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老舍小说的悲剧意识书写——文学论文

作者:李艳萍来源:《芒种》日期:2015-01-03人气:1672

一、老舍的悲剧意识

    纵观现代中国文学作家的作品,其中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具有广泛的悲剧色彩。小说的悲剧意识主要是作家揭示现实生活,关注人生命运,追寻人的生存意义的悲剧观念的综合表现。身处动荡不安的黑暗社会,体验着悲惨痛苦的现实生活,现代的中国作家以浓厚的悲剧观念感悟着这个世界,并把自身对社会与人生的悲剧意识融入到了文学的创作之中。老舍属于爱国意识与责任观念特别强的现代作家,同时也是创作特征特别突出的作家。老舍小说的悲剧意识不仅符合现代文学关注现实社会与人生的主流时代思想,而且也彰显了老舍对生命的亲身体验以及对人生与社会的独特思考。老舍将自身对现实社会、人生命运的悲剧经历与感悟融入到了小说创作之中,从而促使他的作品蕴含着一种独特的悲剧意识,这也是老舍悲剧意识的价值与魅力所在。

二、老舍悲剧意识的根源

    个人的生活经历与体验。悲剧意识的出现并非直接来自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悲剧,然而悲剧意识之所以产生则必然是由于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对悲剧的深刻体会与感悟。老舍作品中的悲剧意识就来源于他比较特殊的身世,老舍生长于一个已经没落的满族旗人之家,这成为他充满悲剧色彩命运的主要原因。清末年代与满族旗人的这种双重生长环境,使得老舍出现了明显的悲剧观念。这主要是因为身处清末年代的人们,都能深深的体会到时局的动荡与混乱,同样这种生活背景也促使老舍萌生了忧郁、苦恼的悲剧意识。同时,又加之他是满族旗人出身,这就更加增添了他的悲剧意识,因为满清后期的统治给整个国家民族造成了重大的不幸与灾难,而经过辛亥革命之后,满族人的地位被大大降低,所以作为一个满族人,都会不由自主的为本民族的前途忧虑,这种悲剧性的特殊心理对于老舍而言是与生俱来的,也是无法消除的。另外,老舍在童年时期的生活比较贫苦,以及对底层人民的不幸命运有着深刻的体会,这也促使了其悲剧意识的产生。由于外敌对祖国的入侵,致使老舍的家庭也备受其害,尤其是这场侵略战争无情的夺去了家庭里的顶梁柱,因此,饥饿、无助与恐慌从小就在老舍的心中扎了根。老舍的童年时期经常接触的是北京巷子里的普通平民,所以这些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穷苦人民属于老舍脑海里非常深刻的部分。也正是由于老舍对于穷困与艰难生活的亲身体会,才使得其悲剧意识的出现直至逐渐成熟。老舍在作品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将社会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与聚散离合,形象逼真的刻画了出来,并把面对社会现实的重重压力,人们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与悲哀展现的淋漓尽致。

    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老舍成长于传统文化与满汉文化的双重熏陶下,他不但具有满族人热衷于民间文学与艺术的特征,而且具备更浓厚的中国传统古典学说与儒家学说所倡导的爱国爱民、奋发为国的民族责任感。根据实际调查,老舍从幼年时期就对中国的古典文学特别是诗词,有着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然而,老舍对诗词的欣赏与学习也是有选择性的,他擅长于探讨古典文学的诗词作法,尤其是善于汲取文学诗词中关于国难民危而蕴含的强烈悲剧观念与精神。比如,屈原、陆游与杜甫,这三位都是老舍特别喜欢与崇敬的诗人,而他们又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所以,老舍仰慕其的原因不仅在于他们的超凡才华与艺术造诣,更重要的是他们所具有的那种炙热的爱国情怀与高风亮节。正是诸如此类的古典诗词中所包含的爱国主义思想与诗人自身所具备的的可贵精神,激发了年轻时代的老舍树立了牢固的爱国情操,并培养出了关心国家民族的人道情怀。

    外国文学的影响。晚清时期,大量的西方文学经过翻译传到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更是促进了外国文学与我国的联系,现代的文学作家可以说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诸如,鲁迅、矛盾、郁达夫等等一些著名作家,都曾提到过自己浏览、学习与翻译过部分外国文学。同样,老舍对外国文学也非常的感兴趣,并对其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所以,他的悲剧意识也必然受到了外国文学的重要影响。虽然老舍热衷于学习与借鉴外国文学,但是他并不盲目的推崇外国文学,而是汲取其精华为自己的道路做铺垫,这为老舍在我国文学方面做出的贡献奠定了基础。老舍小说的悲剧意识与鲁迅不相同,他没有呐喊与反抗性的悲剧崇高,属于典型的悲情作品。然而其小说所产生的效果却和鲁迅的作品相似,都能给读者以心灵的震动与感情的激荡,让人感同身受、悲痛至极,这也是老舍将自己的悲剧意识迈向民族化的尝试与努力。老舍充满悲剧意识的小说,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体验与感悟,具有其别具一格的审美特色,就如同花园里无比芬芳的花朵,绽放在中国的现代文学世界。

