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信息传播模式分析——新闻论文
微博是一种以用户产生内容为主的新型信息传播模式,微博用户以个人电脑(PC)或者是智能手机作为终端实现互联网访问,并建立属于个人的网络社区,这种新兴的移动互联产品实现了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络之间的沟通和连接,打破了以往两种网络形式之间的沟通障碍,充分体现了移动互联时代的媒介融合[1]。与之前基于web2.0而开发的博客相比,微博的随意性和随时性体现的更为明显,用户可以在能够连接至网络的情况之下随时随地的发布内容为文字、视频、图片以及音频的多媒体信息,并且通过微博所搭建的平台与其他用户分享。
一、微博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一)微博国外发展状况
在目前国外诸多的微博产品之中,Twrite毫无疑问是影响最大的,自2006年诞生以来,用户数量呈现裂变式增长,其中不乏政商艺界的名人,诸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前国务卿希拉里、脱口秀女王欧普拉、流行天后Lady Gaga等等,都是Twrite的用户。如今,Twitter 的注册用户有 9.82 亿人,截止 2013 年底,其月度活跃用户有2.41 亿人,是世界上最优秀和最著名的微博网站,也是全球互联网上访问量最大的十个网站之一。Twitter 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在历次公共事件甚至政治活动中都发挥了它的影响力。Twriter为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互联网社交产品,更是一种全新的互联网意识形态,也将打破传统的媒体传播格局。
(二)微博国内发展状况
我国国内的微博时代开启于2007年5月,原校内网(现在的人人网)的创始人王兴以校内网为蓝本创立了饭否网,微博产品开始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上流行开来,但是这只是微博在中国国内早起发展的产物,诸如做啥、叽歪、腾讯滔滔以及嘀咕等等,这些只能被认为是微博的早期形态,并不能够与当时国外真正的微博相提并论,直到2009年的8月,我国知名门户网站新浪正式的推出了自己的微博客,也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新浪微博,自此开始微博才真正意义上的进入中国互联网市场。新浪微博使用t.sina.con.cn作为主域名,并且采用其一贯使用的名人效应战略,利用名人的宣传和带动作用迅速的发展着自己的用户,同年的下半年,新浪微博推出公测版本的微博客,以行动向整个中国互联网市场宣布,微博可以在中国生根、发芽直至枝叶繁茂。继新浪网之后,国内许多著名的门户网站,如人民网、腾讯网、网易、搜狐网以及凤凰网等等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微博平台,在众多的微博用户之中,不仅仅包括数量最为众多的个人用户,同时还有政府部门、企业、媒体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等等,短短的几年时间,微博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新宠,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微博能够充分的适应中国互联网市场。截至2014年6月,我国博客和个人空间用户规模为4.44亿,较2013年底增加772万,增长率为1.8%。目前国内影响最大,使用用户最多的是腾讯微博和新浪微博。
二、微博信息传播模式分析
(一)微博信息的传者与受者
微博信息传播中人际关系类型有三种,即:
1.“你”和“你关注的用户”
在这种关系类型里,你所关注的用户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传播者”。而从分类的层面上看,你既可以是不同信息领域的“传播者”,又可以是不同类型信息的“接受者”。
2.“你”和“关注你的用户”
微博传播中关注你的用户,可以看到你在微博里发的每一条信息、每一个视频……,此时你就是信息的“传播者”,而其中关注你的用户就是“受众”。
3.“你”和“对方”相互关注
这种人际关系类型是一种比较亲密的关系,而且很大部分是现实人际关系的一种延续,而且“你”和“对方用户”一般来说很熟悉。在微博这种完网络人际传播中,“你”和“对方”互相充当着两种角色,可能一方是另一方的传播者,而另一方是受众,或是两者角色互换。
上述的三种关系可以说是微博的核心特征之一,用户之间这种灵活的人际关系组成极大的扩大了微博信息传播中传者与受者的规模,而这也使得网络传播变得更为活跃[2]。在微博信息领域里,你既可以是传者,又可以是受者,这与传统媒体一对一的单一线性传播相比更具有划时代的变革。
(二)微博用户的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形态分析
1.多种类型传播融合互动
微博中信息的传播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由多种传播类型共同的构成的,其中每一种类型是一个子系统,而整个系统是在子系统的相互作用融合下形成的。在微博中具体表现为:
