,现代文学教学一方面应当注重文学精神、崇尚审美品格的培养。另一方面还应当重视实用。这并不是曲意逢迎而是适应当代社会节奏的做法。要在对学生进行审美精神熏陶的同时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涵养神思”、“崇尚高尚”。

2.本体论方面:教什么

我们现代文学史是什么?这就是文学史的本体论问题。现代文学史,顾名思义,它是与文学有关的,所以它应当是纯文学的,能给人带来清新空气的、能带给人思考的。但是它是史,是历史。它是历史就应当对当代人民和政府产生影响、有意义来引人深思。到底是重文还是重史,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过去,我们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因为过去我们一个班只有几位十几位学生,老师与同学能够进行深入的探讨,能够进行思维的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但是在当代我们已经不再有这么优越的条件了,一百多个人同时上课,老师根本顾不上照顾所有的同学。这个时候我们就应当考虑上面的问题了。

从最近这些年高校的情况来看,我们的大学已经开始淡化“史”的方面,而逐渐将现代文学史课程变成了一个作家作品分析课。甚至于很多学校已经开始将“史”字删去,将课程名称改为“现代文学课”。90年代前,这门课是重视“史”的,因为只有结合了当时的时事,强调文学史中规律以及文学性质的判定、思潮的发展方向。将思想观念的灌输和文学审美能力的训练相结合,才能让学生们懂得利用自己所学来提升自我,为国家做出贡献。现在我们加强了对文学审美能力的训练减弱了思想观念的灌输。这可能比较适合当代的时代要求。

文学作品和文学史的关系就像是天上的星星和天空之间的关系。文学史就是一篇一篇的文学作品组成的。每个作品都相差很远,但是他们之间又有一定的关系,互相结合成为一个文学史。当我们讨论文学史的时候,一定要高屋建瓴,提纲挈领,懂得整体把握。这也就是说,没有了文学名著,没有了审美,就没有文学史。我们应当培养学生对作品的审美和解读能力,让学生们能够从文学史的角度理性把握作品的意义。事实上,我们应该培养的是学生的作品细读能力。让他们对作品有一种感性的认识,这样阅读多了他们自然就能有了比较高的文学素养。这样他们见到一篇作品的时候脑子里就能慢慢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以及思想启示。至于思潮、运动等文学史的常识是可以穿插在这些课程中学习的,但是要系统学习这些知识还是最好放在高年级。

总而言之,我们应当在教育的时候分层次逐步将需要学习的课程渗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去。

3.方法论方面:怎么教

方法论问题就是我们该怎么教的问题。中国现代文学史一直以来都是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了。所以这几年应当发展课堂改革。以亲和友善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能够让同学们参与到课堂中,而不是老师一个人讲的方式。其实总的来讲,学生的积极性是要求老师来调动的。老师应当采用学术讨论的方法来进行课堂教授。这也就是已知的现代文学史的最好授课方式。这种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二、能够将课堂学习变得有趣,能够吸引学生参与课堂;三、老师们的学术感悟是很难通过教课来传达的,但是能通过大家的讨论来传递。四、虽然通过大学扩招,很多学校采用了大班授课,但是依旧可以利用课后的学习兴趣小组以及导师制来眼神课堂。

总而言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式教学是现代文学史教学的最有效出路。

4.结束语

最后我们衷心希望通过我们这一群体的努力能够让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以及现代文学史的研究走向一个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全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反思[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3:34-44.

[2] 张炯.文学研究大跨越的时期[J].文学评论,2009,2:102-108.

[3] 沈 明.现代文学研究转型与《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6):89-92.

[4] 王晓文.新形势下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方法探索[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137-139.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