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课堂教育VS慕课
关于慕课的讨论在中国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讨论层面从中小学教育一直到大学教育,后者比前者的讨论数量相对较多;在中国知网检索栏中输入“慕课”进行查询,发表在各种报纸和期刊的文章数量累计为129篇,其中2012年1篇,2013年70篇,2014年截止到目前累计50篇;其中报纸上的报道有86篇,剩下的43篇发表在各类期刊上。这些文章有的完全支持慕课的推广,有的对慕课发展的态度并不明确,有的则持强烈的反对态度,包括哈佛大学、圣何塞州立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教师联名反对“慕课”,原因之一是“慕课”压缩了传统课程的生存空间,学生们用鼠标投票的结果是,一些普通课程的教师可能面临失业,二流高校只能成为“慕课”的助教[11]。但不论支持与否,大多文章提到最多的词便是“冲击”一词。
笔者将慕课对传统教育的冲击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的角色发生改变。教师不只是在课堂里讲课,有可能还要提前录制好视频,并将自己的视频上传到网络上。课程受不受欢迎,教师自己可以观看到视频,也能统计学生选择观看视频的数量。因为从对“慕课”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慕课虽没有固定定义,但至少有三种特点:第一、大规模;第二、开放性;第三、借助网络即可完成学习。这与传统课堂有着很大的不同,不再是一个教师面对数量有限的学生,在有限时间内给学生讲授某些知识点甚至是照本宣科,而是教师讲授的内容经过录制视频并在互联网上反复播放,只要有网络,人人都可以注册账号,反复观看视频。那么,势必会有一些教师要面临筛选和淘汰。为了避免这种严峻形势的发生,教师也要成为“慕课”大潮中的弄潮儿,顺应潮流,改变自己的角色,成为“视频拍摄组”团体下的好“演员”。
其次,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要求更高。在维基百科对“大规模在线开放课堂”的解释中附有一张图片(来自于维基共享资源),该图片名称为“Dave Cormier at Skolforum 2012-10-30”,图片上的文字为“Five Steps to Succeed in a MOOC:1.Orient 2.Declare 3.Network 4.Cluster 5.Focus”。该图片所展示的基本意思为:MOOC成功的五大步骤——第一步要“确定方向”;第二步要“提出申请”;第三步是“连接网络”;第四步为“加入群体”;第五步为“集中精力”。前四步在掌握一定网络技能的情况下都能够完成,且不需要繁琐的技术,而第五步却是慕课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学生是否在传统课堂之外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尤其是中小学生。因为这种近乎充分自由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有更强的自主性和自我控制能力。这对于在应试教育中长大的、习惯被动式学习的中国学生来说,慕课的学习或许真的是一场挑战[12]。
第三,对一些基础性学科、不需要师生在课堂点对点互动的学科冲击最大。借助慕课平台,学生可以搜索全球范围内某一基础课程的视频,并且可以反复观看;学生还可以在相同或者类似视频中选择讲解更好、更清楚、个人更加喜欢的课程视频进行观看和学习,讲得好的教师可以拥有超过传统课堂几十倍、几百倍甚至成千上万倍的在线“门徒”,而习惯于照本宣科、缺乏创新意识的教师则要面临淘汰。与此同时,慕课可能会促进课堂形式的改革,如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在线观看视频之,然后弥补慕课无法面对面互动的缺陷,在课堂上增加更多点对点互动讨论,使自己成为真正的教学引导者。而一些学科,如语言类学科,要求课堂互动次数较多,要求课堂人数较少,相比慕课的形式可能更占优势。但这丝毫不会阻碍学生“慕课”,反过来会促进这些学科的教师进一步改进自己的课堂组织形式,增加更多互动环节,将课堂教学与线上学习结合得更加紧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