(1)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人内传播,作为一个社会人,每一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信息天地”,在这个小天地之内,信息处理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心理性和社会性,通过这个过程人能够实现自我认识和自我改造,以达到自我不断进步与完善,满足社会需要和适应社会的需要。微博虽然作为一种开放性的信息传播媒介,但是其对于用户而言首先它是一个属于用户自己的自媒体,用户可以通过虚拟世界中的自有社区进行信息内部传播,然后通过自我互动以及与其他用户互动的方式实现信息的外向传播。这方面虽然之前的网络日记以及博客都曾经实现过这种人内传播的过程,但是微博较比于以上两种方式,明显更加具备及时性和便捷性,也能够轻而易举的实现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之间的转化,让用户的自我心灵广播成为开放性的信息播放。
如,明星们看上去如此遥远,但是在微博上,他们与我们是一样的,其中最典型的就属王菲了,她以“veggieg”为名注册新浪微博,发表信息,与大家进行互动交流也并无特别之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都以为她仅仅是一个普通人,直到被曝光为止。可见,微博能够实现用户私密性和公共性并存的需要,用户在人内传播的过程之中会出现“主我”和“客我”并存的状态,网络的虚拟性能够让用户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让用户能够更加的畅所欲言,当用户需要“客我”状态时,可以根据社会评价以及社会期待等方面的因素选择性的公开自己的人内传播信息,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
(2)人际传播是用户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用户可以通过微博中特有的@功能、信息转发和提醒功能实现用户之间双向性的信息交流,既保持了信息的完整性,同时又增加了用户之间信息交流的机会。与传统媒体相比,微博用户通过个人电脑(PC)、智能手机、MP4等各种能够连接至互联网的终端设备实现不限地域、不限时间的线上交流,与传统媒介相比,微博不仅实现了跨空间的及时性交流,还增强了其随意性。
如,手机微博的运用,手机作为人们使用最为便捷的互联网终端设备,将微博的及时性发挥的淋漓尽致,用户可以使用随身携带的手机随时通过互联网登录微博,发布信息或者是关注好友,也可以随时更新自己的微博,这种独有的传播渠道优势完美的填补了由于传播媒介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时空差,让信息的交流和互动存在于每一个时刻和每一个角落。
(3)群体传播可以说基本包括了人际传播的各个方面。微博的开放性决定了其具备信息群体传播的功能,不同的微博用户可以就同一关注事件或者是议题组成一个信息交流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之中,用户之间可以实现非正式的点对点人际传播。
此外,微博的群体传播也会形成“意见领袖”,由于有领袖性意见的出现而又使得信息交流群体的意识回归,用户之间会对公认性的领袖意见给予共同的认可和关注,这就使得信息在微博用户之间扩散开来。
如,在马航MH370事件中,微博的群体性传播发挥的淋漓尽致,在马航事件发生后“马航”这个关键词在新浪微博中达到了170万次的讨论量。使马航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为微博的信息群体传播提供了极为便利的通道,通过微博的信息群体扩散作用,马航事件在发生后的短短几天之内就引起了国内外数以百万计的关注,信息的群体性传播对事件调查工作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
(4)大众传播在微博中采用的是一种“去中心化”的草根式传播方式,用户的信息发布不再局限于心情的记录和情感的宣泄,可以利用微博来洞悉世事和记录身边发生的各种新闻事件。一条微博的发布如果得到了不同全群用户的认可,就会得到超越群体传播的界限,而迈向大众传播。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结构为用户搭建了一个机会更为均等的言论平台,精英话语权下移至普通群众,而不再由广播电视媒体等专业化的信息产品制造者所把持。
微博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大众信息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上的限制,传统意义上的大众传媒对信息的形式和内容有着较高的要求,对于体裁、语法关系、语言逻辑等都有着很多规范性的要求,而微博的信息文本则明显具有多样化和随意性特色,发布者可以无限次的更新和完善信息内容,这种随意性完全符合移动互联时代的信息传播需求。
如,7.23甬温线动车特大交通事故中,微博的大众传播作用,让信息在关注人群当中传播的更为深远,也让事件的整体报道更加的深入,让社会各界都能够通过微博了解到事件的实时动态。7月23日20时27分,一位网名叫做“Smm_苗”的网友在新浪微博上发出了一条信息,信息的内容是这次动车事件的开始,这名网友以当事人的身份记录了事件的发展过程,信息通过微博的传递,在全社会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不少网友在微博之中为受困群众发出求救的信息,微博的大众传播途径为事件的受害者提供了及时的救助以及援助,消息通过微博在无限扩散,争取了不少救援时间。在事件发生之后,网友通过微博表达了缅怀之情,有一部分网友在微博上表达了对于加强铁路运输安全性的迫切需求,全社会对于这次动车事件的关注不仅是微博大众传播效应的集中性体现,同时也是大众对于信息透明度和公信力的根本需求,微博这种“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让信息的社会公信力大大提升。
