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唐人送别诗中的审美风范
送别是每个人几乎都有过的切身体验,而离愁别恨更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中的人都会产生的情感反映。以描写此种事件为主要内容的送别诗,经常通过对人们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的表述,将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情感完整坦诚地予以展现。此一类型的诗歌或许并不具备意味深远的政治意义,但却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即人们通过送别这一事件来表现出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并在此基础上展现出人生的宝贵以及人性的光辉。对此,元代杨载在《诗法家数·赠别》中做了精炼的概括:“赠别之诗,当写不忍之情,方见襟怀之厚。然亦有数等,如别征戍,则写死别,而勉之努力效忠;送人远游,则写不忍别,而勉之及时早会;送人仕宦,则写喜别,而勉之忧国恤民,或诉己穷居而望其荐拔。”[1]可谓有识之论。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在传统心理方面原本即为怨别离、重团聚。南朝诗人江淹的传世名篇《别赋》很好地展示了古代知识分子对于别离的认识,正所谓“有别必怨,有怨必盈”、“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其实,自先秦两汉开始,就已经出现了一些对于送别场景的描绘。如《诗经》之中的《秦风·渭阳》中即有“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的诗句,此外有“万古送别之祖”之称的《邶风·燕燕》中也提及,“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诗中讲述了卫国国君送妹远嫁之事,很好地倾诉了兄妹之间在别离之际所流露出的浓郁情感,感人至深。因而这两首诗堪称为我国诗歌史上送别题材的源泉。到了秦汉时期,《易水歌》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感叹,虽是两句的短短的诀别,但表现了一去而再无回还的生离死别。汉秦嘉的《赠妇诗》和李陵的《别歌》等诗篇皆为借送别来直抒胸臆。汉末魏初,社会动荡,文人朝不保夕,曹植的《赠白马王彪》和王粲的《赠蔡子笃》等创作,在相互惜别的同时,还反映出横议抗愤的文风,增大了送别诗的表现内涵。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送别诗开始留意自我情谊的抒发,虽也感时伤世,但多围绕个体的人生际遇展开,即使如鲍照那样的诗人,在送别之时感伤的内容也仅为如《赠傅都曹别》中“落日川渚塞,愁云绕天起。短翮不能翔,徘徊烟雾里”之语,所抒发的只是因景物而生发的个人慨叹。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我国送别题材的诗歌具有久远的历史,圣哲先贤在离别之际,将哀怨的思绪传递于笔端,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唐代之前,送别类的诗歌体裁并没有形成大观,且内容比较直白,表达手法也相对简单。自唐代开始,送别诗的发展进入全面的大繁荣时代,丰富的内容形式和变化无端的艺术技巧将其送至了一个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峰。那些包蕴着唐人凝重情怀的送别作品多充满着挚意浓情,发自心灵深处,作品风格无论是悱恻缠绵、凄凉伤感,或是开朗洒脱、襟怀豪迈,时至今日,依然散发出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窥探其中,我们从中亦能发现唐人在送别诗作中凝聚的审美趣味。
每逢春暖花开、柳条摇摆的送别之际,唐人犹其愿意以诗进行酬赠。元人辛文房曾概括说:“凡唐人燕集祖送,必探分韵赋诗,于众中推一人擅场者。”[2]由于诗人们不同的人生历程、繁复的内心世界和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使得送别作品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审美风貌,表现为以下三个层次的进阶。
一、描绘慰藉劝勉之意
人世间最为复杂、丰富和微妙者莫过于人的思想情感,唐人在送别诗中将笔触延伸至人们的心灵深处,扑捉住特殊时刻激荡的情感,多角度层次地展现人类情感的复杂性。这些用温情来慰藉离愁的作品,真诚地流露出难得的离愁别绪。这类不见哀愁情调的送别诗,在即将离去的友人心中,往往以作者的关怀体贴,留下一份抚慰与温馨之情,为他们送去真诚美好的祝愿,并寄予他们对未来的勇气和决心。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中描绘,“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情感慷慨激昂,气势豪迈开阔,独标高格,洗尽悲酸,因此异响惊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更是后世寄赠亲友的警句格言,自然也成为流传千古的绝唱。又如高适在《别董大》中写道,“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没有作凄凉离别之语,在极为苍茫雄阔的境界中用营造了乐观诚挚的离别情绪,无疑给予友人一份慢慢的温暖与力量。再看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今岁月易蹉跎。”诗人在离别之时理解好友的心情,并对其谆谆告诫,突出了诚挚的友谊。在此别离之际,依然没有忘记提醒朋友,虽然身处“行乐处”,但要抓紧时机有所作为,不要随便消磨掉宝贵的时光,可谓语重而情长。这首送别诗,将期待信任和理解关心融入其中,用爽朗的情怀给即将远行的友人以鼓舞激励,用温馨的言语为朋友送去温暖和信心。
