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现实观”
一﹑文学现实主义时期的现实观
19世纪50年代,现实主义从法国兴起,席卷了欧洲和美洲的文化思潮,和新的文学传统。它强调文学的“文化逼真性”和“现实的真实感”。检验作品是否具有真实感的唯一标准就是看作品是否如实真切得反应了社会现实。正如热奈特指出的“文化逼真”在十八九世纪早期被作为检验小说叙事真实性的标准。[1]然而,什么才是真正的“现实” 呢?许多现实主义作家认为生活的本来面目就是真正的现实。现实主义的基本特质体现在对现实的忠实呈现;它不改变生活,而是把生活以文学的形式复制和再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学的艺术模仿论就应运而生了。它强调艺术要客观的模仿现实。然而,现实到底是什么呢?是我们人类肉眼的看到的自然和社会现实吗?现实主义作家,强调要用艺术的形式,现实主义的手法客观的呈现社会的本质,人性的本真,艺术作品只是现实本质的一面镜子,而作品中所呈现的社会,人物的现实被读者误认为成真正的现实,艺术和现实没有了明显的界限,这样的文化成规造成了似真性幻觉, 而十八九世纪的文化成规的特点就是消除虚构作品的编码痕迹, 强化现实主义的自然性, 而“我们对于现实主义的自然性的印象, 部分地是下述事实的结果: 我们从开始阅读起就己经习惯它了”. [2]。这样的文学思潮下,对应的文学创作手法应运而生。
现实主义作家往往冷静地观察和评判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诟病和矛盾。他们如实地向读者呈现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剖析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与其相应的社会环境的关系中揭示其造成现实的种种根源。这样以来,写实的现实主义作品拜托了原有的浪漫主义作品中追求文学性和诗学的写作手法,使得文学艺术创作成为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加速了文学的文明进程。使得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被作家赋予了典型性、真实性和客观性的特点。
现实主义作品通过均采用以故事时间为顺序的线性发展叙事策略来实现上述的典型性、真实性和客观性的特点。线性叙事的特点表现为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吻合并且同步,旨在表现现实主义作品是对现实的模仿和再现客观现实,故事情节的展开是按照现实的时间发展顺序展开的,体现了其单一的且不可逆转的线性特征。从而揭示了确定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引导读者领悟作者所希望读者领悟到的生活哲理,读者是被动的,被束缚在作者的单一的、片面的价值观念和理解层面中。读者在现实主义作品中无法能动的领悟作品所表现的深层现实意义,读者永久的处于客体地位,而作者永久处于话语的主体地位。现实主义小说在十九世纪末受到了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以及意识流小说等现代主义小说的有力挑战。现代主义小说不仅关注客观世界的表象世界,同时关注故事人物的内心和潜藏在现实表象下的深层原因。
二﹑后现代主义时期的现实观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正式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前期,后现代主义认为,在今天的世界里,各种各样不稳定、不确定、非连续、无序、断裂和突变现象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观念开始深人人们的意识它反对用单一的、固定不变的逻辑以及普适的规律来呈现世界,主张多元创新地认识世界。它反对独立的个人,强调无政
府主义的、集体的、无个性的经验。拼贴、多样化、不可表述,以及宣泄狂欢的激情是它关注的中心。最为重要的是,主体和客体的合二为一以及自我和他类的融合。它是对西方现代性的一种讽刺性的戏仿,也是对一切企图对人的主体进行界定、具体化和再现的反抗。两次世界大战对西方知识分子造成的心灵创伤,传统的人文价值受到了深刻的怀疑和动摇。人与世界的尖锐对立、人与人的隔膜和对立、个人尊严的丧失和心灵分裂,一句话,人文价值的丧失,构成了现代主义
文学的基本主题。
后现代主义作家在西方后工业社会的影响下,现实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实不再是肉眼可以看到的社会现实和各种实体的存在。而是被人们同化思维的常识凝固成一个类型化、共性化、静态化的概念符号, 纳博科夫将这种现实称为“常规现实”、“一般现实”。传统的现实被后现代的虚无主义所取代。虚幻和现实之间,艺术描写和现实之间,主体和客体直接的界限完全被消解。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看待后现代主义,语言主体的消解,能指滑动,零度写作,开放式结构和“分裂整合”的艺术手法成为后现代文学的新的特质。后现代主义小说是用新的技巧对作家眼中认识的现实重新语境化。