微博传播形态是多种不同的类型共同组成的,而不是每种类型各自为政,一条信息的在微博的传播过程中可能是几种类型同时进行的,因此在看待微博传播形态时不能割裂任何一种传播类型而对微博中信息的传播进行定义。
2.微博信息传播过程中方式分析
(1)裂变式传播
完全不同于传统媒体一对一的单一线性传播,微博的传播方式是基于一个庞大而交错复杂的社交网络系统中,打破了以往传统媒体中的受传模式。每一个微博用户都有自己的主页,当把信息发布到信息微博中,信息不仅会显示在自己的网页中,也会显示在关注者的首页上,而关注者可以第一时间阅读这些信息,如果感到有兴趣或是觉得有价值就会转发到自己的博客中,这就实现了信息的一种再传播,基于二次传播的基础上,又被关注自己的粉丝继续转发,从而使得信息一级一级被传播开来,其中每个人不仅是传者也是受者,从而使得信息被快速的多级传播开来。如,我们经常看到围脖女王姚晨等明星所发布或是转发的一些有关呼吁为严重的疾病患者捐款、寻医的微博,他们有着庞大的粉丝团,粉丝进行二级传播,再转发,循环。
此外,阅读者还可以对信息进行评论,发布者又可以针对评进行恢复,在这种循环中使得信息的传者与受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信息的有效交流和互动。
(2)交互式传播
微博信息发布者除了可以被自己的关注者所阅读,同时还能被许多不确定的用户看到进而可能进行一次裂变式传播;而对于接受者来说,他们有权利去选择要关注的人,这种传者和受者对信息所具有的能动性决定了微博中的信息具有随机性和固定性。这种交互式的传播方式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的交往圈,还能产生大于生活中的社交影响力。微博信息的传播更好的解决了传统媒介缺少沟通、拖延行的特点,而且其信息发布的门栏低,流程简单,发布随性的特点等等都更促进了微博的交互性,更是对现实中社会交往的一种延续方式。
(3)人人自媒体
微博人人自媒体的这种信息传播方式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它使“中心化、权威化”特点下的传统媒体特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中信息传播途径早已不再是传统媒体独霸天下的格局了,自媒体的力量和作用正在变得越加突出与重要。
如,“染香”微博以尖锐的思想和犀利的语言去评论时事来获取关注用户;“凤姐”等一些网络红人运用微博炒作自己的同时,也为更多的微博课后提供了无聊时讨论的话题和笑料等等,微博这种人人自媒体的传播方式让言论自由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和体现。
(三)微博传播效果分析
1.信息碎片化
微博产生于信息时代这个大背景下,而它也必然会产生信息碎片化。一来,微博是信息时代碎片化的产物;二来,微博的产生与发展又加剧了信息碎片化的程度。微博的字数限制在140字以内,一方面增加了语言的精准度,减少了一条信息所蕴含的信息量,便于去理解和记忆;一方面为了更好的表达信息,又会增加微博的条数,从而导致信息量相对变大,人们在阅读微博的时候往往就不会特别完整深刻,这直接导致了信息的碎片化。可以说信息的碎片化是信息时代网络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要看到信息碎片化带来的缺陷,即割裂了信息的完整性。因此,利用微博发布新闻报道方面来说,在时效性上有着极大的优势,然而在完整性来说却是远远不够的。
2.舆论聚集迅速促进新闻监督
微博传播传播以用户传播信息为主体,其中受众已经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信息的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关系是对等、互动的[3]。这种互动的关系使微博舆论监督的舆情效应聚集得更为迅速。第一,在各种观念的相互碰撞中形成一种被多数人所接收或是认可的观点;第二,对重大事件所引发的转发、评论中促进各种观念的融合。
如,围绕“微笑”和“天价表”这两个中心,针对“微笑哥”杨达才事件微博评论。网民对“微笑哥”杨达才的“天价表”所反映的腐败问题更加关注,通过原始信息、评论信息、其它新的信息间的相互融合,使得信息传播的更加迅速,形成了强大的舆情聚集效应,其范围之广、力度之大是传统的舆论监督所难以达到的。
结语
微博是移动互联时代不可或缺的重要互联产品,国内各大门户网站对于微博业务的开发也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自微博诞生以来,短短的几年间其注册用户数量呈现着裂变式的增长,从侧面证明了,移动互联时代需要微博这种自媒体,社会发展需要微博,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微博的传播模式都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媒介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既往单一的信息传播途径显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终究要被微博这种信息传播模式取代,微博将会以更加微观的角度来洞悉整个社会的发展,为移动互联时代创造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谢新洲著.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钱欣.网络传播的自组织初探——以微博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3(01)
3.黄朔.微博客多级化传播模式初探[J].青年记者,2010(04)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