三、老舍小说悲剧意识的书写

    对扭曲人性的揭露。老舍始终都非常注重对人性的探讨,尤其是关注人性的不足与弱点,并努力通过悲剧的展现去揭露人性的本质内涵。对人类尊严的漠视,对生命应有尊重的缺失,以及对人们同情心的不足,代替这些的是现实社会中的相互隔膜与敌对。人类本性中的不足严重制约了自身的自由,并歪曲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与真实性,这就是人类的悲哀。老舍在创作的过程中,并未从阶级相互对立的角度去彰显人生的种种悲剧,而是通过将封建社会中人性的扭曲逐渐的引向更深的层次,在揭示传统的封建社会意识中, 对悲剧主题的展开,不仅影响不到对命题的深入挖掘,而且具有更加深刻的历史文化意义。老舍作品中对愚昧人群的描写既是在这个思想基础上进行的。他笔下的这类人群,不是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统治阶级,也不是谋财害命的人,但是因为长久的传统封建观念的禁锢,以及现实社会生活的贫困与艰难,已经使得这些精神与灵魂出现了扭曲,人类的本能特性与生命力在面临重压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够对外释放,就只能在自身内部消化,从而产生精神领域的急切焦虑感,这就自然而然的驱使着他们不停地寻求发泄对象,以此填补灵魂的虚无与精神的渴望。而封建社会的传统等级意识则引导着人们向弱者进行发泄,所以,妇女、儿童等等这些弱势群体就成为了这类人群空洞的灵魂最适合的发泄对象,并且这些人在向这些弱者释放的时候极尽凌辱的各种手段。诸如,作品《柳家大院》中,因为公公与小姑子的怂恿与教唆,致使文中的小媳妇多次遭受到丈夫的殴打,最终通过上吊的方式结束了自己悲惨的命运;《骆驼祥子》中体弱多变的人物二强嫂,也是经常受到丈夫的毒打与谩骂,甚至是被其一脚致残,以致死亡。这些精神极度空虚的人群,其人性逐步发展到了恶劣无比的程度。

    对人存在价值的拷问。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老舍是对国民批判与文化批判的一位重要作家,也是对人的存在价值进行拷问的伟大作家,在这两方面,老舍与鲁迅比较接近。评价一名作家的作品是否意义深刻,关键是看其作品是否包含了哲学道理。品读老舍的诸多小说,我们都能够发觉他的优秀作品中,都在揭示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富含深远的哲理意义或者哲学内涵,因此,其作品具有重要的思想与文化价值。身为伟大的作家不但要将人类的现实生存情况进行阐述,展现人情与世态,而且要对其进行深刻的哲学思考,探寻人类生存的意义与价值。缺乏哲学思想的作品不是优秀的作品,老舍在最初就意识到了这个道理,在他的《文学概论讲义》中,他就把小说和哲学的紧密关系做了深入的阐释,即小说是社会自我意识的展现,而社会的自我意识又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所以每部具有价值的小说都包含有一定的哲学内涵,因为缺乏哲学的故事情节就如同没有骨架的模特儿。虽然老师并非是哲学家,但是他却毋容置疑的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因为从他的作品中,能够体会到浓厚的哲学意蕴。老舍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贫困人民作家,由于他的个人生活经历,致使他的所有创作都一直侧重于穷苦人们的生活,通过将这些人们的悲喜苦乐和自身生活体验的相互结合,打造出了充满悲剧色彩与风格的小说。然而这还不足以表现老舍小说的重要意义,他并不是简单的将人们的悲苦人生进行阐述,而是通过这些人们一系列的悲剧生活去展现人生,并对谈么的生存价值进行严肃的拷问。小说《断魂枪》中,虽然讲述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位拳师,但是其生活的世界仍然是寒冷与孤寂的。由于世事的变迁,致使往日的英雄失去了应有的勇武之地,只得在月夜之下孤独痛苦的独自练枪,留下的只是对往昔的无奈与感叹。故事情节在爱恋之中又布满了悲沧的情绪,“你干嘛活着?你怎样活着?”是对小说中的人物存在价值提出的深刻拷问,本质上也是老舍对自己生存价值意义的反思与叩问。在长达数十年之久的浩劫之中,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老舍因为对屈辱的不堪忍受,最终选择的投湖自杀,或许老舍正是在对自己发问之后,才坚定的选择了脱离这个残酷的世界。这不单是老舍自身的生命悲剧,也是我们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巨大悲剧。

参考文献:

[1]金艳.老舍的悲剧意识及其根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 2007(9)

[2]马晖,王万鹏. 生命悲剧意识和文化悲剧意识的交织[J].兰州大学学报,2012(5)

[3]张国珍.老舍的悲剧意识[J].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 1990(3)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