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论校园先进文化建设与教师人才培养的双向建构

作者:中州期刊www.zzqklm.com来源:原创日期:2014-06-30人气:1156

“文化”这一术语源于拉丁文中的Cultus和Cultura。美国学者菲利普·巴格比认为:“‘文化’一词最初在欧洲语言中出现时,它还未获得今天我们所赋予的意蕴。在拉丁语和古英语中,它通常具有‘耕耘’或‘掘种土地’的意思,这种用法今天仍在‘农业’(Agriculture)和‘园艺’(Horticulture)两词中保存着。” [1]后来,古罗马著名思想家西塞罗所使用的“文化”一词,已经具有了比喻和引申的含义,他所说的Cultura mentis(耕耘智慧)已与拉丁语中的用法有所不同,具有了改造、完善人的内心世界,使人具有理想公民素质的意思。18世纪末,在德国学者赫尔德那里,开始出现了文化一词的现代用法,“对赫尔德来说,文化乃是一个社会向善论的概念,它意味着人的完善,或者在发展他自己的过程中取得的工艺、技术和学识”。[2]

在中国,“文化”一词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也出现得很早,它是由“人文化成”一词简化而来,基本上是指对人施以文治教化,把新生的本来不懂事理之人培养成为有教养的人的过程,带有动词的“文化”的含义,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化”。作为一种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它是与人的内在教养、德性等联系在一起的。

从“文化”涵义的变迁发展中,我们可以说,文化的本质即是“人化”,它表明了人的进步和发展。文化以物质形态、关系形态、观念形态作为其存在的表现形式,为人们所认识并对人的实践活动发生制约与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把作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的文化理解为三种形式,即物质文化、关系文化、观念文化,而观念文化居于文化结构的核心层次。

校园文化作为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不言而喻,它含有“文化”的种种特性,并在高校这个特殊的群体中集中地显示出其强大的功能、作用及影响。校园文化是一种以有形的物质形态和无形的精神形态为载体所显现出来的群体文化,它是校园观念文化、物质文化、关系文化构成的统一体。观念文化可以理解为精神文化,它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学校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物质文化包括学校建筑、设备设施、绿化美化等校容校貌以及表现学校精神文化的雕塑、标语、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 关系文化指学校师生员工学习、生活、交往等活动过程与活动方式,包括管理机制的运行、课程实施与建设、资源开发与整合、学术研讨、教育教学活动、校园生活等。其中,观念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它是教师和学生长期创造和积淀下来的特定的意识形态、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不仅体现在师生员工的理想目标、价值信念、文化传统之中,同时也渗透在校园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之中。它内在地激励或阻碍着学校的发展。众所周知,学校是教育机构,而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其文化功能,就是通过实现文化与人的双向建构来促进文化与人的发展。一言以蔽之,学校就是专门的文化传播机构和人才培养机构。因此,“文化”与“人”是学校的主要构成要素。但是其中的文化不完全等同于社会现实文化,它是经过选择的文化,是高层次的文化,是富有理想意义的文化,是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精华。其中的人,也不是一般的人,而是善于思考与反思、乐于行动,灌注着文化精神和理想的人。学校不仅是各种思想文化交汇的前沿阵地,汇集着人类优秀的文化精英,而且集中了一大批掌握先进科学知识、科学理论、科学思想、科学技术的高层次人才。从而实现了文化与人的双向建构,一方面用精萃文化来培养人、发展人;另一方面又使人接受新文化、创造新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内在力量对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激励和凝聚功能,教师作为“文化源”,具有着强大的文化扩散和辐射作用。校园文化与教师的关系在本质上体现的是关于学校以及生活在学校内的人们“应如何”的价值观念。因此,一所学校的文化建设与教师人才的培养是紧密相连的,只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师培养的双向建构,才能推动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素质的提高。

