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信息流视角下教师角色转变的诉求与路径选择

作者:梁玉珍来源:日期:2014-09-03人气:867

摘要: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从教学系统的要素不同,教师的角色也有所不同,依次从传道人到把关人再到引导者。本文从信息流的视角探讨了教学系统中信息流的变化,并对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从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出发,指出了教师应该采取的一些举措。

关键词:信息流;教师角色;信息沟;网络;学习效果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及扮演的角色,历来是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论题。特别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类进入了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增长,导致了知识“爆炸”,当这些“爆炸”的知识同时涌向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对称,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想要的信息,学生的知识不再仅仅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尤其是近年来火热的“幕课”即将成为正规教育教学的同盟军,更需要对教师的工作进行审视和反思。因此,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用信息流的视角来分析教学系统和教学过程,以此来探讨教师角色的转变,有着非常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一、教学系统中信息流的变化

“信息”一词,源自拉丁文,原意是指解释、陈述。控制论的创立者、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认为:“信息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和控制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在教学系统中产生着大量、复杂的信息,经过信道不断运送和交流汇成了信息流。信息流把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进一步联系成一个整体,调节和控制着整个系统的功能。

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在教学系统中必然存在着信息流。而且,随着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逐渐丰富,教学系统中的信息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教学系统二要素时的信息流

在教学初期,即社会发展缓慢的农业社会,教学系统的全部要素只有教师和学生。教师自身包含教学内容,同时教师本身也就是教学媒体,教师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信息流就是教师解释、陈述知识给学生,这也是“信息”最初的含义,此时的信息流动方向单一,由教师指向学生,如下图1。此时,教师担当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

          图1 教学系统二要素时的信息流

(二)教学系统三要素时的信息流

后来,印刷术的出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基础。再加上工业社会的到来,需要教育培养大批人才,使得受教育的规模扩大了。这时,对教学内容渐渐有了比较强的规定性,逐渐地出现了课程,一般由教材承担。教学系统的组成变成了三要素:教师、学生和教材,信息在教学系统三个要素之间互相流动,如下图2。教师除了要了解学生情况,在课堂外还要不断研究教材,熟知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传递教学信息,即传统的备课: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对于学生,除了听教师授课之外,也可以在授课之前和之后通过课本预习和复习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探索活动等。教师因为“闻到在先”,明确教育目的和要求,掌握教育内容和方法,要选择性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充当着把关人的角色。

             图2 教学系统三要素时的信息流向

(三)教学系统四要素时的信息流

再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出现了许多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计算机等,教学媒体要素也就从教师自身分离出来。这样,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共同组成了整个教学系统,信息在四个要素之间流动,如下图3。为了满足信息社会对教学效果和效率的要求,教师也必须灵活使用媒体,媒体也成为教师的认识对象。另外,教学媒体除了可以辅助教师教学、管理教学,还可以传播教学内容,因而在某些情况下部分代替教师的知识传递功能。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网络的日益普及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信息,教师和学生在获取信息面前机会是平等的,学生的知识不再仅仅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教师的角色由把关人向引导者转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作用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在于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和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图3 教学系统四要素时的信息流

二、信息流视角下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分析

(一)信息沟

由于信息流本身所具有的的特点,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中必然会出现信息沟。所谓信息沟,指信息隔离、断裂状态,通常由于人们之间缺乏信息沟通,尤其在不同年龄层、不同阶层或政治派别、文化群体之间缺乏交流而造成信息隔阂。通俗地说,信息沟是指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一般认为从事双向信息沟通任务的学习者相互之间有强烈的交际需要,而从事单向信息沟通任务的学习者相对来说交际需要较小。下面两种情况加大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沟:

1.教师和学生的文化差异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按照文化传承的方式将人类社会划分了三个时代:前喻时代、并喻时代和后喻时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人类社会逐步进入后喻时代,年长一代要学习新知识还需要向年轻一代学习。随着社会的发展加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文化差距也越来越大。根据施拉姆的传播效果理论,教师和学生只有在共同经验基础上才能收到更好的传播,文化差距的加大无疑会影响信息传播的效果。

2.教师的工作方式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控制者,从事的是单向信息沟通任务,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听懂、让学生学会,所以教师的交际需要较小。今天,“师道尊严”虽然在信息时代受到了挑战,但长期以来受到的教育形成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给他们的工作以“安全感”,熟悉的教学程序可以让他们“经济高效”的工作,从把关人到引导者的角色转变很有难度,让教师转变工作方式并非易事。

(二)网络虽然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但精品学习资源欠缺

网络虽然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但有的知识只是对某一问题的观点罗列,有的带有片面性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教师的有效利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因此,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在加强了硬件建设的同时,也在不断推进精品课程、精品学习资源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适合教师的教学应用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精品学习资源仍然欠缺。