上述这些充满绵绵离情而又激昂向上的离别诗,在盛唐之前十分普遍。由于这段时期的皇帝们先后任用贤能,国内政治安定,尤其贞观和开元年间社会稳定,经济繁盛。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虽然诗人们的心愿没能获得全面的满足,如李白在《行路难》中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苦闷,但进取向上的时代精神消解了这种消极的情绪。诗人们在不得意时,常常广泛交游,周游各地,每到一处,便同好友同游胜景,离别时聚宴赋诗,如此风气,自然地便涌现出了众多的饱含真实情感、慰藉劝勉的优秀送别之作。
这些诗人热爱生活,大多不乏广阔胸襟,豁达开朗,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盛唐之前的送别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因而具有雄健浪漫的美学特征。尤其是在盛唐阶段,如此风格的送别诗逐渐蔚为大观,将曾局限在感伤范围内的送别基调清除殆尽。 这个阶段的送别诗,忧伤只是另类的别调,豪迈旷达成为了主旋律,“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李颀《送陈章甫》)的豪爽、“离魂莫惆怅,看去宝刀雄”(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的豪情、“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的壮逸是为这一时期送别诗中乐观奔放的美学特征。用豪放的语言鼓励劝慰成为时代的风尚,体现了唐人送别诗以劝勉慰藉之意为审美追求的价值取向。
二、叙述奔放豪壮、昂扬奋发之意
唐代国力强盛,是我国封建社会大发展的黄金时代,知识分子普遍具有强烈的建立功业愿望,当他们踏上旅途时,常常满怀豪情,“长揖王侯门,拂衣谢中贵。丈夫多别离,各有四方事。”(陶翰《送朱大出关》)“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如此抱负和襟怀绝非一般的悱恻缠绵情思可以相提并论。
唐人的送别诗中有很多摆脱悲切缠绵的诗作,常以事业为重的思想代替儿女私情。诗歌乐观通达、激昂慷慨,展现了别离之时的另一种风貌,悲歌而不低沉,忧愤而不绝望。这种送别诗,多见于初盛唐时期诗人为取功名游走四方,或送人从军和边地壮别的创作中。
脍炙人口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边塞奇异风光的映衬下表现出豪放情怀。整首诗通过对边地酷冷奇寒的描写,以雪为主线,烘托出送别时流露的真挚情谊。全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意境独特鲜明,诗情内涵丰富,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又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这首送别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悲切凄苦和儿女情长,而是慷慨壮志,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寄予了作者自身的远大理想。再看高适的《送李侍御赴安西》,“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此为一首客中送友远去之作。写诗送别的高适在其中体现了浓烈的情感,也有进取有为的男儿气概。因此,他虽情深却不颓然。诗人在友人即将离别之时虽然依依惜别,但能以报国壮志来振作别情,给人以精神上的鼓舞。
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唐人在分别时所产生的离别情怀是表现得相对洒脱豁达的,其他如王维的《送赵都督赴代州青得字》和岑参的《送人赴安西》等送别诗也具有同样的美学风貌。我们对其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大唐帝国作为当时最为强大的封建帝国,“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极大地激发了知识分子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这个时代也为普通民众进入仕途开辟了新道路,为其获取政治功名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唐代一反魏晋时期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沿袭隋代的科举制,在中下层地主阶级和普通民众面前展现了一条通往光辉前程的康庄大道,刺激了他们对功名事业追求的种种美好幻想。此外,开元前后,整个国家形成了以征战为荣的风气,这对于在科场失意的知识分子来说无疑是绝佳的机遇,于是“天子不着见,挥鞭遂从戎”(岑参《送祁乐归何东》)之举便可时常见到。高适,这位唐代官位最高的诗人即是由此而显达的很好的例证。总体看来,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初期都能任贤用能,所以激昂慷慨的奋发进取成为了精神时尚,在这样的时代精神感召下,即使是表现人生中的离合悲欢,唐人也还总能给之以积极正确的对待。唐人用热情和幻想来消融离别中本应存在的感伤。他们在述说别情时,时常可见抒发蔑视平庸、建功立业的高尚追求,这种英雄主义体现了唐人蓬勃奋发、豪壮慷慨的审美取向。这种情怀一直贯穿于初盛唐诗坛,使得这一时期产生了不少豪放悲壮的送别诗歌。