三﹑后现代主义小说呈现“现实”的艺术手法
巴塞尔姆认为,拼贴方法是二十世纪文学手段的中心原则。他在戏拟小说《白雪公主》中就使用了大量的片段进行拼贴,除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童话故F外、他还“拼凑”了心理分析、早餐指南、新闻标题甚至毛泽东语录等等零散的片段为一休,从而最大程度地冉现r文本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氛围,让读者从中体会许多’.无法言说的意旨”。这正如莱辛 在 《金色笔记》的前言中说:“我的主要目标是创作一部能够不言自明的作品,一个无言的声明:通过它创作的形式来说话。’[3]的确,莱辛的几乎每一部书都是在用形式述说着她所要表达的主题。尤其是她的代表作《金色笔记》。
在《金色笔记》中,莱辛通过利用现代主义的宏大叙事策略来解构具有作家身份的安娜的自身生活和心理发展历程,莱辛采用了多重叙事情境,打破了传统的按安娜生活事件的顺序进行叙事的叙事成规。也就是“本文时序与故事时序还存在种种不协调形式,即一般所说的逆时序。”
通过逆时序的多重叙事情境策略的应用来展现安娜作为作家,作为女性,作为母亲多重身份下的多重意识。
“叙事情境”是由斯坦泽尔提出的一个叙事学概念,他将叙事情境分为三种:第一人称型叙事情境,作者型叙事情境以及故事人物型叙事情境。多重的叙事情境之间的界限是存在的,然而它们之间又是开放和互相关联的。[4]在小说《金色笔记》中,第一人称型叙事情境存在于《黑色笔记》、《红色笔记》和小说最后部分-金色笔记中,叙事者是安娜并且具有明确的身份。叙事角度是内视角。而作为框架小说的《自由女性》,采用的则是作者型叙事情境,叙事者是莱辛,而莱辛在小说文本中是隐形的,且不具有任何明确的身份。读者最值得关注的是莱辛在《黄色笔记》中所采用的人物型叙事情境。《黄色笔记》是一部小说中的小说,叙事者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安娜,它同时称为“第三者的影子”。安娜通过在此小说中创作出一个和自己姓名相似,际遇相近的主人公-艾拉,来表现自我内心的发展历程。
莱辛不仅采用不同的叙事情景展现主人公的多重意识,同时在多重的叙事情景下,实现不同的时空转换,从而表现出她的后现代主义现实观:一切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虚幻和现实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现实就是虚幻,虚幻就是现实,一切都是难以控制,虚无缥缈,深陷其中的主人公难以把握虚无的现实和命运。首先,小说包括五部分。第一是框架小说《自由女性》,然后四本笔记穿插于此框架小说之中,四本笔记通过不同颜色进行区分,依次是黑、红、黄、蓝。这样的顺序重复了四遍。用以象征主人公不同生活方面,给予读者一种由不同色彩而分割的不同的空间感,而不同色彩的空间含有不同的意蕴空间。同时叙事从外化和程式化的经历描写的久远的记忆与事件的历史性回放,从公开的政治经历记录到完全私人性的日记,而这一叙事过程是使得读者自由驰骋在主人公安娜不同社会活动空间的过程,同时使得这种不同空间更迭和主人公个人情感的距离拉伸延展,使得读者和主人公共同在客观和主观的钟摆上来回往复.[5]而这种不同叙事情境下的叙事所产生的效应类似一部具有无限视野的照相机被调节镜头直到聚焦到最近的物体的过程,使得读者强烈感到故事物理空间的更迭感,使读者心理空间逐步为适应其更迭而做出不断的调试。使得读者也随着主人公的意识在不断更迭,变换的现实虚幻中来回摆动。
作为一部备受争议的多层次叙事小说,莱辛在《金色笔记》中通过独特的叙事结构向读者营造了多维的叙事空间,使得读者不断徘徊在不同故事空间之间,故事的时间在不同的故事空间中被打乱使得读者感受到主人公安娜的生活的混乱和无序,以及现代人生活的荒诞性。多重叙事情境的更迭,使得多重意蕴空间得以互相关联,使得故事的时间压缩,空间膨胀,螺旋上升,创建了全新的时空体,全新的意蕴空间。同时实现了故事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的镜面效应、对话效应以及作者与读者的潜在对话效应。
结语: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消解了意义的清晰性、价值本体的终极性、真理的永恒性,为其认识论和本体论,放逐了一切具有深度的确定性,把现实放进了一个不确定的时间压缩,空间膨胀,螺旋上升的全新的时空体平面。使得。使得读者也随着主人公的意识徘徊在现实和虚幻之间,实现了现实和虚幻世界中的人性统一,实现了对后现代意义下的“现实”的时空抒写。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