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意象派诗歌中的空间意蕴——文学论文
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点是注重文笔的温婉与简练,温柔敦厚、含蓄而有余韵,诗人能用简洁的语言把内心的丰富情感加以表达。其中的意象又是古典诗歌中的精华所在。
意象的概念源远流长,如古代哲学家老子的“大象无形”之说。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是以“象”所反映的艺术表现。美国的文艺理论家苏珊·朗格曾经说:“艺术品本身就是情感的意象”。“这是一种不能用语言所表现的和非理性的意象。”他对意象的内涵作了全面的注释,也即诗人意中之象,是寄托诗人用独有的视角分析、理解和归结在直观感觉与特定感情的事物与景物,是诗人表现意义和思想、表达感情的载体。“意”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指诗人反映的客观形象。因此,意象就是诗人意念之中的形象,是融入作者情感的映象。意象是普遍表意的形象物象,是主观而且可以感知的,实在而具体。德国哲学家康德曾形象地描述意向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1]
意象的空间意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意象式主观想象和客观外部的和谐统一。
意象饱含着诗人在特定环境或特定时间内的感情与思想,它不仅仅是对事物的客观描述,而且饱含了诗人主观上的意愿。意象的其中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在空间上的表达,即内涵的沉厚与外延的广袤。它常常是通过对视觉物体和景象描写来表达的。意象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紧密联系。一个意象表现得优劣,不但在于这个意象是否鲜明,而且还在于它在整体中的作用。
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是以“象”所反映的艺术表现。如白朴的《秋思》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在这首诗中,诗人共罗列了十二个意象,空间的转换从孤村到落日、残霞,由近及远,再到远处的老树、寒鸦,最后再到近处的白草、绿叶和黄花,诗中表现的内涵,即秋色景象与外延,即空间的转换,意象的衍生,达到了完美的统一,生动贴切地展现出了一幅绚丽的秋色画卷,饱含深挚的情感。而另外一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则是通过一组意象形象地结合在一起,用“枯藤、老树、昏鸦”等典型的秋天景致而触景生情的悲凉凄苦的境遇,表现漂泊在外的游子思念家乡之情,展现出优美意象的佳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为达成画面的营造,诗人形象地运用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组合,一气呵成,所产生的悲凉气氛立刻跃然纸上,形象而且立体。整首诗情感之所以形象而立体皆是因为诗中的四个意象,而这四个意象直接构成了诗中所描绘的凄苦冷清的四幅画面。诗中的第一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表达了萧瑟、苍老的境况,由“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映象组成;第二个意象“小桥流水人家”,传达了安逸、恬静的向往,由“小桥”、“流水”、“人家”三个映象构成;第三个意象“古道西风瘦马,”表现凄苦、悲怆的感觉,由“古道”、“西风”、“瘦马”三个映象构成;第四个意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展现在作者面前的是一幅由远在异乡的漂泊者的惆怅与悲苦所构成的画面,由“人”、“天涯”、“夕阳”三个映象形成。在这首元曲中,这四个意象平行排列,在空间上由近及远,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它们汇集了一个总的意象— “秋思”。
二、意象派的手法是塑造意象而使意在言外,通过名词的排列或者叠加达到空间的外延。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许多经典之作都是意象派的代表,如秦观的《浣溪沙》可以说是意象式的佳作,而中国古老的意象派却完全可以用名词来构造意向,“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又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还有“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等。作为意象化的表达手法来讲,这是很极端、也是很巅峰的。
这首《浣溪沙》似乎根本看不出有什么撕心裂肺的感情,反而平平淡淡,像是想要说什么,终于又懒得说了。它以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描绘一个女子春阴的怀抱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和轻轻寂寞。全词意境怅静悠闲,含蓄有味,令人回味无穷,一咏三叹。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作者通过时空大幅度跨越来进行组接,使意象派诗歌中的空间意蕴更加突出,映象物体的不规则性与空间的跳跃性,与诗人内心丰富感情的抒发形成有机的统一,完美展现了‘飘逸婉约’的风格特征,出色地创造了中国意象诗的崭新意境”。
“漠漠清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这首词的上半片只写了一个上楼的动作,其余的笔墨却完全写些看似不相干的东西:清寒、晓阴、画屏,用空间的转换罗列了一些意象,作者到底要说什么,却不清楚。这首词看似平平淡淡,通篇都没有正面出现过的人物与直抒胸臆的情绪,除了意象的堆叠,也只有“上小楼”这一个普通的动作而已,但是,一种若有还无的风神韵致却跃然纸上,无以复加。艺术之妙处,往往正在这有无之间。