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学校的范围内,在所有师生员工中,建设一种与学校的地位和使命相称的比较理想的生活状态或生活方式,包括形成某些共同或相似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以及为实现其价值理念、方便其活动所需要的生活、工作环境和条件。校园文化的建设核心在于精神建设。某种先进的校园精神一旦形成,就作为促进该校建设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对广大师生员工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引导和激励着他们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特别是在学校或个人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它会给人以信念的支撑,成为人们追求理想、追求发展的力量源泉,从而可以使生存于该校的人们具有某种特有的“精神特征”,形成该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鲜明的个性特征。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坚持先进的文化方向,确立科学的指导思想。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指代表我国文化发展方向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基本内涵至少包括四个层面:一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灵魂和指导;二是以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三是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基本原则,体现时代特征;四是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发展方向。要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它不仅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而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对于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高校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是社会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和辐射源,一方面,要扎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沃土之中,成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塑造和凝聚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成为研究、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重要阵地;另一方面,又要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善于吸收消化世界上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以校园精神文化为核心的同时,要加强物质文化和关系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关系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质量体现,比如校园环境、组织管理制度、学科建设、人际关系、设备资料以及各种各样的活动等等。绿树成荫的校园马路、空气清新的小花园和布局合理的教学楼散布其间的整洁环境,可以使教职员工和学生感到心旷神怡,愉快地开始一天的工作和学习。严格的制度、严明的纪律,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严谨笃学的治学态度,求实创新的学习风气,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对培养师生员工良好的精神风貌,促进优良教风学风的形成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是塑造人格。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面对信息化带来的变革,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创造物之间的关系,甚至人本身的问题将对文化的创新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为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教师具有着文化水平高、知识丰富、精神境界高、思想敏锐、品德高尚的特点,他们对文化的选择总能有理性的把握,突破社会现实文化的限制,超越现实文化,并能够继承和发扬文化的精华。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是智能型文化建设的主渠道;教师的知识价值观是伦理道德、价值取向、审美型校园文化建设的规范力;教师的人格素质是学生素质发展的现实榜样,是情感、人格、心理素质型校园文化建设的助推器;教师是学校相对稳定的群体,是传统校园文化的传承者和开创新文化的领路人。这样的高校文化不仅增强了学校师生员工的目标意识,引领其思想和行为朝着明确的高尚的方向发展,而且能使师生员工自觉调整个体观念和价值追求,进而发展成为具有鲜明学校文化特征和气质的社会人。因此,在充分发挥高校文化的积极因素,营造有利于培养高校主体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下,高度重视教师的人格培养与素质提升。

首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的职业使命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性。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一方面可以使自已明确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增强工作责任感,在工作中保持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并能时刻以职业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已,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在社会中树立起为人师表的崇高形象。另一方面,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还可以对学校精神、社会风气产生积极的作用。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与建设者,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形象不仅可以对学生和自已的周围人群产生良好影响,还可以通过这些人群对社会上的其他人产生幅射作用,从而促进学校甚至社会整体精神面貌的变化。因此,教师应当树立起爱岗敬业的精神,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加强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已,敢于自我剖析、自我批评,时刻检点自已的工作作风,使自已的思想和行为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

其次,强化教师质量意识。

质量意识中的价值观念,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量,决定着教师的价值取向,并决定了教学过程的设计质量、教学效果质量。牢固树立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的观念,因此,教师要认识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教师要提高教育质量,需要具备以下素质条件: 
(1)具有广博的学识,扎实的专业知识,

教师必须切实地,娴熟地掌握所授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熟练地运用于实践。由于学科的纵深发展,高校教师还必须地学的所长的基础上,广泛涉猎,加强对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了解和吸收,尽可能的扩大自已的知识面,使自已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2)开展科学研究,提高创新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要在全面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规划自己,突破旧传统,确立新观念,探索新规律,开辟新途径,不断地改变知识结构,就教师而言,树立从事科学研究的意识与自觉性,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教师创新,主要是自身的知识创新与培养,提高创新素质。所谓知识创新,就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具有新知识,新认识,新观点,新思路,新理论等。这些知识只要对人类有意义,就可以称之为知识创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其中培养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终身学习。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不断地提高知识文化水平和科学教育水平,才能及时更新和加深教学内容,为自己教学与科研提供新的资源。
    在延绵数千年的社会发展中,教师作为精神文明的开拓者,始终承担着传衍文化,传播知识,繁荣学术,阐扬科学的光荣任务,肩负着开启明智,哺育人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使命。要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实现双重建构。即一方面要超越现实文化,撷取文化精粹,促进文化整合与文化建设;另一方面要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促进人的自由发展与素质的全面提高。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