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的风险分析与控制

作者:李哲来源:日期:2014-05-31人气:1888

教育部为了提高高等院校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的适应性,提高吸引优质生源、毕业生就业率和高校竞争力,将专业设置的自主权和招生人数的决定权下放给了各高等院校,这样的政策确实提高了高等院校的办学积极性、自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但是一些高校在专业设置时没有长远规划,带来专业设置的盲目性、滞后性和不合理性。一些高等院校为了申办一流大学或综合型大学,提高高校社会竞争力,设置的专业有的市场需求已经饱和,有的市场需求逐渐萎缩,高校没有充分论证盲目开设热门专业,使得部分专业的学生培养质量不能达到市场需要,造成无法就业、专业停办、招生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一、专业设置的风险识别

专业设置的风险是指向设置的专业投入各种资源,却无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的现象。要分析和研究专业设置的风险,剖析其原因和危害,想出解决办法,首先要对这种专业设置的风险类型进行识别。

(一) 设置的专业停办的风险

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专业设置必须具备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专业必需的开办经费、硬件、资料等办学基本条件,因此专业一旦设置,高校就要投入很多教育资源,包括引进人才,购置设备,兴建实验室和教室等,如果已申专业被停办,这些资源就会浪费。

(二) 设置的专业招生不足的风险

一个本科专业要正常运行,就必须维持一定的招生规模,一般而言招生人数要达到两个教学班,至少60人,教学师资、软件、硬件也是按照这个标准而投入组织。招生规模如果达不到标准,学校也必须为学生开设教学计划上所列的全部课程,投入的教育成本所差无己,投入的各类教育资源就无法得到充分利用,或闲置、或浪费。

(三) 设置专业的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或者转行的风险

社会分工的趋势是朝着高端、精细、专业方向发展,这种变化意味着具备专业技能和知识的高级人才比非专业化人才的劳动报酬要高得多,因此专业劳动者转行非专业劳动,学非所用,报酬会明显减少。如果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国家、个人、学校、社会所付出的教育成本无法收回,高校如果培养的人才不能从事所学专业的相关工作,该专业设置就彻底失败了。

二、专业设置的风险成因分析

(一)传统观念的原因

一方面传统的“实用主义”观念使得一些基础理论研究对中国学生不具备吸引力。学生在申报专业时,其中应用型人才因为适应市场需要,所以人满为患,而一些专门进行学术研究的专业,则没有人关注。另一方面传统观念造成人们对某些职业有所偏好,如学生更喜欢选择经营、管理的相关岗位,而需求巨大的专业(资源勘探、矿业类)没有人观注,传统社会地位比较高的职业(医生、教师、经济类)被关注度很高,学生更愿意到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有的学生宁愿在家待业也不去私营企业就业,所有这些传统的观念造成了有些行业招不到学生,学生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局面。

(二)市场变化的原因

高等院校不断为市场提供适合的各类专业人才,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很多课题需要高校研究人员进行研究和解决,高等院校每次专业目录的调整,新专业的增加,旧专业的取消,都与市场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夕阳产业和朝阳产业,夕阳产业市场饱和,竞争激烈,利润降低,发展空间小,与之有密切联系的一些专业也面临取消。市场快速变化使每隔一段时期都会产生一些新的职业,而朝阳产业的出现对毕业生提出了新的需求。这些调整对高等院校专业设置而言,是一种正常的除旧迎新,但不是所有市场需求出现后,高等院校都要立即增加专业设置,由于某些行业还不成熟,并且没有相关职业标准,就业门槛低,专业缺乏竞争力就匆匆上马,其结果很可能也会带来风险。

(三)专业设置体制的原因

我国专业设置体制是先由中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的目录》,再由高校按照目录上的名称去申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1987版修订后的专业种数由1300多种调减到671种,1993版专业种数为504种,1998版本科专业目录的学科门类达到11个,专业类71个,专业种数由504种调减到249种,2012版专业类增加到92个;专业由352种基本专业、154种特设专业构成。基本专业每五年调整一次,相对稳定;而特设专业处于动态,每年向社会公布【1】。

这种自上而下的规范管理体制的弊端主要体现在(1)无法及时有效满足市场需求,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不能及时满足迫切需要专业人才,及时撤并不再需要的人才。(2)统一的专业目录容易导致高校办学无特色,雷同和单一化,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能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3)对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产生误导,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对学科专业目录本身的研究更感兴趣,而忽视市场出现的新需求。(4)专业设置分明导致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狭窄,先有专业目录,然后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各专业间教学资源的共享程度低,使不同专业重复建设,导致教学资源浪费。

(四)高校自身定位失准的原因

很多专科院校无视自己的实力和办学优势热衷于升格为综合大学,某些综合大学为成为一流大学而在专业设置上求大求全,这使原本短缺的教育资源更趋紧张,也无法形成办学优势。此外一些专业设置为区域经济服务的范围确定不一致,区域经济对专业设置具有巨大促进作用,政府也一贯重视区域经济与专业设置的合作。

三、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危害

(一)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专业设置要为经济发展服务,我国不断调整的产业结构,对专业的需求具有选择性,毕业生面临社会选择。如果专业设置盲目、不合理,不仅大量教育资源被浪费,而且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牵制作用。对人力资源过剩的产业,报酬下降,生存竞争加剧;在新兴产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升高,有价无货,限制了新兴产业的竞争力。这样造成专业人才的结构失调,并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

