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在华裔留学生教育中价值的对策——教育论文
1.重视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
华裔留学生在文化背景、语言水平、思维方式等方面都与非华裔学生有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应体现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上。针对华裔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需求,在教育中应增加这一部分知识的比重。目前很多学校仅对高等级水平的华裔留学生开设一些中国历史、古代诗歌等内容的课程,我们应当从初级阶段就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并逐步系统地开展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由简入深,循序渐进,形成体系。另外,目前适合华裔留学生的教材并不多见,针对其学习需求,教材不能枯燥乏味,应与课程设置相配套。
2.教育内容需侧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目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多流于表面,注重形式多于内容,这是有失偏颇的,其实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在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京剧的脸谱、苏州的丝绸、少林寺的功夫等只是中国传统文化外在的表象和符号。虽然这些生动形象具体,能第一时间抓住华裔留学生的兴趣点,但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显然是浅层的。这些知识非华裔留学生来中国前,也能通过电视、电影、网络等各种媒体,以及课堂学习等多种途径了解和熟悉。
对长期在中国求学的,特别是在中国接受学历教育的学生来说,只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外延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更需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例如,《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其内容涉及到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及教育原则等;老子的《道德经》就是一本很好的能够启迪智慧的哲学书,它用老子的言论来阐述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这些知识虽然看起来有些枯燥且乏味,但细细品读、认真领会,对华裔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将来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我们应该深入挖掘表象背后蕴含着的巨大文化内涵,以京剧为例,我们除了看表演,还可以追问为什么会产生京剧这种艺术形式?它的产生背景是怎样的?再进一步深入了解后,我们还可以追问更为细节的问题:梅兰芳为什么每次表演《晴雯撕扇》时,都要先画扇,演了多少场,就画了多少幅?……在教育内容上不仅要拓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宽度和广度,同时还要注意兼顾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多加入一些涉及内涵范畴的知识,让学生学有所思,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民族的自豪感。如果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只是停留在文化的表层,不涉及核心价值观,那么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巨大浪费,看起来是教给了学生文化知识,学生也学得很有兴趣,但是没有内涵作依托,文化的根基也很难扎得牢固。
3.定期举办活动,树立寻根意识
教育不仅是要教书,更要育人,华裔留学生的教育的“育人”需侧重于树立他们的寻根意识,强化他们的民族归属感。可以通过定期举办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关联的活动来加强。例如国务院侨办举办的夏(冬)营,就是有益的尝试,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多华裔学生反映在文化活动与文化体验中了解了中国。国家汉办组织的汉语桥,也把文化知识的考察作为竞赛的环节之一,很多参加汉语桥活动的华裔学生在准备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到中国光辉灿烂的文明与历史,更加热爱祖国,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华裔留学生在这些活动的参与热情都很高,我们也可以在华裔学生文化教育中推而广之,在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教育的基础上,也策划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竞赛。通过参加活动,树立华裔留学生的寻根意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