以高校为例,从2003年起我国就陆续展开了国家、省市、学校三个层次的一系列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并形成电子网络教学资源,国家级精品课程在教育网内免费开放,供全国高校师生学习借鉴。然而,精品课程建设中问题多多,特别是“重申报轻建设,重评估轻应用”的取向严重影响到优质资源的教学效用,离“高质、共享”的建设初衷尚有较大距离,其教学应用有效性也差强人意。

(三)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学生容易迷失方向和目标

网络作为继印刷、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之后的第四大媒介,由于受政府的管制相对较小,网络上的信息也五花八门,良莠不齐。网络上到处充斥的色情文化、暴力文化、灰色文化、垃圾文化以及各种虚假信息都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学生的是非观念还比较淡薄、辨别力、自控力都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在这些信息面前迷失了自我。再加上网络上的诱惑形形色色,很多学生一旦接触网络,便发现这个虚拟的世界似乎是他们宣泄感情的最佳途径,于是,沉迷于网络游戏和娱乐等,再也无法自拔。

(四)信息流通道中的障碍:缺乏搜索技巧

虽然新课程改革进行了一轮又一轮,但高考仍然是我国教育体制中有显赫地位的指挥棒。于是,在中小学阶段,重分数轻能力,教育模式以灌输为主,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目标是考上大学。为了这一个目标,摆在学生面前的都是现成的知识,学生的兴趣等无暇顾及。为了一层层的选拔考试,学生几乎是被逼着、被赶着学习,什么事情都是家长和教师准备好,自主学习能力也无从培养。虽然网络上资源丰富,但因为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也缺乏一定的搜索技巧,从而造成了网络资源丰富和个人信息闭塞的鲜明对比,信息在流通的通道中存在障碍。

三、教师作为引导者,提高教学效果的路径选择

(一)教师应转变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努力缩小信息沟

教学是通过信息的传播,促使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保证教学信息畅通,教师要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准确地估计学生的学习起点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学生的学习起点除了包括学生的知识准备,还应该包括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兴趣、爱好、思维特点及所处的文化氛围。用学生的语言与之对话,是教师与学生有效沟通、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措施,努力缩小与学生之间的信息沟。

此外,在信息对称环境下,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必须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积极地吸纳新知识,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在学习化社会,教师和学生的显性差别会越来越小,而内隐的差别则主要表现在意识、观念和创新能力上。

(二)应加快“高质、共享”的精品学习资源建设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潮流袁是国家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硬件设施建设已卓有成效。教育技术史权威塞特勒指出:“技术的重点在于工作技能的提高和工作的组织,而不是工具和机器”。物化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而观念形态的技术才是教育技术的灵魂。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是进行信息化教学革新与学生实现深度有效学习的重要支架,建设丰富的“高质、共享”的学习资源,促进教师的有效地“教”和学生自主地“学”,是当前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一环。

一方面,依托原有的国家精品课程和精品教育网站建设,建立以评估导向的建设机制,重点考量其教学应用及有效性;另一方面,重视教师培训,提升“软件”资源,提高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尤其是信息获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上网观

“治标贵在治本”, 面对网络文化和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首先要让学生从思想上搞清楚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开设网络文化课程,使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网络文化,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网络上的各种信息,明辨是非。同时建立思想政治新平台,占领网络教育阵地。网上教育平台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此外,还要对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引导,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倡导文明上网,自觉远离“垃圾文化”,做一个文明的网民。

(四)要授以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

教育网上资源很多,而且很多都是学习过程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教师对学生利用电脑与网络来提高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作出详细指导,比如,给学生提供好的学习网站,让他们体会到通过网络学习,快速提高学习效果的感觉;或者,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作业,要求学生必须通过网络广泛查阅资料才能完成。通过多次这种训练,一方面可以迫使学生将部分上网时间用于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中授以学生进行搜索课件或精品学习资源的基本技巧,例如用百度来搜索不同课件类型的方法、用层回获取更多的相关资源的方法等等。

此外,图书馆或学校相关部门应广泛开展讲座或活动,进行网络使用的教育,把优质的资源、网站及查询、使用方式告诉学生,让学生充分了解网络的学习功能,并掌握其具体的操作技能,从而提高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方法和水平,让网络为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1] 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5.8:8-10.

[2]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36-38.

[3] 刘美凤.对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再认识——教师的素质和角色转变是未来教育的关键[J].电化教育研究,2001.12:7-11.

[4] 叶海智,张旭华,宋新鹏.信息对称环境下教师知识体系的耗散结构特征[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69-70. 

[5] 王若梅.课程改革的法制诉求与路径选择——信息流理论的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2012.5:15-17.                                                                                           

[6] 王佑镁.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0.8:80-84.

[7]刘金芳,王蔚.网络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及对策[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7.06:105-107.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