三、感慨消沉困厄之意
唐人送别诗中也不乏愤懑之际的感伤之作,其中不仅记录离愁别恨,而且还深谙时代的印记,尤其是诗人失意之际的作品,常借送别之情来明心见志或一吐胸中块垒。通过这些作品,我们不仅可以感知到个体命运的变化,同时还能够看到时代变迁的烙印。
唐代官场中勾心斗角,党争激烈,知识分子的地位常因所依附之人地位的转变而升降。如明人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开列的“流贬”名单上,可查诗人的数量就达到四十八人。这些遭到贬谪之人在离别时,送行之诗不可缺少。陈子昂在《送吉州杜审言司户序》中记载,杜审言被贬吉州之时,“赋诗以赠”者竟有四十五人。而且遭贬者也常根据自身感悟,写出感情深挚的赠别诗。这样产生的作品,多为表现迁客之愁和离臣之忧的作品,带有浓重的愤懑之气和失意之情。此类作品常带有更为深厚的情感。由于作者遭际不同,加之性情的差异,故这类送别诗的题旨更为繁复,在深切的音调和悲怆的情感中寄寓了诗人的情思。
如贾至在《巴陵夜别王八员外》中写道,“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诗人独处边远的贬所,心中多有郁积,因而在送别之时来倾吐胸中愤懑不平。这种被贬异地且客中做客之作,悲别伤怀之感常常无法遏止,一触即发。客中送客,本来已经是难为情,更何况又有万里之远?更何况又同为客?这种情境中的送别,自然会有难以言说的情感,悲凉沉重完全可以想见。唐代诗篇中展现抒写迁谪之苦的作品可谓各抒其情且各尽其妙,而这首诗描绘迁谪之人相送迁谪之人,苍凉沉郁,情形之难堪加倍,可称上品。又如刘长卿的《送严士元》,“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同样也为一曲贬谪者之歌。诗中运用了大量景语,在写眼前景致的同时又抒发心中的情感。初春时节,天气乍晴乍阴,江南水乡乍暖还寒,残花飘落,湿衣细雨。行船在夕阳的掩映下渐行渐远。而诗人的话语令人动容,饱含辛酸,“你如果回到湖南后遇见古人询问我的消息,你便明言这小小官职误了我这一生”。满腔不平和失意的倾吐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凛然气骨。
这些具有愤懑和失意的恨别之作反映出送别人或被送人的宦海失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仕人的社会生活,常常各尽其妙,各申其情,比普通的送别之作更具有深层次的含义。我们从以上的诗歌中能够发现,身兼忧国忧民之情与兼济天下之心的知识分子在官场中的沉浮司空见惯,不少作品即为个人仕途转折时期的情殇表述。如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所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希望能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他们在为人处世方面不够机警圆滑,遭贬有如家常便饭,沮丧的心情可想而知。特别是到了唐代的中后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裂变,政治日益黑暗腐朽,许多知识分子的失意之情自然而然地反映到了他们的创作之中,所以这一时期诗坛中伤感的情调大量涌现,别离诗更是脱离了不了这种基调。于是迥异于盛唐诗人奔放豪迈的引吭高歌,又回到缠绵悱恻的浅斟低吟之中,神伤成为了离别诗的主流,并充盈于大多数的文学作品之中。杜牧在《池州春日送前进士蒯希逸》中所言,“芳草复芳草,断肠还断肠。自然堪下泪,何必更残阳。楚岸千万里,燕鸿三两行。有家归未得,况举别君觞。”晚唐送别诗中的离愁别痛在这首诗中展露无遗,在如血残阳的环境下,主人的悲伤已是难以承受,而其悲伤是借着别离之愁倾诉着身世之苦。
纵观唐代送别诗的审美风范,我们看出了一个大体的趋向:初盛唐到中晚唐士人所处时代环境产生的巨大转变直接引发了知识分子情绪与心态的转变,进而影响了唐代知识分子的审美追求的更迭,反映至诗歌创作方面,则使得有唐代的送别诗从初盛唐时期的以展现慰藉劝勉、奋发慷慨为主逐渐转变为中晚唐时期的以叙述消沉困厄为主的审美风范价值取向。所以,我们说唐代送别诗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
参考文献
[1]萧涤非、周汝昌等,唐诗鉴赏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2]孙琴安,唐诗与政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3]朱光潜,诗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
[4]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5]罗漫,论唐人送别诗[J].文学遗产,1987,(2)
[6]费洪根,中国古代送别诗的分类[J].东疆学刊,2003,(3)
[7]李瑛,唐代送别诗意象营造的个性化[J].北方论丛,2004,(6)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