(二)影响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

就上层而言,专业目录设计不合理,缺乏充分的论证,导致各个高校为扩充专业而盲目申办,造成新增专业的整体困境,由于方方面面的利益,再进行改革是十分困难的,这样的失误对各高校教育事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就各高校而言,高校大量的运作成本主要由国家政府买单,专业建设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专业一旦设置,一个利益群体就出现,专业如果取消将触及很多方面的利益,最终带来该专业一系列困境。

(三)投入教学经费的浪费

近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势头迅猛,各高校扩招、扩建、升格合并,高校招生人数与日俱增,教学经费不足一直是高校发展面临的困难。国家规定每个大学生人均占学校用地、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等都要达到一定的办学条件,每年国家的教育经费就需要增加投资千亿元,但是很多高等院校不断地增加专业数量,甚至通过贷款和举债,如果发生了专业设置不合理,甚至专业取消,那将使高校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高校发展将面临更大的困境。

(四)影响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信心

“学而优则仕”观念深入中国人的心,人们普遍相信接受高等教育是光宗耀祖的有效途径,农村和城镇中低收入家庭认定通过上大学这途径可以改变命运。学生个人及其家庭为接受高等教育所支付的费用越来越高,再加上生活费、住校费、教材等杂费,超出了很多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3】。但是,由于专业设置不合理,现实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 “贱卖”现象越来越严重,很多家庭面临教育投资可能无法收回的现实,当这种现象成为趋势,更多的中低收入家庭对这种投入与获得的回报进行对比时,必然对是否应接受高等教育产生疑问,从而影响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信心。

(五)加重社会就业保障的压力

大学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将纳入劳动服务系统,并登记为失业人员,早在2006 年中组部、育部等十四部委就联合指出“要加强对离校后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工作,有就业愿望的应届毕业生未就业的,可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高校毕业生见习期间由见习单位和地方财政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其提供基本生活补助,高校毕业生因短期无法就业或就业后生活仍有困难的,民政部门要及时按照有关规定为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或临时救助,帮助他们度过难关”【4】。可见专业设置的不合理,造成大学毕业生的失业问题确实已对我国的社会保障造成了不小压力。

三、专业设置的风险控制

(一)转变教育观念

事业单位、大型企业工作稳定,工资高,条件好;小企业工作不稳低,工资低,条件差,高失业,很多大学生宁愿失业也不愿意在小企业就业,这种低收入与日益高昂的学费之间的矛盾不能解决,毕业生就会选择自愿失业。首先,毕业生及家长要更新观念,调整就业期望,抱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参与就业;其次,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进行慎重选择,必须考虑毕业生能否就业,在什么样的市场就业;最后,国家政府应调整高校的评估标准,把高校一味追求 “综合大学”“高水平大学”的误区中拉出来,转变以建设“特色大学”为评价标准对高等院校进行考核。

(二)建立自下而上的专业设置体系

借鉴美国等等西方国家,与我国专业设置体系不同,政府只是对各高等院校设置的专业进行统计和整理,学校掌握专业设置的自主权,。这种专业设置体系(Classification ofInstructional Programs,简称 CIP)在我国高校教育中有重要的借鉴意义。CIP中一个新的学科专业要增列到目录上,必须满足近3年内至少有3个州的10个以上高等教育机构授予至少30个该学科专业的学位。CIP对专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然后对专业名称等方面进行编制【4】。CIP只作为是国家信息服务的一种方法。国家对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并不进行干预,这种方法即有效发挥使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又确保高校对专业设置的自主权。我国也可尝试建立这种自下而上的学科专业管理体制,从而减少因教委监督不力,或者决策失误造成的专业设置风险。

(三)重视高校各层管理者的道德监控

国家最为高等院校的投资者和所有者,管理权交给大学校长、院长等行政干部及教师队伍,但是高等院校的各层次管理者在高等院校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有些领导为了个人的政绩,忽视学校发展和社会利益,盲目扩大规模,造成专业设置的风险。另外,高校还应重视所设专业真实的就业率,加大对专业就业情况的监察力度,采取对院系申报已就业的学生进行电话回访,并采取配套的奖惩措施,增强学生就业统计人员的责任心,避免毕业生就业率存在水分。

(四) 加强课程建设

如果设置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研究人员,课程设置就应更强调学科完整性的课程,如果设置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应用人才,课程就应更多地涉及应用型的知识。高等院校应对设置专业的学生未来可能职业所需要的能力进行认真调研,然后设计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并采取灵活的课程组合策略,通过一定程度的自由选择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标,这样才能使高校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提高设置专业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加强课程自身建设,不断更新课程内容,编写或更新教材使课程与时俱进,避免陈旧、落后。

(五) 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职业能力

产学研结合是高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的创新精神高素质人才的有效形式,也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必由之路,也是教育创新的重要方面。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教学平台有以下途径:(1)重视行业服务,促进实践基地建设。(2)注重特色人才培养,形成人才需求优势。(3)利用校友优势,拓展实践教学途径。(4)校企联合共建实践、实验、实训中心。(5)校企联合共建研发中心模式。(6)创建城建行业技能鉴定所和培训中心模式。高等院校以产学结合为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解决生产、管理、服务中的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2012

[2]林毓铭.大学生起薪工资走低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兼论政府社会保障职能[J].教育与经济,2006,(2):33-35.

[3]张辅评.教育部:未就业大学生当失业人员对待[EB/OL].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3-9-15.

[4]鲍荣.美国学科专业分类系统的特点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4):1-5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