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浅析大学生创新型人格塑造

作者:崔艳来源:《赤子》日期:2015-02-22人气:1688

一、创新型人格的内涵

在理解创新型人格内涵之前,先对“创新”一词进行简要的剖析,有助于对创新型人格内涵、特征、要素的理解。创新一词,早在我国古代就已提出,是创造出世界上原本没有的东西。在1921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德首次将“创新”引入到经济领域,提出了“创新理论”,认为创新就是将从未出现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组成新的生产函数组合,引入到生产体系之中。随后,熊彼德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的过程”称为创新。创新是一个从思想到行动、从构想到现实,一个事物从无到有的知行统一的发展过程。最初人们对于创新的理解仅仅限制在经济领域,促进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也十分关注创新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并倡导鼓励创新。

创新教育的提出,引发了人们对创新型人格的关注。“尽管创新原本是人的基本特性,但主动积极地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仍需要或者说主要靠后天培养,要靠创新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教育的最高目标”,这些研究表明,教育的本质诉求,就是将人的本质属性再次回归到人。我国学者认为,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自主创新的能力,最终形成创新型人格。

创新型人格是创新教育的衍生物,人们对其内涵的理解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我国学者继承了前人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如教育家蔡元培倡导的“健全人格”思想,认为身心健康,知、情、意三者相统一,个性与群性的和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世界观教育五方面的协调发展,四个方面达到统一,获得发展,便形成创新型人格。这样的理解没有充分体现“创新”的本质特征,应重新将人格与创新进行排列组合。创新型人格应是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产生创新动机,才有可能取得创新成果;克服挫折,抗击困难挫败的创新意志力;能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个性;能将理论知识的学习,灵活的运用实践活动中,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创新型人格与德育创新

德育是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德育必定对人的心理、人格发展产生作用和影响。德育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完全、和谐的发展。加强德育,积极创新,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创新心理品质,创新型人格的培养,能为有效地实施德育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将培养创新型人格作为德育目标,就是要通过德育特有的人性价值,使创新精神成为德育生活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

创造性是人超越自我的本质属性,以往的德育忽视了人的这一属性,“道德本质在于它是人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人的需要和生命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创造性如果不能与德育建立一定的联系,不能获得德育支持。

知识经济的发展,竞争激烈的环境为学校德育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知识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发明和人才创新素质的综合提升。知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高标准角度来看,新时代的教育应关注四育和谐发展,加强德育力度,提升创新型人格能力。智育要注重知识培养人格化或个性化,强调“知”和“行”的统一。体育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做到身心健康发展。美育要注重审美观念的教育,更注重个体心灵的陶冶。学校要积极应对知识经济发展要求,在多方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向社会输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实现德、智、人格的有机整合。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地位就决定了学校德育目标的制定,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学校德育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更加坚定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我国社会主义创新型人格教育的发展必须是在马克思主义人格理论即个体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理论为支撑。这样德育就体现了社会发展和人全面发展的一体化要求。社会主义性质还保证了学校德育的先进性和一贯性。我国不同层次的学校德育活动,都要坚持以创新型人格教育为重心,在重视对学生传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倡导社会遵循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这充分展现了我国学校德育的预见性。

总之德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德育,能够为创新个体进行价值观念的正确引导,为创新个体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通过德育,创新个体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对自己的人生角色有了正确定位,为其确立积极进取、不断开拓的人生态度提供了可靠地思想保证,这些都能有利于塑造创新型人格,这样创新行为的价值取向才能与社会的发展要求一致,确保创新活动的正确方向。

三、基于创新型人格培养的德育创新途径

如何发挥德育在创新型人格培养中的实效性,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需要德育工作者进一步深入思考,不断探索具体的策略和途径方法。

(一) 树立学生“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德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活动,新时期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新理念。改变以往学校德育工作者在教与学过程中学生仅仅是以一个被动的客体,强调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引导性和协助性,突出了德育的主客体之间的统一,增强了受教者的学生在改造外部世界与被改造的同时的主体意识,极大的肯定了人的价值和需要,学生获得尊重,主动性和主体性的发挥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教育。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充分做到了尊重人、理解人、激励人。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反映了青年学生的自我意识,有利于青年学生个性的形成。

德育与创新型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就是主动在理论上进行研究、创新,在实践中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为创新型人格培养创造良好的氛围。积极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反复锤炼学生独立自主、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坚韧不拔的创新型人格特质。

(二)创新人格教育、心理教育融入德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德育课程之中,可以致力于培养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使个体在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作为对心理活动影响最大因素的道德理想信念,它是使行为保持稳定、持久的核心动力,是需要通过德育来完成的,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个人行为的最高调节器,在个性心理品质处于最高层次,居于核心地位。这样,心理教育和德育的有机结合就使创新个体选择正确的方向,为创新活动提供动力。

学校可以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开设一定的课程,这样就能使学生创新型人格从小获得培养。对于小学生来说,在独立思考和判别是非力上有一定的欠缺,人格的可塑性强,鼓励引导学生的奇思妙想。中学时期,学生的自主性逐渐增强,逐渐形成独立的人格;大学阶段个体人格日趋成熟,创造能力的培养转向专业方向发展,要依据这些变化,将创新人格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德育课程之中。德育可以通过培养个体优秀的思想品德并内化为创新个体的优秀人格,使创新主体优秀的创新心理品质得到塑造并形成,实现对创新能力的驾驭。

(三)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采用启发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刻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力措施。

在德育过程中要努力创设一种活泼而宽容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自觉排除先入之见,为创新思维创造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这类问题是有偏见的。教师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进行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待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之后,教师用自己的形式加以引导。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征去探求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创立自己的教学风格,以个性化的教学影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学生只有获得适合自己的独特的知识经验、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才能获得个性的发展。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道德品质的完善则不可能通过强行的灌输来完成,只能通过理性诱导,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比较、分析、鉴别,启发他们主动质疑,组织他们主动释疑等一系列启发式的德育活动,使学生在掌握思想道德规范的同时,学会思考、判断、分析社会问题以及人生问题等,科学地认识自我与社会、自我与集体、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从而实现预期的德育目标。”

最后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我们要在现实生活中认识自我,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个体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对自己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与客观的评价,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才能塑造一个良好的自我。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个人的心理需要获得充分满足,价值获得体现,个体会变得更加自信,意志力更加坚强。学生对自我进行教育有助于德育工作质量的提高,使学生人格不断完善的关键。只有在德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具备创新型人格特质的创新人才,才能发挥德育的功能,展现实效性。

创新型人格作为在创新活动中发挥推动作用的非智力因素,需要科学人生价值观的指引才能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是通过渗透在人的知、情、意等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制约个人认知能力、行为动机、情绪反应的形式和行为特征,决定个体的态度模式、信仰体系和道德价值的形成。因此,德育要将创新型人格作为目标、任务,不断作出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丁钢主编.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陈秉公.大学生人格学[M].吉林:长春出版社,1989 

[7]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8]郑永廷、李小鲁.主导德育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9]王江松.个性与人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10]肖川.主体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孙雪芬、王立强.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12]张耀灿、郑永廷、骆郁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陈敬全,孙柳燕.创新意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14]孟东方.高校德育新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15]张华、秦华伟编著.人格理论与塑造[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