“自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下片的前两句是宋词里一等一的名句,这是一句对账句:落花是自在的,轻轻的飞,像梦一样轻;雨是细细的,绵长的,如同愁绪。 “自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脱胎自五代冯延巳的“缭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处寻”而大有胜之,“宝帘闲挂小银沟”脱胎自南唐中主李璟的“手卷珠帘上玉钩”而更胜一筹。再看全诗意象化的表达手法,这也是为美国意象派大师庞德所激赏的作品。这分明颠覆了传统语言,因为一般的比喻可以说梦似飞花、愁如细雨,秦观却反过来说,把两则平常的比喻化为神奇。这两句之后,镜头又转向了写实,窗帘被挂钩挂了起来,这本来只是个很平常的场景,但一个“闲”字却再化平常为神奇—窗帘也好,挂钩也好,任凭怎么挂也不可能“闲”的,秦观却从这个意象捕捉到了一种意态,也许是词人自己的意态,也许是窗帘里那位女子的意态:似乎慵懒而寂寞,有些轻轻的伤感,有些淡淡的倦意。轻轻的梦,轻如飞花;淡淡的愁,淡如丝雨。好像就是轻轻松松、随随便便说出来而已,没有慷慨高歌,没有沉郁顿挫,没有绮丽浓妆,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感觉。这首词,不写谁在梦、谁在愁,不写为谁而梦,为谁而愁,不写她如何梦,如何愁,而只用一些意象的巧妙堆积,含蓄的传达出了一种意态。这便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色,与西方诗歌赤裸裸、浓烈烈的爱情宣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种手法后来被美国一些诗人大力推崇,他们甚至从此改变诗风,不再直接抒情,而是以塑造意象来传达情感意态,于是形成了美国现代诗歌中大名鼎鼎的意象派。
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发起人和代表任务庞德也创造了许多意象派的诗歌。庞德还是一个痴迷于把中国古代文学的翻译家,《神州集》、《诗经》就是他许多东方文化的经典之作。由于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终其一生,他都在孜孜不倦的推崇中国诗学。他曾经饶有兴趣的说:“对我来说,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诗歌就像一个无尽的宝藏,给我力量和创作的源泉。”[2]。
但纯粹的意象式手法是英语诗人学不来的,这是语言的天然差异所致。其中,庞德创作的《地铁车站》(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经常被称为意象派诗歌的经典与意象派的压卷之作。这首诗其实很短,仅有两行: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诗的中译本有很多,以杜云燮的翻译最为流行: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湿漉漉的黑枝条上朵朵花瓣。只是意象而已,诗人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就需要读者各自揣摩了。但这个译文有个缺点,就是用到“显现”这个动词,而原作的一大特点是完全不用动词。但庞德也许不甘心,因为语言的天然差异,就算他不用动词,也不得不用到形容词和介词。
这首典型的意象派诗歌只有短短14个单词,却创作了具体的意象和无尽的遐想,这四个意象分别是:面孔、人群、花瓣和树枝。之所以被称为意象派的佳作,是因为这首诗涵盖了意象派诗歌的典型特征。在本诗中,诗人用到意象派常用的“意象叠加”(superposition)手法来表达意象。这种叠加手法其实是庞德自己创造的意向表达,他在这首诗中,用到名词进行叠加和排列,没有用到连词,却产生出无尽的文学效果。和中国传统意象派的诗歌一样,整首诗没有用到一个动词,所有画面都是通过名词来展现的。这些画面依次展现,错落有致,意象派诗歌的空间意蕴通过作者对意象的叠加来展现,这种叠加的艺术效果是作者一生推崇的“在一瞬间里所呈现的情感和理智的复合体” [3] 。
纵观全诗,作者用仅有的两行诗分别呈现了相互对应的两种意象,这些是诗人看到的直观形象,也是一幅直接的视角组合:摩肩接踵的地铁站,来来往往的面无表情的面孔下却闪现出了些许柔媚的面孔。由真实的刹那间的灵感所产生的意象最直接,如“潮湿黝黑树枝、花瓣”。人群就像潮湿黝黑树枝,而脸庞却如新生的花瓣。这两重意象交相辉映在诗人的脑海中,形成了本诗的最重要的特点,即意象的叠加。对于这两重复合意象的叠加,诗人到底想表达什么?是美在刹那间消失后的伤感;还是身处喧嚣拥挤的城市中对外部世界,尤其是田园生活的憧憬与渴望;或者是在单调、沉闷的城市生活中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的向往与归属;也许……作者用一腔热情罗列出意象的叠加,而叠加的意象又展示出属于生命的体验,从而使这首诗产生了无穷的意义。他在《意象主义几个“不”》一文中指出:“不要用多余的词,更不要用什么东西也表达不了的形容词……一定不能沾抽象的边……当然,装饰或好的装饰也是没用的。”[4]
典型的意象派诗歌《地铁车站》完美展现了意象主义的写作原则,代表了意象主义诗歌的巅峰。因此,它在西方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用名词的叠加展示出典型的意象派表现手法,直接使诗歌从19世纪陈旧简单的表达手法中解放出来,给诗歌以新的生机与活力。
综上所述,无论是中国古典诗歌,还是西方诗词,在意象派的写作手法上,都能用简略的名字叠加,错落有致地表达诗人的情感,从空间审视的角度达到了内涵与外延的广泛关联,进而达到了空间意蕴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郑敏.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康连星.庞德与中国古典诗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3]吴晟.中国意象诗探索[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4]杨兴松.柏钧.埃兹拉·庞德及其意象派诗歌.在地铁里车站.简评[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