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浅谈唐代马艺术中的文化内涵

作者:周凹凸、周小儒来源:《名作欣赏》日期:2015-02-04人气:7517

从古至今中国劳动人民就崇尚马外形的自强不息雄壮威武,内涵的天马行空勇往直前。《说文解字》这样解释马:"马、怒也、武也"。在十二生肖中马排行老七又名神风,是民间敬奉的一种瑞兽,它雄壮无比,力大无穷,追逐日月,乘雨御风,昼夜不舍。古时《易经》中有记载:“乾为马”,马在古代是天的象征,是圣神不可侵犯的王权的代表,同时也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不同朝代的帝王对马的喜爱都情有独钟,古代君王爱马、骑马、养马,在不同的马文化体系中形成了马的政治文化;“马萧萧兮易水寒,将士一去兮不复换”、“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马革裹尸的军事文化;以及“踏花归去马蹄香”、“青梅竹马”等等民间的马文化。所以中国马文化层出不穷丰富多彩,再加上艺术文化中的马文化在历代文人骚客颂扬和赞叹中,也对马文化的提炼和升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唐代马艺术文化更加炉火纯青。 

一、呼之欲出的马的绘画——鞍马题材

马形象符号在绘画中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岩画艺术中我们可以看见马艺术的雏形;到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已经有了“马”的象形字;春秋战国时期《诗经·周南·汉广》书中有云:“之子于归,言秣其马”。在很早以前马文化就已经出现在中国文字符号与诗书画当中,足以证明其追随人类已有数千年之久。在中国传统绘画史上,唐代专门以马为题材的绘画不断增多,马是唐代文化艺术中最常见的题材,以人物鞍马为题材的绘画发展至唐代已经十分成熟了。

唐代的画马作品赫赫有名的名家有曹霸、韩幹,两者都生活于盛唐时期,韩幹最初师学曹霸,后自成一派,现今曹霸画作均己失传,韩幹流传至今较为出名的鞍马作品有《照夜白图》和《牧马图》。《照夜白图》作品构图生动、巧妙,画中“照夜白”系一木桩上,体态肥壮矫健,昂首嘶鸣吼叫,四蹄腾空而起,似要挣脱缰索,用笔简洁干练,线条强劲有力。另一作品《牧马图》绘有一奚官驾白马缓行,牵一黑马,马体态彪悍肥壮,精神饱满,壮健有神。韩幹所画之马更多是表现了马的精神外溢的艺术情调,具有唐代的“雄强遒劲”鲜明的时代风格,意态雍容、气势张扬、线条流畅、跌宕起伏、圆润豪纵,完全打破了前人所创立的“瘦骨如柴”的绘画规范,马身体积感和肌肉感强,雄骏神态跃然纸上,反映了盛唐时期的审美观念充满盛唐艺术文化意蕴。

另一位唐代画马名家为张萱,他的代表作《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了虢国夫人与秦国夫人等人在春天踏春游玩的景象,画面的人与马安静悠闲自得,构图布局错落有致,画中共有九人八马,人物和马的动态平和,中间两匹乘骑并行,前后各三匹乘,前后呼应。画前段有三人单骑开道,依次分别为男装仕女乘坐黄色、黑色骏马。中间并列二骑,即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并辔而行,均骑浅黄色骏马。画中所画马匹大多体态俊美,其腿修长,马头上留着不同的发髻,鬃毛如瀑,长尾飘洒,走起路来悠然自得潇洒俊逸。

《郭国夫人游春图》画中虽不是战马,但是实际上从侧面反映出来整个盛唐国国力强盛,表现了当时人们对马的审美情趣,重视马的形体与神韵,与唐代之前展子虔、郑法士、陈闳等人所绘之马,均重画骨爱瘦马的审美截然相反,这种审美情趣与以胖为美的盛唐时期相切合,唐朝的绘画通过咏马、赞马或画马的命运,形象的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来表现盛唐朝时期的深厚的国家底蕴,同时也大大丰富了以后绘画鞍马题材作品的表现力。

  二、立下汗马功劳的马雕塑——昭陵六骏

在传统社会里,马之地位举足轻重,古人以“马牛羊鸡犬豕”为六畜,而马居其首,马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耕田、征战等实用范畴,而是升华到文化方面具有更多重要意义。马是刚健、高昂、奔腾、昌盛、发达的代名词,马有崇高声望,相传三国时有人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语,足见良马有与英雄并驾齐驱之资格。

《拾遗记》中记载周穆王常巡游天下,相随有八匹骏马,名叫:绝地、翻羽、奔菁、超影、逾辉、超光、腾雾、挟翼各个都身怀绝技,能上天入地功夫了的,这八匹骏马一直伴随周穆王打天下,最后帮助周穆王匡扶大业,后人常用骏马来比喻本领非凡的贤良人才,辅助天子赢得天下大业。

盛唐时期的马文化记载更多,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视,是由于北方人民崇尚武的精神,同时马又伴随唐朝皇帝开国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对于王室来说马又是一种王权身份的象征。唐王李世民本身具有游牧民族血统,将骑马狩猎视为大丈夫三大乐事之一,再其取得政权后,为了追念跟随他征战四方、同生共死的六匹战马立碑树传,为自己的伟业歌功颂德,李世民让唐代名家阎立本画出昭陵六骏样本,命当时的能工巧匠在昭陵雕刻了“昭陵六骏”成石质浮雕,永远陪伴随他的陵墓左右,这六匹马的雕塑通过对马的骁腾善驰、骁勇善战、可托生死、横行万里、所向披靡的画面,表现出了盛唐时期社会泱泱大国的大气蓬勃,同时也是唐太宗李世民借以言志,寄托情怀,表现了主人与它们同生共死、共同患难的深厚情感。

 “昭陵六骏”这是对马的气质、品格的刻划,品评之意,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能有这样纵横飞驰、勇往直前的马,是唐王李世民对未来前途的坚强信念,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对唐代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精美绝伦的马工艺——唐三彩

唐三彩古代瓷器中的精品中国艺术的瑰宝,上至王室成员,中至士大夫阶级及下至平民百姓都流行以唐三彩作为陶器陪葬,由此可以看出唐朝政治经济昌盛繁荣,文化艺术发达,流行厚葬的风气,可谓是从多方面地折射出唐文化的绚丽光彩的另一文化特征。

唐三彩一般以人物、动物塑像以及生活用具等为模型,其中最有吸引力的是骆驼和马,马的造型大致可以它们分为五种类型:其中以奔马俑、马上人俑比较具有代表性,其次是提腿马俑、马拉车俑、立马俑。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三彩是唐代的巅峰之作,其造型准确,比例匀称,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画得尤其生动,马两耳刚刚上耸,双目圆睁,直立于托板上,马的外在形象上都做的十分逼真,表现出伫立时宁静的神态,马的头上顶着一个璎珞,身披攀胸和秋带,上挂杏叶形饰物,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衬雕花垫和障泥,马尾系花结。彩色釉陶色彩丰富,要主是以为主白、绿、赭三色釉,塑造了一匹极具情感的三彩马,马的形象有着十分强烈的视觉吸引力。

这尊唐三彩是艺术家们运用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充分发挥了艺术家的丰富的想像力,整体线条圆润细劲,力量中透露着妩媚让人回味无穷,使马的内在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反映了唐代人民对马的特殊喜爱有着密切关系,整个作品透露出了盛唐的雍容、自信、乐观的盛唐精神。

 四、盛唐神风的马竞技——马术运动

马也是唐代人体育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关于马术运动,在《元史》、《金史》以及后汉曹植所作的《名都篇》、《白马篇》都有记载和描述,由此可见马术运动在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中渊源流长,历史悠久。

汉代、唐代时马术运动就非常活跃。唐代时从民间到宫庭都喜爱打马球,唐玄宗李隆基就经常在宫院里同臣子一起打马球。马术在中国古代是重要的宫廷娱乐活动,在唐代最为盛行。舞马表演是皇帝寿辰必备的表演项目,舞马的表演阵势庞大,每次表演的参与马匹多达100匹。唐玄宗通过驯养舞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节上应节踢踏,它们会随着音乐舞动身躯翩翩起舞,可说是“盛装舞步”的前身,唐代诗人李白也吟出了“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佳句。

结语:在古代马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时《论语》记载,孔子以“有马千驷”来形容齐景公之的财富之多;《孟子》记载,孟子曾批评梁惠王“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来形容当时百姓生活的疾苦;古代还有著名的“千金买骨”、“伯乐相马”等经典哲学故事,马在古代不仅是地位的象征同时也是财富与实力的重要体现;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骑在马背上战天斗地,克服重重困难,征服广阔的大自然;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不再是一种人类使用的工具,而是上升为一种文化继承和发扬的文化,以马为题材的艺术品从古到今延续了几千年,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作品,深深博得了后人的青睐和赞美,所以无论是雕塑还是绘画,是文学还是马术,中华民族对马的热爱一直未减,马的精神与内涵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马文化的主要核心价值就是以“吉祥为主”包含了成功、激励、霸气、自由、祈福等象征意义。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